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ma and Ernie
病了超過一星期,起先只是一般流感小發燒,躺了幾天後膝蓋決定來發個炎,反而痛到凌晨跛著腳去急診,那日清晨急診真的很閒,平常很忙的護理人員對我呵護備至,我坐在輪椅上被推來推去,還有人幫我拿藥,頓時覺得好幸福。平時被我照顧的人也是這種感覺嗎?我也給被照顧的人這種幸福感嗎?可惜骨頭沒什麼問題,打個止痛針就回家了,門診醫生再加了一針消炎針,驗了血,叫我今天再去看報告。原本應該休息的上星期,依然忙碌的不得了,因為繼續走來走去,所以走路仍然一跛一跛。剛剛想作弊取消掛號一點再重掛,這樣號碼會很前面,通常是一號,失敗數次之後發現了一個驚人的小秘密,原來這個醫生會事先看病歷,看完後系統鎖上,想作弊也不成。我在想原本看完醫生還要做的事,現在決定將順序顛倒,先做完後面要做的事再去看醫生,這樣可以少污染幾個地方。
至於為何生病還是無法避免忙碌的一週,我也不知道有什麼非做不可的事,除了帶著母親最新的MRI分別去兩個醫院給神經內科和神經外科的醫生看之外(這兩人是夫妻,超有趣),我自己順便照了X光回診,醫生對我的人工椎間盤與骨頭癒合的程度不是很滿意,但因為和他的技術無關,所以他就放過我了,或者也許因為他們一家四口吃了很多我買的果貿吳家水餃,總之一次門診看兩個病人這種事我還是第一次做,但也沒什麼好拿來說的。
讓我在發燒剛退就得在正中午到監理處辦驗車過戶的原因是某日大哥神秘兮兮的跟我說:「我今天做了一件很瘋狂的事。」然後叫我猜。我在電話這頭翻著白眼說:「你開車到花蓮?」「不是。」「台東?」「不是。」然後我就放棄了。答案是他們全家(除了在日本工作的女兒)去看車,當場下訂了。這種尋常人一天到晚在做的事可以被他定義為很瘋狂我也是昏了(那時我真的還在發燒啊)。然後他就說他那台16年的Camry報廢可以抵五萬,所以可以五萬塊賣給我,被我罵神經病,因為半年前我才問他要不要賣我20萬,被悍然拒絕。現在他決定買新車,才開五萬多公里的舊車自然落在我手上。至於我那輛1997年的紅色Camry (Emma是也),是母親六十歲那一年買的,我從英國回台灣時才開了四萬六,經過這些年的南征北討也還沒超過12萬公里,而且過年前才剛整理過,與其報廢不如送人。我一一詢問朋友都沒有興趣,最後落在很熟的水電工手上,還以三萬五成交。他們每三週會回花蓮探望住在安養院的母親,以往都是搭火車,現在有車可開,最開心的是他高中剛畢業的兒子,立馬要去學開車。我在實習醫師裡看過「骨牌移植手術」,這個應該可以叫「骨牌過戶」。因為星期五以前要把大哥的車牽回來,因此我趕在星期二就踩著一對軟腳趕快去辦了過戶。
清空車內雜物時,我萬般不捨,畢竟這輛車不但跟著我在三芝及台南住了數年,當年也是開著這輛車帶著前男友環台,最重要的是,這輛車的味道是丹丹的家,我開著這輛車載著丹丹回台北時,她從台南站到員林才坐下。回台南搬家時母親半夜肺炎住院,我開著這輛車一路飆回台北。也許這輛車跟我一樣,雖然歷經風霜,全車烤漆三次,南北往返無數回,去過雪地的合歡山,走過中橫與蘇花,不論那裡壞了,修過之後依然一樣可靠。因為連倒車雷達都沒有,所以我練就一身停車的好功夫。十六年是我在英國留學時間的兩倍,原本的計畫是等母親過世後沒有載輪椅的需求了再換車,如今提前說再見,那天,我暗自在車上掉了眼淚。
朋友問起時,我回答:「Emma the dog is having fun with other dogs (and a kitty). Emma the car I gave my plumber.」英國人就很愛笑plumber這個字,所以有機會就拿出來用。
綜合所有醫生的意見與解釋,我對母親的狀況有更確切的瞭解。有些醫生把「退化」比喻成機器老舊,其實並不然,至少大腦的退化並非如此。大腦的退化更像樹木的枯萎,是一條只能延緩,無法改善的不歸路。“It's like I am grieving her WITH her.” 是我能想到最恰當的描述。
我問醫生該怎麼照顧她,所有的醫生都說隨便我,她亂就讓她亂,想讓她睡就讓她睡,以前會抱怨腰痛現在卻常常做出會腰痛的動作,「也許是習慣那個痛了,或是會痛不會說」,醫生這麼解釋。畢竟大腦運作的絕大部分還是未知的領域,構造都沒問題,但功能減退了,這就是「老化」。
看完醫生,我順便去將大哥的車開回我的車位,明明同樣是Camry,他的車就是那麼顧人怨,因為少開,板金烤漆沒有在整理,雖然雜物清光了還是覺得髒的要死,還有那討人厭的大屁股,真的有必要做的那麼方正嗎?而且開車的基本配備什麼都沒有,沒有行車記錄器,沒有手機架,連eTag都沒貼,害我星期六花了整個下午整理。路上的黑色轎車總是給人奢華感,我的這輛黑色轎車像個糟老頭,於是我在路上給他取了「Ernie」這個名字,電影裡的Ernie通常是個禿頭大胖子,但做事很可靠。我完全沒有打算和Ernie共度餘生,「這車開出去很丟臉耶!」而我是那種什麼廉價車都開過的人,Ernie唯一的好處是有倒車雷達,誰希罕啊,哼!
