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盜版王國再現?!
前陣子,看到大塊文化發表公開聲明表示讀者買到盜版書,本來想說誰叫讀者貪便宜,買什麼一頁式網頁的書,被騙不意外。沒想到童書界也深受其害!!也是,童書明明是最好賣的書種,媽媽們一方面不手軟一方面又很斤斤計較(完全互斥XD),盜版商一定會盯上的。
早在1950年代,台灣便有許多漫畫、小說出版社自日本引進未經合法授權自行翻譯的作品。在1960年代初期台灣開始實施《編印連環圖畫輔導辦法》時,許多出版商更是私下賄賂漫畫審查官員,讓盜版日本漫畫取得合法出版字號,並以低價、大量、快速來霸佔台灣漫畫出版市場(wiki)。
也就是說,早期台灣根本沒有版權概念也無法律保護,而且政府還鼓勵出版,所以跟我同年代的人應該還會記得,同一本書會有好幾間出版社出版,像是前幾天介紹的保母包萍,國語日報有出,志文也有出,這叫未取得正式授權自行翻譯出版,在當時並無違反法律。
而另一種盜版,就是直接翻印複製,也是隨處可見,菜市場就可以買。我家小時候超愛的信誼圖畫書視聽之旅,就是我媽從菜市場買來的錄影帶,小時候當然不知道,看得很開心,長大之後才覺得怪怪的,為何我家的這套沒有書?所以大學時代自己重買了一套,當時已經換成VCD(時代眼淚)還曾經被信誼老闆當面說我家小時候沒書的那套那是盜版,我只能露出尷尬又不失禮貌的微笑。
1990年代初期開始,美國就以301條款將台灣優先列為觀察中的地區,且台灣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壓力。因此,1992年6月中華民國政府開始實施新著作權法,訂下落日條款規定盜版翻譯外國人的著作只能販售至1994年6月12日(也就是所謂的「六一二大限」),以重視保護智慧財產權(wiki)。不過實際上大家還是會繼續賣,我記得當年正版納尼亞王國小說上市時,我還在誠品當店員,忙著把架上所有無版權的書下架。
┄┅┄┅┄┅┄┅┄┅┄┅┄┅┄┅┄┅┄*
※修正:為避免大家搞混,在落日條款前有些出版品的是未正式取得版權,但當時法律並未有相關規定,所以各家出版社會自行翻譯出版。而盜版指的是未經許可自行複製翻印人家的出版品,現在蝦皮盛行的就是這種。
┄┅┄┅┄┅┄┅┄┅┄┅┄┅┄┅┄┅┄*
如前述,我一直覺得這個出版斷層,導致許多經典作品消失,再重回台灣市場大多也是2010年代之後的事,那時大家都讀過新時代的作品,已經回不去了。我對小時候的出版品有種特殊的情感,除了是小時候讀過的書之外,我也深深覺得那時的出版品質(尤其是有聲書)比現在好。或許是當時經濟起飛,又沒版權費,所以大量引進了國外的好書,尤其是套書。像是志文的新潮少年文庫,我在念研究所時才發現,這套書怎麼這麼厲害???編輯太厲害了吧!!可以囊括全世界超經典重要兒文作品?!北歐的林格倫、姆米,德國的凱斯納、英國的羅爾德·達爾和保母包萍,捷克的恰佩克...我上課讀文本都靠這套了,因為日文太爛看不懂。很久之後的某天我看到日文版的時候才恍然大悟(連封面設計都一模一樣XD)我念研究所時才重出林格倫的皮皮,我拿著印著皮皮的贈品便當袋,我跟日本同學說這是剛出版的贈品,日本同學嚇死了,說你們現在才出林格倫?我只能尷尬的說,以前也有,只不過...
針對這點,李志銘表示:「臺灣在更早之前的五、六○年代書商翻印西書或文史哲圖書竟也不乏選書眼光與氣魄,許多印刷品質絲毫不遜於時下的正版書。相較之下,如今有些書籍(比方臺灣某些現代詩人作家作品全集)正版裝幀設計品質反倒編印得比以前盜版還差!對此,我必須嚴正地向那些出書不用心思的出版商說:「不要以為你是合法正版,就可以如此沒有品味、沒有設計美感地亂印書」!因為,姑且不論盜版與否,所謂的「好書」,在所有愛書人心目中其實是自有一把尺的。」
那為什麼現在沒辦法像過去一樣選好書,做好書?出經典有人要買嗎?有多少人真的看過小兔彼得或艾摩與小飛龍?現在市面上實在充斥太多「譁眾取寵」或「只求實用」的書了。大家最愛講的小百科跟「中國」童話,做出來一套要好幾萬,有人要買單嗎?上禮拜聽漢聲前美編的講座,他們做一本雜誌花兩年,好想問到底你們做書花了多少成本?而台灣自製一本好繪本要多少成本?不過也很難說啦,我看很多家長買一堆套書玩具或是點讀筆啥的跟團購真的很大手筆買買買,我真的不太懂台灣生態,也許是不同族群吧。
除了FB充斥的詐騙廣告,還有哪裡買得到盜版?原來就是蝦皮...在蝦皮上吃過好幾次虧,真的沒事盡量避免,但無奈越來越多人在上面開店。因為能抽取手續費,銷售量很好的賣場怎麼檢舉都不會下架,比淘寶還不如。看到評價很多媽媽買得很開心,給雲端下載MP3還給五星好評?!!退一萬步來說就算品質沒有差很多,這樣長久下去,就會跟我前面說的一樣,只會劣幣驅逐良幣。如果只是因為預算不想花錢買而買盜版,就算看到書,大人也是在品格教育上做了最壞示範,還讀什麼品格教育繪本呢?
