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份的迷誠品專欄,是一場電光影裡的影像旅行,分別選了《#絕美之城》、《#午夜巴黎》、《#愛情不用翻譯》與《#現代啟示錄》等幾部電影,來安撫疫情之下不得不暫時回歸平淡的生活現狀,並期盼下一次跳上飛機,前往異鄉的時機能盡快到來。
⠀⠀⠀⠀⠀
⠀⠀⠀⠀⠀
「旅行讓人發揮想像,餘者就只有失望與疲勞。完全出自想像,那就是他的力量,從生到死,人、動物、城市、事物全是想像,是一部小說,是虛構故事。利泰不曾說錯,況且誰都辦得到,只需閉上眼睛,它就在生活的另一頭。」
⠀⠀⠀⠀⠀
電影《絕美之城》片頭引用自法國作家塞利納《長夜行》,那也幾乎是現在的我們唯一能做的,於自己的內在時空,透過文字或影像展開一場探險、一次邂逅,或是一趟神遊 —— 閉上眼睛,旅行就在生活的另一端。以前,一有時間便拉著行李箱到處闖蕩的日子,深感滿足的一刻,往往是回到住處的隔天早晨,凝視平凡無奇卻異常美麗的街景,手中緊握樓下小咖啡廳沖出的溫熱咖啡,帶來一股難以言喻的安定與踏實之感。
⠀⠀⠀⠀⠀
在啟程與歸返之間,在未知與熟悉之間,在相遇與別離之間,在變動與恆常之間,旅行於天平兩端讓人心矛盾取得平衡。例如雋永的愛在三部曲,勇於跨出舒適圈的《白日夢冒險王,甚或歷久彌新的無數公路電影,諸如此類「我遇見誰,會有怎樣的對白」,靜靜等待願意相信的人來到此處,就像稍縱即逝的綠光。往往一個人、一部電影、一段往事,成為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也代表了某座城市在我們心中的情感印象,有時全然想像,有時恍如隔世,影像在我們大腦裡留下的畫面始終都是雙向流動的,成為每個人無論是否親身經歷,甚至虛實交織的獨特情節記憶。
⠀⠀⠀⠀⠀
猶記得,那年復活節泡在義大利的假期,不但從南一路玩到北,亦留了整整四天用雙腳走完了羅馬與梵蒂岡,興匆匆按照丹布朗《天使與魔鬼》進行路線規畫,觀賞無數傳說中的建築、古蹟與藝術品,清晰烙印心中的,卻一直只有那不起眼的昏黃路燈與閃耀糖霜色澤的石子路,蒙太奇般與傑普漫步夜色壟罩的羅馬街頭的身影交錯,重疊,盤旋。
⠀⠀⠀⠀⠀
Paolo Sorrentino 承繼著導演費里尼的創作內核,《絕美之城》捕捉一個曾經夜夜笙歌,觥籌交錯,恣意遊走在權貴階級的作家 Jep,不但縱橫上流社會,更是經驗豐富的情場老手,總是衣著講究,自詡紳士,一派氣定神閒的模樣,就如這座永恆之城,以及沉默矗立於自家陽台畔的巍峨競技場,隱隱散發著華麗與蒼涼,神祕與虛無,莊嚴與絕望。
⠀⠀⠀⠀⠀
余秋雨《行者無疆》形容羅馬是「隱隱然的偉大」,靜靜安踞在並不明亮的高位上,從城市散落的每一扇舊窗、每一塊古磚、每一束荖藤溢出。而羅馬是永恆的眷戀,普立茲小說獎得主 Anthony Doerr 在其著作《羅馬四季》感嘆道:「人們說,窮極一生,也難以盡攬羅馬」。彷彿自 Toni Servillo 的 Jep 身上流露的氣質,有著不合時宜的表象,但一切萬事萬物都是謎,無法解釋曾經的不朽風華,亦難以看清如今的一片廢墟,走過白晝和黑夜,美麗和醜陋,永恆存在於那一瞬,用靈魂按下快門的一瞬,為死亡、可悲的人性所不能觸及,在時間流逝的痕跡下,從人的角度沉默凝視羅馬過去,現在與未來。
⠀⠀⠀⠀⠀
「在巴黎,沒有一件事情是簡單的。」
⠀⠀⠀⠀⠀
眾所皆知,巴黎這一席流動的饗宴,由數不盡的人文底蘊穩穩撐起。細數林林總總關於法國的電影,《愛在日落巴黎時》的美好一隅、《午夜巴黎》的流金歲月、《戲夢巴黎》的迷惘不安、《出走巴黎》的自由之反向,或是 2019 年《悲慘世界》被種族、體制與暴力壓迫的巴黎之陰暗面,一針一線建構出我們想像中屬於花都的立體輪廓。
⠀⠀⠀⠀⠀
然而,無論是否親眼見識這個浪漫之都的想像與現實存在多少落差,絕大多數的人仍會為伍迪艾倫的《午夜巴黎》感到心馳神往。午夜夢迴時,回到逝去的玫瑰色美好年代,談一場如夢似幻的異國戀曲,漫步於拿破崙長眠的塞納河畔,與一群只聞其名的傑出藝術家聊得酒酣耳熱,那是真正存在於巴黎之中的巴黎。
