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媽媽不再懂得回應時... ...】
👧🏻小JM見到電視有白衫打人,問我:「媽咪,佢地做咩呀?做咩打人呀?」
👩🏻:係呀,佢地打人呀!咁做啱唔啱呀?
👧🏻:做咩打人呀?唔啱架!搵警察捉佢地啦!
💭心想:警察?哪有警察存在於元朗?
👧🏻:媽咪,我好驚呀!佢地打人架。
💭媽媽都好驚,擔心自己有無足夠能力保護到你。。。
👩🏻:唔駛怕。媽媽知道你驚。爸媽都會盡最大能力保護你、愛護你。
😭當下,我只可以緊緊抱住小JM及 #轉台!
💔7.21 彷如陷入 #無政府狀態 一樣
📍於元朗。。。
白衫者竟可肆意向他人施襲,更妄顧大人、小孩及長者等安全
🏑以亂棍棒打,令一眾人士頭破血流、受傷倒地。
🖤而最 #諷刺 嘅莫過於 #警署落閘 #關門大吉;致求助反被諷 #驚就唔好出街 或CUT線。。。#呢個仲係我認識嘅香港嘛?
#咁大個女第一次見識警署落閂
📍於上環。。。
👮🏻♂️警方施放36枚 #橡膠子彈、為數5~6次 #催淚彈 及以意圖用強光照向記者及鏡頭以阻礙拍攝。
🖤最離譜嘅莫過於 #警方持續向倒地示威者開槍。。。
#示威者比大賊還兇悍嘛?
如果,呢一刻你仲未發聲,請你靜靜回想一下呢個零月所發生嘅事
特別係7.21呢一晚... ...你,係咪可以接受得到將來嘅「家」變成咁?
☯️ #好多事情都有兩面 #但從無中立可言
🥚#做雞蛋定高牆 #自己揀 #PK唔好怨
📢#你可以唔喜歡我表態 #但我有我嘅言論自由
🌿#今天不發聲 #明天被滅聲 🌿#今天不出來 #明天出不來
💗#可以失望但不要絕望 💗#YouAreNotAlone
💔#心很痛感覺被掏空了
電視常有災難新聞、或打人暴力畫面,孩子看到了嗎?孩子如何反應?大人又該如何跟孩子說不好的事?
資訊發達的時代,一個小視窗或螢幕打開,隨時都可以看到琳瑯滿目的新聞,有些重大事件免不妨被孩子閱聽到,可能是驚悚的、可能是駭人聽聞的、抑或是悲傷的…,我們要如何讓孩子適當地接收這些訊息?又不會引起不適切的心理反應?美國心理學會(APA)與美國醫學會小兒科期刊(JAMA Pediatrics)分別在2015年與2017年各自發表相關文章,教我們如何跟孩子談論負向或災難相關新聞。以下是心理特攻隊幫大家整理的訊息,讓我們能夠安心地跟孩子討論任何事情。
【階段一:孩子對負面新聞的反應】
先觀察孩子觀看新聞後,是否有相關情緒或行為反應:
「學齡前幼兒」:可能出現咬手指、尿床、害怕陌生人或怕黑、變得黏人、較退縮、出現攻擊行為、過動、不聽話、飲食與睡眠狀況改變、遊戲中出現災難事件相關內容等。0-2歲的孩子雖然不太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但他們可能感受到照顧者的難過情緒,所以可能出現與以往不同的反應;3-5歲的孩子可能稍微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但他們難適應,所以會變得依賴大人陪在旁邊,幫助他們感覺好一點。
「學齡期兒童」:6-10歲的孩子害怕去學校、變得少跟朋友相處、學校表現變差或有狀況、沒由來地出現攻擊行為、行為變幼稚等;11-19歲的孩子出現較多身體疼痛抱怨或情緒上的改變,甚至有些孩子可能會否認他的反應或是表現沈默。
【階段二:怎麼跟孩子討論】
「一般原則」:
第一步:先想好要跟孩子討論什麼。(先在腦海中演練一遍,甚至可以事先規劃。)
第二步:找一個安靜的時間點。(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可以讓你和孩子專心的時機。)
第三步:了解他們知道了些什麼。(先問問他們已經聽到或是知道了些什麼內容,然後聆聽他們。)
第四步:跟孩子分享你的感受。(讓他們了解我們也有難過的情緒,即便難過,也可以繼續進前。)
第五步:告訴他們實話。(用他們可以理解的方式,讓他們知道事實是什麼,但也不需要講得鉅細彌遺。)
第六步:給予他們保證。(結束對話前,陪著他們身邊,回答他們的問題,給予孩子保證你會讓他們安全,讓他們覺得是被愛的。)
「不同的年齡層的孩子,可以這麼做」:
針對0-5歲:
1.抱住他們、深呼吸,關注在孩子上,而非負面事件。
2.蹲下與他們平視,心平氣和地說,並使用他們聽得懂的詞彙。
3.持續讓他們感到安全。
針對6-19歲:
1.跟孩子討論他們擔心什麼,可以怎麼辦。大一點的孩子或青少年可能有他們的看法,我們可以對未來的災難或負向事件的預防給與建議。
2.使用溫和的詞彙,必要時給個擁抱,有時候大人的出現就會有安適的感覺。
3.讓孩子重回學校,讓生活上軌道。且比平常花更多的時間陪著孩子,即便只有一小會兒。
4.鼓勵孩子花時間跟朋友一起,或是擁有個安靜的時間讓他書寫或藝術創作。
5.用健康且適當的方式處理情緒,避免忽視、打罵、或開玩笑。
6.讓孩子知道你在乎他們,花時間跟他們做一點特別的事情,共同創造正向經驗。
【階段三:說完了,然後呢?教孩子怎麼面對】
第一步:保持冷靜。
第二步:讓孩子知道他們是安全的。
第三步:繼續生活。保持原有生活作息,不受影響。
