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科普一下寵物運送的小知識
先不說這位JY先生平常在相關社團內一些不知所云的提問和發文,針對這個擔任護犬大使晶片沒登記他的名字就讓他哭哭森氣氣,然後很多人的疑慮是:對啊!這樣主人跟攜帶人資料會不會對不起來?!
1. Bobi植入晶片的時候是登記我媽的名字,我攜帶出境,從機場Check in、阿姆斯特丹轉機,到入境德國,他們只掃晶片,確認晶片號碼跟晶片文件上的號碼相符,根本不會問晶片登記誰的名字。
2. 需要對名字的只有攜帶人的文件是否和攜帶人護照相符,如果海關隨口一問:請問你是主人嗎?這問題看你高興,你說自己是主人只是減少後續需要一點小解釋的部分,我當時甚至沒被問任何問題,只看一看文件蓋個章就好了,如果覺得這樣就是撒謊,也可以直說:有人領養這隻狗,但是沒辦法飛去台灣,所以自己只是幫忙帶過來。會查的只有在阿姆斯特丹機場,德國小機場從落地到走出門都沒有海關,而阿姆斯特丹又是出了名的友善動物,也非常通情達理,只要你英文夠好,能夠完整敘述,真的不需要這麼糾結是不是說謊自己是主人。
3. 呈上述,最終地址當然是要寫最後這隻寵物會去哪裡,可能是愛媽(當地負責人)的地址或是領養人的,總之就不會是這個中途「攜帶人」的,所以我真的不知道這個JY先生到底是在青番尛。然後其實他們也真的不會看那麼多,他們只想知道這隻狗有沒有打狂犬病疫苗跟有沒有晶片。
4. 至於有另一個奇奇怪怪在底下瞎起鬨唯恐天下不亂的先生說什麼比較便宜的問題,ㄜ⋯⋯⋯⋯⋯⋯⋯⋯你說的是20年前寵物運輸嗎?!小於7公斤的寵物都是以手提行李跟人一起進客艙,不管是3公斤還是7公斤,都是以超重行李100美金計費,進貨艙的大型犬也是以超重行李計算,金額就依照寵物重量加減,我看到的一隻哈士奇最後是267美金⋯⋯⋯⋯⋯也沒比較便宜,所以一切都是以寵物體型為主,跟人要賺多少錢省多少錢真的完全沒關係。
這個護犬大使團體我已經觀望一段時間,每一次都是搭荷蘭皇家航空到阿姆斯特丹轉機德國,其實跟我每次的航程都一樣,只是每次的時間都對不上,如果我剛好要飛回德國的時候加上那次的時間和行李量允許,我也很想幫忙當護犬大使,讓台灣的流浪動物有再一次幸福的機會,這些機構不是營利組織,他們平常都有自己的工作,工作之餘還要額外撥出時間來處理領養、檢疫、送養的事物,甚至要出錢醫治生病的動物,這樣勞心勞力的貢獻卻要被莫名的指控偽造文書賺很多,那往後還有多少人想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
我到德國後通常會因為人不親土親的看到台灣人就高興,但是也很看不起一些在這裡的台灣人,明明自己不過就是踩到屎有狗屎運,什麼都不懂、都是聽說,德文不行英文也亂七八糟,出門在外就打著「留德」、「旅居德國」的名號到處胡亂指控造謠,這對誰都沒有好處,也只會讓流浪動物被領養的機會更低。
希望大家告訴大家,這樣的護犬大使在歐洲很普遍,其實不用做太多工作,只是起飛當天提早一點到機場,跟志工們核對一些資料跟簽名,其他相關檢疫程序志工都會完成,到了當地也會有志工接應,舉手之勞卻能夠給浪浪一個家,何樂而不為呢~希望大家不要被這些居心叵測的散播者影響而打擊志工的熱忱,進而降低流浪動物被收養的機會~
德國汽車市場小知識:BMW和賓士在德國只是國產車,稱不上名車或豪車。計程車、公車、聯結車、砂石車都是賓士,照這邏輯,砂石車司機每天也都開名車上班呢~
⚠️謠言始於智障,但是終於智者⚠️
