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武則天顛覆古代政治 六
歷史春秋網
他說:你看,舅舅,你的這些兒子都很優秀;可是呢,你看,王皇后沒有為我生兒子,倒是武昭儀跟我生下了一個寶貝兒子。這就等於把話有點挑明瞭。
李治說完以後,長孫無忌沒有接他的茬兒,只是「哈哈哈」了一通,說,啊,真是可喜可賀啊,可喜可賀啊。
這第一塊石頭扔出去,看來是石沈大海了。可是李治就此能甘心嗎?武則天又給高宗使了個眼色。所以高宗又喊,來人啊,上禮物。這個時候,從皇宮裡面運出來的四車的金銀寶器給長孫無忌獻上來了。糖衣炮彈打出來了,這次李治說,我雖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可是王皇后沒有給我生兒子,倒是武昭儀給我生了兒子啊。
把這同樣的一句話,語氣加強,又說了一遍,夠強調了吧。長孫無忌還是那麼地矜持地說:感謝皇恩浩蕩,又給我兒子賜官,又給我賞賜那麼多的財物。但是始終沒有說出來,你還是換個皇后吧。
其實長孫無忌已經回答了,那就是他不支持廢立皇后。那麼這次試探是以李治和武則天的失敗而告終了。
後來武則天干脆想出一招,就派自己的母親楊氏,親自到長孫無忌的府上去,明明白白地給他點明:我的女兒武則天想要做皇后,高宗也有這個意思,您老就支持支持吧。可是結果呢,長孫無忌那就很明確地說「不可能」,讓楊氏碰了一鼻子灰就回去了。
經過這次試探,武則天有一個非常巨大的收穫,那就是:她發現,李治是堅持支持她的。
皇帝帶著武則天到他舅舅長孫無忌家裡去求情,碰了一鼻子灰。這對皇帝的自尊心是一個極大的挑戰,這就使唐高宗更加堅定地要站在武則天這一邊。
從這一刻開始起,事情的性質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本來還是武則天一心想要當皇后;現在事情演變成了唐高宗李治和他那些元老大臣之間的政治對立了。高宗和武則天原本只是單純的恩愛夫妻,現在在政治上他們也開始結成為盟友。
對於武則天來說,只要找到一個藉口,給高宗一個台階,那王皇后就一定能夠廢掉。
武則天指使左右向唐高宗告狀,說王皇后和她的母親在後宮裡面秘密地做厭勝。所謂的厭勝,是過去詛咒別人的一種巫術,弄個小布人,或者是小木人,然後上面刻上字或者是寫上誰的名字,然後去詛咒他,在過去這是重罪。
高宗也知道,這是武則天給他找的一個台階。他沒有按照一般的刑事案件來處理皇后,只是下令禁止皇后的母親入宮。高宗的這個舉措其實就會影響到外朝這些人的態度,他們敏感地捕抓到了,高宗的主意已經決定了。宰相柳奭、王皇后的舅舅就內心不安,上表請求辭去相位。
在這種情況下,外廷那些大臣反對武則天做皇后的態度更加明確了,實際上,武則天遇到了更強大、更明確的阻力。
武則天懂得以退為進、懂得步步為營,在這種強大的阻力的面前,她暫時放棄了做皇后的想法,她給皇帝上表,請求皇帝加封她做「宸妃」。
根據唐代後宮的制度,妃當中有名號的只有四個,那就是貴妃、淑妃、賢妃和德妃,從來沒有宸妃,這是武則天最先為自己創造的一個名號。我們一直都說武則天這個人不缺乏創造力。這個「宸妃」有非常深刻的政治上的寓意。「宸」就是北極星,皇帝是天,皇后就是天上最亮的眾星拱位的北極星。
武則天之前那一路高歌猛進的勢頭,此時是戛然而止,武則天一籌莫展了,在外廷原來我也需要有人為我搖旗吶喊,呼應才行。當時有一中書省的官員叫李義府,他站出來說話了。
李義府這個人,長得是一表人才,但是最擅長的就是暗箭傷人。長孫無忌發現這個中書捨人李義府暗中好像是要支持武則天的,就要把李義府貶到益州去做地方官。李義府去找他同事,一起擔任中書捨人的王德儉,王德儉說,現在只有皇上能救你,只要你公開表態,支持皇帝改立皇后,你肯定就得救了。就是要由你來把這件事給挑破了。
李義府就公開地站出來說,我要支持皇帝改立皇后。李義府這一表態,唐高宗自然非常高興,一下子從五品的中書捨人,提拔到四品的中書侍郎,這是唐高宗非常重要的一個信號。
眾人發現,經過這個通道我可以迅速上升,於是紛紛站出來表示,要支持武昭儀升皇后,就形成了一個叫挺武派。
