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年少時渴求聽到的話語,好好說出口;將年少時犯的過錯,都理解接受;將自己都嫌棄、破碎一地的自己,撿拾起來,重組珍惜。想成為年輕時曾渴求他/她出現,卻缺席的成年人。
因為那個成年人,就是我們自己。
換位思考,在我茫然失措時,可能最需要的不是叮囑或警告,而是擁抱和信任。
以下,是部分訪問內容原文,篇幅有限沒能完全收錄。將於4月17日 @moxbank 的分享會,說說創作與成長。
17/4 - 2:00 PM – 3:00 PM
Golden Scene Cinema 高先電影院
報名詳情:https://bit.ly/3e2OtvL
— 關於入行與成長 —
曾經我很沉迷兒童文學,渴望為兒童故事書畫插畫,也渴望寫自己的兒童故事。在理工大學修讀設計時,一位老師說我的畫過分陰沉,會嚇壞小朋友;小時候,很容易將說話的字面意思,當成全部意義。現在回想,是因為當時尚沒有成為一個夠好的聆聽者,如何消化他人的話語,其實是自己能掌控的事。在表面是「否定」或是帶著「不要」的話語/建議中,我們能否聽得到對方說某些話語的原因,以及從中找到啟發和令自己向前的動力呢?畢竟是否堅持繼續做一件事,全是自己的責任。我也不記得,是怎麼就突然放棄了繪畫,轉向影像創作,不自覺地在影像創作中,延續說故事的欲望,是人生方向的大飄移(Drifting)。我還是很感謝那位老師,我們現在仍然是好朋友。
在大學時,修讀譚家明老師的劇本課,老師看畢我的劇本功課後,對我所說的話語,是讓我進入電影工業的契機,也是往後人生中稍有遲疑迷惘時,常常會想起的一席話,譚家明老師傳授的不只是關於電影的知識,而是一個電影工作者的思想準備,對作品的追求和自重的態度。後來老師將我的畢業作品引薦給業界,最初是由 Casting 工作及製作特輯開始,後來以編劇的身分參與了劇本創作。23 歲那年,拍攝第一部電影《烈日當空》;這個作品集中探索青春和成長的命題,刻畫青少年即將進入社會,在成為大人的關卡前進退失據的狀態。嘗試不帶批判地,以電影創作去正視當時被社會邊緣化的青年人的生活。
—— 關於障礙與成敗 ——
在途上一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障礙、「行不通」,外在環境因素影響,他人的批判或話語;更多的是,本身想做的事有一定程度的複雜性,需要透過學習、鍛練、轉變思維模式或變通才能達成,有時候甚至需要調節期待落差,一旦無法克服這些被稱為障礙的東西,會導致所謂的「失敗」,但這也是最好的練習,和累積經驗的途徑,不沉溺失敗,不抱怨,不怪責他人,不逃避責任,承認錯誤;檢討自己,也適時放過自己,繼續下一件事,繼續解決問題,不放棄尋求方案。
探究和了解「為什麼」固然重要,但當遇上「無解」的處境,保持想像力,給自己留有選擇的可能性,慎終如始。這不一定就會成功,這僅是我從無數「行不通」的處境中,繼續開闢路徑,繼續前行的方法。
保持好奇,好奇是所有創作和構思的催化劑。在工作中,若把得失看太重,很容易失去嘗試的慾望;成功不等於勝利,失敗都不會致死,把注意力放在如何累積過關的點數,認真地在玩一個名為「繼續」的遊戲。
創作與存活,都不是一個人的事;互信是克服所有困難的基礎,時刻感謝他人的信任;相信作品本身,相信團隊;相信圍繞在身邊的一切,之所以共生共存於同一個空間,在做著同一件事,並不是偶然。
—— 關於如何克服生命中的難題 ——