第四步:花額外的時間聚在一起。建立安全感,鼓勵孩子表達他們的感受與情緒。
第五步:做些事來幫忙。可以跟孩子一起想辦法幫助那些經歷過負面事件的人事物。
【階段四:持續留意孩子的反應】
有些孩子還是較難去處理相關的情緒,可能會持續出現睡眠困擾或身體上的抱怨(包括覺得累、頭痛、肚子痛、感覺不舒服等),有時會改變其行為表現(包括攻擊行為、行為不成熟或是較沒耐心),也會出現心理健康的困擾(像是會悲傷、過度悲傷、或焦慮等)。當出現的狀況我們很難處理與掌握的時候,需要陪同孩子尋求醫療相關專業協助。
【階段五:家長自我照顧】
談論負向事件內容是很不容易的,不要忘記照顧自己!
1.關掉新聞。
2.休息一下。
3.做些運動。
4.做一些可以讓你和家人心靈療癒的事情。
資料來源:
Moreno, M. A. (2017). How to talk to your children about tragedies in the news (JAMA Pediatrics). Retrieved from https://jamanetwork.com/…/jamapediatrics/fullarticle/2646851
Gurwitch, R. (2015). How to talk to children about difficult news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apa.org/helpcenter/talking-to-children
#心理特攻隊psy #臨床心理師 #心理健康 #科學教養 #兒童心理 #負面新聞 #情緒
---
YouTube搜尋:心理特攻隊
Instagram搜尋:psy.super.yes
Pixnet痞客邦搜尋:心理特攻隊
「兒童尿床看哪科」的推薦目錄:
- 關於兒童尿床看哪科 在 傑。斯與晴(JM's Famil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兒童尿床看哪科 在 葉明修&葉家齊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兒童尿床看哪科 在 瀚克寶寶副食品廚房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兒童尿床看哪科 在 [求助] 小孩尿床要看哪一科?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兒童尿床看哪科 在 尿床看哪一科的原因和症狀,MOBILE01、DCARD 的評價
- 關於兒童尿床看哪科 在 尿床看哪一科的原因和症狀,MOBILE01、DCARD 的評價
- 關於兒童尿床看哪科 在 兒科醫師林漢斌- 最近很多小朋友都因為晚上#尿床...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兒童尿床看哪科 在 兒童尿床看哪科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媽媽最愛你 的評價
- 關於兒童尿床看哪科 在 兒童尿床看哪科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媽媽最愛你 的評價
- 關於兒童尿床看哪科 在 孩子不敢外宿! 學齡童尿床困擾該治療 - YouTube 的評價
兒童尿床看哪科 在 葉明修&葉家齊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1.睡多久才正常?
小孩子要睡多久才夠?這恐怕沒有一致的答案,因為每個孩子的睡眠時間都不盡相同,有的嬰兒一天睡到晚,有的很奇怪,只要睡一點點就夠了。平均而言,至三個月大的孩子一天總睡眠時間約15-16小時,是十足的「吃飽睡、睡飽吃」,除了吃奶就是睡覺;當嬰兒漸漸長大,睡眠時間少,滿一歲時約只需睡眠13.5小時,二歲時13小時,三歲時12小時,五歲時10-12小時,學齡兒童10小時,青春期則佔8-9小時,這些都包括一次或二次的午後小睡。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小孩的睡眠時間比一般平均時數多,甚至午覺一睡可以睡上4小時,一直到四、五歲時仍然如此;有些小孩則似乎活力四射,晚上可以耗到2、3點才睡,弄得父母精疲力竭才肯罷休,這些情形端賴個別差異,只要沒有影響睡眠的潛在問題,根本上不能說是哪兒出了毛病。所以,不要在意孩子睡的多或少,弄清楚孩子的睡眠特質、規律才重要。
=====================================
2.孩子為什麼睡不好?
有些父母會抱怨孩子睡不好,或是說睡不安穩,這個問題涉及層面較廣。一般而言,嬰兒時期如果睡眠不好,如:半夜醒來、不易入睡、夜哭等,不管是時常或偶而如此,都要認真地去找原因,想想是不是尿布濕了?餓了?腹絞痛?或是生病了等等問題,還是棉被太厚、衣服太多、太緊引起不適而睡不好?
