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孟郊:高天厚地一詩囚
歷史春秋網
作者:王開林
眷眷者,慈母之意。拳拳者,遊子之情。《遊子吟》總共三十字,竟無一字不是催淚彈。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十歲前,孟郊喪父,他與兩個弟弟孟酆、孟郢由母親裴氏辛苦養大。在這個單親家庭裡,父恩天高,已摸不著邊際;母愛地厚,才立得住單薄的身體。
孟郊,這位大唐詩人,以詩風矯激而著稱。一千二百年來,無數遊子的淚水都源自他的筆下!我猜想,他寫完那首《遊子吟》後,一定泣不成聲,頃刻間淚濕襟袖。
年輕的孟郊抱負不凡,他揮灑筆墨,徬彿運斤成風,全是顧盼自雄的豪言壯語:「丈夫四方志,女子安可留?」還未見識世路上的風波險惡,還未遭遇命運之神一記小指頭的輕敲,此刻,他胸中跳蕩的是一顆將以有為的少年心。
我願分眾泉,清濁各異渠。
我願分眾巢,梟鸞相遠居。
此志諒難保,此情竟何如?
「情」也好,「志」也罷,日後皆與世事圓枘方鑿,難以吻合。善惡相羼,美醜莫辨,最是人間常景,誰能了了分明?誰又能獨秉公正?濁水遍地橫流,梟鳥盡佔高枝,清泉因此遠避,鸞鳳為之低徊。孟郊是赤子,也是痴子,他對外面的世界抱有極高的期望值,認定「物皆備於我也」,徬彿舉目可見,唾手可得,殊不知,海面雖遼闊,可取飲者無一勺。
現實有時比盛氣凌人的繼母更冷漠,也更苛刻。年逾不惑,孟郊遵從母命,遠赴京師。大唐禮闈的門檻比踵其後塵的任何朝代都要高得多,滿打滿算,單科進士名額不足三十人。李白不肯嘗試,是明智的。杜甫偏不信邪,結果在京師困居十載,飽嘗悲辛,苦無所獲。
孟郊的運氣如何?他一入長安,空手而返;再游西京,鎩羽而歸。似乎命中注定,他面前不會出現一條平坦的仕途。只能放歌詠詩,「劌目鉥心,鉤章棘句」,「神施鬼設,間見層出」,一腔怨氣化作滿紙哀聲:「曉月難為光,愁人難為腸。誰言春物榮,獨見葉上霜。……棄置復棄置,情如刀劍傷!」
忽忽多年,懷才不遇,孟郊對於冷酷的現實有了切膚之痛,「惡詩皆得官,好詩空抱山」。他索性結廬嵩岳,過起了白雲為田、絳雪為飯的隱居生活。衣褐懷寶者,既然得不到當途者的賞識,那就將一腔孤憤訴與群山去聽:「本望文字達,今因文字窮。影孤別離月,衣破道路風。」
在大唐帝國,貧寒書生的出路有限。倘若孟郊的政治前途受阻,就多半會淪為涸轍之鮒,那頂「詩人」的桂冠固然光鮮好看,但它兌現不了現世的安穩。一方面,命運薄待孟郊;另一方面,則給他補償。儘管時乖運蹇,孟郊有志難伸,但他與韓愈結下的深厚友誼不失為高山流水的華彩樂章。
孟郊比韓愈年長十七歲,按理說,這條代溝又寬又深,然而他們一見如故,惺惺相惜,結為了比忘年之交更好的忘形之交。在唐人傳奇《龍城錄》中有一則《韓退之夢吞丹篆》,可謂奇談:「退之常說,少時夢人與丹篆一卷,令強吞之,傍一人撫掌而笑,覺後亦似胸中如物噎,經數日方無恙,尚可記其一兩字筆勢非人間書也。後識孟郊,似與之目熟,思之乃夢中傍笑者,信乎相契如此。」人生如夢?人生如戲?人生如傳奇?命運歸定數,情誼續前緣?信也由你,不信也由你。
韓愈二十五歲登進士第,此後數年,參加過三次吏部考試,均未能通過銓選,他的官運如何?尚在未定之天。孟郊羈旅長安,一介布衣,詩才固然不薄,但要在仕途上軟著陸,找尋到一個可靠的落腳點,殊非易易。韓愈在京師大名鼎鼎,毅然以古文運動的旗手自任。他為孟郊延譽,難度很小。他為孟郊解憂,難度很大。