⠀⠀⠀⠀⠀
「人都恐懼死亡、質疑自己的定位,藝術家不該屈服於絕望,而是要想辦法找出那個時代空虛的解藥。」
⠀⠀⠀⠀⠀
當時巴黎藝文界的核心人物,被譽為現代主義教母的葛楚史坦,讀完男主角的小說後給予了如此受用的評價。那時才發覺,無論生於哪個時空,面對哪種現實,都有最好的一面與最壞的一面,都有絕望環伺的一面與充滿希望的一面,當我們無法選擇時,唯一能做的,就是尋覓一個方式與虛無及現實抗衡。對應至疫情肆虐的當下,或許單單是持續觀影、閱讀,乃至創作不懈,珍惜眼前所有,並持續保持對未來的憧憬,便已在企圖找尋屬於這個時代空虛的解藥。
⠀⠀⠀⠀⠀
⠀⠀⠀⠀⠀
⠀⠀⠀⠀⠀
▍完整全文:
▍閉上眼睛,旅行就在生活的另一端|城市電影推薦
https://pse.is/3l2kc5
⠀⠀⠀⠀⠀
▍上月回顧: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性別主題電影推薦
https://pse.is/3jyzhc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66的網紅唯法Oui My Franc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巴黎生活 #巴黎單車 Bonjour,又來到週末了! Bon week-end! 這次的影片想跟大家推薦: #巴黎近郊的兩條單車路線 🚲 📍零難度,只要會騎腳踏車,便能到得了目的地喔! . 影片的三個重點 1⃣️ 兩條路線的位置 2⃣️ 6個注意事項 3⃣️ 租單車的費用與店家 . 從5/11...
「出走巴黎」的推薦目錄:
- 關於出走巴黎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出走巴黎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出走巴黎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出走巴黎 在 唯法Oui My France!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出走巴黎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出走巴黎 在 [好雷] 出走巴黎Synonymes - 精華區movie 的評價
- 關於出走巴黎 在 金馬影展TGHFF, profile picture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出走巴黎 在 出走巴黎-PTT/DCARD討論與高評價網拍商品-2021年11月 的評價
- 關於出走巴黎 在 出走巴黎-PTT/DCARD討論與高評價網拍商品-2021年11月 的評價
- 關於出走巴黎 在 [??雷]出走巴黎Synonymes(2019法國) - Mo PTT 鄉公所 的評價
出走巴黎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在評審團主席史派克李提前爆雷的烏龍中,坎城影展迎來史上第二位女性金棕櫚得主。
法國女導演茱莉亞迪古何諾生涯第二部劇情長片《鈦》,在名導雲集的坎城影展摘下最高榮譽金棕櫚。這是繼 1993 年珍康萍《鋼琴師與她的情人》之後,相隔 28 年再度有女性導演抱回此獎,在坎城影展至今 80 餘年的悠悠歷史中,難能可貴地寫下唯二紀錄。
影史第二位女性導演拿下金棕櫚,這件事情遭各界熱議,然而茱莉亞迪古何諾在頒獎前幾日,與外媒《IndieWire》就有談到「性別」議題,她表示:「我不認為『性別』能定義我們。然而,這還不是社會所能理解的事情,所以它成為一個話題。作為一個女人,我根本不希望透過性別來定義我,人們總說我是女導演,其實有點煩,因為我是一個人,我是導演,我拍電影是因為我是我,而不是因為我是女人。我就是我。」