例如:平時早已習慣在某個時間把嬰兒置於嬰兒床上睡覺(有助於養成嬰兒固定的睡眠週期),一旦那天突然改放於臥床上,或是時間改變,孩子便容易產生恐懼、睡不安穩的情形。
等到一、二歲之後,睡不好則要考慮到是不是做惡夢?太興?恐懼(如怕黑)?父母不在身旁?尿床等等有關心理層面的原因,找出原因才能徹底解決孩子睡不好的問題。曾有學者指出,大部份嬰兒睡不好的問題,是出自於父母不當的期待、處置或限制,生理上的問題反而比較少,可見問題的解決關鍵在於照顧的人,而不是孩子出了什麼毛病。
====================================
3.是不是「嬰兒腹疝痛」?
不少小嬰兒從出生二、三週到滿三個月,每到下午或晚上,就經常無緣無故哭鬧,怎麼哄也沒用,常常把父母親嚇得抱著孩子往急診室跑。這種情形多半是一種稱為「嬰兒腹疝痛」的疾病所致,原因可能是小嬰兒的神經系統和消化系統尚未成熟之故。找不出理由的大聲啼哭,是這個毛病的特色。還好,這種病在孩子滿三個月之後就自然消失,而且只是一種暫時性的疼痛,並非什麼嚴重的徵象,更不至於引起什麼後遺症,不必擔心。
所以,若遇到嬰兒突然放聲大哭時,先不要急著往醫院跑。仔細想想看孩子是不是餓了?尿濕了?不舒服了?遇是疲倦?無聊?寂寞?如果都不是時,就可能是腹疝痛了。
此外,可以試試一些感性的方法,例如:把小寶寶抱起來,靠在我們的肩上稍微搖一下,或抱著散步幾圈;也不妨播放些旋律明顯、有節奏的音樂,或讓他吸安撫奶嘴,效果相當不錯,值得嘗試。若試過各種辦法再不行,就要帶給醫師檢查看看。至於對付嬰兒腹疝痛,可考慮使用胃腸抗痙攣的藥。
====================================
4.小兒夜間盜汗
流汗既可排泄廢物、濕潤皮膚,又可調節體溫,是人體自然、正常的生理機能,更是健康的表現。流汗跟呼吸一樣,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在不斷進行,白天時,孩子四處走動,且周遭空氣流通,汗液蒸發快而不自覺;到了晚上睡覺時,因為躺著不動,而小兒的皮膚散熱快,容易多汗,所以常常會發現他們睡得滿頭大汗、汗流浹背、甚至連衣服、床單都濕透了。
這種情形正透露一種訊息,不是孩子的身體虛弱、盜汗,而是孩子的衣服太多太緊、棉被太厚,或是屋內的空氣不流通之故。所以,睡覺時會流汗是一種正常現象,與身體虛不虛無關。
=====================================
5.細心處理孩子的夜哭
原來逢人便誇她兒子乖巧、夜裡總是一覺到天亮的李小姐,最近突然身體不適,問起她寶貝的近況,她卻嘆著氣說,「唉!最近不知怎麼搞的,那孩子夜裡常常哭鬧不停,既不是肚子餓,也沒發燒,摸摸肚子也沒有脹氣,放在搖籃也不是,抱著四處搖也沒效,忙了整個晚上,夫婦倆手忙腳亂,都不知如何是好了!」。
她還說:好像從她帶孩子回娘家玩回來後開始的,弄得先生第二天上班無精打彩,她家事做不好,找遍了育兒書籍、看了醫生、問遍了左鄰右舍老經驗的媽媽們,也都探討不出正確的原因。
其實,哭原本是嬰孩表達需求的語言,也是孩子的權利。哭的原因有很多種,白天的哭泣,多可耐心地去了解孩子為什麼哭,但是換做是晚上,在疲倦的身子及甜蜜的美夢中,或許就沒有這份耐心了。
孩子夜哭的原因,有一半是肚子餓,其他如:身體不適、發燒、尿床、天氣悶熱......等等,都會引起夜哭。二、三個月大的孩子,夜哭最多的原因是肚子餓,抱起來便不會再哭,而且給他吃奶就立刻張口猛喝,這種哭泣,不必耽心什麼,吃奶就是最好的解決方法。如果抱起來還是哭鬧不停,牛奶也不喝,尿布也沒濕,也沒發燒,就應立刻請醫生治療,可能是一些身體上的毛病造成。
=====================================
6.避免過度的刺激
至於七、八個月的孩子,夜哭的原因則大都是由情緒、身心等因素所引起,如白天受到異於平常的刺激,導致夜裡驚醒而夜哭,前面提到李小姐的寶貝兒子,可能就是這種例子,因為連續二、三天的旅遊,運動量過多、生活作息改變等,常常帶給孩子過度的興奮,導致身心疲乏。
又如帶孩子到人多的百貨逛遊,人擠人與喧嘩的聲音,會讓孩子感到強烈的刺激,而發生夜間哭鬧的情形。還好,這種情形的夜哭,只要塑造一個安靜的氣氛,一、二天就會好起來,萬一接連哭好幾天時,則可與醫生商量,給予適度的安定劑,就會好轉過來。
此外,一般七、八個月大的孩子,每天最少要有一、二小時的戶外活動,所以抱著孩子到附近綠地或公園走走,或是讓孩子看看街上的汽車、行人,以及琳瑯滿目的商品,睡前再逗逗,他也都是讓他夜裡安睡的好方法。
總之,一丁點的事情也會使孩子發生夜哭的現象,但是只要我們詳細的尋查,可以發現原因多是極簡單,也是非常容易解決的,如果因為偷懶而任憑孩子哭泣,第二天孩子因睡眠不足,白天只好睡了又睡,到了夜晚又哭,萬一變成習慣就不易改正了!
