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拿醍醐味 🇯🇵
「穿泳衣看的藝術展覽...到底是什麼?」今年3月在東京六本木,由世界知名的數位藝術團隊「team Lab」策畫的《再連結:林間桑拿與藝術》展覽,邀請觀眾一邊做桑拿、一邊欣賞由光投影、聲音、數位互動裝置所組成的藝術作品。在初春乍涼的東京,許多人在展場中穿著泳裝,遊走在各種光投影作品中。不過,桑拿跟藝術到底有什麼關係?又是怎樣的策展團隊腦洞大開想出這種企劃?圖為本次策展中的展品之一,結合聲光與水柱的〈轉瞬即逝的光結晶〉。
.
在過去,team Lab就曾在東京、上海、台北等地展出,擁有許多知名的代表作品。他們一向關注投影與觀眾的實境體驗,擅長用燈光、聲音效果模擬大自然,像是森林、花田、宇宙等等。這次以「桑拿」為主題的展覽,是第一次在東京展出。(過去team Lab僅在佐賀縣的御船山樂園,開放過桑拿與藝術題材的展覽,提供一日40張的體驗票券。)
.
展覽空間一共分成四區,包括「藝術浴區域」、「冷水浴區域」、「熱水浴區域」,以及「空氣浴」。整體的展覽流程,為觀眾每人先換好泳衣、沖淨身體、接著進入讓人滿頭大汗的桑拿間5-10分鐘、然後再去沖1-2分鐘的冷水澡,接著在身體與心靈都接受過熱冷極端的洗滌後,就可以專心沉浸在藝術中。欣賞完作品,就可沖熱水澡、換衣離開。
.
其中最熱門的展品包括前述提到,各色光線隨著水滴一起打落身體的〈轉瞬即逝的光結晶〉、以及彷彿一輪紅日緩慢旋轉、漂浮的互動裝置〈懸浮〉、以及隨著觀者步伐遞嬗變化,永不重複的花叢投影〈雨中綻放的無盡生命〉等等。這場結合了觸覺、聽覺與視覺的展覽,還未正式開放就已經造成不少話題。
.
不過話說回來,到底桑拿跟藝術有什麼關係?為什麼要經過這樣「冰火二重天」的衝擊後,才能欣賞展品呢?事實上,策展團隊也有一套自己的理論:根據慶應義塾大學醫學部特任助教加藤容崇指出,桑拿能夠刺激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幫助人們打開感官、更容易專注,並注意到平常沒注意到的事情。團隊認為,當身體先做過桑拿浴,滌淨了思慮,對於藝術品的感受也會更強烈。他們更表示:
.
「希望透過桑拿讓人們達到『整う』(即「totonou」,原意為整合、調和,後來被使用到桑拿浴中,描述讓人身心舒暢、身心協調的完美狀態)的境界,接著打開感官、與藝術重新連結。」
.
而這個「整う」,也是日本洗浴桑拿文化中所認為的醍醐味。事實上日本過去也有洗完熱水澡要沖點冷水的由來。根據team Lab的介紹,這樣的建議,最早出現於日本古代名醫惟宗具俊的《医談抄》之中;另外也有一說,是跟神道教的「禊」(みそぎ / misogi)有關,認為沖冷水能夠滌淨汙穢罪惡、讓思慮清楚。
.
而至於為何要一邊桑拿一邊看展?其實,在室町時代(1336 - 1573)中期就有類似的行為,在當時被稱為「淋汗茶の湯」(或寫作林間茶の湯)。當時的大名或貴族們會在室內或戶外的大浴池中泡湯,然後一邊飲茶、一邊賞玩浴池擺設的繪畫、香爐、花瓶和掛軸等作品——在當時這是刻意無視身分秩序、用於展示自己能夠「下剋上」嘲弄權威,講究排場華麗奢侈的「婆娑羅」(ばさら)風潮。
.
另外,當時的日本人也會泡蒸汽浴,和現代桑拿的原理相同,就是將水淋上加熱過的石頭,讓室內瀰漫水蒸氣,再進入到充滿溫暖蒸汽的浴室內洗浴身體。
.
不過現代桑拿已有多種版本,除了最原本從桑拿間衝進冰冷湖泊的芬蘭桑拿之外,還有土耳其式蒸汽浴、俄羅斯式蒸氣浴等等。不過近年來,也因為被發現具有放鬆、療癒心靈等效果,在日本越來越受歡迎;約在1960年代以後逐漸於日本大眾之間普及。2015年甚至出版了《桑拿道》(サ道)漫畫,描繪熱愛桑拿的人們的樂趣,2019年也改編成同名日劇。
.
「桑拿室、冷水浴、休息室,連續三組之後,不可思議的舒適感就會席捲全身!我們把這種境界稱為『整う』。」由原田泰造等人主演的小品日劇《桑拿道》如此描述。在一些桑拿愛好者的描述中,因為桑拿可以促進血液循環,而在洗滌過後能夠使身體進入非常放鬆、但頭腦卻保持清晰的愉悅感受,也讓這個概念廣為流傳。這次由team Lab所舉辦的展覽,就是希望人們能夠暫時跳脫疲憊倦怠的日常生活,沉浸在藝術作品中,重新觀看到不一樣的世界。
.
photo credeit:(1)teamLab/〈轉瞬即逝的光結晶〉、(2)(3)法新社/展覽的桑拿區、〈雨中綻放的無盡生命〉、(4)teamLab/〈懸浮〉
.