關注台灣影展的觀眾應該對茱莉亞迪古何諾不陌生,2017 年金馬奇幻影展的「Surprise Film」就是茱莉亞迪古何諾的首部劇情長片《肉獄》。至於《肉獄》則是在 2016 年坎城影展影評人週舉行世界首映,最終拿下費比西獎。順道一提,茱莉亞迪古何諾是坎城一手栽培的法國導演,首部短片《Junior》就是在坎城影展亮相。
雖然《鈦》獲得以史派克李為首的評審團青睞,但在《銀幕雜誌Screen Daily》每日更新的國際影評「場刊分數」,《衛報》、《正片》、《自由報》、《電訊報》等 10 間媒體的影評人僅給出均分 1.6,在主競賽 24 部作品中落在第 20 名位置,居於後段班。不過,坎城場刊僅是 10 位影評人的口味,《鈦》在坎城影展還是陸續傳出相關的正面反饋。
評價兩極的《鈦》由坎城影帝文森林頓、Agathe Rousselle、Garance Marillier 等人主演,【光年映畫 Light Year Images】在台發行。
象徵第二大獎的「評審團大獎」(Grand Prix),以及「評審團獎」(Jury Prize)則雙雙出現共享榮譽的結果。
「評審團大獎」頒給伊朗名導阿斯哈法哈蒂的《我不是英雄》(A Hero,暫譯)以及芬蘭導演 Juho Kuosmanen 的《Compartment No. 6》。
阿斯哈法哈蒂曾憑藉《分居風暴》和《新居風暴》兩度拿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國際電影前身),生涯則以《咎愛》、《新居風暴》、《人盡皆知》和《我不是英雄》四度闖入坎城主競賽,其中《咎愛》獲得最佳女主角以及賽外的天主教人道精神獎、《新居風暴》獲得最佳劇本,再來就是今年《我不是英雄》收下評審團大獎。《我不是英雄》也獲得各大外媒讚譽,稱是「《分居風暴》以來最好的作品」,此片由【GaragePlay 車庫娛樂】在台發行。
至於 Juho Kuosmanen 除了今年帶回評審團大獎之外,2008 年生涯首部短片《Kestomerkitsijät》也在坎城亮相,2016 年的劇情長片《我生命中最快樂的一天》則抱回「一種注目」單元的最佳影片。
「評審團獎」頒給以色列導演那達夫拉匹的《Ahed’s Knee》,以及泰國名導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的《Memoria》。
那達夫拉匹上一部作品《出走巴黎》才於 2019 年擒下柏林影展最高榮譽金熊獎,今年再度於坎城獲獎,成為近年國際影壇最亮眼的以色列導演之一。而那達夫拉匹曾於 2015 年以《吾愛吾詩》抱走台北電影節國際新導演競賽的最佳影片,與台灣結下些許緣分。
至於阿比查邦的歷年作品則深得坎城厚愛,除了今年的《Memoria》,2002 年生涯第二部劇情長片《極樂森林》 就在坎城「一種注目」單元拿下首獎;2004 年的《熱帶幻夢》首度闖入坎城主競賽,受到以昆汀塔倫提諾為首的評審團青睞(蒂妲史雲頓也是評審),將評審團獎頒予阿比查邦; 2011 年憑藉《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成為首位摘下金棕櫚的泰國影人; 2015 年的《華麗之墓》則進入「一種注目」單元。有趣的是,阿比查邦至今的兩座坎城評審團獎,都與蒂妲史雲頓有關。
事實上,不只史派克李率領的評審團傾心於《Memoria》,《銀幕雜誌Screen Daily》的場刊分數也開出均分 3.4 的高分,僅次於濱口竜介《在車上》的 3.5 分,高居第二(今年亞洲電影在坎城非常強勢)。《Memoria》由【ifilm/傳影互動 】在台發行。
綜觀來看今年的場刊分數,24 部作品之中,僅有 3 部作品均分破 3,除了阿比查邦、濱口竜介之外,還有李歐卡霍的《Annette》,且這三人最終也紛紛獲獎,濱口竜介拿到最佳劇本;李歐卡霍則收下最佳導演。