因為李義府、王德儉這批人,級別都還比較低,支持武則天的力量應該都是比較弱的,最後有一個人出來了,許敬忠,太宗朝的秦府十八學士之一,當時擔任九卿當中的衛尉卿,三品高官。
高宗有一次上朝,召集大臣們來討論改立皇后的事情的時候,等待的間隙,大臣們就在那裡竊竊私語:皇上再提改立皇后的事情,我們一定要支持太尉,要反對這個決定。聽到那些議論,許敬忠高聲地說了一段話,意思是說,這年頭只要年成好了,鄉下的老百姓也想換個老婆,皇帝人家自己想改立一個皇后,關你們這些人屁事,在那裡有什麼好囉嗦的。你看這個話很粗啊。
對於武則天來說,信心倍增,終於在外朝也聽到有人敢公開站出來說支持我做皇后。這一來武則天等於間接地在外廷也形成了自己的支持勢力,這個時候,挺武派和反武之間就要正面交鋒了。
反武派態度非常堅決,一點都不松口,幾次在朝廷開會討論這個問題,長孫無忌、褚遂良首先是說堅決不能換皇后,因為這是先皇交給我的。這個理由高宗也不接受了,我就是要換。上朝結束以後,皇帝把這幾個主要的宰相留下來,召集到內殿繼續商議這件事情。反對派又說了,你就是真的想換的話,我們攔不住你,但是你一定不能找武氏這樣的人,為什麼呢,武則天這個身份不行啊,先皇身邊的人,你怎麼能把她娶過來做自己的皇后呢?
這個話說得很苛刻,很尖酸,褚遂良那個時候是以頭搶地,滿頭是血,除非當場把我打死,否則我就是不同意,把唐高宗給噎住了。可是誰也沒有會想到,這個時候從高宗的背後傳來一聲呵斥:「何不撲殺此獠!」幹嘛不殺了這個狗東西!
這是武則天,那一聲吆喝也是流氓似的語言。歷朝歷代,敢上朝堂,並且還敢在朝堂之上說出這樣充滿殺機的話,我看就只有武則天一人了。
當時雙方就僵在這個地方。在場的人被嚇蒙了。在這種情況下,最關鍵是看誰來打破僵局。徐懋功徐世績,現在叫做李勣,四個顧命大臣當中,三個反對,還留一個沒有吱聲的就是這位大名鼎鼎的《隋唐演義》當中的那個軍師徐懋功。前面幾次宰相開會討論這個事情的時候都不表態,但是現在雙方的鬥爭白熱化程度,劍拔弩張,李勣不表態也不行了,所以散朝以後,他裝著腳有點不舒服,故意磨磨蹭蹭最後留下來,皇帝就問他這個事到底怎麼辦,李勣回答了皇帝非常巧妙的一句話,說:「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改立皇后,是陛下您個人的事情,是你家裡的事情,你問那些外人,跟他們商量來商量去有什麼好商量的呢?
當唐高宗、武則天陷入了僵局,不知道哪裡找突破口的時候,這麼一個身份,顧命大臣之一的李勣能夠說出這句話來,這個給高宗和武則天的鼓勵是非常大的,一下子清醒過來,徹底放下包袱,反戈一擊。很快唐高宗就下令,把反對立武則天最強硬的人褚遂良貶到潭州。永徽六年的十月,唐高宗下了一道詔令,把王皇后和蕭淑妃的家人,全部貶為庶人,流放到嶺南去。
武則天被正式冊立為唐高宗的皇后了。從貞觀十一年入宮到永徽六年,整整十八年,當年那個懷有「見天子庸知非福」的那種期待的女子,如今終於得償所願。
三十二歲的武則天登上皇后寶座,馬上就對敵人進行一系列血腥清洗。她咬牙切齒地把王皇后和蕭淑妃打入冷宮,這還不算,還砍下她們的手足,把她們的軀幹扔到一個酒甕裡面去說,讓你們兩個人骨醉。就是讓你們的骨頭都給你醉酥了。所以人們老說,武則天比起漢朝的那個呂后,有過之而無不及。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歷史 #中國歷史 #武則天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0的網紅Marc TV,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今天我們就來做一個別樣的主題,相信追劇的網友們一定都知道在這部劇中除了白月光富察皇后和女主魏瓔珞外,還有很多讓人恨的牙癢癢的壞女人,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看一下黑毒榜排名吧!惡毒之首你們猜到是誰了嗎? 第八名:裕太妃是和親王弘晝的母親,為了幫弘晝遮掩玷污魏瓔珞的姐姐的惡行,竟然殺人滅口。最後被魏瓔珞設計...