知道我與Ernie說再見時表示我也與母親說再見了是一件很詭異的事,到時我已成了真正的孤兒,到時我必須重新尋找居住地,到時我必須決定剩下的人生要做什麼。到時我不用再每兩週自己換尿管,到時我不用檢查抽出來的痰的顏色與濃稠度,到時我不再需要找看護,不用每個月買照顧用品。
到時我就自由了。
天啊我想念丹丹。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阿明@liv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這次回來臺灣的人醫,分別有內科、外科、中醫、牙科、護理科、藥劑科...等 經過了一下午的分科座談,他們激盪出了更多心得📚... #花蓮靜思堂 #阿明直播 慈濟基金會 大愛電視 DaAi TV...
「內科外科分別」的推薦目錄:
- 關於內科外科分別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內科外科分別 在 小聖蚊的治國日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內科外科分別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內科外科分別 在 阿明@live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內科外科分別 在 請問有人知道"神經內科"與"神經外科"有什麼差別嗎?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內科外科分別 在 心臟內科外科差別的原因和症狀,DCARD、PTT和台灣e院的回答 的評價
- 關於內科外科分別 在 心臟內科外科差別的原因和症狀,DCARD、PTT和台灣e院的回答 的評價
- 關於內科外科分別 在 畢業就選急重症?|內科.外科怎麼選|【護理師科別】認識自己 ... 的評價
- 關於內科外科分別 在 醫勞盟- 柯文哲感嘆,內科、外科、婦產科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內科外科分別 在 [問題] 內科不好的點是? 的評價
內科外科分別 在 小聖蚊的治國日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現在不是責怪醫師的時候
#應感謝並支持所有保護國人的醫護
#請醫院及衛福部也要善盡保護醫生的職責
2020.12.20 【獨家】桃園醫院防疫輕忽!門診混武肺篩檢 醫僅戴口罩驗確診者淪隔離
有讀者向《蘋果新聞網》投訴,衛福部桃園醫院的武肺病毒自費篩檢門診,#並未與一般門診區隔開來,而是由內科和家醫科門診兼著做,一般病人和自費篩檢者交錯進入診間,結果日前驗出一例確診,很擔心形成防疫漏洞;桃園醫院回應,12月16日起啟動户外篩檢門診,各國入境者無論居家檢疫或居家隔離多久,自費篩檢一律在戶外做。
投訴人指出,桃園醫院最大問題,在於沒有規劃獨立診間做武肺自費篩檢,內科在門診大樓,約有7至8個診間,其中1個診間除收治一般病人,還兼做武肺自費篩檢,而家醫科在舊大樓,也有2個診間如此,所以執行篩檢的醫師,可能做完3到5位自費篩檢後,用酒精擦拭篩檢者接觸過的地方,就讓一般病人進來,但隨後可能又有3到5人來自費篩檢,他一直擔心這樣有危險。
針對桃園醫院篩檢近況,投訴人說,該院武肺自費篩檢門診在上周不幸驗出一例武漢肺炎確診,值班醫師雖全副武裝,但僅戴外科口罩,而非N95口罩,結果現還在居家隔離14天中;此外,跟診護理師負責處理採檢的檢體棉棒,但有戴N95口罩和手套,院方仍讓護理師照常上班。
此外,投訴人說,桃園醫院內科與家醫科分別緊鄰腎臟科、胸腔科、感染科、風濕免疫科診間,最近平均每周都有100多人來做武肺自費篩檢,他也很擔心候診區混雜其他科病人,因為也不知要做自費篩檢的人在候診區有沒有全程戴好口罩,「畢竟很多人喜歡說話時拉下口罩,甚至有人在候診區吃便當」,所以才覺得應該設獨立區域做自費篩檢。
投訴人也說,他對於桃園醫院安排武肺自費篩檢,前一位和後一位有時候間隔不到2分鐘,也擔心這間隔太短,要是沒消毒好又有確診者,可能就傳染出去了。
桃園醫院回應,台灣目前沒有本土病例,自費採檢服務對象多是打算出國的民眾,均經健保卡核對、確定無出國史,且量體溫後才進入門診,至於居家檢疫者,則是在急診户外採檢,從今年初至今嚴格管控,不過近期確實有大量移工在檢疫期結束後來院自費採檢,所以院方即起自費篩檢也在户外做,好讓民眾安心。
此外,桃園醫院稱,醫院本來就是有風險的場所,院方也不斷宣導就民眾來院需戴口罩、勤洗手並保持安全距離;至於安排一般病人和武肺自費採檢者使用同一診間,院方則未正面回應,僅強調自費採檢採預約並限號,無疑慮。而對該院篩檢前一人和後一人是否間隔不到2分鐘,該院也無正面回應。