《Annette》是亞當崔佛、瑪莉詠柯蒂亞主演的音樂愛情電影,擔任今年影展的開幕片,這也是李歐卡霍繼《花都魅影》後,睽違 9 年再度執導劇情長片,便一舉抱走最佳導演。李歐卡霍生涯的劇情長片產量不多,至今僅獨立執導 6 部長片,其中 4 部在坎城競賽,包含首部長片《男孩遇見女孩》(國際影評人週)、《寶拉X》(主競賽)、 《花都魅影》(主競賽)和《Annette》。至於《壞痞子》在柏林影展角逐金熊,《新橋戀人》則未於三大影展競賽。
而日本名導濱口竜介的《在車上》,改編自村上春樹短篇小說集《沒有女人的男人們》中的同名短篇故事,眾家媒體一致稱讚濱口竜介成功將村上春樹的文字影像化。主競賽的劇本獎之外,《在車上》也囊括費比西影評人獎、天主教人道精神獎,是本屆的大贏家之一。
除了坎城獲獎的《在車上》,濱口竜介在今年初也憑藉《偶然與想像》於柏林影展拿下評審團大獎,值得一提的是,去年黑澤清在威尼斯影展拿下最佳導演的《間諜之妻》,是由濱口竜介和野原位共同執筆的劇本,間接來說,濱口竜介參與的作品連續在威尼斯、柏林、坎城歐洲三大影展有所斬獲,創作能量與收穫的榮譽相當不凡。
《偶然與想像》與《在車上》皆由【東昊 Andrews Film】在台發行,這也是繼《睡著也好醒來也罷》之後,東昊再度發行濱口竜介的新作。
最後,坎城影帝后分別是《Nitram》的卡賴伯蘭里瓊斯,以及《The Worst Person in the World》的蕾娜特萊茵斯薇,我個人也非常期待尤沃金提爾「奧斯陸三部曲」的終章《The Worst Person in the World》,此片由【好威映象 Hooray Films】在台發行。
🏆以下為主競賽單元得獎名單:
金棕櫚:《鈦》,茱莉亞迪古何諾
評審團大獎(兩部):
《我不是英雄》,阿斯哈法哈蒂
《Compartment No. 6》,Juho Kuosmanen
評審團獎(兩部):
《Memoria》,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
《Ahed’s Knee》,那達夫拉匹
最佳導演:《Annette》 ,李歐卡霍
最佳劇本:《在車上》,濱口竜介
最佳男演員:《Nitram》,卡賴伯蘭里瓊斯
最佳女演員:《The Worst Person in the World》,蕾娜特萊茵斯薇
圖片來源:NEON 、Festival de Cannes
#Cannes2021
出走巴黎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恭喜《肉獄》導演Julia Ducournau 以《Titane》獲得本屆坎城金棕櫚獎!這是坎城史上74年來,唯第二位獲得首獎的女性導演。上一位是 1993 年的珍康萍,當年 39 歲的她以《鋼琴師和他的情人》和陳凱歌的《霸王別姬》並列獲獎。這也意味著 37 歲的 Julia 是首位獨自獲得金棕櫚獎的女性導演,同時也是(更正)第二年輕的金棕櫚得獎導演。
導演獎頒給了Leos Carax 評價兩極的開幕片—《Annette》;法哈蒂和六號車廂並列評審團大獎;阿比查邦和出走巴黎導演Lapid並列評審團獎(第三獎)。濱口龍介也繼今年柏林評審團大獎後,同年再以第二部片《Drive My Car》拿到坎城影展最佳劇本及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整體看來是皆大歡喜,Spike Lee還真的 do the right thing. 倒是魏斯安德森的《法蘭西特派週報》表示:「都延後押一年了,竟然槓龜!」(設計對白)。可惜《歡迎光臨奇幻城堡》的 Sean Baker 這次也無緣獲獎。
順帶一提,本屆坎城影展金棕櫚、短片金棕櫚(香港的《天下烏鴉》)、金攝影機三項主要獎項,由三個不同的評審團皆選出女性導演獲獎。
期待能早日在台灣看到這些片!
