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網友 Duncan Ni 拍攝分享家裡收藏近一甲子的《梁山伯與祝英台》黃梅調歌劇全部對白及插曲音樂帶對照本(非賣品),我想這裡應該每個人都能夠哼上幾句吧!
1963年4月24日,香港邵氏公司出品、李翰祥導演、凌波與樂蒂主演的黃梅調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在台北市中國、遠東、國都3家戲院聯映。
原定映期只有兩週,豈知觀眾湧如海潮,每天戲院一開門,影迷便蜂擁而至,導致映期一延再延;癡心影迷連看數十遍的比比皆是,超過百遍的也大有人在。
《梁山伯與祝英台》在台首映創下連映兩個多月、超過72萬觀影人次、新台幣八百多萬元票房的空前紀錄,從此「梁兄哥」成為凌波一輩子最響亮與驕傲的稱呼。
可惜的是,飾演祝英台的樂蒂於1968年因心臟病發去世,享年僅31歲。
自1963年《梁山伯與祝英台》在台灣上映造成轟動之後,更在台灣重映多次,當時據說邵氏在台灣的票房只要一吃緊就會推出此片「救市」;前四次在台公映的年份,分別是1963年、1969年、1979年,和1982年。
1963年《梁山伯與祝英台》在台放映場次總計930場,觀眾達72萬2千人,總營收為840萬元,打破歷年來所有中外影片的票房記錄。而這個記錄維持了21年,直到1984年才被成龍的《A計劃》超越。
但是仔細分析,當年《梁祝》的全票價才16元,而《A計劃》的全票價是70元,另外《梁祝》上映時台北仍是省轄市,人口不滿80萬,售票數佔人口的九成;而《A計劃》的票房數字涵蓋當年隸屬於台北縣的士林、北投、景美,以及永和、中和、板橋、三重、新莊等地,總人口超350萬元,售票數只佔人口數的三成而已。如果以此推算,《A計劃》並未真的打破《梁祝》的記錄。
特別一提,當時若非接映的片商擬以「違約」控告戲院來逼其讓出檔期,《梁祝》絕對還可以繼續演下去,而其創下的票房絕對不止這個數字。
1963年,當凌波確定成為香港邵氏公司代表團一員,來台參加金馬獎相關活動時,影迷們滿心期待,政府相關單位則是嚴陣以待。
1963年10月30日上午,一架國泰班機從香港飛抵台北松山機場,凌波在邵氏代表團團長鄒文懷的陪伴下,款款步出機艙。這是凌波第一次到台灣來,從她下機那一刻開始,整個台北脫離了原本的生活常軌,影迷陷入極度瘋狂中,台北成為香港傳媒眼中的狂人城,凌波與她的影迷們快樂經歷了一場有史以來最美麗的暴動。
新聞局原本特別商借一輛奶油色敞篷車安排凌波遊街,但下機後的凌波完全被人群推擠著,敞篷車被影迷包圍無法動彈,接待單位最後只能勉強護送凌波登上一輛警車才得以從機場脫困。有趣的是,這警車上有三個剛被逮捕的扒手,意外的與「梁兄哥」同車,可以想見他們日後說起這段插曲不知有多得意,又不知讓多少波迷扼腕嫉妒。
當時有無數影迷守候在松山機場與凌波原本要遊行的幾條道路,但機場的混亂讓接待單位不得不取消凌波的市區遊行,而讓她直接趕到婦聯總會,與參加金馬獎的女星們會合,一同晉見蔣夫人之後,再驅車前往台北賓館參加記者會。沒想到媒體也擠爆會場,於是,記者會的場面和機場一樣,在混亂中結束。
來台首日,遊行計劃被迫取消,枯候多時的波迷們失望不已,凌波於是決定在第二天上午完成遊行答謝影迷,台北市頓時再度陷入瘋狂;凌波由十幾個壯漢護持站在花車上,面帶微笑不停的向熱烈的影迷們揮手致意,花車的前面掛著「謝謝各位」的牌子,前後有警車護衛,還出動7、8百名憲警人員維持秩序。圍觀遊行的群眾據說多達18萬人,沿途萬人空巷,場面壯觀,30多公里的遊行路線,花了1個小時又15分鐘才走完。
凌波此行最後的活動是參加10月31日晚間的第二屆金馬獎,《梁山伯與祝英台》如此轟動,凌波如此受到歡迎,金馬獎的評審卻左思右想,不知該頒給反串的凌波男主角獎還是女主角獎,後來頒了一個「最佳演員特別獎」給凌波,實至名歸,皆大歡喜。
凌波旋風來台50個小時,挑動萬千影迷的狂熱之心,掀起空前的追星熱潮,著實值得在台北市娛樂史上記上一筆。
最後,讓我們來看當年《聯合報》一篇仔細描寫凌波在金馬獎領獎過程的報導吧!