桃園醫院強調,該院防護都有到位,採檢時穿戴N95、髮帽、面罩、手套及隔離服,採檢後醫護人員必須換手套,採檢後診間也立即以酒精消毒;對於醫師進行武肺採檢是否僅戴外科口罩,院方則未回應。
內科外科分別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從醫學生時代,做研究一直是我逃避的一件事。不論我在課外累積了多少美化 CV 的經驗,做研究從來不是我課餘的選擇項目。原以為成為了醫師以後,可以將臨床工作做得爐火純青也就足夠了,漸漸地卻發現事與願違。
因為在台灣,#研究的能力已經與臨床事務密不可分,從選醫院,到選專科、次專科的路上,每一關的考官都期待著考生在臨床能力外,是否能夠展現適當的學術產能。
▌適合從 0 到 1 研究新手的一日工作坊
缺乏資源的 PGY 如我,在認知到這個事實之後,便開始思考著如何跨出學術的第一步。但要跨這一步是要有底氣的,至少得讓帶我的老師,知道我事先做了哪些準備吧。正巧得知有同學參加了新思惟的《#醫學論文寫作工作坊》,主打適合從 0 到 1 的研究新手。
▌ 對統計完全改觀
課程共規劃了六節精實、高資訊量的課堂,分別由三位論文老手,陳一銘醫師、吳爵宏醫師、蔡依橙醫師,傳授多年來的經驗,並分享新手容易犯的各種錯誤,讓我們可以少走一些冤枉路,早早熟練。
從論文各個段落的分部解析、圖表與文稿的規劃、投稿期刊的選擇擬定、多元發展建立研究品牌,與如何成為時間管理大師從事研究,透過前輩詳盡的解說,讓我對醫學研究與論文寫作從虛無飄渺變的有跡可循。
課中的統計實作與製圖更是一大賣點。蔡校長透過背景故事的建立,引導我們用各種不一樣的統計檢定一路闖關尋找答案,並配合製作精美的 SCI 期刊等級圖表,讓我們在 3 個小時內,對各種常用的檢定方法與製圖輕鬆上手。
透過這個課程也使我對統計改觀,讓我了解到統計其實是科學的語言與表達方式,透過數據與圖表讓我們得以解決許多生活中的難題,做出正確的選擇,十分有趣。
🎯 名額僅剩個位數!
🔸 1/30(六)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SCI天天有,新思惟的研究課程,已協助眾多校友拚出人生第一篇 SCI paper,2019 年論文破蛋數高達 80 人,2020 年發表數更是屢創新高,最高單月 77 篇!
我們過去的課程,初學者來都非常滿意;即使傑出學者如登過外科第一名期刊的、超過 100 篇的、登過 Science 的學者們來上,也都有所收穫。
1/30(六)《#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內科陳一銘醫師,復健科吳爵宏醫師,放射科蔡依橙醫師,與你一樣的世代,超過 260 篇 SCI 發表經驗,給你最實用的建議。
🔸 立即報名|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內科外科分別 在 阿明@live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這次回來臺灣的人醫,分別有內科、外科、中醫、牙科、護理科、藥劑科...等
經過了一下午的分科座談,他們激盪出了更多心得📚...
#花蓮靜思堂 #阿明直播 慈濟基金會 大愛電視 DaAi TV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o7BcxaHy2XA/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DOUx6CNl4NOXKvtO7oFBAvHQNOkw)
內科外科分別 在 畢業就選急重症?|內科.外科怎麼選|【護理師科別】認識自己 ...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護理師#護理新鮮人#畢業要選急重症?哈瞜大家好我們是小護士不要跑連日豪雨大家都平安哦上周剛考完護理師國考的學弟妹們今天這集要來跟大家分享各科 ... ... <看更多>
內科外科分別 在 醫勞盟- 柯文哲感嘆,內科、外科、婦產科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柯文哲感嘆,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四大皆空」 的現象越來越嚴重,... ... 採檢已有87人陽性,分別為護理之家及院區2大群,其中已列案號16人。 ... <看更多>
內科外科分別 在 請問有人知道"神經內科"與"神經外科"有什麼差別嗎?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內科 跟外科,可以大略看成一個不需要開刀、一個需要開刀。 神經內科多數是看腦中風、帕金森氏症、失智、頭痛、神經痛等等而神經外科多是看腦部腫瘤、腦部開刀術後追蹤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