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自己走/
遇到一些善良的人幫你開門/
你要說謝謝/
確認好門的位置/
自己走進去
─── 任明信《你沒有更好的命運》】
#高雄 #書店 #文創 #房子的記憶
三餘書店,
是港都第一家以人文閱讀、生活創意與藝術表演為主題的獨立書店。
地下室有展覽空間、一樓是書店、文創商品區、二樓有咖啡館、三樓也能作為展演場地。
店名由來:
適宜讀書的三種餘暇。指冬天、夜晚、陰雨天。
三國志⋅卷十三⋅魏書⋅王朗傳˙裴松之˙注引魏略:
「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
言『讀書百遍而義自見』。從學者云:『苦渴無日。』遇言『當以三餘』。
或問三餘之意,遇言『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
原本百思不解的店名在老闆生動的現代化後變得簡單易懂:
「感覺它就像是一個補習班啦,漢朝最流行的就是補習班。這些人就像是大學生,
大學生會說:『老師我們沒有時間念書啊!』,
老師就生氣的說:『怎麼沒有時間念書?』
『我們還要交女朋友啊、打電動、逛街啦、化妝啦……』講一堆其他理由,
結果老師回說:『你們這些都騙人的。』
在那個年代基本上,一到了冬天、下雨天、一到了夜晚,
工作是暫停的,沒有人會工作,
你只能點一盞油燈,面壁思過,然後開始看書。
它的意思就是要大家把握時間、盡量閱讀,那我們也是取這個原意,
現代人一定會更加忙碌,剛剛講的理由都有可能重現,
滑手機的時間都不夠了,更不要講出社會的人還要加班、帶小孩。
可是如果大家可以抽個時間,來到三餘聽場講座,
或是看場表演,或是拿一本書去看,也是值得的。
就是希望大家多利用時間,好好把握的意思。」
書店的正門並不是真正的門。
老闆說當初這棟建築物是民宅,原本的正門就是在側邊,還有一個小庭院。
以前曾經當過店家,對方把正面的牆全部打掉,空了玻璃窗出來,
旁邊的庭院就雜草叢生沒有使用。
現在這個地方變成三餘,為了保存這間房子最原始的模樣,
於是把門設在旁邊,庭院整理一下,原本是門的地方就作成現在這樣。
很多客人不喜歡這個作法,但這些都是關於這棟房子的記憶,應該好好保存下來。
我是個從小到大的生日禮物都是一疊課外書的人。
18年來, 我陶醉於成堆的文學書中,
得知自己注定與文字為伍,
不論是在接獲作文題目後劈哩啪啦的長篇大論,
抑或自己閒暇時間所習慣記錄的手記,
我喜歡創作文字,喜歡閱讀,
喜歡把書店當成自己家廚房在走。
但糟糕的是直到參加了這次城市浪人活動,
我才發現高雄有「三餘書店」這麼一個美好且對我來說彷彿是天堂的地方!
不同於我其他逛過的書店,這裡陳列的書有些我壓根兒沒有看過,名字更是連聽也沒聽過。
它們有些是詩集,有些是台灣本土幾乎失傳的文學作品,有些是頗具巧思與新意的文創產物……
看著這些,我覺得四周霎時充滿了難以言喻的平和感,
對比於我內心觸摸到書衣的澎湃,我開始思索這股謎樣的氛圍究竟從何而來?
然後我驀地明瞭,那是純純的,文學的味道。
那是其他連鎖書店裡聞不到的味道。
其實不能說所謂「連鎖書店」沒有這類氣息,應該說,
複雜多樣的旁物把那最純粹的文字味道給掩蓋了。
對此,我不禁讚嘆起獨立書店的力量。
訪談老闆的過程中,我們得知高雄之所以有時候被稱作是文化沙漠,
是因為在高雄可接收到有關文藝活動資訊的平臺太少了。
相較於台北,可能隨便一個文藝類型的展覽皆可上到政論節目去討論,
高雄人獲得這類資訊的管道少到就算想去也沒有機會。
三餘書店是高雄一個非常典型,非常成功的新興產業例子,
透過這間獨立書店的運作,老闆們順利建了一個高雄文藝交流的平臺,
也順利傳達了他們的理念。
對身為文字愛好者的我來說,
覺得這類新興產業的發展與往後的經營,無非是高雄人,不,
台灣人提升高度及宣揚在地文創的重要關鍵。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