====================================
7.仰睡或趴睡誰比較好?
以傳統的習慣來說,東方人和歐洲人的嬰兒多採仰睡,而美國則以趴睡居多。一九九二年四月,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建議最好讓所有健康的嬰兒仰著睡,以減少嬰兒猝死的發生,但嬰兒若有呼吸困難、時常嘔吐的情形,則仍建議趴睡。這項宣佈在當時曾震驚所有的家長及醫師,因為長久以來,他們多讓孩子趴著睡。
其實,仰睡或趴睡各有利弊,仰睡的嬰兒常因半夜嘔吐,東西倒流入氣管而導致窒息,或冬天寒冷因棉被悶住而發生意外。趴睡的嬰兒則因澳洲和紐西蘭醫師的報告,指出發生嬰兒猝死症的機會,比仰睡嬰兒3.5-5高倍,因此被認為不適合。
事實上,趴睡產生的問題關鍵所在,是房間的溫度和床具,澳洲和紐西蘭的冬天冷,住家又多缺乏中央暖氣系統,於是總在孩子身上裹著一層的羊毛衣物,使得嬰兒體溫過高,而體溫過高卻是造成嬰兒猝死症的原因之一;其次,蓋上厚重的棉被,如果不小心覆蓋到嬰兒的頻面,將增加窒息的機會。
基於這種原因,後來美國兒童衛生部研究院的專家們,認為不需要積極宣導孩子改趴睡為仰睡,倒是提醒家長,當嬰兒趴睡時,不要裹著太厚的衣物,而且不可趴睡在很軟的床具、床墊,或是墊以軟枕頭,以免嬰兒趴睡時轉頭困難而發生意外。
台灣大部份的嬰兒均是仰睡,但嬰兒的猝死率根據研究,是千分之一左右、與美國的千分之一點五相近(台灣每年新生兒人數是三十萬至三十五萬人,發生猝死的總數大約在300到350左右。)
總之,趴睡可能與嬰兒猝死有點關連,但不是絕對的因素。仰睡趴睡可以自己選擇,不必固執於某一種睡姿,有時也不妨來個側睡,這樣,小寶寶的臉形才不致太變形。
====================================
8.小兒睡姿注意事項
不過,有幾點注意事項應該謹記在心:
I. 嬰兒趴睡時,床鋪要平坦、硬度適中,別墊軟枕頭或睡在軟床上,以免發生呼吸困難時,不能隨意轉頭而遭不幸。
II. 嬰兒趴睡時,不可裹太厚的棉被,以免體溫過高。
III. 早產兒及腦性麻痺的嬰兒,不可以趴睡,因為他們無法自由轉動頭部。
IV. 腹部脹氣、腹疝痛、嘔吐厲害、呼吸會發生暫停或容易受驚嚇的嬰兒,採趴睡較有幫助。
====================================
9.小兒睡眠問題多多
一個稀鬆平常的睡眠,看來門道還真不少,除了上述的一些問題之外,比較不常見、但卻會令家長不知如何是好的睡眠問題還很多,如:做惡夢、夜驚、夢遊症、夜間甩頭等。最後將這些兒童常見的睡眠問題整理如下:
I. 做惡夢:約有5%的兒童會常做惡夢,做惡夢常與害怕遭到攻擊、摔下、死亡等事件有關,常發生於後半夜,因這時候發生快速動眼期的頻律與時間均增加。做惡夢常與特定的發育時期有關,學齡前和學齡早期特別容易發生,一般均會自行好轉,不必特別治療。
II. 夜驚:好發於1-14歲,發生率為1-6.5%,常見於學齡前晚期和學齡兒童早期,大多於青春期晚期停止。發作期間由六個月到十三年不等,平均為3.9年,但是有家族史者,發作期間較長。大多發生於夜間睡眠的前三分之一時間,出現小孩突然坐起來,眼神呆滯,同時有自主神經興奮的症狀,例如:心跳加速、呼吸過度、流汗、發出叫聲等,小孩看起來神情錯亂,對外界的刺激缺乏反應,可能哭得相當沮喪,常表現出害怕和定向力喪失。
III. 夢遊症:15%的小孩從小到大至少會有一次的夢遊,但只有1-2%會有反覆發生的夢遊,大多於青春期會自行好轉。夢遊症的發作通常少於10分鐘,偶然一、二次發作很少引起注意,但是反覆的發生會產生困擾和憂慮。夢遊時常表現出茫然的表情,無視於周遭環境,只呈現低度反應與意識型態,活動顯得笨拙而無目的,事後對發生的事情則茫然不知。對於這些小孩子的處置,應避免干擾或中止其發作,因為這樣反而會混淆和驚嚇到小孩。況且夢遊症的發作通常是短暫的,最重要的是如何保護他們免於受傷,例如:加裝門鎖,關閉門窗等。
IV. 夜間甩頭:發生於夜間睡眠時的一種有規律頭部動作,小孩可能坐在床上或跪下來,搖晃身體或頭部,甚至頭部碰到床墊。通常開始於一歲以後,而於四歲以前停止,發作時間一般小於15分鐘,男比女多。發生率約為3.3~15.2%不等。夜間甩頭屬於一種前庭神經自我刺激,有夜間甩頭的小孩比沒有夜間甩頭者發育得更早,而且夜間甩頭之有無與家庭的社會經濟狀況及小孩的出生次序無關。