我很難說具體是哪一件事情,因為困難總比方法多(笑),在剛投身電影行業時,家裡正遇上經濟問題,後來開始營運自己的公司 Dumb Youth,也是以寫作,拍攝廣告和影像製作為主要收入來源。過程中,人和人之間有時並不像現在般純粹和只有善意。在忙於解決問題和疏理他人的情緒時,就像向我拋擲一個又一個的炸彈,要徒手接住(笑),當自身的情緒也無處安放,偶然會感到疲累孤獨。後來我發現我的人類圖裡,有一個叫「守護」的通道,開始理解,為何被賦予這個能力。我也一定有做得不夠好的地方,人能掌控的,只有自己。無論是情緒綁架或痛苦,學習盡量不以同樣的方式回應,想盡量讓傷害的輪迴,終止在我這裡就好;話是這麼說,當需要分析事情本身,執意說真話時,難免是一種傷害,受傷者也傷人,真話從來不是為了討好對方而說,是信任也是羈絆。即使發生了什麼,為各自留下什麼創傷,我還是選擇,相信人類。
生命影響生命,無論創作或是教學,以至與群體相處的過程,就像開墾一遍新的地,會有狂風暴雨,甚至感到生命被有害物蠶食、被消耗的時候,但能做的就只有保持耐性,持續深耕細作。我們永遠不會知道將會得到什麼,但在過程裡,任何處境都無礙一個人,學習成為更好的人(或至少維持不壞)。
在過去兩年,有新的覺悟,「我」於他人的生命其實並不重要,眼前一切的順逆,都僅是一瞬間的現象。影響價值觀的,是處境,人各自遭遇什麼樣的處境,才會不捨不棄什麼樣的願景。未來是由每個個體在當下所作出最人性化決定而建構的,誰也不能代表誰,但在絕境中,抱持相同希望的人會凝聚、連結,讓願景和想像得以延續。
當經歷了各種處境,我覺得我和最初一樣,僅是想和身邊的伙伴,一起開闢未走過的路,看未知的風景。
#mox #moxbank #generationmox #virtualbank #everydaycounts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來去馬來西亞:從鄭和、孫中山到《辣死你媽》,原來馬來西亞與台灣這麼近」介紹 訪問作者:黃偉雯 內容簡介: 在飽受打壓的國度,遠渡他鄉的華人如何在此建立家園? 從600年前華人的故事開始,重新認識馬來西亞! 由曾在馬來西亞擔任校長的台灣人帶路, 來到姓氏橋,喝...
共生共存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為了下一代】讓孩子了解誰是真正的海洋殺手?
復活節假期,跟兒子看了Netflix《Yes Day》及紀錄片 《海洋陰謀(Seaspiracy)》,後者是繼早年的《海豚灣》後,另一套讓我心情久久不能平復的紀錄片。
電影是由深愛海洋的導演阿里Ali拍攝,他發現造成海洋垃圾、海洋浩劫的源頭不是塑膠垃圾、也不是氣候變遷,而是「商業漁業」。因為海洋生物死亡的塑膠垃圾有46%是來自於魚網及其他漁業相關汙染,事實上,千夫所指的塑膠吸管只占海洋垃圾的0.03%,「我開始了解何謂永續性,意思是某件事可以持續直到永遠,不論造成多少痛苦!」
導演冒着生命危險,記錄我們看不見也不忍心看見的真相及陰謀,包括:
1)海上血汗奴隸被迫冒著生命危險從事非法捕魚捕蝦工作
2)日本太地町漁民濫捕宰殺海豚以提高魚獲量,並讓海豚成為過度捕撈的代罪羔羊;
3)各國「海洋公園」提供資金擴大商業漁業;
4)日本太地町「全球最大的鮪魚港口」令鮪魚全球數量剩不到3%;
5)全球最大的黑鮪魚公司掌握在日本三菱公司手上;
6)全球人類每小時殺害 1萬至3萬條鯊魚;
7)科學家預測2050年我們會失去90%的珊瑚礁;
8)漁業專家估計,我們會在2048年看到空蕩蕩的海洋;
9)全球納稅人資助漁業與資助貧窮的金額一樣;
10)全球主要海洋環保慈善團體,因捐贈而向商業捕魚集團靠攏⋯⋯等等
電影要帶出的訊息是,若然我們再不阻止毁滅性的商業捕魚,海洋就會成為沼澤,最後死亡的就會是人類!「尊重我們有的,保護剩下的!能為人類文明帶來變化的東西,都是從某一個人做起,沒有一個人能做好所有事,但每一個人都能做點什麼⋯⋯」片末一段話,不斷在我耳邊響起!然後我跟兒子說:我們以後也盡量減少吃魚與及海鮮,為保護海洋及地球做點什麼,好嗎?