韓愈的神作《與孟東野書》述及了兩人的知己之情:「與足下別久矣,以吾心之思足下,知足下懸懸於吾也。……吾言之而聽者,誰歟?吾唱之而和者,誰歟?言無聽也,唱無和也,獨行而無徒也,是非無所與同也,足下知吾心樂否也。」若非至交,無此深言。精神吸引,靈魂映照,世俗的計慮盡拋,方有此一番告白。
韓愈賦詩《醉留東野》,其真摯熱烈的情誼於字裡行間呼之慾出:「昔年因讀李白、杜甫詩,長恨二人不相從。吾與東野生並世,如何復躡二子蹤?……我願身為雲,東野變為龍。四方上下逐東野,雖有離別無由逢!」
杜甫一生寫過《夢李白》《天末懷李白》等傳世的詩篇,韓愈對其風義景慕不已,但他也扼腕嘆息:李、杜二位前賢未能常相過從,遂成千古憾事。
憂戚傷人,勝過鉛刀割肉。孟郊之憂是謀生,孟郊之戚是落第。莫非長安真就不是他安身立命的福地?沒有上策,只有中策,韓愈送孟郊去謁見徐泗濠節度使張建封。貧寒書生做幕僚可算一條入仕的捷徑,倘若能得到封疆大吏的力薦,袞袞諸公或許會對他另眼相看,頂不濟,生活總歸有個著落。臨別時,韓愈再三慰藉好友,賦詩鼓勵道:「卞和試三獻,期子在秋砧。」卞和獻玉,稀世之寶無人識得,被誣為欺君而慘遭刖足之禍,可說是天下有名的苦人兒,但他最終獲得了楚王的接納,所獻之玉也被視為天下重寶。韓愈用這個典故激勵孟郊,是提醒他:衣褐懷玉者終必有遇。
命運肆虐,禍不單行。孟郊三次得子,一一夭殤。落第之悲尚可轉念,失子之慟如何釋懷?至此,孟郊被逼入了「積怨成疾瘳,積恨成狂痴」的絕境。
總會有否極泰來的那一天,天公鐵石心腸,也有歇手消停的時候。貞元十二年(796),孟郊四十六歲,終於榮登進士第,喜赴瓊林宴,置身在一群志驕意滿的青年人當中,其滿頭華發格外引人注目。這一天,他等待得實在太久了,徬彿等待了整整一百年。孟郊賦詩《登科後》,意氣洋洋,但知情人讀了無不為之泫然淚下。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宋人尤袤的《全唐詩話》評論此詩:「一日之間,花即看盡,何其遽也。」元人辛文房的《唐才子傳》據此而議,更進一層:「識者亦證其氣度窘促。卒漂淪薄宦,詩讖信有之矣!」莫非真的是「勢不可使盡,福不可享盡,便宜不可佔盡,聰明不可用盡」?居然連長安城的鮮花也不可一日看盡。李白朗吟「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同樣晚運不佳,這似乎又額外添出了一個強有力的佐證。
一生中,孟郊難得有如此極情盡興的日子,夙願已酬,懸而未決的功名終於到手,真是莫大的慰藉,在老母親裴氏眼裡,這不僅勝過人間的錦衣玉食,而且勝過仙界的靈丹妙藥。
四年後,孟郊出任溧陽尉。城東,古木蓊鬱,孟郊常去林中,棲息在積水旁,飲酒彈琴,徘徊賦詩,終日不倦。他厭煩曹務和案牘,請人代理,將自己那份微薄的薪水分給對方一半,終於窮到辭職。此後,由韓愈舉薦,孟郊追隨尚書留守鄭餘慶,輾轉數地,依舊沈淪下僚,毫無起色。正如韓愈所言,「物不得其平則鳴」,孟郊歷盡坎壈之後,昔日的樂觀悉數歸零。「出門即有礙,誰謂天地寬?」「男兒久失意,寶劍亦生塵!」他怨恨命運,悵觸西風,終極的解決之道,唯有幡然覺醒。
「願存堅貞節,勿為霜雪欺!」從迷失的地方回到原點,孟郊依舊貧寒,依舊孤苦,但他參透了生之榮枯,心境遂如一泓秋水,波瀾不興。昔年,孟郊憤然絕叫過「我欲橫天無羽翰」,現在想來,皆因心中迷障太多。天穹猶如一張大幕,受苦的靈魂匍匐在蒼茫的原野上,吮吸清露,踐履嚴霜,就算所有的夢想凋落於眼底,只要能找到內心的寧靜,即可瞬間脫困。既然孟郊以鳳鳥自居,以俗世的功利為羅網,他久在羅網中苦苦掙扎,又豈能自由翱翔?
