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這麼害怕對話嗎?
一直跳通知是怎樣啦,我想回覆發現無法發送,就變成查無此人的樣子好怪喔
好吧那我就回在這裡(✪‿✪)ノ
大家就加減看,我統整一下資訊:
//日本在中日和約裡不過只是重申了日本放棄台澎主權,並沒有把台澎主權交給任何國家。//
#總結放前面幾個重點:
1. 日本是戰敗國,無條件放棄一切,亦不能對戰勝國的決定有任何討論空間。更沒有對台灣主權提出看法的權利。
2. #舊金山和約,參與簽署的國家沒有蘇聯也沒有中國跟中共,因為國共內戰,這時候的簽署內容,沒有提到台灣主權歸屬。
中華民國沒有台灣的主權,蔣介石知道,他寫給陳儀的書信明確表示過了。(附件放留言區)
3. 日本輸了,無條件放棄台灣,不代表台灣回歸給中華民國,中華民國依只是1945.9.2一般命令第一號任務代管台灣。
4. 自1949年起,在中國國內中華民國就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而在國際上,自1971年起也被繼承了。所以,不論在中國國內或國際上,中華民國都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所繼承,我們再和中華民國糾纏不清,就是找死
5. 維持現狀是中國人的詭計,我們在維持現狀,而中國在聯合國努力買票,票數足夠時,就發動表決,把台灣表決為中國的一省,就像香港一樣。香港是被聯合國表決歸中國的,不是租約到期。香港是割讓地不是租界,那有租約到期的問題?那是媒體騙你,因為台灣媒體8成以上是統派,害怕據實報導會驚醒台灣人,不敢再維持現狀,中國在聯合國買票表決台灣的伎倆就會落空。
6. 我想這些來罵我要消滅中華民國的人,怎麼沒想到台灣好幾十年來,有多少守護台灣意識的人被消失?明明就是台灣收留了國民黨aka中華民國,你們應該融入這塊土地心存感謝,而不是享盡資源吃裡扒外,這塊土地上有不同的族群,融合了數代,大家可以回歸歷史真相後找到共識,好好討論屬於台灣真正的模樣,如果你們這樣都無法溝通,憑什麼嘰嘰歪歪,去勉強台灣人的身份認同?
#好了晚安
#不要擾民了哈
#我是專業吸仇恨嗎
#好吧來
————以下 資料整理 #文長慎入————
1952年6月13日,日本參議院審議《中日和約》,外務省亞洲局局長倭島英二與議員兼岩傳一以下答問:倭島英二:「您的質詢點是,原台灣籍人民是指在日本領有下就在台灣出生的人,也就是被稱為台灣籍人民的人。這是以那些人的方便為宗旨的規定,加之前領土種種關係也尚未有最終決定,所以原台灣籍人民的國籍問題,還沒有最終的決定。因此,至少在日本和中華民國關係的條約上,還沒有決定國籍的地位……」
兼岩傳一:「這樣的話,這文章裡並沒有規定中華民國的國民。而應該規定者,是將來哪天請同盟國像(岡崎勝男外務)大臣回答這樣把領土決定下來。這樣,國民也因此被決定。像現在這樣未決定的東西會有主體嗎?」
倭島英二:「現在拜託各位審議的與中華民國的和平條約,並非以決定何處是中華民國領土、誰是中華民國國民為目的而進行交涉的。在這裡面並沒有寫到領土問題以及領土歸屬,或是何者為中華民國國民等這樣的協調。就如先前所言,第十條的規定的宗旨並不是規定中華民國國民到底是誰這樣的事情」
1964年2月29日答覆是否能依據中日和約之內容認定台澎主權歸屬,內閣總理 池田勇人 表示:
