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日本2011年311福島核災10週年。10年來,日本的能源政策由「全面廢核」轉為「重啟核電」,藉「以核養綠」提高再生能源占比,達成「核綠並存」的能源戰略目標。日本穩健務實的作法,非常值得我們借鏡。
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發生後,54座核能機組全面停機,以進口大量天然氣取代核能發電。然而,「零核電」的結果造成鉅額貿易赤字,2011年至2015年日本對外貿易逆差超過40兆日圓 ,史上未有。捨棄核能後也導致電價高漲、民怨四起、產業外移, 嚴重衝擊國家經濟發展與社會安定。2012年日本毅然決定設立「原子能規制委員會」,制訂最嚴謹的審查程序重啟核電 ,安倍政府任內已重新啟動9座核電機組。最靠近311地震震央的宮城縣女川核電廠2號機,去年也通過審查並獲地方政府與議會同意重啟 。
日本政府認為,在確保安全的大前提下,恢復核能發電是考量「穩定而廉價的電力供應」、「因應氣候變遷減碳承諾」、「降低能源進口依存度」這三個要求時,不可或缺的發電方式。因此在兼顧「經濟效應」(Economic Efficiency)、「溫室氣體排放」(Environment)、「能源穩定供應」(Energy Security)及「安全」(Safety)的政策(3E+S)目標下,規劃2030年時的發電能源配比為再生能源22%~24%、核電20%~22%、天然氣27%、燃煤26%、石油3%,希望達成徹底的節能減碳、最大限度地開發再生能源與盡可能減少對核電的依賴 。
日本放送協會(NHK)3月2日發布的民調指出,福島核災10年後,日本民眾有3%支持增加核電、29%支持維持目前比例、50%支持減少比例、17%支持完全廢除。贊成目前維持核電的民眾達到8成,主張完全廢核的民眾只有17%,顯示日本政府當前的能源政策與民意相符。
臺灣四面環海,地處颱風與地震帶,又屬獨立電網,無法像德國一樣向鄰國買電,因此99%以上的能源仰賴進口,與日本的狀況類似。我任內所提出的能源發展願景為:在「不限電、維持合理電價、達成國際減碳承諾」三大前提下,「確保核安、穩健減核、打造綠能低碳環境、逐步邁向非核家園的目標」,這也日本目前的作法相近。
馬政府在2009年就制定《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積極推動再生能源。8年任內陸域風機從107部增加到327部,成長3倍;太陽能的裝置容量(非發電量),從3MW增加到900多MW,成長300多倍。當時從未以放棄核能為發展綠能的先決條件,而是「核綠共生」,也就是「以核養綠」。
蔡政府上任後採取激進的全面廢核政策,訂出2025年完全廢核的「非核家園」願景,經濟部前年還喊出再生能源要達到全國發電占比25%的目標。但在政府重金投入下,太陽光電與風電的成長卻難以達標 。雖然2019年的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成長到5.56%,但因水情不佳,2020年的發電占比又降為5.4%,凸顯再生能源「靠天吃飯」的不穩定性。
在各界質疑蔡政府能源政策,擔心缺電危機,呼籲重啟核電之時,蔡英文總統繼不顧2018年11月「以核養綠公投」過關的多數民意,如今又帶頭反對「重啟核四公投」,仍執意以綠電替代核能發電,而非火力發電。也難怪美國《華爾街日報》早在2015年7月就曾批評,若全面放棄核能,將是「臺灣選擇脆弱」(Taiwan Chooses vulnerability)。
日本是重大核災事故的受災國,但十年來不但重啟核電不廢核,並制定出綠能、核能各占兩成的國家能源戰略,實現「以核養綠,核綠並存」的目標。日本的經驗,非常值得我們借鏡,希望蔡政府能拋開意識形態的束縛,參考日本穩健務實的作法,給臺灣一個多元合理、兼顧國家安全與國民健康的能源政策。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英文 在 林智堅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回顧這張照片,他一直存在我的手機裡,這是2014年我去參加非核家園大遊行,當時候的我是一位議員。在當時,我相信非核家園是一種價值選擇,是一種改變自己生活方式,嘗試為了下一代的生活環境努力的選擇。