出走巴黎 在 唯法Oui My France!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巴黎生活 #巴黎單車
Bonjour,又來到週末了! Bon week-end!
這次的影片想跟大家推薦: #巴黎近郊的兩條單車路線 🚲
📍零難度,只要會騎腳踏車,便能到得了目的地喔!
.
影片的三個重點
1⃣️ 兩條路線的位置
2⃣️ 6個注意事項
3⃣️ 租單車的費用與店家
.
從5/11法國解禁後,
我每個週末都跟朋友相約騎單車 🚲🌿
逃離巴黎熱門群聚地點,還能運運動。
出走巴黎市區到郊區野餐,一天下來騎了快40公里
.
週末多花一點時間,
騎車到郊外,那裡有一片片空曠的草地
沿著小河並列的樹,數量終於比人還多🌳🌳
.
🎞 更多影片
🇫🇷 疫情期間,沒有旅客的巴黎必去景點的樣貌 https://youtu.be/1CX3qHZB_2M
.
最後,如果您喜歡我們的 #法國生活紀錄Vlog
歡迎訂閱我們的頻道,分享影片給予我們鼓勵喔 😊
訂閱《唯法Oui My France》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wZxfy6
粉絲專頁 ►► https://bit.ly/2Kn5BOq
Instagram法式正能量►► https://www.instagram.com/oui_my_france/
MYSM - https://thmatc.co/?l=38A81F1
Music by Ashton Edminster - Explain It at the Coffee Shop - https://thmatc.co/?l=A648E4AA
Music by Eric Reprid - June Blues - https://thmatc.co/?l=8D766A5
Music by Reggie San Miguel - Choices. - https://thmatc.co/?l=579E7CF
Music by Nico Anuch - https://thmatc.co/?l=553AC249
Music by Mindy Gledhill - Whole Wide World - https://thmatc.co/?l=D7FF81C2
出走巴黎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專題籽:法國五月】
每個人去或留總有自己的理由,上述的陳志華廿年前為開眼界離港,結果花都奇遇結良緣。香港攝影師朱柏穎(Febe)移居巴黎將近七年,為的是一口自由空氣,以及歷史文化與藝術氛圍。
《果籽》栽種品味,一籽了然。
https://hk.appledaily.com/realtime/lifestyle/
出走巴黎 在 金馬影展TGHFF, profile pictu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出走巴黎》(Synonyms, 2019) 那達夫拉匹一舉勇奪柏林影展金熊獎的《出走巴黎》(2019),讓與《吾愛吾詩》小男孩同名的年輕男子,從以色列來到巴黎,沒想到剛落腳 ... ... <看更多>
出走巴黎 在 出走巴黎-PTT/DCARD討論與高評價網拍商品-2021年11月 的推薦與評價
出走巴黎 在-PTT/DCARD討論與高評價商品,提供離家出走包、出走是為了回家、鄭怡離家出走在露天、蝦皮優惠價格,找出走巴黎相關商品就來飛比. ... <看更多>