「我們說得很清楚。我方在對日和約中放棄了(台澎主權)。這不是我們可以置喙的。所以,我們只是依據對日和約的規定,在遵守規定的同時締結了新的日中條約。即使是依據日中條約,也不能做出違背「依舊金山和約之決定日本已放棄(台澎主權)」的事。即使有做出決定,我們也不是以「中華民國具有對台主權」的想法簽條約,這點條約局局長也多次提到。我們現在也是在這樣的想法下運用日中條約。」(第046回国会予算委員会第17号)
外相 小坂善太郎 表示:
「開羅宣言中指出台灣、澎湖島是日本從中國奪取的,所以規定應予歸還,而我方也承諾將遵守波茲坦宣言。波茲坦宣言中載明開羅宣言內的規定必須履行。而我方依據降伏文書,宣佈將遵守波茲坦宣言。但所謂的『降伏文書』具有的是停戰協定的性質,並不具有處分領土的性質。」
-
《議定中華民國與日本國間和平條約總報告書》,外交部「對日和約」案卷第54冊:「查舊金山和約僅規定日本放棄台灣澎湖而未明定其誰屬,此點自非中日和約所能補救。」(附件放留言區)
-
上述日本內閣和國會官員對於《中日和約》第十條中對中華民國法人承認的各項解釋了,日本在廢止中日和約前把台澎人『視為』中華民國國民,因為領土還沒有最終決定,所以用『視為』(shall be deemed to),國際條約在做領土處分時人跟地要分開處理,甲國賦予乙地人民國籍無法讓乙地直接變甲地,反之亦然。
(台澎從來就不是無主地,日本也從來沒有這樣認定,無主地的條件是此地是無人島那才叫無主地,台澎完全不符合。)
-
《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43條,說明條約的終止或廢除,也不會讓國家原本的義務減損。也就是說,就算《馬關條約》失效,台灣的主權也不會回復到清朝、中國或中共手上。
-
//關於 #開羅宣言、#波茨坦宣言、#降伏文書 這三份文件。//
1. 1943年的《開羅宣言》是《開羅新聞稿 (Cairo Communique)》的另一種稱呼方式。內容為美、英、中三國代表於埃及開羅開會後,於會後發表的新聞稿。內容為美、英、中三國對於戰勝日本後將如何處理相關事務的「意向」聲明 (Statement of Intent)。並非條約,僅為意向聲明內容。
2. 1945年的《波茨坦宣言》是美、英、蘇、中四國代表對日本發布的聲明,內容亦為為日本投降後將如何處理相關事務的「意向」聲明 (Statement of Intent)。並非條約,僅為意向聲明內容。《開羅宣言》中將台澎歸還中華民國的「意向」以「開羅聲明必將實施」引入成為《波茨坦宣言》的意向聲明內容。
依美國國務院的資料,這個宣言只有杜魯門簽字,但是宣言卻是由杜魯門、蔣介石、邱吉爾三人名義發表。
由於《開羅宣言》、《波茨坦宣言》只是意向聲明,而且台澎領土主權擁有者日本並未簽署,所以無法產生移轉台澎主權給中華民國的法律上效果。
3. 回顧二次大戰剛結束時,蔣介石先於1945年9月初,以國民政府主席的身份對台發佈公告,略曰,「本年8月14日,日本政府已答覆中美英蘇四國,接受7月26日波茨坦三國宣言之各 項規定無條件投降。依此規定,台灣全境及澎湖列島,應交還中華 民國,本府即派行政及軍事各官吏前來治理」。
次於1945年9月9 日的《中國戰區最高統帥命令第一號》中說,依據日本降書及聯合國最高統帥對日本所下的第一號命令,台灣日軍應向他投降。
從蔣介石的這兩道命令可知,當年中國接收台灣的依據有二,一為日本降書所接受之開羅宣言及波茨坦宣言,二為盟軍統帥麥克阿瑟的第一號命令。若根據前者,中華民國來台受降看似主權的接收,所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至今仍以兩宣言證明對台主權。但若依據後者,麥帥第一號命令並未賦予中國對台主權,只賦予短期的軍事佔領權。