勞力士 過海關 台灣 在 阿扁們俱樂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作為一個當紅的政治人物,韓國瑜果然有超強的議題設定能力,他一句:「高雄應成立自由經濟貿易特區,甚至不排除直接訴諸高雄278萬市民」引發熱議。不僅國民黨人朱立倫、侯友宜、盧秀燕紛紛響應,民進黨政府也只能保守應戰。但「自經區」不是個新玩意,馬英九執政的第二任期就曾提出「六海一空」、一農業生技園區的「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草案」,此前更歷經多次變形,後來卻因爭議過大而胎死腹中。
根據聯合國貿發大會的定義:「自由經濟區指本國海關關境中,一般設在口岸或國際機場附近的一片地域,進入該地域的外國生產資料、原材料可以不辦理任何海關手續,進口產品可以在該地區內進行加工後復出口,海關對此不加以任何干預。」台灣自從2003年已有六海一空的《自由貿易港區設置管理條例》,馬英九2008年首次競選的時又提出兩岸共同市場,接著前副總統蕭萬長所提出的「自由經濟島」,不過涉及到兩岸勞工自由流動與台灣產業,實在衝擊過大,根本不可行。於是在馬英九第二任期時,又委託當時的中華經濟研究院進行新的政策規劃。
時任中經院院長的陳添枝受訪時表示,當時中經院的「自經區」版本非常簡單,就是只做服務業的先試先行,根本不需設實體自經區。只是,這版本進入經建會後,從負責自經區規劃的第一任經建會主委尹啟銘,到接手國發會主委的管中閔一路越玩越大,先稱這是兩岸ECFA「前進版」,後來更將範圍繼續擴大,除了原本的「金融」、「國際醫療」與「教育」三範疇之外,又把製造業、農業包進來,指定了六港一空與現行各類加工出口區、科學園區、工業區改制,變成要設實體自經區,甚至連地方政府都可申請設立。透過法規的大幅度鬆綁,放寬國外白領專業人士工作限制、農工原料及貨品免稅自由輸出入限制、開放市場並放寬投資限制、便捷土地取得並提供租金優惠。
講到開放,不少人都會很高興,認為這就是「貨出去、人進來」的具體實踐。不過,當時的《自經區特別條例草案》由於橫向聯繫不足,條文過於粗糙,幾乎每個子細項都被嚴厲挑戰,例如所謂的「國際醫療」,儘管官方宣稱區內的醫療院所不使用健保,區外的醫師也只能以支援、會診和應邀出診的方式進入專區執業,但一旦開啟此門,勢必壓縮區外執行一般醫療業務的時間,也導致健保的基本的醫療照護品質越來越糟,當醫療機構營利化後,將造成醫療公共性下降,區外的醫療環境也跟著惡化。
例如農業加值,自經區容許進口外來農業物料參雜本國物料或附加價值超過35%,即可以「MIT(Made in Taiwan)」品牌出口,甚至允許原料加工後變成非管制食品就可以內銷。但以台灣對中國花生管制為例,若中國的低價的花生原料放到示範區進行食品加工後,變成非管制的花生醬就可以內銷台灣,包括蕃茄、茶也有類似問題。而所謂的「前店後廠」的設計同樣是空話,因為主管單位根本無法管制國外進入的農產品不會跑至非自經區,這將對國內農業產生更大的衝擊。
而為了優惠特區廠商,開放一定比例外籍勞工來台,使用更多廉價勞力,這不但繼續拖垮台灣勞工現有的薪資水準,自經區內的「廉價外勞」恐怕時刻都想脫逃到薪資更高的非自經區,衍生治安問題。而允許地方政府劃設自經區等於開後門讓地方政府自行圈地,這又造成另一波土地正義的社會問題。加上當時的財政部面對大規模的租稅減免根本無法提出稅損清單與數據,所謂的自經區就因此胎死腹中。
而這還是六年前台灣社會關於自經區的相關討論與爭議,六年後,中國經濟下行,中美貿易戰熱戰方酣,台灣現在弄了一個自經區進口中國的原物料,加工之後貼上台灣的標籤變成台灣貨,想行銷全世界,天下有這麼便宜的事,難道不怕外國政府連台灣貨品都一起制裁嗎?當時沒法化解的問題,又有什麼理由認為現在可以樂觀以對?