預告片:https://youtu.be/cuZJeQAsBDg
#親子電影 #鄧明儀 #教孩子與大自然共生共存
共生共存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不同>
這幾天經歷了精神雲霄飛車,有點像在人生上半場結算的感覺,以前一直逃避的人生功課一次從天而降。
一直以來我都很害怕人際問題,而長久以來的作法大多是逃避。
我覺得同時跟太多人類聚在一起就會腦子出現兩隻麥克風靠太近時出現的嗶嗶聲。所以從小只要可以一個人我就會想要一個人,我最害怕去上學,最可以把我逼瘋的就是社團和夏令營。
我可以接受兩人,至多三人左右的同時交談,每個句子到了我腦子裡面我都得要拆解,這個關鍵字在這邊出現什麼意思,那個表情配上這段話什麼意思,這種大量的資訊process會消耗我許多力氣,通常和人交談完回家我都要花很長的時間休息。
我不知道該怎麼定義這種狀態,以前那個年代長輩們就說這孩子金ㄍㄠ拐(台語),也許到了這個年代大家會說是高敏感。
------------------------------------------
所以盡可能的可以不要去上學我都不會去,小學大多時間我都有背書包出門,可是沒有去學校。
國中開始住校之後,因為沒辦法逃避我就開始關掉身上一些接收器。盡可能的假裝沒有聽到有人跟我說話,或是假裝沒有看到別人。在同學眼中應該就是個怪到爆炸的怪咖,我一點都不討厭同學,但沒有辦法處理那麼多資訊。
那個時候唯一讓我覺得很舒心的交流就是寫交換日記和讀書,就只是記錄當天發生的流水帳還有感想,我沒有必要一在一在的去確認每個字句是否有合邏輯,背後有沒有藏有什麼特殊含義。
讀書就像是只和個很安靜的人理性交流,我可以同意他,也可以不同意他,但他不會有太多意見。
---------------------------------------------------
一直以來我都覺得自己「不是很正常」,所以當了媽媽之後我最常想的一件事就是「到底什麼是正常」。(大概是潛意識中害怕小孩也不正常)
再也沒有辦法一個人,隨時腦子都有麥克風在echo嗶嗶叫的日子,我盡量去觀察什麼什麼是與人碰撞,但不要太過耗損或是當機的方法。
豆豆是個喜歡大量跟人交流的孩子,簡直是把一直躲在mute世界的我逼上台面。我得看著他跟同學交流,產生情誼,吵架,產生各種人際碰撞。
我想試著給他一點點建議或幫助,但回頭看看自己才發現我的老天啊我根本是這個領域的白痴,覺得非常愧疚非常抱歉,整個灰暗的情緒排山倒海來把我淹沒。
------------------------------------------
某天枝豆和豆豆問我要不要一起去泡錢湯,我說暫時沒有辦法和人類靠那麼近,所以一個人跑去很大的植物販賣處站在一堆花草中間。
「我問你喔!你會不會覺得我真的怪到爆啊?」我問枝豆。
「我不知道耶!那妳有沒有覺得我很怪啊!」他回問我。
「會不會如此怪到爆的我們兩個,最後生出來是一個更怪的大怪咖?」
我們面面相覷,這問題沒辦法解,因為沒有人可以定義到底什麼是正常。
--------------------------------------------
「你知道所謂每個人的正常,那都是每個人的觀點而已。A的觀點是這樣,B的觀點是那樣,但你把它們排在一起就會是兩回事。很多事情沒有邏輯也沒有辦法歸類,他們就是不同屬性。」
「根據每個人的個性和價值觀以及經驗所累積下來的看世界的方法絕對沒有一樣的,所以你沒有必要再追求那個正常,也沒有必要再去探索人生的什麼課題一定有什麼解決之道,或甚至要去追求同一個家族中每個成員,對於愛還有家庭有相同的解釋。」枝豆跟我說。
「妳就是怪,怪到爆又怎麼樣呢?就算你的怪會引來白眼,會質疑自己是個不合格母親,會給別人帶來麻煩,那又怎麼樣呢?這不就是你獨一無二的怪人人生嗎?」