4. 日本簽署的《降伏文書》本身為停戰協定,無法產生移轉領土主權的效果。在《降伏文書》中雖然接受美、英、中、蘇四國在《波茨坦宣言》中開出的條件,但日本在此處所表達的意思是:「如果之後在和平條約中提到《波茨坦宣言》裡列的項目,日本會接受」,而不是《波茨坦宣言》裡面提到的事項馬上產生效力。《降伏文書》代表「如果」盟軍依照《波茨坦宣言》內表達的意向做出安排,日本「願意接受、不會囉嗦」。至於盟軍是否會依照《波茨坦宣言》表達的意向做出安排,那是另外一回事。
5. 既然如此,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地位,就值得我們嚴肅面對、仔細研究了。
中華民國政權佔領代管台澎的根據是1945年9月2日由盟軍總部交日本政府發佈的《一般命令第一號》中的分區受降佔領安排,為盟軍因戰爭結果而實施的軍事佔領。此軍事佔領源自盟軍戰勝日本之結果,並非依據盟軍與日本簽署的條約實施。中華民國政權既然是以盟軍代理人的身分實施此項軍事佔領,當然毋庸與被佔領的台澎簽約。
6. 中華民國政權於中國內戰戰敗後將其中央政府遷移至台澎,實際上是濫用為盟軍佔領代管台澎的機會圖利自己。但這並不影響該政權在盟軍授權下為盟軍佔領代管台澎的權限。簡單說:中華民國政權佔領代管台澎:合法;中華民國政權將中央政府遷到台澎逃難:濫用權限。
7. 1945年來台的陳儀,沒有交割文據也沒有條約依據,就無憑無據的下訓令說「台灣全省已於中華民國34年10月25日歸入中國版圖」。雖然蔣介石當年9月的對台佈告提到,依據波茨坦三國宣言收回台灣按上述多方論證,中華民國如何主張對台主權?
———以下修正補充,謝謝🙏🏻 聖峰——
1. 「中國派兵來台受降,就像它依據同一命令前往北越受降、佔領一樣,把日軍遣散回國後就必須撤軍。」此部分說明嚴重錯誤。
a.台澎與北越最大的不同,在於北越是法國殖民地,為法國在二戰期間被日軍佔領的領土,中華民國政權代表盟軍佔領北越,將日軍遣返後,當然必須物歸原主,所以中華民國政權必須撤軍。台澎為日本領土,為戰敗國領土。盟軍總部對日本本土的佔領從1945年9月2日受降典禮開始,一直到1952年4月28日《舊金山和約》生效後才結束,台澎身為日本領土,是屬於戰勝方的盟軍必須予以控制以確保在和平條約簽署生效前不會出亂子的戰敗國領土,豈有比日本本土更早結束佔領的道理?
b.原本中華民國政權為盟軍佔領代管台澎的任務應該在《舊金山和約》生效後,與日本本土的佔領同時結束,但一方面台澎因《舊金山和約》的規定不再是日本領土,《舊金山和約》第 6 條關於對「日」佔領至遲應於和約生效後 90 天內結束的規定無法適用於不再是日本領土的台澎,二方面台澎的戰後最終處置因《舊金山和約》中僅要求日本放棄台澎主權而未明訂移轉對象導致處於未定狀態,為確保戰勝方(盟軍)之後能對台澎歸屬進行有效處置,中華民國政權為盟軍全體成員佔領代管台澎的任務便必須繼續執行下去,直到台澎戰後最終處置確定為止。
2. 「現在中華民國既無對台主權,它與台灣的關係,自然是和美國對韓日的關係一樣,是國與國的關係」,此部分說明有嚴重錯誤。
a.台澎迄今未曾進行建國程序,並非國家,根本無法與中華民國政權形成所謂「國與國關係」。
b.在台澎戰後最終處置確定以前,中華民國政權仍將繼續依據《一般命令第一號》中的安排為盟軍全體成員佔領代管台澎。
c.關於中華民國政權在《舊金山和約》生效後繼續管理台澎的權限,請參考英國政府於 1955 年出具之報告:
https://www.facebook.com/rotpnetwork/photos/a.802796716480053.1073741831.794597360633322/912347392191651/?type=3&theater
內閣 總理 大臣 清朝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袁世凱怎成「近代中國勝日第一人」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現代一些歷史愛好者認為,袁世凱是近代中國戰勝日本的第一人。但殊不知,他所謂的勝日是什麼成色。
這話就要從頭說起了。
早年袁世凱的成敗都發生在同一塊場地上。
這塊場地就叫朝鮮半島。成也朝鮮敗也朝鮮,這句話對袁世凱可謂刻骨銘心。
查考歷史,中國的國際地位,從與朝鮮的關係上,可見淋灕的體現。而中日之間的強弱對比,也不可或缺這麼一塊試金石——朝鮮半島的宗主權。
從公元前的西漢開始,朝鮮就一直是中國最親近的藩屬國,進入明朝中後期,中朝兩國的關係走得越發近了。因為明萬曆年間,中國挽救了一次朝鮮亡國危機。
這事就與日本有關。歷史上中國與日本有四場大戰,其中三場都就圍繞朝鮮半島展開。這三場戰爭分別是:白江海戰、萬曆朝鮮戰爭,甲午戰爭。戰爭的發起方,不是泱泱大國中國,而反倒是島中之國日本。
因為從古至今,日本一旦羽翼稍豐,總是要先拿朝鮮試刀。所以進軍朝鮮,便成為它崛起的一個象徵。公元1592年,大明中國進入萬曆皇帝統治的中後期,國力漸衰,而日本這個時候卻走入上坡,四分五裂的戰國日本被草莽英雄豐臣秀吉統一,國力大增,就任關白(相當中國攝政丞相)的豐臣秀吉躊躇滿志、野心外露,於是率20萬兵征討朝鮮。應朝鮮的請求,宗主國明中國萬曆皇帝派兵援朝抗日東征,雙方斷斷續續打了七年拉鋸戰,最後日軍因領袖豐臣秀吉猝逝而撤軍,明軍付出很大代價,幫助朝鮮取得「壬辰衛國戰爭」慘勝。統治朝鮮的李氏政權保住了,尊明朝為「永世的父國」,故此朝鮮人對明朝的感情非常深厚。今日半島尚有「明朝在韓國」之說。
而時光流逝到袁世凱所在的清朝,情況就發生了很大變化。滿洲八旗征服中國以後,朝鮮曾一度自詡為正統,認滿清為夷狄,不向滿清稱臣,且決心為明朝報仇。後清朝派兵橫掃朝鮮半島,朝鮮也不得不服,與清朝重修了宗藩關係。1832年,英國人胡夏米前往朝鮮,要求與其通商,朝鮮方面的回覆是「朝鮮服事大清國,只尊大清國的旨」。顯然,朝鮮甘居大清國附屬國。
如果把國家肢體化,那麼東北是中國的右膀,而此時朝鮮則是中國延展的右臂。二者確實已經達到「打碎骨頭連著筋」的親密程度。因為歷史原因,朝鮮對中國大哥罩著小弟的能力從來是不曾懷疑的。
但是任何事物都是會變的。十九世紀中葉,朝鮮一部分人對清朝的宗主國能力產生懷疑動搖。在此之前,大清在與西方的交戰中處於完敗,分別向英國、法國甚至葡萄牙賠款割地,本土香港、澳門分別淪為英國、葡萄牙屬地,一個政治落後、無法自保的國家,有什麼資格再做他國的宗主國?可憐的老大連自己都保不全了,哪有能力保護自己的藩屬國?
於是,朝鮮政府內部,親清派已非鐵板一塊的主流派,親清派之外,新起了一股親日派。親日派中以朝鮮少壯派精英為主,他們希望脫離清朝,改革國政,組成開化黨。
這些少壯派的特點是敢說敢幹、且說幹就幹。1884年12月4日,開化黨發動政變。控制了王宮,殺了一批親清保守派大臣。成立了親日改革派政權,這就是朝鮮號稱的甲申政變。
常言道,時勢造英雄,朝鮮的這場政變,就給了大清國青年才俊袁世凱露臉機會了。