冷宮棄后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商朝政治制度|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商王朝的職官有中朝任職的內服官和被封於王畿以外的外服官之別。內服官中又分外廷政務官和內廷事務官。最高的政務官,是協助商王決策的「相」,又稱「阿、保、尹」。王朝高級官吏統稱卿士。三公,則是因人而設的一種尊貴職稱,並不常設。另外有:掌占卜、祭祀、記載的「史」,掌占卜的卜、掌祈禱鬼神的祝,掌記載和保管典籍的作冊(又稱守藏史、內史),武官之長的師長,樂工之長的太師、少師。內廷事務官是專為王室服務的官員,主要是總管的宰和親信的臣。臣管理王室各項具體事務,有百工之長的司工,掌糧食收藏的嗇,掌畜牧的牧正,掌狩獵的獸正,掌酒的酒正,掌王車的車正,為商王御車的服(又稱僕、御),侍衛武官亞,衛士亞旅,掌教育貴族子弟的國老,掌外地籍田的「畋老」。外服官主要有方國首領的侯、伯,有為王朝服役的男、有守衛邊境的衛。
商代在實行貢納制度的同時,還有勞役租「助」,就是要求農人助耕公田(籍田),收穫皆為統治者所得,其比例約佔農人收穫的十分之一。殷紂王加徵賦稅,用以充實鹿台和鉅橋。
一、商朝的社會結構與社會生活
1、商朝的形成與疆域
商人的始祖契的母親是簡狄,據說她是見玄鳥墮其卵,吞食而生契。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但他又是一個族群的始祖,這說明他正處於從母系向父系時代的過渡期。契與夏禹、周棄大約是同時代的人。曾被帝舜封於商,賜姓子氏。契的子孫便以商為氏族名號。
商族在夏代為諸侯,契的六世孫冥就做過夏的治水官。在成湯建國前,商族為尋求生存空間,自契至湯八遷。到契的八世孫上甲時,戰敗有易人,商族得到了發展。至契的十四世孫成湯時,商族力量強大,最終打敗夏桀,滅夏。湯乃踐天子位。
商朝從商湯建國到帝辛(紂)亡國,歷十七世三十一王。共496年。時間約在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其疆域以今河南全省、河北南部、山東西部、陝西東部為中心。商代的歷史可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從成湯到雍己歷十四王,國都在西亳,即今河南偃師縣屍鄉溝的商城遺址。中期從仲丁到小辛,歷十王。此時由於王族內部爭奪王位,國力削弱,致使多次遷都,到南庚時遷於奄,即今山東曲阜。晚期從盤庚到帝辛,經十一王。遷都於殷,即今河南安陽西小屯村。據粗略估計,商朝初期人口大約為400-450萬人,至商朝晚期增至780萬人左右。
2、商朝的社會結構和社會生活
從社會分層看,主要分為王族與貴族、平民宗族與奴隸家族。其中王族與貴族都居住在城市及統治中心區。平民則分佈居住在城區內或四周。有手工業家族,商人家族,更多的是農民家族。中國古代奴隸與古希臘、羅馬奴隸制不同,他們主要不是生產奴隸,而是家內奴隸。從居住空間看,商王族居住在統治中心區,只是派親信到各地巡視監督。各地諸侯方伯也都居住在自己的領地內,通常是些相對小些的城,管理著自己的族眾。而真正的農民則居住在田野村落中。當時的手工業者大都居住在王畿或其他小城內。中國商業不發達,手工業者始終都主要為統治者服務。他們的手藝都是世代相傳,父職子繼。王族到平民乃至奴僕,都是以家族為基本生存單位,而且是世代傳承,很少流動,社會階層極其穩定。
二、政治婚姻制度與王位繼承制度
商朝流行族外婚,一夫一妻制基本形成。「昏時行禮故曰婚,婦人因夫成故曰姻」。自婚姻制度形成以來,就與政治聯姻密不可分。商族開國之主成湯,聽說伊尹長而賢,便派人到他的氏族有侁氏去請,但有侁氏不許,而伊尹也想歸屬於商湯,於是,商湯就請求娶有侁氏的女子成婚,而把伊尹作為媵臣一併嫁到商族。這樣不但密切了與有侁氏的關係,還得到伊尹這位能臣。此外,商還通過與有干國聯姻,強化了干國(河南濮陽市東北)的政治隸屬關係。其他臣屬於商的各地族氏方國,也都經常主動嫁送女子與殷商結親,這種結親方式被稱為貢納,有的是出於政治義務,有的則是自願。但有的則是迫於王威。如卜辭記載:「呼取女於婪」「呼取鄭女子」等。與此同時,商王族女子也要外嫁他族。古代「婦人謂嫁曰歸」,如《詩·大雅·大明》有言:「大邦有子,俔天之妹,文王厥祥,親迎於渭。」大邦即殷,商王帝乙將王族少女遠嫁周族文王,就是想利用血緣姻親紐帶維繫商周之間的臣服關係。由此編織出由宗親和姻親盤根錯節的政治金字塔網絡。如果說夏朝的政治聯姻還是為了團結強大異血緣諸侯國的話,那麼,商時的政治聯姻已基本確立了以商族為宗法核心的父權家長制地位。