V. 睡多久才正常:每個孩子的睡眠時間都不相同,端賴個別差異。不要在意孩子睡的多或少,弄清楚孩子的睡眠特質、規律才重要。
VI. 為什麼睡不好:原因眾多,要認真去找原因,想想是不是尿布濕了?餓了?腹絞痛?或是生病了等等問題,常常是出自於父母不當的期待、處置或限制,生理上的問題反而比較少,可見問題的解決關鍵在於照顧的人,而不是孩子出了什麼毛病,此建議值得參考。
VII. 腹疝痛:找不出理由的大聲啼哭,原因可能是小嬰兒的神經系統和消化系統尚未成熟之故。通常在孩子滿三個月之後就自然消失,而且只是一種暫時性的疼痛,不至於引起什麼後遺症。
VIII. 睡覺時盜汗:是一種正常現象,與身體虛不虛無關,看看孩子的衣服是否太多太緊、棉被太厚,或是屋內的空氣不流通。
IX. 夜哭:孩子夜哭的原因,有一半是肚子餓,其他如:身體不適、發燒、尿床、天氣悶熱......等等都會引起,細心地找出原因,才能解決問題。
X. 仰睡或趴睡比較好:都可以,不必固執於某種睡姿,不過,要注意嬰兒趴睡時,床鋪要平坦,硬度適中,別墊軟枕頭或睡在軟床上,也不要裹太厚的棉被;如困是早產兒及腦性麻痺,就不可以趴睡。至於腹部脹氣、腹疝痛,嘔吐厲害、呼吸會發生暫停或容易受驚嚇的嬰兒,採趴睡較有幫助。
兒童尿床看哪科 在 瀚克寶寶副食品廚房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兒科中醫探究竟
中醫藥是台灣常見的輔助醫療方式之一,不過,在以西方醫學為主流的時空背景下成長的爸比媽咪,心中不免存有一些疑惑與好奇。年幼的寶寶身體不舒服可以看中醫嗎?中醫在治療哪些疾病上較有優勢?同時接受中、西醫治療,可行嗎?
中醫,在醫學中日益重要
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的數據顯示,全台灣約有1╱4的患者曾接受中醫藥相關治療,且使用率逐年上升;國小孩童約5人中便有一位曾經使用過中醫藥,比例相當高。
對此現象,長庚醫院北院區中醫部內兒科主治醫師林意旋認為,這是因為西方醫學在台灣已有很長的發展歷史,台灣民眾普遍比較了解西醫治療的極限性與副作用,所以看中醫的比例正在慢慢提升。
此外,根據美國先前的統計,看中醫這種替代性質的醫療行為(CAM),在越開發的國家需求量會越高,就醫者多為高收入的白領階級,台灣隨著物質條件的提升,也漸漸朝著這個方向趨近。再加上台灣是全世界唯一看中醫有健保給付的國家,使得民眾更有意願採取中醫治療的方式。
小孩可以看中醫嗎?答案絕對是肯定的。其實,以中醫治療小兒疾病已有淵遠的歷史,早在隋唐時代,太醫署即專設「少小科」培養兒科專門人才,並且規定學習5年後,需接受考試,合格後才能適任兒科醫生,可見在中國古代,就有所謂的「中醫小兒科」呢!
其實,在西醫尚未流傳進華人圈以前,孩子生病都是以中醫來治療,但因近代較以西醫為主流,許多爸比媽咪對中醫了解不深、經驗不足,才會造成誤解或不敢嘗試。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婦科主任陳玉娟表示,生活在亞洲地區的人們,5千多年來,從胎兒時期一直到臨終,都接受中醫藥的照護,因此,理論上並沒有哪一個年齡層才能接受中醫治療的問題。
4〜6個月以上是最適合時機:陳玉娟醫師指出,倘若擔心寶寶過敏,可待寶寶4~6個月以上,開始添加副食品後,再開始看中醫、服用中藥。
林意旋醫師舉例,很多才幾個月大的小寶寶,就常因為排便不正常、消化不良的問題前來就診,開始吃中藥;有些媽咪可能會擔心,這麼小的寶寶吃藥沒問題嗎?其實,小寶寶的用藥劑量都非常少,使用的也是較溫和的藥材,不會對其身體造成負擔。
2歲以上再貼中藥餅:不過,林意旋醫師也補充,如果像是三伏貼或三九貼(用以治療過敏)這種貼在穴位上的中藥餅,因為藥物本身會對皮膚產生一些刺激性,1歲以下的寶寶因為免疫系統尚未發展完整,較不建議使用此種治療方式,盡量等到2歲以上再來嘗試。
生病了〜看中醫好,還是西醫佳?根據長庚醫院中醫內兒科醫師陳星諭、林意旋、陳俊良、楊賢鴻所做的調查顯示,當寶寶生病時,高家庭收入、且雙親之中有人曾經至中醫就診的家庭,較常選擇中醫藥治療並且持續就診。
令人好奇的是,寶寶生病究竟是看中醫比較好,還是選擇西醫較佳?中醫和西醫各有哪些優、缺點?該如何做選擇呢?