當時清朝在朝鮮設有駐軍,他們是兩年前應朝鮮王室要求入駐朝鮮的。原來進入十九世紀末葉的弱肉強食時代,困守半島的朝鮮李氏政權想偏安也不成,國內動盪不斷,兩年前就已經經歷過一次震盪。1882年7月23日,朝鮮發生壬午兵變。也稱漢城士兵起義。一群不滿外統治的軍人和市民,聯合起來攻入王宮。朝鮮王室向兩國求援。得到清政府積極響應。8月17日,清政府令廣東水師提督吳長慶率三千人馬赴朝鮮平亂。
在派往朝鮮的清軍陣營中,有一位年僅23歲的青年軍官,他便是袁世凱。師從淮軍將領吳長慶,籍籍無名。而朝鮮突發的兩場事變,令他時來運轉。在第一次平息壬午兵變事件中,袁世凱已經小試牛刀、嶄露頭角。事後吳長慶在給清廷的呈報中特別表揚了袁世凱,說他「治軍嚴肅,調度有方,爭先攻剿,尤為奮勇」。事後論功行賞,袁世凱被授予五品同知官銜。「壬午兵變」後,朝鮮王室重新編練新軍,袁世凱因在平息事變中表現突出,也受到王室器重。以幫辦朝鮮軍務身份駐紮朝鮮。大清的這支遠征軍也以幫朝鮮訓練新軍的名義全部留下來。
兩年後,即1884年12月4日,身處多事之秋的朝鮮再次發生政變,就是這場「甲申政變」。袁世凱再次大顯身手。
開化黨因為是親日派,所以得到了當時日本的配合。日本駐朝公使竹添進一郎。他率領150名日軍趕到王宮,與開化黨的50名士官生徒一同,控制了王宮。
開化黨組成的新內閣,並在12月6日,對外宣佈十四條政綱。其中第一條就明確提出要脫離與清國的宗屬國關係,建立獨立國家。他們宣佈「外結日本,內行改革,聯日排清,脫離中國,朝鮮獨立,實行君主立憲」。
客觀評價,甲申政變實質,既是親日派與親清派之爭,也是改革派與保守派之爭。可謂朝鮮歷史第一場憲政革命,帶有推動朝鮮歷史發展積極意義。領導政變的開化黨應屬朝鮮進步政治力量。
然而,開化黨雖屬進步力量,但得到的外援很少,開化黨加日軍,總共不過200號小股軍隊,基本屬於孤軍奮戰。而當時清朝入朝軍隊人數在3000人左右,十倍以上於對方。
幫辦朝鮮軍務的袁世凱,是在政變發生第二天才得知確切消息的。他權力有限,清朝駐朝軍號稱「慶軍六營」,主帥當然就是吳長慶。
因為顧忌到宮中還有日本軍隊,起初吳長慶表現得較為謹慎,不敢擅自行動。即便遭開化黨清洗的中間派大臣紛紛跑到清軍大營,「痛哭乞師」、要求出兵,吳長慶也一時猶豫不決。而此時袁世凱起到了鼓動作用,在吳長官猶豫不決的情況下,力勸吳行動,並自告奮勇,表示自己願率清軍入宮鎮壓開化黨。為了打消吳長官及群僚的失敗問責顧慮,袁世凱承諾:「如果因為挑起爭端而獲罪,由我一人承當,決不牽連諸位」。
勝利功勞歸大家,失敗責任我獨抗。應該說,年輕的袁世凱此時還是體現了一定的勇氣和血性。最重要的,評過一次朝鮮內亂的他,曉得對手的戰鬥力,心裡有底。12月6日,血氣方剛、信心十足的袁世凱率領約2000名清軍,聯合擁護國王的朝鮮軍隊一道進入王宮,經過幾個小時的「激戰」,擊敗了總共不到二百人的開化黨人和日軍,重新控制了王宮。日本駐朝鮮公使竹添進一郎自焚公使館,率部逃亡仁川的日本領事館。後帶開化黨殘餘幾人,逃回日本。開化黨政權僅存在3天,便告流產。
事後,清廷採取息事寧人的態度,與日本簽署了《中日天津會議專條》,確定「朝鮮若有變亂或者重大事件,清、日兩國如果其中一國要派兵入朝,應先行文知照對方」。這項條款事實上第一次確立了日本在朝鮮同清朝對等的地位,也使中國的宗主國地位發生了根本的動搖,被公認為是清朝外交政策的一次巨大失敗。
但是,作為朝鮮內政的實際控制者,這場政變最大的贏家卻是袁世凱。這場以十倍之力,平小股之敵的事件,事後被袁世凱聯合吳長慶上報朝廷,描述為重大勝利。1885年11月,年僅26歲的袁世凱被清政府任命為「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位同三品道員,左右朝鮮政局,儼然朝鮮太上皇。
為什麼袁世凱會在朝鮮成功呢?