為了子孫的繁衍,為了疆域的鞏固,歷代王族一貫實行的是一夫多妻制度。「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後世」。娶妻多少已成為王朝興衰的標誌。凡國力強盛,則「重國廣嗣」,娶妻亦多。不僅可靠子孫之眾管理國家,也可後繼不憂,不愁沒有接班人。商代的聯姻邦國越多,它的根基也就越牢固。殷商以武丁娶妻最多。
在商王的后妃制度中,有一個特殊的現象,即有的王不止有一個法定的妻子。像仲丁有2位法定配偶,祖丁有3位,武丁有3位。凡法定配偶所生的兒子,都有權繼承王位。因此,商朝還沒形成嚴格的嫡長子繼承制,而是「父死子繼」配合「兄終弟及」。王位繼承制,凡兄弟行皆以長幼為序,兄終弟及,幼弟死後,王位應對復歸於長兄之子繼承。這個制度在中丁時期被打亂,中丁父輩有小甲、大戊、雍己三人為王。中丁為大戊之子,雍己死,按慣例王位應由小甲之子繼承,但「自中丁以來,廢適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比九世亂」,從而削弱了商王朝的統治。到小乙時,乾脆以幼弟之子繼位,故小乙給其子武丁。康丁以後,后妃制度改變為一王一妻制,並實行直接傳長子制度。因此,商代王位繼承制度雖有兄終弟及現象,但其主幹仍是以傳長為常法。
三、商朝的行政體制
商代的疆域由兩部分組成,商王室直接治理的王畿部分和諸侯方國的領地。其中,商王直接治理的部分稱為商、中商、中土、大邑商等。諸侯方國管轄的領地在王室周圍的稱為四土。在商王身邊治理王畿的官,稱為「內服官」,而諸侯方國臣屬王室,其主要活動在王畿外的諸侯國之內,稱為「外服」。這些官吏即是王室的外服官。
商朝內服職官稱為殷百辟,或百僚庶尹。表示其設官之多。商朝官吏多以尹為名,尹有治理、正長之義。庶尹相當於甲骨文中的多尹。
內服
屬於中央王朝的職官。商王之下,百僚之上有一人總領其事,輔佐商王。如成湯時的伊尹,便被湯「得之舉以為己相」。武丁時的傅說(悅)被「舉以為相,殷國大治」。
內服職官可分為四類:
(一) 政務性職官。有掌管農業的「藉臣」,掌管畜牧業的「牧正」,掌管手工業的「多工」。
(二) 軍事性職官。商代文武不分職,凡是官皆可出征為將。但因古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故側重軍事的武職已出現。商代軍隊以師為最大編制單位,師長是武職中地位較高者,在甲骨文中的多馬、史、戍、衛、射等都是軍事性職官。
(三) 宗教文化類職官。即卜、巫、史等。商人非常相信天神,每事必卜。所以,在商王身邊專門有一群從事占卜的人。甲骨文中稱為「多卜」。即當今學者們所稱的「貞人集團」。巫也是職司神鬼的。古時卜和史不分,常常祝宗卜史連稱。在祭祀時,史主掌向神的禱告詞,還掌封官冊命之事,甲骨文和商代銅器中有「作冊」,是掌冊命的官。「國之大事,惟祀與戎」。
(四) 宮廷內職官。商王所居稱為寢,甲骨文中有王寢、東寢、西寢等名稱,在安陽殷墟發現商王宮寢基址五十多處,是王的居所及宗廟遺蹟。主管宮室的官稱為寑。宰也是主王宮事務的官吏。冢宰即王家事務大主管。武丁在未得傅說前,曾三年不言,政事決定於冢宰。
商朝的內廷官常握有實權,出任重吏。比如商王曾命自己身邊的寢去「省北田四品」,即視察北方土地,劃分其等級。這是非常重要的職任。而臣或小臣,本是處理王宮及王室事務的執役人員,這些人也多擔當軍政要務。如管事耕藉的「小藉臣」、管理眾人的「小眾人臣」、管理牧馬的「小多馬羌臣」。這些小職官後來演變成管理某些部門的專職官。
四、商朝的軍事制度
