沙田山居 余光中 (1985)
《春來半島(沙田文叢之一)》
香港: 香港出版公司,63-66頁。
書齋外面是陽台,陽台外面是海,是山,海是碧湛湛的一彎,山是青鬱鬱的連環。山外有山,最遠的翠微淡成一裊青煙,忽焉似有,再顧若無,那便是,大陸的莽莽蒼蒼了。日月閒閒,有的是時間與空間。一覽不盡的青山綠水,馬遠夏圭的馬幅橫披,任風吹,任鷹飛,任渺渺之目舒展來回,而我在其中俯仰天地,呼吸晨昏,竟已有十八個月了。十八個月,也就是說,重九的陶菊已經兩開,中秋的蘇月已經圓過兩次了。
海天相對,中間是山,即使是秋晴的日子,透明的藍光裡,也還有一層輕輕的海氣,疑幻疑真,像開着一面玄奧的迷鏡,照鏡的不是人,是神。海與山綢繆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間,還是山誘俘了海水,只見海把山圍成了一角角的半島,山呢,把海圍成了一汪汪的灣。山色如環,困不住浩淼的南海,畢竟在東北方缺了一口,放檣桅出去,風帆進來。最是晴艷的下午,八仙嶺下,一艘白色渡輪迎着酣美的斜陽悠悠向大埔駛去,整個吐露港平鋪着千頃的豪碧,就為了反襯那一影耀眼的潔白。起風的日子,海吹成了千畝藍田,無數的百合此開彼落。到了夜深,所有的山影黑沉沉都睡去,遠遠近近,零零落落的燈全睡去,只留下一陣陣的潮聲起伏,永恒的鼾息,撼人的節奏撼我的心血來潮。有時十幾盞漁火赫然,浮現在闃黑的海面,排成一彎弧形,把漁網愈收愈小,圍成一叢燦燦的金蓮。
海圍着山,山圍着我。沙田山居,峰迴路轉,我的朝朝暮暮,日起日落,月望月朔,全在此中度過,我成了山人。問余何事棲碧山,笑而不答,山已經代我答了。其實山並未回答,是鳥代山答了,是蟲,是松風代山答了。山是機深藏的高僧,輕易不開口的。人在樓上倚欄干,山列坐在四面如十八尊羅漢叠羅漢,相看兩不厭。早晨,我攀上佛頭去看日出,黃昏,從聯合書院的文學院一路走回來,家,在半山腰上等我,那地勢,比佛肩要低,却比佛肚子要高些。這時,山什麼也不說,只是爭噪的鳥雀洩漏了代愉悅的心境。等到眾鳥棲定,山影茫然,天籟便低沉下去,若斷若續,樹間的歌者才歇下,草間的吟哦又四起。至於山坳下面那小小的幽谷,形或和地位都相當於佛的肚臍,深凹之中別有一番諧趣。山谷是一個愛音樂的村女,最喜歡學舌擬聲。可惜太害羞,技巧不很高明。無論是鳥鳴犬吠,或是火車在谷口揚笛路過,她都要落後半拍,學叫一聲。
從我的樓上望出去,馬鞍山奇拔而峭峻,屏於東方,使朝暾姍姍其來遲。鹿山巍然而逼近,魁梧的肩膂遮去了半壁西天,催黃昏早半小時來臨,一個分神,夕陽便落進他的僧袖裏去了。一爐晚霞,黃銅燒成赤金又化作紫灰與青煙,壯哉崦嵫的神話,太陽的葬禮。陽台上,坐看晚景變幻成夜色,似乎很緩慢,又似乎非常敏捷,才覺霞光烘頰,餘曛在樹,忽然變生咫尺,眈眈的黑影已伸及你的肘腋,夜,早從你背後襲來。那過程,是一種絕妙的障眼法,非眼睫所能守望的。等到夜色四合,黑暗已成定局,四圍的山影,重甸甸陰森森的,令人肅然而恐。尤其西屏的鹿山,白天還如佛如僧,藹然可親,這時竟收起法相,龐然而踞,黑毛茸蒙如一尊暗中伺人的怪獸,隱然,有一種潛伏的不安。
千山磅礴的來勢如壓,誰敢相撼?但是雲煙一起,莊重的山態便改了。霧來的日子,山變成一座座的列嶼,在白煙的橫波迴瀾裏,載浮載沉。八仙嶺果真化作了過海的八仙,時在波上,時在瀰漫的雲間。有一天早晨,舉目一望,八仙和馬鞍和遠遠近近的大小眾峯,全不見了,偶而雲開一線,當頭的鹿山似從天隙中隱隱相窺,去大埔的車輛出沒在半空。我的陽台脫離了一切,下臨無地,在洶湧的白濤上自由來去。谷中的雞犬從雲下傳來,從敻遠的人間。我走去更高處的聯合書院上課,滿地白雲,師生衣袂飄然,都成了神仙。我登上講壇說道,煙雲都穿窗探首來旁聽。