出走巴黎 在 [好雷] 出走巴黎Synonymes - 精華區movie 的推薦與評價
這邊廂,一位以色列人在巴黎;那邊廂,一位台灣妹也在巴黎;同一班,有東歐移民也有南亞難民;同一棚,巴勒斯坦妹還是黎巴嫩妹傻傻分不清;使館外,有經濟移民排隊辦簽證;歐洲邊界外,還有北非中東無數難民等著要進來... 這是個大移民時代,然而哪個時代又不是呢?《出走巴黎》一開始還像是導演的超現實半自傳故事,但到後來世界版圖越做越大、歸化進程越走越深,它已不只是以色列人的故事,你我任何國家的移民者或企望翻身者都可能踏上這條船。
暑期同檔就有三部移民議題電影,一部是復古音樂傳記片《首席指揮家》、一部是青春音樂勵志片《炫目之光》、一部是柏林金熊藝術片《出走巴黎》,前兩片是喜劇揭櫫了異國融合的希望,後一片則是悲劇揭開融合口號下的幻夢一場。真要說幻夢嗎?那也不一定,有人是戰爭或經濟難民能在新土地存活溫飽已謝天謝地,但有人移民已移成了一種文化認同以腳投票,那就不得不為選民的夢碎做好心理準備。
https://fr.web.img6.acsta.net/pictures/19/02/20/11/58/4744405.jpg
移民,解放在他方
我們台灣買票看電影(還看這種得獎片)的觀眾,身遭會移民的人都是為什麼?絕大多數應該談不上求溫飽,恐怕都已經是在台灣的中上階層甚至菁英,許多年輕的可能是留美留英留德留法,留完努力成為技術移民續留一輩子。沒辦法,誰叫台灣有好多本難念的經,經濟空轉政治惡鬥職場變態教育崩潰更別說低薪高房價、同樣問題年復一年已成鬼島文化般的宿命夢魘... 最後移民往往在潛意識裡成了一種文化問題:我的國家病入膏肓了、我自由心靈大好人才卻龍困淺灘,於是我誓言抓到每個機會遠赴他鄉絕不回頭、就是當員工打零工打黑工都要留在那應許之地。
本片這位和我們看似很遙遠、其實骨子裡很親近的以色列小哥Yoav,綜觀他的家庭與職業背景顯然談不上什麼戰爭或經濟難民,很顯然他要逃離的是整套以色列文化,這個繼承數千年猶太復國主義包袱養成一整代軍事身體的好戰國家以色列。全片並沒有具體說明 Yoav 是為什麼要逃離、到底具體受不了了什麼事,我們只知他語帶悲憤分享的故事、每每突然插入的回憶風景,都和以色列的愛國主義與軍事訓練大有關係。以色列讓他存活不下去嗎?並沒有,他在巴黎一天兩歐以內就能活、在以色列有正規工作強健體魄與中產家庭。以色列令他逃離的,無疑是文化。
然而全片這樣進展下來,在法國與以色列兩邊都走向了夢碎。一方面,他嚮往一個無國族包袱四海一家人人平等的共和法國,但這個法國怎麼看都把他看成一尊以色列瓷娃娃,或是以肌肉男來說更像一尊以色列國王大衛像(鏡頭當然要努力要把大衛像那好大一包拍好拍滿);另一方面,他越是想擺脫以色列文化身體的皮囊、他自己的以色列文化之骨越是尾大不掉,把自己剝光了才知早就是徹頭徹尾的以色列人,再怎麼逃都是枉然的。
https://fr.web.img4.acsta.net/r_1920_1080/pictures/19/02/07/09/32/4310430.jpg
他方,經典的想像
人到底該留在以色列原鄉好?還是該入境隨俗當個隨波逐流的歸化移民好?說實話哪種都未嘗不好,兩邊也都有無數的人找到一條生路就這樣活了下來,畢竟生命很卑微隨遇而安就是福。不過很可惜,Yoav不但是國仇家恨的以色列人化身、還是鐵血硬頸的大衛王化身,還不是優雅傲視的多納太羅版、而是杏眼圓睜肌肉糾纏蓄勢備戰的米開朗基羅版!本片這位鮮肉男主 Tom Mercier一開始擁有大衛的魔鬼身材卻生得一張天使面孔,但隨著劇情進展追尋無門理想一個個殞落,他那失落絕望中仍要力挽狂瀾、奮力一搏仍徒勞無功的悲劇王子性格越來越強烈!