商王是軍隊的最高首領。無論是他親自出征還是授權與將領,都必先稟告或受命於祖廟。儀式非常隆重。商王親征在甲骨文中稱「王自征」、「王往征」「王征」。王以下武官有:師、馬、亞、射、衛、戍等,商朝武官的各級領導指揮系統。
商朝的軍隊由三個部分組成:王室軍隊、諸侯國軍隊和貴族武裝。商軍的主力是王室軍隊。甲骨文稱為「王師」諸侯國軍隊即在師前冠以某侯名。如「雀師」、「犬師」、「吳師」等。族軍則是貴族的私家武裝。像子族、多子族、三族、五族等。它們也常出征衛戍。這些貴族的私家武裝在春秋戰國時迅速壯大,成為各諸侯國稱霸的主力軍。
戰車仍是打仗的主力核心。但此時的戰車已至300輛。步卒編制稱「行」,分左、中、右編制。軍隊稱為師或旅。據甲骨文記載,武丁時出征臨時徵集的兵員甚至多達一萬三千人。原始徵兵方式是臨時性的擊鼓聚眾。到武丁時,則將居民按軍事建制編制起來,戰時只需命將於廟,就可率軍出征。到商末,據《殷本紀》記載,商紂發兵17萬人抵禦周武王。其中有50餘國的軍隊,而商王室的軍隊從其編制上推斷應有6萬人。
編入「王師」中的成員,稱為「邑人」,即居住在王都及附近的平民。考古人員從安陽殷墟中發現大量中小平民墓葬,其中的男性成員多陪葬有兵器。王室統領的中央軍,無論是在數量、素質還是裝備上,都優於地方諸侯與方國的國軍和族軍。
五、商朝的司法制度
《左傳》昭公六年記載:「商有亂政,而作湯刑。」據傳商時的刑律達三百條之多,說明商代的法律已比較完備,後世重刑法的荀子都說:「刑名從商」。後世將夏代的《禹刑》、商代的《湯刑》和周代的《九刑》合稱為「三辟」。辟即法。三辟即三種法律。
商代的法律具有神判和神罰的特色。成湯伐桀時,就聲稱自己是「致天之罰」。盤庚對反對遷都的人說「故有爽德,自上其罪汝,汝罔能迪」,(你們若有失德行為,我的祖先神在天上就要給你們懲罰,你們就活不長了。)商王要用刑,也得先占卜,經占卜後行刑,表示這是上天的判罰。
商代的法律同樣體現出農耕文明國家以孝治天下的統治特色。《商書》曰:「刑三百,罰莫重於不孝。」可惜的是,由於年代久遠,我們已經看不到湯刑三百的完整面貌了。從保存下來的零星史料中,我們只能看到其中的一些罪名:
不孝之行。我們的祖先因長期過著累世聚居的生活,鄉村的安定團結是整個社會得以長治久安的基礎。在血緣聚居的鄉村,子女如果不孝,整個家族就不得安生。且在家不孝父母,出門也不會聽長輩的話,甚至會犯上作亂。所以,國家對不孝的處罰最嚴厲。因為齊家是治國平天下的根本。
不從誓言。《尚書.湯誓》中,成湯在動員將士出征討伐夏桀時說:「爾不從誓言,予則孥戮汝,罔有攸赦。」
顛越不恭。《尚書.盤庚》中,盤庚對臣民說:「乃有不吉不迪、顛越不恭、暫迂奸宄,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不吉不迪即不善良不和順,顛越不恭好作壞事,不服從帝王命令。暫迂奸宄乃詐偽奸邪犯法作亂。這些罪都要處以極刑——割鼻、滿門抄斬、斷子絕孫。
臣下不匡。即臣子不對國君進行匡正勸諫,也要施以刑罰。勸諫範圍包括「三風」、「十愆」。「三風」即:巫風、淫風、亂風。「十愆」即:歌舞不時,貪於貨色遊樂、田獵、輕侮聖人議論、拒違忠直規勸、疏遠有德長者和與頑劣之徒朋比為親等。臣下若對主上這些行為視而不見,就是失職,就要處以墨刑:在臉上刺字。
棄灰於公道。「殷之法,棄灰於公道者,斷其手。」子貢認為此處罰實在太重了。孔子則認為,這種重罰是為了讓人們建立公德,了解治國的道理。在公道上棄灰,若恰遇過路人,使其滿面皆灰,其人必怒,易生鬥毆。如在鬥毆中出了人命官司,則按法要滅三族。所以,不如塞其根源。
商代的刑罰分死刑、肉刑和徒刑三種:
死刑又分以下幾種:⑴族誅——滅族。「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劓殄即斷絕,育指童稚。連兒童都不放過。⑵大辟——砍頭。⑶炮烙——將銅柱上塗上油,下面用炭火加熱,置人其上,人爛而墮火而死。⑷脯醢刑——把人做成肉醬、肉乾。《史記.殷本紀》記載:九侯有好女,入之紂,九侯女不願與紂淫亂,紂怒,不僅殺了九侯女,還把其父九侯剁成肉醬。鄂侯站出來據理力爭,商紂把他的肉作成肉乾。⑸剖。《史記.殷本紀》載:「比干極力勸阻商紂王作惡,商紂王大怒,說:『我聞聖人心有七竅,剖比干,觀其心。』就把比干的胸剖開,把心掏出來。