起風的日子,一切雲雲霧霧的朦朧氤氳全被拭凈,水光山色,纖豪悉在鏡裏。原來對岸的八仙嶺下,歷歷可數,有這許多山村野店,水滸人家。半島的天氣一日數變,風驟然而來,從海口長驅直入,脚下的山谷頓成風箱,抽不盡滿壑的咆哮翻騰。蹂躪着羅渶松與蘆葦,掀翻海水,吐着白浪,風是一羣透明的猛獸,奔踹而來,呼嘯而去。
海潮與風聲,即使撼天震地,也不過為無邊的靜加註荒情與野趣罷了。最令人心動而神往的,却是人為的騷音。從清早到午夜,一天四十多班,在山和海之門,敲軌而來,鳴笛而去的,是九廣鐵路的客車,貨車,豬車。曳着黑煙的飄髮,蟠蜿着十三節車廂的修長之軀,這些工業時代的元老級交通工具,仍有舊世界迷人的情調,非協和的超音速飛機所能比擬。山下的鐵軌向北延伸,延伸着我的心弦。我的中樞神經,一日四十多次,任南下又北上的千隻鐵輪輪番敲打,用綱鐵火花的壯烈節奏,提醒我,藏在谷底的並不是洞裏桃源,住在山上,我亦非桓景,即使王粲,也不能不下樓去︰
欄干三面壓人眉睫是青山
碧螺黛迤邐的邊愁欲連環
叠嶂之後是重巒,一層淡似一層
湘雲之後是楚煙,山長水遠
五千載與八萬萬,全在那裏面……
一九七六年二月
編:重遊中大有感
#hkreading #hkig #hongkongreading #book #書 #literature #閱讀 #hongkong #hk #writer #read #reading #文學 #香港閱讀 #quotes #文青 #inspire #香港 #作家 #love #instagood #follow
十八羅漢山海拔 在 CUP 媒體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feature
一花一世界(文:俊廷)
一所清幽寧謐,供眾禮佛潛修之地,不僅讓僧侶心無罣礙,專注修持,更讓入寺者,體會到佛法無邊,與大自然歸一,返璞歸真。除了佛理與禪味的元素,慈山寺在空間運用,到建築風格方面,體現了融傳統與現代於一體。一花一木,一柱一像,也有其原委,細看下必有所得。修行並不玄虛,遊寺也可以是一種修行。
自然為師
慈山寺建築依自然環境佈局,平面佈局分三區:中區主佛殿區、東區觀音像區以及西區僧寮區。要做到與自然融為一體,並行不悖,慈山寺以山水為參照。尺度體系如觀音聖像高度略為背後屏風山海拔四分之一;而大雄寶殿高度略為觀音聖像高度四分之一。寺內建築物、造像等層層參照,錯落有度,渾然天成。
層層進深
中區依循中國寺院傳統,遊人依次序走過山門、彌勒殿、大雄寶殿,沿主中軸線深進,同時欣賞傳統寺廟均衡對稱之美。另外,步入山門,鐘樓、地藏殿、普門、觀音聖像到甚至是像前兩側所栽種的十八棵古羅漢松,就形成自然輔軸線,體現因地制宜之智慧。
借鑒唐風
慈山寺之建築借鑒盛唐建築之風格,另結合現代科技與創意。其主殿大雄寶殿之制式比例不但參考現存五台山之唐代寺廟建築佛光寺設計,亦日時參考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金堂之比例,十分考究地再現唐代建築之風采。殿內不但供奉三世佛以及十八羅漢。佛座後屏障處的經變圖,更取材於敦煌莫高窟壁畫。
觀音俯瞰
總高七十米的戶外素白銅製觀音聖像,其造型追模宋式,造相為女相,慈悲莊嚴,頭頂髮髻中現阿彌陀佛像。右手持智慧寶珠,左手持淨瓶,施灑淨水,頭部微微低垂,俯瞰眾生。立像正前方設有水盂,名「千處應」,為參訪者供水之用。
菩提聖樹
慈山寺裡更有菩提聖樹。佛教聖地菩提迦耶(Buddhagaya)是佛陀成道之處,及後菩提樹也因此成為智慧象徵。崇信佛教的阿育三之女,曾將於菩提迦耶該樹的分枝移植到獅子國(今斯里蘭卡)。二○一二年,斯里蘭卡總統將聖樹的分枝贈予慈山寺。所以,不只是建築,造像,慈山寺的園林佈局,甚至樹木的種類,也深藏意義。
(見 CUP Magazine 160 期五月號專題「信不信由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