電影開場,一個寓言式的場景,一場彷彿街頭跟拍的行動劇。遊子來到巴黎塞納河畔、按圖索驥找到鑰匙打開大門、入住法國經典奧斯曼式街廓馬薩屋頂經典住宅;沒想到,號稱豐饒富庶的經典法國,其經典住宅內部只剩一片空,自己從這兒什麼養分都還沒得到,先給這邊莫名其妙剝光光;剝光成了流浪狗,經典法國建築內的經典老爺太太,才來好心收容你做個 Charity;有骨氣的流浪狗送掉嘴上最後一根骨頭也無以為報,就是當一條城市蝸牛煮義大利麵每天兩歐過活,也要力爭上游當個有尊嚴的經典法國人,絕不讓好心收留的東道法國人失望。
只是這經典的法國老爺太太呢?本片配角 Emile et Caroline這對金童玉女也是寓言似地代言法國的兩面,這兩面可能是理性與感性、智慧與感官、或是文化與身體、文明與野蠻... 看要用哪種分法好像都通。他們首先以法國個人之姿出現在 Yoav 身旁,但他們所寓言的法國建制也將在法國景觀中慢慢浮現:
https://fr.web.img6.acsta.net/r_1920_1080/pictures/19/02/07/09/32/4280790.jpg
經典,只剩個空殼
Emile 這冷靜友善的男性,號稱富二代不用工作專事書寫,女友雖暗示未必如此但真相如何誰也不知。總之他是很冷靜超然的,他的友善是一種文化青年智識交流或事業合作的夥伴關係,我供應你生活費你別客氣、你提供我故事題材源源不絕。這種關係合則來不合則離,有生意就有仁義,那有朝一日生意做不下去了?反正公事公辦好聚好散大門關緊緊,從頭到尾都是法國文青 nothing personal 的優雅輕盈。
Caroline這同屬文青但專注在音樂上的雙簧管妹,也有一種冷靜超然,卻是在感性上甚至感官慾望上的超然。聽她練那麼久的雙簧管,聽來聽去就是那一百零一句,彷彿美人魚在對船夫唱歌誘惑似地,展現的絕非音樂的數學與理性、而更偏向音樂的感官本能。眉來眼去那麼久,Caroline終於按捺不住吃了鮮肉,早在第一天就已垂涎欲滴了;然而這個性交不但無涉情侶關係的破壞、甚至無涉愛情無涉人情 just have fun?說穿了只有逢場作戲的欲,而無相識相持的情。
法國號稱前衛開放的現代價值、那 Yoav 不遠千里放棄一切前來朝聖擁抱的價值,其黑暗面就悄悄在他倆身上流瀉。那已非 1968 學運後 1970s-80s自由奔放百花齊放的法國,卻有一種 2000s-10s解放一切後的虛無感。Emile et Caroline 這對新移民眼中的模範佳偶,其實只是當代年輕人開放關係中的萍水相逢,我們要財的要色的要性愛的要討拍拍的要出雙入對的,大家各取所需結交一回,和他們各自對 Yoav 的關係都一樣,識相的是好聚好散行禮如儀,不識相的則是不合則去再無瓜葛。當然法國人並非皆如此,這只是寓言敘事所呈現的極端版。
https://fr.web.img6.acsta.net/r_1920_1080/pictures/19/02/07/09/32/4324470.jpg
空虛,法以竟同義
這當代法國的空虛感,先是片頭那空無一物的大公寓,然後是這對冷靜無感抽離一切的法國情侶,最後則是法國文化建制的空虛與疏離。底層感官世界裡,是 Yoav 經歷的舞廳與 A片工場,他一次次被當成Sex symbol,本就軍人出身的強壯肉體儘管逃離了以色列軍服,卻被套上一件法國類軍裝時尚,只差黃外套與內衣間那老爺買了也沒在穿的數十件襯衫 Yoav 仍敬謝不敏,算是他對自我認同堅守的防線。只是不論舞廳正妹還是 A片導演,都垂涎欲滴只等著把外套脫掉。引起高潮的是一種以色列戰士男子的異國深邃,至於這男子說自己語言在抒發什麼吶喊什麼,沒人真想聽。
