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歐洲經委會報告:如排除核能利用 國際氣候目標將無法實現】
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在8月11日發表的一份有關核能的技術簡報中表示,如果將利用核能排除在外,世界將不能實現已經商定的二氧化碳減排目標。
該簡報是歐洲經委會發布的一系列能源技術簡報之一,旨在幫助緩解氣候變化和加快低碳技術的應用。
■ 低碳能源
簡報指出,核電是一種低碳能源,在過去50年裡避免了約740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相當於近兩年全球能源相關排放的總和。在此期間,只有水電在避免排放方面發揮了更大的作用。
簡報表示,化石燃料仍然佔歐洲經委會區域發電量的一半以上。核能目前提供了歐洲經委會區域發電量的20%和低碳發電量的43%。
■ 區域現狀
簡報顯示,核能為11個國家(比利時、保加利亞、捷克共和國、芬蘭、法國、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瑞典、瑞士、烏克蘭)提供超過30%的發電量。目前有20個國家運營核電站,15個國家正在建設或開發新的反應堆。七個歐洲經委會成員國正在首次製定核電計劃。一些國家——如加拿大、捷克共和國、芬蘭、法國、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俄羅斯、烏克蘭、英國和美國——明確表示,核能將在未來減少其國家排放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然而,比利時和德國已經宣布分別在2025年和2023年逐步淘汰核電。
簡報指出,目前該區域大約有292個反應堆在運行,但自2000年以來,已有70多個反應堆因政治、經濟或技術原因關閉。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能源至少部分被化石燃料發電所取代,這代表著減緩氣候變化努力的倒退。國際能源機構認為,防止更多核電站過早關閉是應對氣候變化的緊迫優先事項。
■ 核技術選擇和應用
核電帶來一些特定風險,如放射性事故和放射性廢物管理。一些國家選擇不發展核電,是因為它們認為核事故和與此相關的事故風險是不可接受的,或者因為長期處置放射性廢物存在挑戰。
然而,核能的確可以在許多方面帶來巨大改變。由於核電站既產生低碳電力又產生熱量,它們也為能源密集型產業的脫碳提供了機會。例如,它有潛力擴大低碳或零碳鋼、氫和化學產品的生產,以幫助難以削減碳排放的部門脫碳。
在世界許多地方,核能是一種具有成本競爭力的發電選擇。低成本融資和市場框架可以減輕大型核電廠50億至100億美元的高額前期資本成本的負擔。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在2018年發布的控溫1.5 攝氏度報告中描繪的到2050年的減緩情景顯示,核能發電將增加2.5倍,而社會、經濟和技術的發展趨勢對核能發電的需求實際將增長6倍。
簡報指出,在未來的脫碳能源組合中,核能具有潛力增加與其他低碳能源的整合。核能可以被視為更廣泛投資組合的一部分,同時配合部署其他可持續低碳或零碳技術,以實現全球能源系統和能源密集型產業的脫碳,從而確保《巴黎協定》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目標得以實現。
--
【聯合國新聞】歐洲經委會報告:如排除核能利用 國際氣候目標將無法實現
https://news.un.org/zh/story/2021/08/1089302
【簡報下載】UNECE Technology Brief Nuclear Power
https://unece.org/sites/default/files/2021-08/Nuclear%20power%20brief_EN_0.pdf
【英文版新聞】International climate objectives will not be met if nuclear power is excluded, according to UNECE report
https://unece.org/climate-change/press/international-climate-objectives-will-not-be-met-if-nuclear-power-excluded
--
🍀小額贊助核四公投宣傳經費
https://p.ecpay.com.tw/35C87D9
化石 展 2023 在 鄭麗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IPCC)昨日發表綜合評估報告指出『全球均溫很可能在大約十年內就升高1.5°C📈突破巴黎協定的升溫幅度限制』⚠️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Guterres)更直言
這分報告是『人類的緊急報告』、
『化石燃料正在摧毀地球』💥#地球暖化速度比科學家先前觀察到的還要快‼
報告作者之一、資深氣候科學家琳達.梅恩斯(Linda Mearns)警告說 『問題會變得更糟』、『無處可逃,無處可躲』,
氣候災難將更加頻繁!