所有滴落的同情之淚都無法逆流到唐朝去,否則,它們將匯成大河,載起一葉又一葉擱淺之舟。孟郊病逝於元和九年(814),韓愈召詩人張籍會哭,出葬前,張籍說:「先生揭德振華,於古有光。賢者故事有易名,況士哉!如曰貞曜先生,則姓名字行有載,不待講說而明。」眾人無異詞,於是朋友們私謚孟郊為「貞曜先生」。孟郊的忘年詩友賈島賦詩《哭孟郊》,頗有兔死狐悲、物傷其類的意思,其中那句「故人相吊後,斜日下寒天」,讀者品咂再四,苦澀無比。
蘇東坡能夠在豪放派與婉約派之間從容來去,衣不沾塵,鞋不沾土,這門絕技罕有傳人。他瞧得起隱逸派,迷戀陶淵明的詩歌,無以復加,但他不喜歡苦吟派,對於孟郊的詩歌不無微詞,「初如食小魚,所得不償勞。又如食蟚蟹,竟日嚼空螯」。誠然,依照美食家的標準來欣賞孟郊的詩歌,不免大失所望,他的詩歌太苦澀,太生冷,能供人大快朵頤的「魚肉」、「蟹肉」少得可憐。孟郊的詩歌更像是毫不起眼的芥末,待它把你辣得倒吸一口涼氣,淚水奪眶而出,頓時忘記了盤中的魚和蟹,才會覺得它真強,認為它極好,微量品嚐才是王道。
金朝詩人元好問作《論詩絕句》三十首,其中一首針對孟郊:「東野窮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詩囚。江山萬古潮陽筆,合臥元龍百尺樓。」有人說,這是對孟郊的貶低。也有人說,孟郊就是詩囚,評價恰如其分。其實,做詩聖、詩仙、詩魔也好,做詩囚、詩丐、詩癲也罷,匆匆都是一生。千古愁也得放下,萬古悲也得放下。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歷史 #中國歷史 #孟郊
十二年故人戲 在 [推薦] BG 民國十二年,故人戲墨寶非寶完結 - PTT Web 的推薦與評價
[推薦]BG民國十二年,故人戲墨寶非寶完結@yuanchuang,共有16則留言,12人參與討論,12推0噓4→, 文名: 十二年,故人戲作者: 墨寶非寶網址: ... <看更多>
十二年故人戲 在 [心得] BG 民國十二年,故人戲-墨寶非寶完結- 看板YuanChuang 的推薦與評價
文名:十二年,故人戲
作者:墨寶非寶
網址:https://www.jjwxc.net/onebook.php?novelid=3176417
完成狀態:完結
更新速度:NA
是否為VIP:No
分類Tag:民國、戲曲
文案/簡介:
經年一曲故人戲,你我皆是戲中人。
初遇的傅三爺,是為捧人包下半個場子,喜歡翹著個二郎腿,偏過頭去和身邊人低語的公
子哥。在那燈影裏的側臉,透著一種消沉的風流。
後來她才看清楚,在那半明半昧的光影裏,他坐的是,白骨成堆,守的是,浩浩山河。
心得:
網誌版
https://thebalticnations2013.blogspot.com/2019/07/blog-post_29.html
一開始對於民國文有點遲疑,因為民國文接近現代,一方面擔心作者會有強烈的政治立場
,破壞作品的美好,另一方面則擔心畢竟背景靠近現代,考據太過容易求證,任何史實錯
誤都容易被放大檢視。看完之後覺得這個故事在這兩個方面都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整體
來說是個有意境有情感的好故事。
女主角沈奚(宛央)是革命黨之後,家逢巨變後被男主角傅侗文救下到了紐約學醫,是當時
中國幾乎是第一批的留洋西醫。相比很多身懷絕技、容貌出眾或是出身高貴的女主角,沈
奚相對沒有這麼起眼,但我非常喜歡這種平凡的設定,彷彿她的故事就是我們輕易能從聚
會中聽來的閒話家常。我身邊剛好不少女醫(學)生,她們幾乎就像是作者形容沈奚的那樣
,樸實聰慧、外柔內剛,對於自己的專業專心致志。男主角的出身就特別許多,他是舊時
代大家族的嫡公子,卻深受西學影響,懷抱革命救國夢,與父兄格格不入。他風流倜儻、
