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三倍券消費行為❗ 柴米油鹽才是王道❓
為了振興經濟,政府預計在十月「免繳一千」發放 #五倍券,然而到底是否能達到 #點火 功效,促使消費者多花錢?去年 #三倍券 的使用情形,可以作為重要參照。
政治大學企管系特聘教授 #別蓮蒂,在三倍券發放的前、後,分別對消費者進行不記名的網路問券調查,雖然因為並非政府委託、獨立執行的時程匆忙,僅有 300 多份樣本,但也是目前唯一一份描繪了振興券消費行為輪廓的研究,得以觀察政策成效。
👇#節目連結在留言區👇
別蓮蒂在節目中分享調查結果,強調如何形塑振興券是一筆「#意外之財」、額外收入,是政策能否創造刺激效果的關鍵。
調查顯示,在領券前,有將近八成受試者預計會用在一比較大的花費,只有兩成多傾向慢慢花。但實際情形卻相反,花一筆大錢的人大幅減少,逾半數受試者仍將振興券用於小筆、多次消費,較類似日常開銷。
別蓮蒂表示,事實上,在事前調查中,相當高比例民眾認為振興券是一筆「意外之財」,然而一旦發放之後,消費者反而感覺「這就是我的錢了!」而更傾向做日常使用。對未來的不確定、使用期間長,也會讓消費者傾向「存起來、慢慢用」。
花費細項也支持了這項觀察。調查將振興券用途區分成「日常」和額外開銷的不同類別,結果發現,原本較多人預計選擇旅遊、購買家電產品等小型 #耐久財 以及吃大餐等,但實際上,振興券的前三大去向卻是日常餐飲、低價消耗財與日常衣著。真正用於旅遊、耐久財與特殊餐飲的比例都明顯減少。
別蓮蒂也指出,在三倍券政策中,領取數位券比實體券更難創造「額外感」,導致除了領取率低之外,刺激額外消費的效果也較實體券更差。數位券與店家的搭配活動少,且一旦與信用卡帳目融為一體,對消費者來說就完全不是額外之財。
調查結果顯示,領數位券的人,花在日常消費的比例超過八成;實體券刺激額外消費的比例則相對較高,大約三成。但總體而言,兩者都仍有高達七成的 #替代效果。
因此,別蓮蒂建議,如果目標是振興、刺激額外消費,那麼券的使用時間就要短、產業要特定;如果要求拉長時間、使用範圍以及發放現金,則其實是把 #紓困 和 #振興 混在一起。
她也建議,政府如果想要推動電子支付、鼓勵數位券,則確實更需要一併調整制度設計,例如用 E-Coupon 增加額外感,才能創造誘因。此外,她也期待政府能夠自己進行更大規模、仔細的調查,才能夠更嚴謹區分消費者的替代效果與振興成效,為未來政策提供資訊。
別蓮蒂消費者行為 在 彭博商業周刊 / 中文版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兩極消費】M型消費要來了
某些消費可以捨棄,某些消費卻一點也不能馬虎,這個情況早在其他地區發生過。2008年,台灣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系教授別蓮蒂就撰文描述台灣出現的類似現象。1960年代,台灣經濟開始起飛,個人收入快速增加,躍升為中產階級,衣食住行到教育娛樂,各方面的水平都有所提升。但景氣由好轉壞,並不是每位中產階級都會相對地降低購物慾望,減少消費,而是減少某些消費,其他還是繼續保持不變,個人消費行為出現兩極化。例如,穿過純棉內衣,很難再穿回化學纖維材質;吃過好的東西,嘗過好的味道,很難再喝用味精煮的湯。如果喜好降不下去,唯有犧牲一些選項。有些人願意購買名牌手袋,但吃得普通;有些人在乎吃,但穿得很隨便。別蓮蒂將此現象稱為M型消費。
企業必須作好應對。別蓮蒂認為,M型消費趨勢下的企業必須更花心思了解,消費者到底要什麼?「在行銷學上,中間定位為不清不楚。中國人習慣講中庸之道,但在行銷上,中庸代表什麼都不是,印象就很模糊。」別蓮蒂分析,企業若想搶攻新興中產階層巿場,就不能再像以前一樣採取中庸之道,而是要針對消費M型化,清楚定位企業角色,推出適當產品。要不打造品牌附加值高的產品,連接消費者情感的奢侈品;要不以產品為主,打造極致性價比的產品。兩種方法殊途同歸,都會成為讓人耳熟能詳的品牌。
「在疫情引發的烏卡時代(VCUA時代—Volatility、Uncertainty、Complexity、Ambiguity),M 型消費會是一個長期的存在。」EOL策略總監徐百威提醒,消費者的基本消費訴求就是「在生存的前提下追求價值最大化」。因此,不論是位於左端優質平價的消費者,還是位於右端優質高價的消費者,品牌或企業更需要關注的應該是,在情感或多層傳達的象徵價值上—提供讓人們在接觸品牌時,感受到「體面」的體驗的整體價值才是重點。
#M型消費 #中級品牌 #奢侈品 #平價商品 #Uniqlo #EOL #VCUA
(本文節選自《彭博商業週刊∕中文版》第206期,如欲查閱全文,歡迎訂閱)
★★訂閱聯絡方法
網站:www.bbwhk.com
電郵:bbwhk_cir@modernmedia.com.hk