高層的文化世界裡,則是個標榜世界大同四海一家的移民語言學校,這裡表面上多元融合包納所有文化、會邀請各國移民與難民介紹自己國家唱自己國歌,但事實上只是做做樣子才沒要聽懂任何一國的國歌與民族歷程,只是販賣法國自己一國血腥戰鬥風的馬賽進行曲。這馬賽曲用法文唱起來好熱血浪漫、咱們自命獨立革命其實也沒當兵的台灣妹自告奮勇字正腔圓儘管五音不全仍唱得超投入 XD 而真有戰爭真當過兵真被磨成過戰鬥野獸的 Yoav ,終要從台灣妹身上發現自己這一路逃離有多執著、一路崇法有多愚蠢、而心中這一路他方原鄉的想像對比又有多虛無。
以色列有軍事規訓身體、法國則有軍裝時尚凝視身體;以色列有國族神話數千年、現代法國則有政教分離的現代主義國族神話從 1905 年算起;以色列有戰鬥立國的意識形態,法國國歌那首殺個眼紅的馬賽曲還不也一路傳唱到今天;以色列有一堆教條反覆灌輸洗人民的腦、法國一樣有各種簡單是非題給人不假思索齊聲呼喊來洗移民腦;你說那些關於家庭關於兩性關於傳統現代關於上帝存不存在的是非題,都是現代國家的理所當然只是法國最前進?但義正嚴辭的正當口號跟著喊多了,所有不平等關係全都解放了、最後得來的竟是什麼關係也不存在的終極虛無嗎?
https://i.vimeocdn.com/video/768918119_1280x720.jpg
空虛,無止境戰鬥
當今西方列強中,創始現代革命掃除 ancient regime 一切傳統社會關係的就是法國,當然也不能說法國沒建立新關係、甚至這新關係一路走來看似還挺清新健康?無論新法國是行屍走肉的文青社會、還是四海一家的開放社會,電影對新法國荒謬就此打住,終要把問題交還給 Yoav 這位糾結如大衛的憂鬱王子。曾經他要逃離戰鬥國家以色列、曾經他努力擺脫訓練出來的戰鬥身體、曾經他看見極端愛國主義的老同鄉心裡還倒抽口涼氣,但這一路法國幻夢的追尋到最後,才赫然發現自己仍然是個追尋的戰士、絕不容許理想的隕落與妥協、不容許自己庸碌更無法隨遇而安。
於是,在他與法國的兩段寓言式關係中,終究要上演驚天決裂,然後法國這扇合則來不合則去的大門將毫不留情冷靜關上。這是專屬理想主義者的裡外不是人,在本片化作一場場公共空間中瘋狂暴走的歇斯底里,發生在現實生活中每每令我等良民驚愕走避,但搬到電影場景中竟像是一場場街頭演員即興演出的行動劇,一次次將累積的糾結憤懣總結起來,以肢體語言挑戰彼此佔領空間。看完此片我們就算記不清事件順序與邏輯,也必對一場場行動劇的編舞走位情境演出念念不忘。也許,對一個骨子裡已成戰鬥民族的以色列憂鬱王子,這種無所不在的生活戰爭正是最適表現法?
移民認同衝突與焦慮,在影界已非新題材,但一個以色列人在法國這組合還算新鮮,《出走巴黎》Synonymes 更有趣的是從最基本的身體與氣質切入,並讓鮮肉演員展現胴體扭曲肌肉,一切情懷盡在不言中、但放肢體揮灑自無所遁形。印象中上次看到這種行動劇式電影是坎城金棕櫚片《抓狂美術館》,這次柏林金熊片《出走巴黎》則把行動劇演得更大更滿更富有寓意。我不知道多少觀眾能接受這種行動劇式電影?猶記林懷民老師曾說「看舞不必要看懂」,看行動劇也一樣,看《出走巴黎》但感受時時刻刻的當下情緒,印下一幕幕深刻印象後,有朝一日那意義自會連結浮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hXEqf6USDY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9.12.43.15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566333989.A.D46.html
※ 編輯: mysmalllamb (1.171.172.204 臺灣), 08/21/2019 05:15:3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