1963年11月1日《聯合報》第8版
凌波領獎記
她說要把同胞熱情帶回香港!
【本報訊】凌波昨天穿了一件湖藍色的旗袍,打扮得素潔可愛,出席金馬獎頒獎典禮,她是最後一個出場的人,當她亮相時,觀眾先是凝息,接著是一片掌聲,吆喝聲!歡笑聲。
凌波的魅力使她所到之處為之風靡。昨天領獎時,她才能算親近地安閒地和觀眾們接觸,台上沒有治安人員保護她,凌波笑容裡除掉了那種緊張勁。如果說凌波昨天遊行時的表情像是在梁祝中唱「十八相送」,則在典禮上就唱「訪英台」了!
台下的人曾品評凌波,認為她並不是最漂亮,因為坐在她身邊的張美瑤看起來比她更明媚;但是凌波有一種獨特的氣韻,她那種稚氣的笑和眼角的春風,使她產生一種可愛的力量,而且,她如今已經成了偶像,使大家(尤其是大小姐們)對她有一種無法抗拒的欣賞。
凌波的一雙秀眸,坐在台下大部分的時間是看著自己的鞋子,因為她一抬頭,就會碰到台下「渴慕」的眼光!她有時候跟鄒文懷接耳交談,好像是在商量什麼事,有時候坐在他對面的李翰祥也會和她四目相投,但凌波總是把頭低下來。
凌波始終坐在台上右邊第一排第四把交椅上(第一把是龍芳,第二把張茜西,第三把鄒文懷)站起來走到台中央領獎時,台下又轟動了起來,替她傳遞獎品的幾位小姐在台上也兩眼發直。
凌波接受訪問,丁秉燧叫了她一聲梁兄哥,凌波朝觀眾一鞠躬,台下不少女性觀眾高興得口都合不攏來,凌波首先說她回國有四大目的,一是為總統祝壽,二是向三軍致敬,三是領金馬獎,四是跟熱情的影友們見面,台下已是一片掌聲。
談到凌波演梁山伯是根據什麼經驗去演男人,凌波說原不知男人該怎麼演,但接劇本之後,用心研究梁兄哥的性格和他的歷史背景,又看了許多古裝片先進們的表演,再加上導演和許多工作人員的幫助,所以才有勇氣演梁山伯。凌波並且謙虛地說:「我自已知道得太少了!」
問她在「梁祝」中演個純粹的男人,而在「花木蘭」裡又演個女扮男裝的女人,這二種人演起來有何不同?這個問題倒把凌波難住了,她笑著說:「在『梁祝』中我盡量演得像個男人,在『花』片中就半男半女吧!」在笑聲中,丁秉燧又幽了一默說:「凌波小姐,但願妳不要整天想怎樣學做男人,小心精神分裂!」
凌波對她這兩天馬不停蹄的辛勞,一點也不感覺累,她說:「我祇覺得時間過得太快了,上午遊行遊了一個多鐘頭,好像一會兒就完了!」丁秉燧說她是度過了「最短的一日」,台下又是一片掌聲。
談到這兩天她的感想,凌波說我覺得我常常走路都是兩腳踏空的,因在人群中我不得不被保護我的先生們挾著跟人奪路,我有時候放下腳去踩的都是別人的腳,所以不敢腳踏實地……。」因此丁秉燧又替凌波取了個外號叫「凌空!」
談到嗜好,凌波說她頂喜歡吃西瓜;司儀警告她,如果凌波說自己喜歡吃牛肉乾,「今天晚上準有二噸牛肉乾送給妳,明天市場上牛肉乾要缺貨。」台上台下都為之哈哈大笑!