因此我們需要『立即、快速及大規模的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Immediate, rapid and large-scale reductions)
🇹🇼我國在氣候變遷下的影響:
◾乾季更乾、雨季更濕 (暴雨⛈️、乾旱☀️)
◾颱風更北偏,但強度增強🌀
◾海平面上升,西部低窪地區面臨威脅
◾都市熱浪加劇,農作物受嚴重影響
◾減碳與減緩空污可以是同一條路徑
氣候變遷將對每一個生活在地球上的我們
造成全面性的威脅💀
因此全球零碳排正積極加速中⏩
(全球已有45個國家『碳價機制』上路,
歐盟執委會也提出一系列法案與綠色新政架構,南韓去年7月正式宣布推出《綠色新政》(Green New Deal),
歐盟及美國計畫最快2023年開始要階段對鋼鐵、水泥、鋁、肥料、電力等產業課徵『碳關稅』。)
詳見7/21貼文整理: 👉【綠色經濟戰役打響,台灣又双叒輸給韓國了】
🔗:https://reurl.cc/KA1xWj
我國目前政策措施明顯不足,
(我提出修法將碳價機制入法、減碳進程與目標設定提前,以符合IPCC目標進程,並設定139年達到溫室氣體實質零排放目標等…)
國內各產業龍頭為了不與國際脫節,
都已紛紛超前政府,自訂減碳辦法,
如:台積電、聯電、台達電加入「完全使用再生能源的RE100」;
中鋼宣布明年將對外銷鋼材徵收「碳附加費」💰;
台塑積極布局能源轉型,首要目標是將「麥寮氣電」從燃煤改成「天然氣」;
鴻海也宣布2050將達到碳中和…
蔡英文總統曾在去年表示「兼顧經濟發展和環境永續,是我不變的目標」,更在今年422地球日明確宣示「2050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台灣的目標」,#但我國至今尚未訂定出各產業的碳排標準,#碳定價機制也卡關,曾在前行政院長賴清德任內拍板的「2035年禁售燃油機車」政策,卻在蘇貞昌院長上台後就喊停,燃油機車持續增加,延緩我國碳排減量⋯
蔡總統喊著零排碳,行政院卻背道而馳👎🏻
蔡政府必須提出系統性的減碳策略,提供完善的政策環境,勿讓政策矛盾持續拖延我國減碳進程‼️更不可輕忽碳中和新經濟時代背後隱藏的巨大危機💥
#減碳不是口號
#台灣必須急起直追
#不要與國際脫節
化石 展 2023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能源轉型大勢所趨,掌握碳中和儲能商機!一次搞懂什麼是碳中和、鋰電池、固態電池、燃料電池(07/12/2021 TechNews科技新報)
作者 姚 惠茹
聯合國在 1997 年 12 月通過京都議定書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以保護地球的生態系統。從那之後,碳排量就逐漸成為評估環境成本的一項重要指標。2015 年 12 月,各國在《巴黎協定》中承諾,在 2050~2100 年實現全球「碳中和」目標。
什麼是碳中和呢?