肉刑的種類有:⑴刖刑——砍掉一隻腳。甲骨文中多記載對逃亡的奴僕施以刖刑。傳說殷紂王對早上涉渡淇水的人都斷其脛——小腿。沒有任何理由,只是奇怪他們為什麼不怕水冷。⑵宮刑。男子去勢——割去男子生殖器。使之不能生育後代、斷子絕孫。⑶劓刑。割掉鼻子。⑷斷手。棄灰於公道則斷手。⑸墨刑。臉上永遠帶著刑餘之人的印記。
徒刑。拘繫作苦役。武丁時著名的輔佐傅說,據說就是一個身穿囚衣、用繩子繫著、在傅險地築城的苦役。相當於戰國時的「城旦」。戰國法律,通姦者要被處罰作城旦。
囚禁也屬於徒刑類。商紂就曾把周文王囚禁在羑里(今河南湯陰縣北),當時商代的監獄。商王室在各地都設有監獄,囚禁奴隸和罪犯。
六、商朝的財政制度
商朝的土地制度為擬血緣群體共有制。從名義上說,商朝的所有土地都是以商王為代表的王族所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由商王作為全國的父家長分配給同血緣貴族和異血緣貴族使用。由這些號稱為「子」的次級父家長們管理自己的族眾。所謂的私田,就是各自為了生存而佔有的田地,所謂的公田,就是要供養各級官吏而上繳的租賦。當時的農民都以血緣族群的方式累世聚居在世代相傳的土地上。原始社會時,他們自種自吃。進入文明社會後,不管誰當頭,都得交田租。開始是勞役地租,集體耕種的一村農民,要先耕種公田土地,那上面生長收穫的糧食要供養王室或侯伯。他們也有自己的頭。通常都是年長者,每日坐在村口,早上監督村民出去種地,晚上檢查他們帶回多少柴禾。還要監督婦女集體製衣。這些人就是秦以後的地方三老。往往都是由當地德高望重的老人擔任。
村民除了交納糧食之外,還要服勞役,如修路、築城、參加圍獵等。戰時還要隨主人出征,並自備裝備、口糧,這就是後代的賦。各地貴族把農民上交的糧食除留自己享用外,還要上交給王室一部分,並負擔提供軍事力量及王室建築勞役的任務。
商王族也有自己的土地,名為「王莊」,面積相當大,諸侯國中也有王族田地。耕種王莊之田稱作「藉田」,開發王莊之田稱作「裒田」。王族派專門的官令尹、小藉臣、小眾人臣等管理監督大田耕作。王莊的收穫物儲藏在專門的倉庫內,甲骨文中稱為「廩」——倉廩實而知榮辱。商王也時常派人到各地去巡視,稱為「省廩」。當時,這些倉庫中的糧食只用於商王族眾的供給,官吏和軍隊都各自由自己的土地所出自行解決供給問題。不由國家統一負擔。
其餘則是各地侯國和方國向王室交納的貢品。有牲畜、野獸、貨幣、穀物、奴隸、美女、占卜用的龜甲、獸骨等。開始這些貢物是各地方勢力向中央表示臣服的進獻,後來,王權加強,或商王荒淫無度時,這些貢賦就變成中央強制收取的賦稅。
外服官指商人所封的諸侯或臣屬於商王朝的方國。《尚書.酒誥》:「越在外服,侯甸男衛邦伯。」在甲骨文中有侯、伯、子、男、任等稱,都是商代諸侯。諸侯領地散佈於王畿之外,他們有自己的職官和軍隊,是自給性較大的政治實體。諸侯承認商王朝的宗主權,並要對商王室盡一定的義務。主要有:
1、戍邊。2、隨王出征,討伐叛國。3、向王室納貢。4為王室服役。此時的中央與地方諸侯的關係,要比夏朝時緊密而嚴厲多了。如諸侯不服從商王命令,則要加以懲罰。例如:商王文丁十一年,就殺了周族首領季歷,紂王把周文王囚禁在羑里,都是王權行於諸侯之證。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冷宮棄后 在 一本好小說的誕生(拿起筆就能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推理小說中,烏拉那拉前皇后和後來的如懿,關係要如何設計】
聽說當年《後宮.甄嬛傳》作者流瀲紫去劇組探班的時候,被蔡少芬所演繹的皇后,那被心愛之人厭棄至死的悲傷,讓她大受感動。
所以後來才又有了周迅飾演的《後宮.如懿傳》,只是如懿作為倒臺前皇后烏拉那拉氏的同族姪女,在後宮的處境簡直難堪又窘迫。
即便步步為營也不改處在刀尖浪口下的後宮生活,她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更是姑母曾經無上榮耀,還是成為棄婦橫死冷宮的下場!