在當時,我們討論著經濟發展和非核永續家園的選擇,但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找到了雙贏的方案,透過能源轉型,以綠能替代核能成為了可行的選項,也成為了現在我們持續努力的目標。
明天就是3月11號,十年前日本福島核災,直至今日仍有部分區域因為嚴重汙染,居民無法回家,這是我們離核災最近的一次。
福島核災,使我們更加擔心核能電廠風險,這幾年在蔡英文總統的帶領下,我們持續推動非核家園,也感謝馬英九前總統在2014年4月27日,順應著民意,封存了核四。
歷經數十年的努力,我們終於一步步走向非核家園,也持續進行能源轉型的工作,無論是廣設太陽光電、設置離岸風電或修正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這都是一點一滴不斷努力的成果,全世界再生能源的廠商,也都感受到台灣推動綠電的決心,帶來大規模的投資。
能源轉型的過程中,我們也跟上國際趨勢,調整發電配比,以燃氣替代燃煤進行減碳措施,也讓台灣有穩定的供電,市民和園區廠商都能放心生活。
但隨著時間流逝,有許多人漸漸忘記對核四、對核能的擔憂,核四重啟的論調再度出現,這不僅是價值選擇上走了回頭路,更是忽略了實際上核四重啟不可行的現實情況。
就像蔡英文總統說的,核四在安全上不可行、耗資費時不可行。核能和核四不是萬靈丹,更遑論核廢料問題仍是無解的難題。
務實的推動能源轉型,逐步的讓核能電廠退役,想起那年我們一起走上街頭的情景,我想大部分台灣人對非核家園的願景,都有著相同的共識,而核能議題也不該成為政治操作的標的。
我也相信在蔡英文總統的帶領下,台灣能源轉型的工作,一定會加緊推動,讓台灣成為國際能源轉型的模範生,讓我們一起努力,讓能源轉型繼續勇敢堅定的走下去,一起為下一代永續環境而努力。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英文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台灣56年來最大乾旱在眼前,前瞻計畫綠能建設如何建立碳中和家園?(11/17/2020 the Reporter報導者)
透過發展再生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淘汰化石燃料,改用潔淨的再生能源電力驅動,才能朝向碳中和的目標前進,與各國攜手減緩氣候變遷。
文:蔡卉荀(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
蔡英文政府上台後最重要的計畫──前瞻基礎建設,於2017年推出後至今已逾3年,從開始的「軌道」、「水環境」、「綠能」、「數位」、「城鄉」等五大建設,陸續再擴充因應「少子化」建設、「食安」建設,以及「人才培育促進」建設,8項建設編列8年8,824億的特別預算,是蔡政府任內最大筆的特別預算支出,上個月(10月)起,立法院開始審查第三期兩年編列的2,300億預算。
這筆來自廣大納稅人的錢能否被妥善的花用,關乎台灣未來30年國家發展需要的基礎建設,地球公民基金會與《報導者》合作,從台灣過去經濟發展的脈絡梳理,整理過去3年前瞻計畫的不足,檢視現有的二年2,300億計畫中的疏漏,陸續推出因應氣候變遷、城鄉建設、綠能建設及綠色運輸的系列評論,提供真正具有前瞻思維並可具體落實的方向,做為監督政策與人民納稅錢的指標。
2020年,全球除了遭受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襲擊,各國也頻傳洪患、野火、乾旱等氣候災難事件,後者對經濟發展、環境永續的破壞,完全不亞於疫情。面對極端氣候,台灣也無法倖免,不僅7月台北首次測到攝氏39.7度高溫,更睽違半世紀創下豐水期無颱風的紀錄,現在台灣遭逢56年來最大乾旱,桃竹苗大面積農地停灌,各地啟動限水、搶水。但台灣依然欠缺更積極的減緩氣候異常作為,至今仍有高達92%能源使用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除了會持續加劇氣候異常,同時也造成中南部空氣汙染嚴重,直接賠上人民健康與環境品質。