自經區透過特區免稅的方法來吸引投資,概念或許未必不可行,但這種特權經濟所創造的投資一定造成不公平競爭,所以更必須仔細評估其對相關產業的衝擊與保護。當時被延宕的爭議理由還在嗎?現在有沒有更惡化?解決的方案在哪裡?面對受損勞工產業的態度是什麼?如果一切都沒有,其實只是拿這個議題來鬼混與吵架,殊不足取。
勞力士 過海關 台灣 在 無限期支持陳水扁總統,台灣加油!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作為一個當紅的政治人物,韓國瑜果然有超強的議題設定能力,他一句:「高雄應成立自由經濟貿易特區,甚至不排除直接訴諸高雄278萬市民」引發熱議。不僅國民黨人朱立倫、侯友宜、盧秀燕紛紛響應,民進黨政府也只能保守應戰。但「自經區」不是個新玩意,馬英九執政的第二任期就曾提出「六海一空」、一農業生技園區的「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草案」,此前更歷經多次變形,後來卻因爭議過大而胎死腹中。
根據聯合國貿發大會的定義:「自由經濟區指本國海關關境中,一般設在口岸或國際機場附近的一片地域,進入該地域的外國生產資料、原材料可以不辦理任何海關手續,進口產品可以在該地區內進行加工後復出口,海關對此不加以任何干預。」台灣自從2003年已有六海一空的《自由貿易港區設置管理條例》,馬英九2008年首次競選的時又提出兩岸共同市場,接著前副總統蕭萬長所提出的「自由經濟島」,不過涉及到兩岸勞工自由流動與台灣產業,實在衝擊過大,根本不可行。於是在馬英九第二任期時,又委託當時的中華經濟研究院進行新的政策規劃。
時任中經院院長的陳添枝受訪時表示,當時中經院的「自經區」版本非常簡單,就是只做服務業的先試先行,根本不需設實體自經區。只是,這版本進入經建會後,從負責自經區規劃的第一任經建會主委尹啟銘,到接手國發會主委的管中閔一路越玩越大,先稱這是兩岸ECFA「前進版」,後來更將範圍繼續擴大,除了原本的「金融」、「國際醫療」與「教育」三範疇之外,又把製造業、農業包進來,指定了六港一空與現行各類加工出口區、科學園區、工業區改制,變成要設實體自經區,甚至連地方政府都可申請設立。透過法規的大幅度鬆綁,放寬國外白領專業人士工作限制、農工原料及貨品免稅自由輸出入限制、開放市場並放寬投資限制、便捷土地取得並提供租金優惠。
講到開放,不少人都會很高興,認為這就是「貨出去、人進來」的具體實踐。不過,當時的《自經區特別條例草案》由於橫向聯繫不足,條文過於粗糙,幾乎每個子細項都被嚴厲挑戰,例如所謂的「國際醫療」,儘管官方宣稱區內的醫療院所不使用健保,區外的醫師也只能以支援、會診和應邀出診的方式進入專區執業,但一旦開啟此門,勢必壓縮區外執行一般醫療業務的時間,也導致健保的基本的醫療照護品質越來越糟,當醫療機構營利化後,將造成醫療公共性下降,區外的醫療環境也跟著惡化。
例如農業加值,自經區容許進口外來農業物料參雜本國物料或附加價值超過35%,即可以「MIT(Made in Taiwan)」品牌出口,甚至允許原料加工後變成非管制食品就可以內銷。但以台灣對中國花生管制為例,若中國的低價的花生原料放到示範區進行食品加工後,變成非管制的花生醬就可以內銷台灣,包括蕃茄、茶也有類似問題。而所謂的「前店後廠」的設計同樣是空話,因為主管單位根本無法管制國外進入的農產品不會跑至非自經區,這將對國內農業產生更大的衝擊。
而為了優惠特區廠商,開放一定比例外籍勞工來台,使用更多廉價勞力,這不但繼續拖垮台灣勞工現有的薪資水準,自經區內的「廉價外勞」恐怕時刻都想脫逃到薪資更高的非自經區,衍生治安問題。而允許地方政府劃設自經區等於開後門讓地方政府自行圈地,這又造成另一波土地正義的社會問題。加上當時的財政部面對大規模的租稅減免根本無法提出稅損清單與數據,所謂的自經區就因此胎死腹中。
而這還是六年前台灣社會關於自經區的相關討論與爭議,六年後,中國經濟下行,中美貿易戰熱戰方酣,台灣現在弄了一個自經區進口中國的原物料,加工之後貼上台灣的標籤變成台灣貨,想行銷全世界,天下有這麼便宜的事,難道不怕外國政府連台灣貨品都一起制裁嗎?當時沒法化解的問題,又有什麼理由認為現在可以樂觀以對?
自經區透過特區免稅的方法來吸引投資,概念或許未必不可行,但這種特權經濟所創造的投資一定造成不公平競爭,所以更必須仔細評估其對相關產業的衝擊與保護。當時被延宕的爭議理由還在嗎?現在有沒有更惡化?解決的方案在哪裡?面對受損勞工產業的態度是什麼?如果一切都沒有,其實只是拿這個議題來鬼混與吵架,殊不足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