「話說,早上我和一個烏干達的藝術家聯絡。他跟我說要在E-mail中傳送附件給我是一件非常耗時以及花錢的事。我問他說可不可以簽個名在白紙上讓我去背貼上文件,但他就找了一張很花的紙在上面簽名。對我們來說理所當然的寄送mail還有去背概念卻可以耗費他好幾天的時間。」
「你要跟世界上另外一個人在某件事上達到共識,其實不一定可以辦得到。例如小孩要與媽媽在愛上面達到共識,員工與老闆要在利益上達到共識......」
「也許你要接受的是大多的事我們都沒有辦法達到共識,但我們可以共存共生。」
說完枝豆上班去了。我覺得我的過度執著的腦袋好像有解開一點點。
------------------------------------------
接受每一個人都是不同的,然後去面對碰撞而盡量不要感覺耗損,不知道對你們來說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對有點偏執的我來說,很不容易。
但是謝謝身邊的人以及讀我文字的人長久以來的包容和接受,不太確定是我對於正常認知的範圍太窄,或是真的怪透了,總之接下來會繼續練習。
----------------------------------------------
後記:
寫完這篇文章後,我做了一件對自己來說有點挑戰的事。
今天提早去豆豆放學,遇見同班的6個媽媽,大家提議要去公園就跟著一起去了。整整3個小時和每位媽媽輪流聊天,從怎麼洗襪子聊到花粉症,得到很多資訊,也覺得自己踏出了小小的一步。
看著豆豆和班上同學手牽手溜下溜滑梯的開心模樣,我也為自己的打敗害羞有點愉悅。
以上!
------------------------------------------------------
pic三年四班的每個人心中也許都有一個別人無法參透的小宇宙吧!
共生共存意思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來去馬來西亞:從鄭和、孫中山到《辣死你媽》,原來馬來西亞與台灣這麼近」介紹
訪問作者:黃偉雯
內容簡介:
在飽受打壓的國度,遠渡他鄉的華人如何在此建立家園?
從600年前華人的故事開始,重新認識馬來西亞!
由曾在馬來西亞擔任校長的台灣人帶路,
來到姓氏橋,喝上一碗肉骨茶,
看見華人從外來者到成為馬來西亞人的族群困境、文化傳承與創新之路。
馬來西亞,我們對這個國家的熟悉從華人開始。根據統計,從馬來西亞來台灣念書的學生人數以每年1000人的人數成長。在2017年,留台的大馬學生人數突破17500人,僅次於港澳。事實上在過去50多年來,台灣是馬來西亞華人留學的重鎮。他們許許多多人從我們身邊走過,而我們熟悉的歌手,從梁靜茹到黃明志,都是來自馬來西亞的華人。但大多數的台灣人仍不清楚馬來西亞是個什麼樣的國家?馬來西亞華人為什麼來到台灣?為什麼他們的中文說的這麼好、甚至說台語也能通?當我們開始問這些問題,就會發現華人或許是我們理解馬來西亞的最佳引路人。
▋華人在馬來西亞的故事,原來是這樣展開的……
•早在鄭和下西洋時,就帶去了第一批在馬六甲定居的華人。他們與當地人通婚生下的華人後代叫做「峇峇娘惹」。
•清末移民到馬來半島的華人很多淪為「豬仔」,也就是簽了賣身契的底層勞工。而肉骨茶,就是誕生於此時期、為華工補充勞動所需能量的原創料理。
•華人是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大功臣。吉隆坡的葉亞來街、怡保的姚德勝街,都是為紀念對兩地開發有所貢獻的華人,以他們的名字命名的街道。
•馬來西亞曾經是華僑的革命基地。今天位於檳城的裕榮莊,就是孫中山策劃黃花崗起義,獲得當地華僑響應且募得革命經費之地。