碳中和是「從環境中消除的碳排超過所排放的碳」。通常透過使用低碳能源取代化石燃料、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來達到相對「零排放」。目前為止全世界已經有超過 50 個國家宣告在本世紀中葉達到碳中和,超過 100 個國家在政策中提及,2050 年是大部分國家設定的目標年。
分析碳中和商機,首先要來了解主要碳排產業,目前全球最大的碳排放產業是電力產業,其碳排放量佔全球碳排放量比重高達四成,而再生能源發電的比重近幾年來雖然持續增加,也約略佔三成左右,如扣除水力發電、地熱發電等,以風電及太陽能為主的再生能源佔比又僅有一成,富邦證券表示,未來持續增加風電與太陽能發電仍將是主要的發展趨勢。
車輛的二氧化碳排放佔全球碳排放量比重超過二成,因此未來電動車取代內燃機汽車的趨勢,將會加快進行,另外包含製造業的工廠與建築業等佔全球碳排放量也達到二成,因此將被迫更新其生產設備,降低排放量,中國及其他第三世界等地區,必須要淘汰高汙染高排碳的產能,建置更具效能且符合環保碳排規範的產能取代,否則其出口將會被先進國家課以碳稅。
從前面分析主要碳排來源,就可以知道為什麼再生能源和電動車會成為近年來的重要產業發展趨勢,然而電動車雖然不排放 CO2,但若使用的電力是火力發電,則會增加發電廠的碳排量,因此電力來源由火力發電轉為再生能源,再使用電動車才能真正達到減碳的效果。
富邦證券表示,由於再生能源如太陽能與風電都是屬於間歇性發電,受到日照時間與季節性風力強弱的影響,必須透過儲能系統,將再生能源發電做妥適的儲存應用,故儲能系統將在碳中和發展趨勢中,扮演著重要的關鍵角色。
近年來光電、風電產業快速崛起,因綠能發電具間歇性特質,尚需儲能系統搭配,才能避免再生能源受到天氣因素的波動影響供電,確保長期供電穩定,儲能系統市場規模因此快速成長,2018年全球儲能系統放電量 5,971 百萬瓦時,預估至 2024 年,全球儲能系統規模年複合成長率超過七成。
富邦證券指出,現階段全球儲能系統主要可分為三大類,機械能儲能、電化學儲能(鋰離子電池)及化學儲能(燃料電池)三大類,其中以電化學儲能為目前的市場主流,而化學儲能為近年備受市場期待的另一種儲能系統。
鋰離子電池
目前全世界車廠所生產的電動車,其儲能電池的應用種類,以「鋰離子電池」為市場應用主流,而再生能源儲能系統方面,也大部分同樣採用「鋰離子電池」,作為協助電網進行電力調節的輔助設備,例如特斯拉在各地建置超級充電站,就會利用到鋰電池儲能系統。
鋰電池材料中以正極材料最為重要,一般都是以鋰合金氧化物所構成,也是常聽到的三元鋰電池就是以鎳鈷錳等三種材料組成正極的鋰電池,另外常聽到的磷酸鋰鐵,也是正極材料的一種。負極材料目前多以石墨為主,未來會往矽負極來發展電解質現階段都是液態(膠狀),目前業界正積極開發固態電解質的鋰電池,作為下一世代鋰電池的發展方向。
固態電池
鋰電池為「液態電池」,其電解液為膠狀電解質,而液態電池性能容易受溫度高低影響,並有電解液外漏爆炸的風險,當前普遍使用的有機電解液存在爆炸等安全隱憂,已成為限制鋰離子電池發展的瓶頸,而固態電解質的重量較輕,只有液態鋰電池的一半、充電速度比鋰離子電池快,只要 10~15 分鐘,而且沒有腐蝕性的問題,壽命較長。
目前日本豐田、南韓三星、中國寧德時代、美國的 Quantum Scape(QS),德國的 Solid Power 與台灣輝能等公司業已開啟固態電池產業化進程,目前預估最快 2023~2025 年間,有可能量產車用固態電池。
燃料電池
燃料電池為一種將燃料(通常是氫氣)與氧化劑產生的化學能通過化學反應轉換成電能的儲能系統,通常又稱為氫能源,利用氫燃料的氧化作用,產生電力,沒有排碳,只有排水,若是將太陽光電或風力發電的電力來產製氫氣,產製後的氫氣可做為燃料電池的燃料來源。
藉由氫能載體整合各式再生能源,能平衡各類再生能源供電缺口或不穩定。富邦證券表示,現階段包含美國、日本、南韓、歐盟、澳洲及中國都積極發展燃料電池,企業界與日韓車廠也都努力開發各式產品應用。
富邦證券表示,2050 年是大部分國家設定的碳中和的目標年,降低碳排放量的碳中和商機,已經成為未來十年的重大商機,因此使用何種電池能達到安全又具效能的綠能發電儲能系統,將會是未來產業發展的重點,也值得投資人持續關注。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technews.tw/2021/07/12/carbon-neutra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