別蓮蒂消費者行為 在 施振榮 Stan哥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施振榮力挺市場趨勢顧問公司 挖掘樂齡商機
2019-10-02 19:43經濟日報 記者謝艾莉/台北報導
今年甫成立的奧沃市場趨勢顧問,這個由幾位女孩們組成的研究團隊,面對研究世界中的各式命題,不只關注人的消費片段,更關心整體生活樣貌,全面梳理消費者生活脈絡,探索表面問題背後的深層需求。
奧沃市場趨勢顧問共同創辦人林宛瑩在執行由智榮基金會推動的「樂樂活大家講——全台長者生活需求大調查」研究中跑遍全台與外島,與團隊調查全台灣樂齡者近7萬筆大數據生活需求的市場調查報告「樂樂活大家講—未來長者生活需求大調查」,此原始資料已向全民公開,讓大家更注意到樂齡者的市場商機。
值得注意的是,林宛瑩為台大人類學系與社工系畢業,另一個共同創辦人黃祈璿則為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企管系,政大國貿所畢業,均相當熱愛人與人的對話與過程。
宏碁創辦人施振榮表示,2012年智榮基金會成立龍吟華人市場研發論壇中心(簡稱龍吟研論),近期共同支持龍吟研論成員成立「奧沃市場趨勢顧問公司」,帶著既有的研究能量,提供商業落地的需求應用研究與顧問服務。
從偵測趨勢到促進企業與消費者協同創新、企業納入需求洞察改變管理與決策流程,都需要更彈性的專業團隊,進一步提供完整的商業策略建議。因此施振榮、葉紫華執行長、別蓮蒂特聘教授與李竺姮副執行長,共同支持龍吟研論成員成立「奧沃市場趨勢顧問公司」,帶著既有的研究能量,提供商業落地的需求應用研究與顧問服務。
林宛瑩表示,做為一個曾受過人類學與社工訓練的學生,很幸運地在學生時期就有機會接觸到田野工作與社會科學研究。近兩年陸續有和大學生們聊聊研究經驗的機會,可以感受到從未接觸過質化研究的同學,初見相關知識的迷茫和困惑。
這些課堂的學生通常面對眼前期末報告或競賽提案的任務,要找到一個有興趣的議題,在議題之下聚焦釐清欲解決的問題,發想對中問題的解決提案,議題的設定多半與「人」高度相關,第一步碰到的挑戰便是「我該怎麼了解我的使用者、消費者一點?」
林宛瑩說,其實研究沒有那麼遙不可及,帶著觀察意識走進場域開始與人互動,就可以收集意想不到的訊息,跳脫自己內心的千百種猜測與假想。以下將以長輩的飲食需求研究為例,感受一下我們與研究的距離只差一點推進思考的好奇心。
高齡議題的相關討論或創新競賽,一直是這幾年的大熱門,長輩生活需求何其多,除了找自己有興趣的議題之外,也可以藉助二手資料來訂定命題。2017年智榮基金會推動的「樂樂活大家講——全台長者生活需求大調查」研究中,從將近3萬2千筆50歲以上填答者的有效問卷中,我們看見十大生活需求裡「吃得營養健康」為第二大的未來生活需求。
林宛瑩表示,但長者飲食情境複雜多元,需要進一步思考聚焦方向。簡單舉例:要關注的是在家吃或外食、日常三餐或是非日常大餐,想解的是一人吃的麻煩還是聚餐時的不便、關於飲食的議題要進一步探索的是方便吃、吃營養還是多變化。不同情境元素的搭配,都會影響下一步探究的重點。
她進一步表示,行為表徵是強而有力的證據,觀察現象僅是聚焦問題的第一步,對於現象產生的緣由形成假設再往下探問,才能更接近問題的全貌。
例如2017年在基隆暖暖過港社區進行長者需求討論工作坊,再次聊到與飲食相關的話題。一開始大家仍在營養攝取、健康飲食上熱烈討論,說到老了越吃越少、不愛在外面吃的時候,長輩們也很贊同,這樣的狀況用高齡者的生理狀況和健康顧慮想來十分合理。但就在往下多為一句「為什麼」的時候,有長輩幽幽的說出「唉,假牙啦!」
林宛瑩表示,一問之下小組內的6個長輩中只有一人沒戴假牙,而裝假牙初期的不適應感影響了長輩的食慾,而且之後為了維持假牙的狀態,除了不吃太硬的食物,通常吃完東西就要清潔避免細菌滋生。清洗的麻煩可以想見,但繼續探問除了麻煩外還有什麼困擾時,他們便說出要在公共廁所拔下假牙清洗真是「有點不好意思啊!」
林宛瑩說,可以發現食慾變差是容易觀察的行為表徵,但是在行為底下可能有多種我們未曾設想過的原因和需要,尤其是各種的心理門檻更是難以覺察,加上研究對象與自己的生命經驗迥異,也難以一在時間想像到可能的擔憂。所以作為一個有意識的研究者,在過程中透過層層推論思考往下發問,或許可以找到意想不到的發現。
「請記得,過程中若多發現了些什麼、多了什麼新想法,都是你自己因著對人事物的好奇與逐步思考推進找到的。」這是最近最常和同學們分享的課堂前提。林宛瑩強調,在研究世界裡、在各式命題之前,讓我們永保初心、永遠好奇。
奧沃市場趨勢顧問服務的客戶包含宏碁、鈊象電子、桂冠、華歌爾等,目標以研究搭建企業與消費者間的溝通橋樑,從消費者的根本需求開展市場機會新局面。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2/4081946?utm_source=Facebook_PicS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