最後凌波很誠懇的說了一段話,她說「我帶回香港的紀念品是祖國同胞對我愛護的熱情!」 大家對凌波滿足了,也更增加了對她的愛護。(記者:鳳磐)
「北投金馬獎」的推薦目錄:
- 關於北投金馬獎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北投金馬獎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北投金馬獎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北投金馬獎 在 [閒聊] 北投人的血統-新逸幫、北投幫- 看板BigPeitou 的評價
- 關於北投金馬獎 在 北投說書人- 【北投小散步|北投冷知識】金馬獎快問快答 的評價
- 關於北投金馬獎 在 [閒聊] 消失的戲院-北投金馬獎大戲院- 看板BigPeitou - PTT台灣 ... 的評價
- 關於北投金馬獎 在 [閒聊] 消失的戲院-北投金馬獎大戲院 - Mo PTT 鄉公所 的評價
- 關於北投金馬獎 在 [討論] 金馬獎@北投區 - PTT台灣在地生活 的評價
- 關於北投金馬獎 在 Re: [討論] 金馬獎- 北投區 - PTT Web 的評價
北投金馬獎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這是1986年8月8日在臺灣上映的香港電影《英雄本色》裡,於臺北市西門町中華路一帶拍攝的片段。該片由吳宇森編導,狄龍、張國榮和周潤發主演,當年除了在港臺兩地票房均交出亮眼的成績單,亦紅到南韓、日本等國;並榮獲第23屆金馬獎(1986年11月29日頒獎)的最佳導演(吳宇森)、最佳男主角(狄龍)、最佳攝影(黃永恆)、最佳錄音(新藝公司),以及第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1987年4月24日頒獎)的最佳電影、最佳男主角(周潤發),叫好又叫座,可謂開創80年代華語黑社會英雄片之先河!
影片開頭的地點是臺北市西門町的東南隅(中華路一段和成都路口),周潤發飾演的「小馬哥」站在當時尚未拆除的中華商場信棟與義棟之間的天橋上(靠近義棟北側),倚著欄杆在看報紙;而這張道具報紙是用民國75年(1986年)5月27日的《中國時報》改造的,不過原本報紙上的年份則配合劇情改成了民國72年(1983年)。
遠處可以看到西門圓環西側的新世界戲院,以及在中華路鐵道上疾駛而過的莒光號列車。接著,小馬哥步行通過龍山國中北側廣州街和中華路鐵道交界處的平交道。
在劇中幫助小馬哥尋仇的黑幫大佬「老汪」,是由臺灣知名歌手王傑的父親王俠所飾演,老汪的辦公室窗外看到的白色大樓則是坐落在仁愛敦化圓環西北隅的國泰世華銀行大樓。
老汪語重心長地對小馬說:「江湖道義現在已經不存在了⋯⋯」事實上,不只是江湖道義,片中出現的西門圓環、中華商場、天橋、新世界戲院,以及地上鐵路、平交道,也都通通不存在了!
順道一提,片尾出現的「楓林閣」酒家,長年以來一直被影迷認為是位於北投,不過在片中飾演在楓林閣被小馬哥擊殺的小汪的香港演員陳志輝最近在接受訪問時提到,其實楓林閣槍戰那場戲是當年劇組在香港大圍道風山一間即將拆除的屋子搭景拍攝的,根本沒有這間酒家,也不是在臺灣取景。
北投金馬獎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請欣賞另一個影片開頭火車通過音效更佳的版本:https://fb.watch/7scljk0Pfh/
這是1986年8月8日在臺灣上映的香港電影《英雄本色》裡,於臺北市西門町中華路一帶拍攝的片段。該片由吳宇森編導,狄龍、張國榮和周潤發主演,當年除了在港臺兩地票房均交出亮眼的成績單,亦紅到南韓、日本等國;並榮獲第23屆金馬獎(1986年11月29日頒獎)的最佳導演(吳宇森)、最佳男主角(狄龍)、最佳攝影(黃永恆)、最佳錄音(新藝公司),以及第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1987年4月24日頒獎)的最佳電影、最佳男主角(周潤發),叫好又叫座,可謂開創80年代華語黑社會英雄片之先河!
影片開頭的地點是臺北市西門町的東南隅(中華路一段和成都路口),周潤發飾演的「小馬哥」站在當時尚未拆除的中華商場信棟與義棟之間的天橋上(靠近義棟北側),倚著欄杆在看報紙;而這張道具報紙是用民國75年(1986年)5月27日的《中國時報》改造的,不過原本報紙上的年份則配合劇情改成了民國72年(1983年)。
遠處可以看到西門圓環西側的新世界戲院,以及在中華路鐵道上疾駛而過的莒光號列車。接著,小馬哥步行通過龍山國中北側廣州街和中華路鐵道交界處的平交道。
在劇中幫助小馬哥尋仇的黑幫大佬「老汪」,是由臺灣知名歌手王傑的父親王俠所飾演,老汪的辦公室窗外看到的白色大樓則是坐落在仁愛敦化圓環西北隅的國泰世華銀行大樓。
老汪語重心長地對小馬說:「江湖道義現在已經不存在了⋯⋯」事實上,不只是江湖道義,片中出現的西門圓環、中華商場、天橋、新世界戲院,以及地上鐵路、平交道,也都通通不存在了!