一方面,是他的果決成就了他。當時清政府接到甲申政變、清軍捲入的消息時,十分震驚。不過還沒有想好對策之時,又得知袁世凱率清軍已及時平叛,而沒用國內派一船一艦、添一兵一卒時,清廷實在是大喜過望。
而另一方,袁世凱的成功還有賴於日本的成全。
袁世凱此時的日本對手竹添進一郎,只是個外交家,並非政治和軍事強人。史料稱他「態度和行事風格都偏靈活」,他與清軍駐朝統帥吳長慶交情融洽,反對「中國威脅論」,不是一個強硬派。朝鮮開化黨領袖金玉均說:「金某無義,又無智識」,「竹添素性怯懦,即一書生」。可見,袁世凱的對手,不是日本士大夫中的佼佼者,只是一介書生文人而已。
而且,這裡還有日本國策幫忙。當時明治政府鑑於本國維新大功尚未告成,軍隊羽翼還未豐滿,命令駐朝日軍對這次朝鮮變局採取了有限介入方式,140人一個連的隊伍,怎麼能抵3000人的六個營清軍呢?這在一定程度上讓袁世凱撿了便宜。從而得到「近代中國戰勝日本第一人」的誇世資本。
甲申平亂後,袁世凱在朝鮮過上了太上皇般的風光好日子。但到了1894年,朝鮮又生東學黨內亂,袁世凱錯判時局,誘發中日甲午戰爭,結果差點被日本駐朝公使大鳥圭介活捉,最後不得不臨陣脫逃,退回中國。
對手十年前的韜光養晦,十年後就找回來了。甲午戰爭令袁世凱「近代中國勝日第一人」光環迅速消褪,聲望一度一落萬丈。
作者:(程萬軍)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內閣 總理 大臣 清朝 在 李姓中壢選民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台獨份子為了其台獨論述美化台獨而偽造歷史?!連已故日本學者都來打臉!>
過去台灣民間流傳,清朝直隸總督李鴻章在與日本內閣總理伊藤博文商議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時,為安慰慈禧太后,在奏摺寫下台灣「鳥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無義」。從此廣為流傳,以為當時清朝對台灣冷言冷語,令台灣人寒心。但實情真如此嗎?
民進黨創黨元老、前考試院長姚嘉文在其著作《十句話影響台灣》中,文中提到:(簽訂馬關條約後)李鴻章為避免清廷責備,並向西太后及朝野安撫及搪塞,於是說出這句話:「台灣鳥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無義,棄之不足惜。」
但根據《維基百科》研究,在現有清朝官方奏摺檔案、私人文稿函電及中日雙方甲午戰後談判文獻中,根本沒有李鴻章發表這段評語的文字紀錄。
已故作家李敖曾說:「我們現在根據這些歷史文件查得很清楚,李鴻章從來沒有說過這個話,從來沒有說過臺灣這個地區,男無情女無義,鳥不語花不香,從來沒講過這個話,也從來沒說要把臺灣賣掉。一開始伊藤博文要把臺灣割走的時候,李鴻章談都不談,後來形勢逼人,不談也沒用。」
政治評論家南方朔也提出這段話並無出處,參與馬關談判的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的《蹇蹇錄》(詳錄了整個談判過程以及談判雙方所有正式對話)裏也未提到類似的話。南方朔認為,台獨論述藉著這樣的話語,建立一套台灣是鳥語花香有情有義的美好鄉土論述。
而在日本國立東京大學已故校長矢內原忠雄所撰寫的知名大著《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中研院近史所林明德翻譯,台灣史料中心出版,內文提到:
「當台灣割讓之際,清廷全權李鴻章舉出台灣氣候風土之不健康、住民染上鴉片惡習而難除,匪亂不易根絕,及剽悍難治的原住民為由,藉以削弱日本要求台灣的氣勢。」
所以,李鴻章目的是「藉以削弱日本要求台灣的氣勢」、「藉以削弱日本要求台灣的氣勢」、「藉以削弱日本要求台灣的氣勢」,換言之,李鴻章根本不想割讓台灣,但後來「形勢逼人,不談也沒用。」
真相原來如此 已故東大校長認證 李鴻章並未貶低台灣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20200626001352-26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