•馬來亞共產黨由華人為主要領導人,是最早開始追求馬來亞獨立建國的一批人。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種族的國家,其中華人占總人口的23%。儘管華人人數龐大,馬來西亞政府對他們並不友善,不補助華人自主開辦的中學,也不承認其學歷。
本書作者黃偉雯曾在2009年於砂拉越一所華文學校「西連民眾中學」擔任校長。她在本書深入淺出地爬梳馬來西亞從十五世紀鄭和下西洋、西方殖民勢力的治理、日本占領時期,直至獨立建國後經歷政治波動、東馬與西馬的整合,再走向「一個馬來西亞」(1 Malaysia)的漫漫長路。
黃偉雯透過台灣人的身影,提供了一條清晰的路線,帶領讀者從歷史、華文教育、當代社會與宗教生活以及飲食文化,認識多元種族共生共存的馬來西亞。她講述最早移居馬來半島的華人的後代峇峇娘惹,在飲食與語言上融入中華文化與馬來文化的元素,也探討清末下南洋的新客,從事苦力工作、奠定了城市的經濟發展。她看見華僑自主成立社團組織、報刊及學校,以響應孫中山的革命事業,也直視反殖反帝的馬來亞共產黨對土地深層的愛以及這份愛所帶來的苦難。她亦洞悉,在馬來西亞獨立之後,馬來人掌握政治主導權,使華人在政治、經濟及文化上遭受不平等待遇,但華文教育維繫了族群文化的傳承與延續。
除此之外,曾任校長的黃偉雯也在本書提供她對馬來西亞華人學生到台灣留學的風氣的觀察,思索台灣與馬來西亞之間的交流,並從在地的生活經驗出發,品味潛藏在撈生、茶粿與海南咖啡等特色美食之中的情感與生活況味。
過去種種不僅揭露身為移民的華人在異鄉落地生根的困境,也點出華人與馬來人、印度人及原住民之間的文化角力。今天的馬來西亞,各族群之間的生活相互影響、交融,密不可分,就像加入了一匙辣死你媽裡的參巴醬,逐漸融合成一味,卻滋味無窮。今天的大馬華人必須思索的是,當一名「馬來西亞人」究竟直指什麼樣的未來。
《來去馬來西亞》是一本獻給台灣讀者的馬來西亞史,試圖以台灣人熟悉的角度來探索這個國家的多元種族、殖民歷史與文化日常,向我們揭示馬來西亞華人的生存奮鬥、文化傳承與創新。馬來西亞華人的過去與現在提供了我們一個熟悉的切入點,重新理解這個亦遠亦近的東南亞國家。
作者簡介:黃偉雯
曾任高中歷史老師十餘年,2015年放棄教職後展開斜槓人生,目前的身分包含有作家、歷史文化講師、印度彩繪師、國立台北商業大學東協經營管理實驗場域顧問,活躍於「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擁有英語領隊執照,同時於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攻讀博士。自上個世紀末起,開始了馬來西亞田野調查的學術研究,參訪馬來西亞無數次。在當地出版了一本研究論文、寫過《詩華日報》的美食專欄、辦過簽書會,並帶過華文交流參訪團。
偉雯最特別的是曾在馬來西亞砂拉越州西連民衆中學,擔任當地第一位台灣籍華文獨立中學校長。多年來累積的人脈與情感,一直覺得馬來西亞是自己的第二個家,希望可以帶著更多台灣人認識這個國度。
著有《誤闖叢林的校長:浪漫遊東馬》、《開始在馬來西亞自助旅行》、《用電影說印度:從婆羅門到寶萊塢,五千年燦爛文明背後的真實樣貌》、《個人旅行:吉隆坡》、《校園崩壞中:連孔子都傻眼的教育亂象》等十餘本著作。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共生共存意思 在 鄧明儀- 《教孩子與大自然共生共存》 早前全球藝術家都畫了 ... 的推薦與評價
《教孩子與大自然共生共存》 早前全球藝術家都畫了一頭母象。事源印度Kerala城邦的一頭野生母象,由於棲息地環境的極度惡化,無法找到足夠多食物的她,來到靠近人類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