順道一提,片尾出現的「楓林閣」酒家,長年以來一直被影迷認為是位於北投,不過在片中飾演在楓林閣被小馬哥擊殺的小汪的香港演員陳志輝最近在接受訪問時提到,其實楓林閣槍戰那場戲是當年劇組在香港大圍道風山一間即將拆除的屋子搭景拍攝的,根本沒有這間酒家,也不是在臺灣取景。
北投金馬獎 在 北投說書人- 【北投小散步|北投冷知識】金馬獎快問快答 的推薦與評價
北投 小散步|北投冷知識】金馬獎快問快答:想到「金馬獎」,你會想到什麼? 把這三個字拿去Google的話,會找到wiki內的說明:金馬獎是華語電影業界最具影響力與代表性 ... ... <看更多>
北投金馬獎 在 [閒聊] 消失的戲院-北投金馬獎大戲院- 看板BigPeitou - PTT台灣 ... 的推薦與評價
消失的戲院-北投金馬獎大戲院地址:台北市北投區中和街40號2樓1980年代開幕,民國85年因消防安檢不合格遭斷電後結束營業,現閒置中。 ... <看更多>
北投金馬獎 在 [閒聊] 北投人的血統-新逸幫、北投幫- 看板BigPeitou 的推薦與評價
俠義的北投區包含新舊北投兩個區塊,兩邊大抵是以新北投火車站(今心北投捷運)
的南北作為區隔,往下延伸為舊北投區,生活重心大致以舊市場以及光明路為主,學區為
北投國小以及北投國中;而往上延伸則是新本新北投區,生活重心大致以中和街兩側密集
的住宅區為主,學區主要是逸仙國小與新民國中。當然這只是極簡單確快速的劃分。
眾所皆知,國中生是一種極為單純的生物,尤其是男生。所以當時在地的北投學生很
直覺的以學校當作一種廣義幫眾的區別,因此從北投國小畢業進入北投國中就讀的學生自
然成為舊北投的學生代表,而逸仙國小畢業進入新民國中就讀的學生,相對的就是新北投
學生的一種象徵。如果要看一個人有沒有在地,其實看學籍就知道了。
北投國小(我1-4年級的學校)相對於逸仙國小佔地相當廣闊,而且在70年代就擁有
專屬的游泳池,相對的逸仙國小(我5-6年級的學校)則是小很多,幾乎可以用超級小來
形容。但是此一現象一但上了國中就完全改觀,新民國中是我目前看過校地最大的國中(
聽說全國排名前幾了),有一進入"側門"就是廣大的標準運動跑道操場,還有階梯式看台
,外加一做獨立游泳池(現在很多學校是跟活動中心結合)以及獨立的網球場,恩..這只是
學校操場,教學與行政大樓等地扣除之後,還有一整片山坡地與未開發的童軍營地(現況
不知),更屌的是低年級的教學大樓(好像是樂群樓吧)對面還有一個無敵屌的防空洞,這
樣的規模相對於北投國中被切割成兩邊的校地(其實也不小),新民國中真是大的太過分了
(印象中有幾年北投國中是借新民的活動中心辦畢業典禮)....
新逸幫的學生在當時(逸仙新民畢業)有個特色,那就是腳力好胖子少,即使出現胖
子也是那種滿天飛的胖子,原因為何?因為兩間學校都在半山腰,大多數的學生在做公車
到金馬獎下車後都必需一路走上山上學,新民國生的學生更辛苦,還要先穿越一望無際的
大操場才能走進教室,新生則是要走到學校的最裡面後外加下坡階梯才會到,現在光是想
起來都會累。
原文 https://blog.xuite.net/kosot213/beitou/17641566
-------------------------------
我們在找一種語言
一種特定族群的默契語言
一種北投在地的文化語言
語言中道盡了年少輕狂的歲月
語言中透露著城鎮變遷的痕跡
是甚麼樣的語言如此引發共鳴
是甚麼樣的語言如此記憶猶新
出發 總要有個方向
走!
我們到北投去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2.10.82
※ 編輯: kuoba 來自: 123.192.10.82 (06/16 16:1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