能言善道,精通外語也愛聽傳統戲曲,而整篇故事就是透過戲曲鋪陳轉折,從滿清末年一
路風雨飄搖走到中國近代。
為什麼要用戲曲?首先,戲曲象徵的是舊時代的傳統文化。在民國初年,西化與傳統之間
相互矛盾卻又相互交織普遍存在於知識份子之間。傅三爺就是典型的例子。外表上他是十
足的西方紳士,他穿西裝、吃西餐,連愛人也是學西醫留洋回來,在感情上講究自由戀愛
。骨子底他卻是出生在傳統大家庭,母親裹小腳、父兄想著要復辟、家裡妻妾成群、而連
他自己也染上煙癮。他嚮往洋人的進步卻又痛苦於祖國山河淪陷。傅三爺舉手投足之間代
表著民初的西化運動,戲曲則帶出傅三爺內心深處的掙扎。再者,一部好的小說就如同一
幅好畫會有適度的留白,作者通常不會把話說滿,而是留一點餘韻讓讀者去咀嚼。戲曲,
就是去填補這樣的留白。
「但凡聽戲入癮的人,一定是戲文裡有他們想說,又說不全的話」
戲曲有詞有調,就像是故事中留洋又西化的主角們的背景音樂和旁白,其中最明顯的應該
就是在提到四爺不堪煙癮折磨而自盡的時候,背景音樂出現《滿江紅》。一句句「三十功
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彷彿讓讀者看到那個
從故事開頭就死了的四爺年輕時如何風流瀟灑、如何躊躇滿志、到頭來又如何悲憤而終。
其實我覺得整個故事最鮮明的角色就是四爺。即使讀者們沒有機會看到他本人說話,但他
卻是傅三爺與父兄翻臉的關鍵、也是譚慶項與蘇磬一段糾葛的關鍵,甚至他還是沈奚名義
上的丈夫。作者巧妙的用傅三爺與大爺的鬥爭、用現實與回憶交錯,帶出傅四爺的錚錚傲
骨與熱血愛國,再利用譚慶項的落寞與蘇磬不顧性命對為四爺報仇來彰顯當年四爺在煙花
巷中的風流無限。但四爺還是走了,他熬不過山河陷落的悲痛、熬不過同室操戈的醜惡、
熬不過身陷煙癮的折磨。一個學了西醫立志要打擊煙癮的熱血青年,最後卻要靠煙與嗎啡
來為自己留一些體面。四爺是故人,但不只有一個故人。故事裡乃至於近代史上,有太多
太多為了理想引刀成一快的人,沈家三百多人,不負少年頭。那些活下來的呢?
故人,是理想;活下來的人,是現實。傅三爺就是那個現實。他風流帥氣不假,但同時有
心臟病,他有情有義不假,但必要時,不計榮辱也要使手段。現實裡,沒有又帥又強又能
行君子之道,特別是在這個亂世裡。有高遠志向的人、隨時要慷慨赴義的人,也有七情六
慾,也是血肉之軀,也有凡心。我喜歡這種平凡,因為歷史上偉人固然多,但那些改變歷
史的人,不是一人之力力挽狂瀾,而是無數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凡人所造就的。
當然若要說這個故事我覺得比較不喜歡的,大概就是溫言軟語旖旎的部分太多了,當然我
知道畢竟這是言情小說,也許這才是重點。但是作者將一個大格局的故事鑲嵌在內,有救
國的壯志、有權謀鬥爭的醜惡,卻感覺只是蜻蜓點水。其實有時候國仇家恨的浩大反而能
夠襯托出兒女情長的纏綿,國仇家恨若不夠壯烈,個人情感也會沒有那麼深刻。民國初年
內憂外患,其實是很好發揮的題材,實在有點可惜。
整體而言,這還是部非常流暢婉轉又不失高度的作品:有波瀾壯闊的家國情懷、有纏綿悱
惻的男女情愫、有絲絲入扣的戲曲穿插、有舊時代的優雅浪漫也有新時代的睿智精準。傅
侗文與沈奚的分合聚散十二年,回望來時渺渺路,故人悉已去,徒留戲台上花腔依舊。我
們這才知道,自己來看戲,卻也是戲裡人。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04.193.169.206 (美國)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YuanChuang/M.1564434734.A.2BC.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