減煤、減汙、減碳是人民的渴望,也是所有人的責任,再加上台灣3座老舊核電廠陸續到期除役,因此,我們迫切需要能源轉型。透過發展再生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淘汰化石燃料,改用潔淨的再生能源電力驅動,如此我們才能朝向碳中和的目標前進,與各國攜手減緩氣候變遷。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們需要將資源投注在能源轉型的工作上,除了持續開發風力與光電,也需要建置潔淨能源所需的儲能、氫能與智慧電網系統,而建築物的節能翻修、產業資源效率的提升、潔淨科技的研發與人才教育訓練等項目更是不可或缺。
「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第三期2,300億龐大的國家資源,是否正確地投注在讓台灣因應氣候變遷,促進經濟、能源、交通轉型,並提升人民生活品質的基礎建設上,需要大家一起來監督。
78億預算一半用於沙崙科學城,欠缺節能投資的前瞻建設
8項建設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中,以綠能建設與能源轉型及因應氣候變遷最直接相關,城鄉建設也攸關能否建立達到淨零碳排、能因應氣候變遷的韌性城鎮。
檢視過去綠能建設項目,預算多用於離岸風力施工所需的港口、以及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缺乏節能投資與輔助綠能的相關設施,為人詬病。今年綠能建設僅編列78億元,只佔第三期總預算3%,金額太少,且仍以建設沙崙科學城為主(39億),對於台灣整體綠能發展助益有限。
整體來說,這期預算依然缺乏節能項目的投資,在綠能技術上雖有綠能技術與建設(25億)、技術驗證應用及地熱探查(約14億),但內容著重於電動巴士生產服務、碳循環技術研發、電網管理技術提升,雖也是未來重要技術的研發,但無法解決目前再生能源發展瓶頸的問題,也未普及儲能系統的建置。
城鄉建設項目向來是整個前瞻計畫中預算最多的,這期共編列了740億,但內容與前期計畫幾乎雷同,預算多集中在道路品質與停車問題的改善、開發產業園區、以及各種營造工程。台灣傳統工程設計與施工做法,甚至城鄉發展規劃,幾乎不曾納入能源轉型與循環經濟的考量,也使得城鄉建設難以發揮促進區域能資源整合、建設淨零碳排社區的綜效。
4個建議、從社區思考綠能的多元可能
我們認為,以下訴求應予以納入,才能加速發展綠能,投資節能設施,捲入更多人民參與能源轉型工程。
1.綠能建設應加入「地方節能治理」、「建築節能翻修改造」與「小屋頂光電融資規劃」項目 ,促進淨零碳排社區
過去3年由台電經費支應的「縣市共推住商節電行動」,地方能源治理已開始萌芽,卻面臨2020年經費結束,後續無以為繼的困境;而國內建築也因通風隔熱不良,成為高耗能建築,無法在氣候嚴峻的未來,提供節能舒適的住居空間。
因此,應將節能推動經費納入前瞻基礎建設範疇,確立經費穩定性,並編列建築節能翻修獎勵費用,帶動節能產業經濟;同時規劃推動金融機構提出綠色融資方案,以無息或低利貸款來協助社區或民眾,進行節能改造和架設屋頂光電,提高民眾採取節能行動、加入自宅光電自發自用的誘因,一方面有助於提升台灣能源效率,建設淨零排碳社區,另一方面也可降低躉購成本與時間壓力。
2.綠能建設應加入「整合資源規劃(IRP)」項目,來協助光電潛力案場盤點
地面型光電涉及生態保育、社會經濟等爭議而進度遲滯,不利於國家推動能源轉型。日前蘇揆責成沈副院長整合相關部會盤點土地,但若使用錯誤的方法,恐會重蹈過去農委會盤點不利耕地、或國產署盤點鹽業用地的覆轍,盤出的土地仍有生態爭議或饋線不足等問題,無法設置光電。
整合資源規劃(Integrated Resource Planning, IRP),是一套在世界各國廣泛採用的系統工具,像美國加州就已透過盤點能源供需所需的各種條件,如電力設施、生態土地與社會環境特性、市場條件等,在2年內就評估出現今到2045年可確保符合成本效益的能源投資路徑圖,其中也標定出適合設置再生能源的地點與總量,有效地先期解決再生能源與環境之間的衝突。