烏拉那拉氏一定要為后,且不能同姑母一樣落得棄婦的結果,既是前皇后的臨終叮囑,更是如懿往後,擔憂自己將行差踏錯的心魔。
據說前皇后身後,不入史冊也不附宗廟,生前作的功德(美好的部分)也會另歸他人所有;這在古代來講,簡直跟被消失了沒兩樣!
這樣的劇情放在推理小說裡,差不多等於平行雙女加上消失女孩的設計,只不過女孩被消失,半可能是他人半可能是因女孩她自己。
而且不同於言情小說要好幾本長篇才講得完,那少女修煉成魔(X)的故事,推理小說倒是比較喜歡快刀斬亂麻之一本長篇就可以講完~
兩者沒有對錯好壞問題,但推理的秘密武器是平行世界推理:用現在(C-D)過去(A-B)的雙線並進,扭轉原來A-B-C-D劇情的發展順序。
這類結構非常流行,多見於平行世界愛情故事(男V.S.女)或平行世界雙女彼此追尋;但注意,雙女追尋不是類比男女愛情的百合戀情。
所謂的平行雙女過去現在女女類比追尋,如果不是容貌性情遭遇、血緣姻親母女姊妹或閨密的相似,就是整型裝扮與模仿來混淆。
就像烏拉那拉氏前皇后,一千零一招就是喜歡把已故的親姐姐純元皇后掛在嘴邊當護身符(姐姐是要放在心裡尊重的)來逢凶化吉。
而最先開始,甄嬛之所以能入宮,也是因為容貌酷肖,說是莞爾一笑甚美所以封號的「莞」,其實是作為純元皇后「菀菀」的替代。
另外,比較可怕的是,明明過去現在不同,兩者命運某種程度上卻越來越相近,簡直是七月半水鬼抓交替,歷史悲劇再循環的無力。
但不同靈異錯亂且常被奪舍的悲慘,性別也不一定是女的書中書(雙男/男女),平行雙女多以浴火鳳凰再重生的女力勝利做結局。
比扯鈴更扯,比亂麻還要更亂的,不只可以用過去(前皇后)+現在(如懿)雙女並進;推理還可以用過去(前皇后)現在(前皇后)+過去(如懿)現在(如懿)穿插錯落亂到讀者說不出話來。
總之這會有相當多的應用變形,不管是從關係篇幅或視角的轉變來寫,但是一直都沒有改變的,則是作者那試圖想混淆讀者的用意。
如作家胡杰校園師生權力不對等的《尋找結衣同學》、作家張渝歌舞女生涯原是一場夢的《詭辯》,還有中山七里,那姐姐妹妹與閨密的誰,到底誰是誰的《嘲笑的淑女》都是這類。
這書目其實不勝枚舉,但基本多和消失的女孩有關,消失的定義,甚至可以擴充為消失/昏迷/失蹤/死亡/被噤聲或遺忘等各種情形。
先說女孩「消失」這可是與推理金三角的哪對夫妻不外遇,還有誰的主角不失憶,作為推理古今中外經典百搭必備詭計,沒有之一~
甚至我們可以說,如果推理中的女孩不在家,就是在消失的路上;如果不在消失的路上,就是在找她的抽絲剝繭上,這點毋庸置疑。
多數時候一開始就會直球告白(X),女孩消失(O),然後貼近趨勢所趨的女力覺醒/勝利,不時也會與恐怖情人或心理扭曲的囚與虐有關。
有趣的是,就像臺灣電影喜以神鬼命名,這類封面多是女孩肖像/眼睛/背影,還會來找我別找我在他們在到我之前到底要找不找為題。
如人家都說不要了還來的哈蘭.科本(Harlan Coben)《別找到我》(Six Years)、JS孟若(JS Monroe)《在他們找到我之前》(Find Me)。
邁可.洛勃森 (Michael Robotham)《請找到我》(Say You’re Sorry)與瑞妮.丹菲爾(Rene Denfeld)《請你找到我》(The Child Finder)。
不過,後宮那樣弱肉強食而且性別待遇都超級沒人性的情境,被囚受虐遭禁,甚至於冷宮生老病死乏人問津,也不只是在古代而已。
翻譯到現在的,就是消失的女孩結合平行雙女過去現在推理,試圖搜尋誰被囚受虐遭禁等驚心,所以多和兒童女子自主身體權有關。
最後尋尋覓覓冷冷清清,也像是拯救了自己,所以結局絕對不會如如懿斷髮絕情,重蹈冷宮棄婦的命運,而是女力勝利的再見光明!