急病找西醫,調身體看中醫!?一般人的刻板印象總認為,急病一定要看西醫,調整身體狀態才找中醫,林意旋醫師認為,這樣的判斷方式並不正確,主要還是要看疾病本身的性質或病程發展的情況而定;以感冒為例,西醫給的多為症狀治療(以消除某種症狀為主),中醫則傾向提供身體抵禦疾病的支持,並且從問題的根源去解決。
舉例來說,患有大腸激躁症的病人,時而腹瀉,時而便秘,兩種狀況會交替發生。西醫會在便秘時提供軟便藥,在腹瀉時使用止瀉藥,來改善病人的困擾;但中醫的用藥則傾向由體質的部分去改善狀況,使身體比較不會反覆發生這兩種問題,而不是針對便秘和腹瀉兩種症狀個別做處理。
此外,大腸激躁症和人格特質也有關係,病人可能屬於比較容易緊張焦慮的個性,這部分中醫也會提供舒肝解鬱、安神定志的藥材,使病人腸胃不會那麼敏感,不再因腦部訊息的干擾而一下子蠕動、一下子停止。
『西醫的長處』
1.抗生素─對抗嚴重細菌感染:當然,西醫還是有很多強項的,像是有「抗生素」,能夠對抗嚴重的細菌感染,林意旋醫師指出,以皮膚長濕疹為例,中藥當然能夠從根本問題溫和地抑制濕疹反覆發作,但如果像是蜂窩性組織炎這類明確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的疾病,就會建議病人趕緊使用抗生素治療,病情會好得比較快。
2. 鎮痛、消炎效果佳:此外,當寶寶的身體發生劇烈的疼痛或猛烈的發炎反應,需要對該症狀作立即性的處理、否則寶寶將無法承受時,因為西藥的鎮痛、消炎機轉非常明確,效果也非常快速,所以這時先以西藥進行治療、緩解不適,也是較為恰當的。
『中醫的長處』
1.不依賴類固醇治療過敏:林意旋醫師認為,中醫在免疫的調節、治療過敏性疾病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因為西醫沒有所謂的「補藥」可幫助免疫調節,對於免疫的調整需使用如「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來進行治療,長期下來可能會產生副作用。
這部分對中醫來說是很大的優勢,許多父母就是因為擔心副作用危害孩子健康,而選擇接受中醫治療。
以過敏性鼻炎來說,在急性期,病人鼻水流得厲害,吃了西藥的抗組織胺後效果很好,鼻水馬上就停,可是卻很容易反覆發作;而中醫就可針對身體免疫失衡的部分去解決,不是單就症狀給予治療。
2.不易有抗藥性問題:陳玉娟醫師指出,中藥是以「提高人體活性」為主要目標,不是用來攻擊病毒、細菌,因而較不容易有抗生素濫用及產生抗藥性的問題。林意旋醫師也認為,中藥為複方,屬於「多標的」的治療,較不易有抗藥性。
治療疾病時,傳統中醫會提出「為什麼身體不能正常工作」的問題,並試圖以針對性的配方去恢復人體的自然狀態,致力於恢復人體每個器官的自然平衡及功能,更具體地說,它發明出各種配方幫助維持身體正常機能,並在體內重新調節自然內分泌及各項功能。
陳玉娟醫師認為,傳統中醫還具有很多其他的優勢,它既能夠很安全地單獨使用,也可以作為西藥的補充,傳統中醫最突出的優點如下:
˙由於是天然成分,所以很少,通常是沒有副作用。
˙了解疾病本質後,做根本的治療。
˙中藥不是化學合成,沒有正反結構式造成吸收上的問題。
˙治本而不是治標。
˙從根本上恢復人體器官功能,從而消除癥狀。
˙恢復人體自然免疫系統。
˙長效的結果。
中、西合併治療,Yes or No?
1.攜帶藥單供醫師參考:可以同時接受中醫和西醫治療嗎?服藥上是否會有交互作用的問題?