經濟部目前正積極設立環境與社會檢核機制,該機制雖能處理當前光電選址問題,但仍有其侷限,如:有關國家總體能源需求量、環境承載力、再生能源可設置總量、各縣市區域可分配量、各區域生態補償、衝擊研究等,仍需要上位政策整體規劃評估與滾動檢討,IRP恰是提供處理上述問題的科學工具。
因此,前瞻計畫應該編列IRP的預算,藉由系統性工具來評估、擘劃國家長期能源轉型路徑,解決再生能源的發展爭議,不僅讓光電在對的地方、用對的方式加速發展,更讓各種再生能源相互調和,提供國家穩定的能源與電力。
3.綠能建設應加入「設置配電級饋線」項目,鋪建社區公民電廠的電網環境
不管屋頂光電或地面光電,都需要有饋線才能設置,其中配電級饋線因為容量有限,造成許多社區電廠、不利耕地、偏鄉社區無法設置光電。目前的綠能建設雖有「強化電網運轉彈性公共建設計畫」,但其實是在幾個偏遠地區設置儲能系統,沒有任何配電級饋線的布建,無法提升台灣整體再生能源設置量,對電網調度彈性能力的提升也有限。
因此,為了提高社區參與意願,加速能源轉型,應該投注資源加速布設配電級饋線,搭配檢討目前饋線申請審核機制、清查饋線蟑螂,讓社區型再生能源取得饋線優先使用權,讓每個社區都能成為再生能源的生產者與使用者,朝建設100%再生能源社區目標前進。
4.城鄉建設應要求提高能源效率、結合綠能設置,整合能資源
城鄉建設中任何工程建設,都應納入節能設計,並結合綠能設置。例如公共運輸停車場改善、生態路網規畫、在地產業園區建設、地方館舍與運動場館升級、公有危險建物補強重建、原住民部落公共空間整建、公共服務據點整備等,都應要求提高建築能源效率與能源自給率。
此外,也應要求各項工程發包計畫中,訂定循環物料使用比例、原物料碳足跡要求、施工卡車空汙排放規範等綠色條款,確保公共投資均可有助於循環經濟、能源轉型以及空汙改善,方可符合特別條例中所稱「推動促進轉型之國家前瞻基礎建設」之意旨。
公共投資,應用在帶動民間綠能往前走
為了因應氣候變遷,台灣需要以建立碳中和家園為目標,創建一個高效率使用能源,且使用對環境友善的潔淨能源的生活環境。因此。打造節能的住居空間,讓更多社區可以方便生產與使用再生能源,就是很具體的國家基礎建設投資標的。
透過公共投資帶動民間節能與綠能服務產業的發展,鼓舞新能源服務擴大到社區與環境共享共好的加成價值,讓國家經濟將從過往高度仰賴化石燃料、犧牲環境換取發展的傳統型態,轉為低碳、低汙染、高度能資源效率的新經濟,這才是真正具有前瞻性的國家基礎建設。
完整圖文內容請見:
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foresight-infrastructure-plan-green-energy
♡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英文 在 經濟部- 推動再生能源 優化發展環境行政院會通過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推動再生能源☀優化發展環境行政院會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草案修法5⃣大重點搶先看❗ ✓活化小水力✓促進簡政便民✓明確推廣目標✓調整基金運作✓反映合理費 ... ... <看更多>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英文 在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草案通過未來新建築物屋頂應設太陽 ... 的推薦與評價
為呼應淨零轉型政策,釋出再生能源潛能場域,行政院會8日通過《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未來新建、增建及改建符合一定條件的建築物,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