警語:本文僅適用推理人物劇情設計,不可作為現實任何犯罪的途徑與目的。
冷宮棄后 在 Marc TV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今天我們就來做一個別樣的主題,相信追劇的網友們一定都知道在這部劇中除了白月光富察皇后和女主魏瓔珞外,還有很多讓人恨的牙癢癢的壞女人,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看一下黑毒榜排名吧!惡毒之首你們猜到是誰了嗎?
第八名:裕太妃是和親王弘晝的母親,為了幫弘晝遮掩玷污魏瓔珞的姐姐的惡行,竟然殺人滅口。最後被魏瓔珞設計被雷劈死,也算是為姐姐報了仇。
第七名:嘉嬪一直依附高貴妃,多次為高貴妃獻計陷害皇后,可惜每次都以失敗告終,最後被打入冷宮被嫻妃勒死。小嘉嬪是嘉嬪的雙胞胎妹妹,讓瓔珞罰跪,結果自己被罰閉門思過。後又設計傅恆和瓔珞有私情,讓皇上徹底厭棄。
第六名:在嘉嬪下線了之後,舒貴人成了高貴妃的小跟班,為了陷害富察皇后,更不惜犧牲宮女的性命。在重陽家宴上為高貴妃出謀劃策引來大量的蝙蝠,導致富察皇后跌落陷入昏迷。
第五名:高貴妃因嫉妒富察皇后獨得聖寵,一直想盡各種辦法要除之而後快。再加上自己無子嗣,對懷有龍裔的愉貴人不僅屢次動手腳,更在愉貴人生下五阿哥之時,以黃瞳的罪名要將其母子二人當場活埋。
第四名:順嬪是一個表面看起來無害,內心陰毒之人。故意接近令妃並藉機遊說瓔珞和傅恆私奔,然後去皇上那裡告發。不料這一切早就被識破,讓皇上看清了順嬪的真面目,徹底失寵。
第三名:純妃在得知自己對傅恆的情意只是自己的一廂情願之後迅速黑化,不僅一手策劃了長春宮火災導致七阿哥喪命,更令富察皇后絶望自戕。後又命人在馬飼料中動手腳導致瓔珞墜馬,更不惜犧牲五阿哥的健康來陷害瓔珞,最終自食惡果,在冷宮裡被繼後用風箏線勒死。
第二名:嫻妃黑化後的陰毒手段一招比一招狠,先借瓔珞之手在鐵水里加入糞水導致高貴妃傷口潰爛,後唆使純妃縱火燒死永琮,逼死富察皇后。純妃被廢后故意用風箏線將純妃勒死並嫁禍給瓔珞,後更設計離間皇上與太后的感情慾將太后除掉,可惜最後還是敗在了令妃的手裡,終至斷髮被廢。
第一名:爾晴因嫉恨傅恆對瓔珞的愛而黑化,不僅用計嫁給了傅恆,更因得不到傅恆的愛而與傅恆的弟弟亂倫有了身孕,更利用醉酒勾引皇上,謊稱孩子是龍裔。但爾晴最讓人痛恨至極的卻是對自己一直關愛有加的富察皇后的傷害,在富察皇后歷經喪子之痛時,欺騙皇后說自己被皇上寵幸,成為壓倒皇后心中的最後一根稻草,最終被瓔珞和明玉毒死。
你覺得哪一個角色最讓你痛恨至極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