陳玉娟醫師指出,中、西醫合併治療是可行的,只是在看診時要記得攜帶目前正在服用的藥單(千萬不要只帶藥丸給醫師看,每家藥廠的藥長得可都不一樣喔!),告知醫師目前服用哪些藥物,以避免藥效重疊、累積加重的問題。
林意旋醫師舉例,通常在治療鼻塞時,西醫常開立含偽麻黃鹼的藥物做治療,這時中醫師如需使用麻黃劑,就必須格外當心。
2.服藥時間間隔1小時:陳玉娟醫師提醒,如果中西藥併用,兩者需至少間隔1小時以上,才能避免藥物在腸胃道的交互作用。
3.查詢「中西藥物交互作用表」:林意旋醫師表示,其實小朋友的用藥,較少有明確的藥物衝突,反而大人常使用的中、西藥,交互作用的可能性比較高,例如:抗凝血藥物和丹蔘、降膽固醇藥和紅麴,民眾若擔心可詢問醫師,或上網查詢「中西藥物交互作用資訊網」,確保用藥安全性。
『最常看中醫的4種小兒疾病』
當孩子有哪些問題時可以看中醫?中醫對哪些疾病特別有顯著的療效?一般又會給予什麼樣的治療呢?
中醫兒科適應症
* 呼吸系統:氣喘、鼻過敏、鼻竇炎、急慢性支氣管炎、感冒、咳嗽、上呼吸道感染、反覆感冒、久咳不癒。
* 腸胃系統:口瘡、厭食、便秘、腹瀉、嘔吐、腹痛、嬰兒腸絞痛、腸胃炎、消化性潰瘍。
* 腎泌尿系統:頻尿、遺尿、血尿、腎臟病、泌尿道感染。
* 神經系統:生長遲緩、夜啼、熱性痙攣體質調理、癲癇、小兒過動、頭痛。
* 皮膚系統:溼疹、異位性皮膚炎、尿布疹、蕁麻疹。
* 新陳代謝系統:糖尿病、肥胖症、甲狀腺機能異常。
* 青春期特別門診:青春期月經調理、白帶、轉骨發育期調理、青春痘。
* 血液系統:貧血、白血病、血小板低下、紫癜、化療後癌症輔助療法。
* 免疫風濕系統:過敏性紫癜、風濕病、紅斑性狼瘡。
* 肝膽系統:肝炎、黃疸。
* 耳鼻喉系統:中耳炎、咽喉炎、聲音沙啞、鼻塞、喉嚨痛。
* 其他:體質調理、調節免疫功能、慢性病與病後調理。
『1.過敏性鼻炎』中醫認為過敏性鼻炎是體質的因素加上感受風邪,導致肺氣不宣、壅塞鼻竅而致鼻塞,防禦功能衰弱而引發鼻子癢。
早上起床一接觸到冷空氣容易打噴嚏、流鼻水、鼻塞,甚至是鼻嚏倒流,合併症狀還會有咳嗽、頭痛或晚上睡不安穩的情況。此外,眼睛和耳朵也都有可能發癢,甚至因而產生黑眼圈。
林意旋醫師指出,過敏性鼻炎在治療上會依病程的不同而有不一樣的治療方式,在猛打噴嚏、流鼻水的急性期時,醫師會區分病人病況的證型,給予不同的藥物治療;而在症狀不明顯的緩解期,治療則會偏向調節免疫的部分,以補氣的藥物為主,這些藥材在古中醫典籍中被列為上品,意思是久服無毒性,屬於較為平和的藥物。
『2.氣喘』過敏性鼻炎與氣喘體質的寶寶多以「肺脾氣虛、衛外不固」為主,也就是體質上有肺、脾虛損,加上感受外來的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肺與鼻竅,造成打噴嚏、流鼻水、鼻塞、黑眼圈、鼻癢、鼻涕倒流、夜咳、晨起咳嗽、喘鳴聲…等症狀的發作。
治療上必須「扶正祛邪,平衡陰陽」,也就是施行健脾、健胃的治療,以強肺、運化痰濕。由於氣喘體質的病因複雜,所以用藥常需根據幼兒的具體病情而定。
林意旋醫師表示,首先要區分病人是屬於「寒喘」或「熱喘」,兩者使用的藥物完全不同,熱喘部分一般會用「麻杏甘石湯」來治療,寒喘則是以「小青龍湯」為主(包括麻黃、桂枝、乾薑、五味子…等),所以一定要由醫師診斷後才能判斷,目前臨床看來,小兒屬熱喘較多。
至於氣喘的緩解期,與過敏性鼻炎同樣是從肺、脾的氣虛部分去做調整。
『3. 消化道功能障礙』寶寶較常見的消化道問題就是便秘、腹瀉、食慾不振和脹氣,主要是因為寶寶身體消化食物的功能尚未發展得很好,中醫會以一些健脾補氣的藥材來進行治療。此外,可能會再搭配所謂的「消食藥物」,來幫助消化食物,增強消化道機能。
如果孩子胃口差,容易吃不下飯,媽咪可以提供適量的酸性食物,如:酸梅汁、檸檬汁、柳丁汁…等,酸性食物可促進消化液分泌,增進腸胃的消化功能。
『4. 異位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是以皮膚乾燥為主、伴隨劇烈搔癢、病程遷延,容易伴有其他過敏性疾病的皮膚疾病,約佔幼兒人口的3~5%。60%的患童會在第一年發病,30%的病人在1~5歲間發病。氣喘病童合併有異位性皮膚炎者約佔20%;且約有一半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病人會合併氣喘、過敏性鼻炎的發作。