#teamLab #藝術 #展覽 #日本 #東京 #桑拿 #桑拿道 #サ道 #淋汗茶の湯 #整う #サウナ #Japan #Tokyo #totonou #sauna #arts #轉角國際 #udnglobal
初音 全息投影 原理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Google加持 美泰兒玩具3D望遠鏡View-Master變身頭戴式虛擬顯示器
楊芬瑩 2015年02月17日 12:34
1192
人氣 8
分享 Facebook
Google
Twitter
Email
Print
A A A A
五、六年級生可能有印象,小時候玩過一種玩具3D望遠鏡,造型正面像潛水鏡,反面像望遠鏡,可以看到立體幻燈片圖像,可能是叢林裡的恐龍、迪士尼卡通故事、旅遊名勝、著名電影場景等等……。
這個帶著小朋友身歷各樣奇境的玩具,是1939年問世的3D玩具View-Master,台灣已經停賣,但在美國市場持續銷售至今。商標產品幾經易手,1998年由芭比娃娃製造商美泰兒(Mattel)公司買下。今年紐約國際玩具博覽會開幕前,製造商宣布76年來首次大幅改版,計畫與Google合作,將玩具3D視鏡升級成為需擬實境(VR)穿戴裝置。
未來世代的View-Master只要與手機App配對,可選擇個別虛擬環境(不同景點、星球....),戴上3D視鏡即擁有360度逼真全景視野,能玩不同主題的互動遊戲。
View-Master原理:創造雙眼錯覺
View-Master的原始設計,類似迷你幻燈片放映機。將個別主題幻燈片,組裝在圓盤型膠卷(片)上,每片包含7組共14張彩色幻燈片,放入View-Master插槽,按下側邊操作桿,可依序看完7組立體照片。
很多五、六年級生,應該都對View-Master有印象。
20世紀初期,很少人能接觸攝影,一般人只能買明信片、卡片,欣賞美麗風景照片,當時美國最大風景明信片供應商,是相片沖洗業者Sawyer Service,為了擴大業務,便思索將產品從2D平面影像,升級到立體視覺欣賞,讓消費者多一種選擇。
柯達公司1935年推出彩色幻燈片底片(Kodachrome),拍攝的影像色彩逼真、鮮豔飽滿,號稱75年到100年間不會褪色,讓更多攝影愛好者投入立體視圖的研發。
4年後,Sawyer Service與熱愛攝影的管風琴師傅古爾伯(William Gruber),合作開發出一款迷你幻燈片放映機。他們組裝2台柯達Bantam Special相機,配合兩兩成對的投影片,讓雙眼分別同時看著一模一樣的2張投影片,創造出立體感的錯覺。
根據這樣原理做出來的立體試鏡,以View-Maaster為註冊商標,1939年紐約博覽會上首度亮相,不過最初並不是玩具,而是給所有年齡層使用的3D視鏡,而搭配販售的幻燈片膠卷紙盤,包括大峽谷、卡爾斯貝洞窟等國家公園(Carlsbad Caverns National Park)風光,很快成為暢銷商品,幾乎打趴原本的風景明信片市場。
View-Master也曾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View-Master上市當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美國軍方覺得這個產品,很適合用來輔助軍事訓練,教育軍人辨識飛機、船艦、估計射程,於是大手筆訂購10萬部立體視鏡、將近600萬片幻燈片膠卷紙盤,二手市場還找得到這種軍訓膠卷。
1967年相機公司GAF買下View-Master,開始生產玩具、卡通主題的幻燈片膠卷,這個產品才逐漸變成兒童玩具,還曾推出能同時播放唱片(對話、音樂)的機款,近幾年View-Master銷售不如以往,但至今估計已經賣出發行15億份各種主題的影像膠卷。
Google Cardboard 平價虛擬裝置
Google這次與美泰兒合作,運用的是Google Cardboard技術──Google 2014年6月25日發表的低成本虛擬實境頭戴式紙板裝置,這個售價只有10美元的立體視鏡,組裝後把手機安插到預留插槽內,搭配特定APP,就可以看到立體景象,上市至今已經賣出50萬組。
紙板視鏡長得很像View-Master,原理也異曲同工,有網友直接拆下View-Master,把眼睛看得雙目鏡,跟手機綁在一起,效果差不多。由此可知,這次合作重點,應該是Google與美泰兒聯手研發的遊戲App。
兩家公司未來會持續推出View-Master App供民眾下載,不管是Google Cardboard或美泰兒的玩具眼鏡,都能體驗各種主題的虛擬實境。Google希望藉此,擴大接觸虛擬實境技術的年齡層。
過去隨插即看的幻燈片膠卷,會變成可愛造型的主題辨識圓板,很多人一起玩虛擬實境探險的時後,大家盯著同一塊玩具膠卷讀取,就能進入相同遊戲,未來世代的View-Master預計2015年秋天上市,單價約每組30美元(約新台幣951元),當然沒包括智慧型手機。
不過,頭戴式虛擬視鏡容易讓人頭暈目眩、甚至感覺噁心,長時間配帶並不舒適,原因是身體雖然沒有劇烈活動,但眼睛感知到的畫面訊息,卻不是同一回事,可能因此誘發暈車等生理反應,3C大廠三星推出自家VR頭戴視鏡時,甚至公開建議:13歲以下兒童不要使用。
VR穿戴式裝置廠商還在努力改善暈眩問題,家長或玩家們,還是要多多注意孩子們玩VR遊戲的時間。
影片:https://youtu.be/75oz9HvIsDI
https://youtu.be/f9yGKzwjomc
https://youtu.be/VKiHA3Paons
https://youtu.be/vXvZUvLONUs
https://youtu.be/wPDH0zasEY4
資料來源:http://www.storm.mg/lifestyle/42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