中醫則認為異位性皮膚炎多由於「先天稟賦不足、後天脾失健運,濕邪內生、復感風濕熱邪、蘊鬱皮膚」。一般來說,下列兩個類型最為多見:
*濕熱內蘊型:皮膚損傷為邊緣不清的紅色疹塊,上有密集的小疹或水泡,水泡破後有鮮紅的糜爛傷口,有脂水滲出,脂水乾燥後會結黃厚皮痂。皮損多發於頭面、頸部或四肢。
* 陰虛血燥型:皮膚損傷為邊緣凹凸的淡紅或暗紅疹塊,表面粗糙乾裂,或覆有灰白色糠狀白屑,多數患者皮損經久難癒,反覆搔抓,傷痕累累,常有血痂。
林意旋醫師表示,治療異位性皮膚炎,西醫傾向使用類固醇,造成許多父母對副作用的恐慌,而中醫則以較溫和的藥材來調理免疫的失調和發炎的反應,以減少異位性皮膚炎反覆的發作和類固醇的使用量。
根據先前的日本研究,「補中益氣湯」目前證實可有效減少類固醇的使用量;另外,台灣的研究則發現,用「消風散」可改善濕熱內蘊型異位性皮膚炎的臨床症狀,此外,「大黃蟅蟲丸」對陰虛血燥的異位性皮膚炎有很顯著的改善。中醫師會根據病人目前的病況來決定使用哪種處方。
最後,陳玉娟醫師補充,現在孩子生的少,對於兒童身心症也越來越重視,舉凡注意力不集中、磨牙、尿床、倦學…等問題,也都有家長帶孩子來尋求幫助,臨床發現很多學齡兒童早上就說頭痛、肚子痛,不肯上學,檢查又沒有異常,有的時候用點「疏肝理氣」或「健脾去濕」的藥物或針灸,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
『寶寶不肯吃中藥,怎麼辦?』餵小孩吃藥,從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況是帶有特殊氣味的中藥,爸比媽咪該怎麼做呢?
小兒用藥通常較易入口:林意旋醫師表示,給寶寶吃的中藥一般不太會使用較苦的藥材,有經驗的醫師通常會在藥裡加一些能增添風味的甘甜味藥材,如:大棗、甘草、菊花、山楂,孩子的接受度較高。
「當某些病情需要,才會考慮使用苦味較重的藥材,如:風熱證型的重感冒或嚴重腸炎時,使用清熱解毒類中藥會比較苦。」林意旋醫師補充。
餵藥小秘訣:那麼,當藥物太苦,孩子不肯吃藥時,有什麼解決方法嗎?陳玉娟醫師建議,吃藥時,為避免味道過苦,也可以在吃藥前,先餵孩子喝一口糖水,把藥吃下肚後,再喝一點糖水,自然就可以沖淡苦味囉!或者,也可以以中藥調和溫水或蜂蜜、果糖給寶寶服用。
此外,不要在寶寶吃太飽的時候餵藥,以免孩子全數吐出來;且態度宜溫和,避免將孩子抓太緊,或是硬逼孩子吃進去,以免嚇著孩子。
從小接觸,較能適應:林意旋醫師指出,目前看到一些對中藥接受度較高的孩子,幾乎都是從小就有看中醫、吃中藥的經驗,有些孩子習慣了之後,甚至喜歡上中藥的自然甘甜味,反而不愛西藥的人工化學氣味了。
藥物的保存:拿回家的藥,應如何保存?林意旋醫師提醒,如果帶回家的是藥草,一般不需特別冷藏,只要保持乾燥即可;若是科學中藥(藥粉),一次拿14天以上的藥量時,最好將藥包保存在冰箱或防潮箱,因為出廠的科學中藥,正常情況下雖有3年的保存期限,但台灣氣候潮濕,藥粉容易出現結塊的現象,產生變質的疑慮,媽咪們要特別注意唷!
文:【BabyLife育兒生活】2013年12月號
兒童尿床看哪科 在 兒科醫師林漢斌- 最近很多小朋友都因為晚上#尿床...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兒童 夜尿症,會建議男生5歲以後,女生6歲以後,可以找小兒科醫師討論是否需要治療,家長也可以先幫孩子做尿布日記,看哪天晚上有尿床,最好可以找小兒科神經科醫師,看是否 ... ... <看更多>
兒童尿床看哪科 在 兒童尿床看哪科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媽媽最愛你 的推薦與評價
一招揮別尿床兒童泌尿權威楊緒棣教父母寫「排尿日記」 | Heho健康2019年5月30日· 台灣兒童泌尿科權威、台北慈濟副院長楊緒棣表示,許多來看診的家長跟孩子 ... ... <看更多>
兒童尿床看哪科 在 [求助] 小孩尿床要看哪一科?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請問大家小孩尿床要看哪一科?我家女兒小時候因為逆流, 有做過尿道重整手術不知道有沒有影響, 現在6歲了, 如果沒有叫她起床尿尿的話, 一定尿床我和老婆幾乎每天都要輪流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