參考資料:
臺港盜版時期wiki
李志銘,讀書人不可承受之重:翻開臺灣那一頁書籍盜版史
克 林 姆 wiki 在 政變後的寧靜夏午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印尼 巴布亞 阿法克部落……
生活在進入西巴布亞省境內的Arfak山區的人,也西巴布亞省,於巴布亞島的鳥首。
Argaf部落居住的地區包括在海拔2950米的Arfak山脈的Pegaf Regency地區,之所以稱其為Arfak部落,是因為他們生活在Arfak山區。該區域在北側與Manokwari攝政區接壤,在東側與南Manokwari攝政區接壤,南側與Bintuni灣攝政區接壤,然後西側與南索龍攝政區接壤。
Arfak部落生活在一個有潛力成為旅遊勝地的地區,因為Pegaf Regency有一個迷人的Anggi湖有以Arfak民族食品為形式的烹飪之旅,以及與當地居民一起生活的潛力,例如與Arfak部落一起生活以體驗當地潛力,例如如何耕種,如何建造典型的Arfak房屋,如何在森林中生存。
帕加夫攝區可通過兩條主要路線到達。通往Arfak山脈和Pegaf攝政區的第一條路徑可以穿過Manokwari攝政區路徑。
第二條路是經過南馬諾沃里攝政區(Mansel)通往Arfak山脈和Pegaf攝政區的第一條路徑可以穿過Manokwari攝政區路徑。
第二條路是經過南馬諾沃里攝政區(Mansel)通往Arfak山脈和Pegaf攝政區的第一條路徑可以穿過Manokwari攝政區路徑。第二條路是經過南馬諾沃里攝政區。
子部落
根據Koentjaraningrat的說法,居住在Arfak山區的人們通常被稱為Arfak部落,但尤其是,他們由四個幾乎具有相同文化的種族組成。這四個部落是哈塔姆部落,邁亞赫部落,薩赫部落和穆勒部落。部落使用不同的語言,因此它們無法以各自的語言相互交流。
部落居住在Arfak山區,領土劃分明確。Hattam部落是Arfak山脈南部最大的居民,居住在Oranbari區和Ransiki區,Meyakh部落-通常被稱為“本地Arfak族”-居住在東部Arfak山脈或Warmere和Prafi地區,Moile部落居住在Arfak西部山脈或Minyambouw區和Sough部落居住在Arfak山脈北部或Anggi區。
阿法克文化
就生活方式而言,阿法克(Afak)部落為部落身份感到自豪。當Arfak人民離開他們的地區時,他們會毫不猶豫地聲稱自己是Arfak部落的一部分。在語言方面,有四個子部落的阿法克部落使用不同的語言,除了哈塔姆部落和穆雷部落在語法使用上仍與父阿法克部落相似。
弓箭是Arfak部落完整的武器包之一。完整的弓箭被薩赫部落稱為Inyomus。而在井井村,它被稱為Inyomusi。Arfak部落中的黑魔法擁有者稱為Suwanggi,這也適用於充當殺手的人,他使用帶有霧氣的黑魔法。Sougb稱之為Surer。
Arfak部落有一種獨特的舞蹈藝術,即Tumbuk舞蹈。居住在佩加夫山地區的所有部落也都知道並跳舞。根據場地的不同,該舞蹈的命名有兩種類型,如果在舞蹈路徑上跳舞將被稱為Tambuk Tanah舞蹈,而在房子周圍跳舞則被稱為Tambuk Rumah舞蹈。
這種舞蹈伴隨著詩歌,講述了植物的故事,如何園藝,阿法克部落的歷史,從信仰到發生的戰爭。首先,Magasa Dance ,對局外人來說,所謂的magasa舞蹈更好地理解為蛇舞。暱稱指的是舞蹈的形式和形式,就像跟隨蛇一樣唱歌的蛇一樣。Magasa舞蹈只在婚禮上,收成季節之前進行,並歡迎重要的來賓,男女手牽著手在這對舞中跳舞,有時會相互擠壓,跳動,並隨著被演唱的歌曲重擊地面。Magasa舞蹈講述了家庭中的浪漫關係,英雄主義以及大自然之美的故事。其次,Buah Merah舞僅由Arfak青年表演。這支舞蹈說明了必須保存並保存的異國巴布亞的美麗。
阿法克氏族和語言
從側面,氏族和語言來看,阿法克部落有四個子部落,每個部落由一個酋長領導。每個子部落都有自己的氏族和語言。Moilei部落有幾個部落,分別是科威族,塞拜族,曼達坎族,Sayori,Ullo,Ayok,Indow,Wonggor族和許多其他姓氏。每個氏族使用不同的語言代碼。
Arfak部落被稱為其他部落中的好獵人。除了擅長狩獵外,他們還擅長炮製藥用植物。可以說,他們在Arfak山區熟練掌握傳統醫學,而Arfak傳統民居被稱為Lgkojei傳統民居。
阿法克傳統民居
這棟傳統房屋的牆壁是木頭製成的,屋頂是用香蘭葉子製成的,地板是竹子或尼龍的。用當地語言,這棟傳統房屋也稱為Kmod aksa aksa。Arfak部落房屋不僅是居住的地方,還是經常舉行傳統聚會的地方。Arfak部落傳統房屋分為兩部分,上半部分是居住和進行其他家庭活動的地方,而下半部分則是用來堆放和存放柴火的地方。
https://id.wikipedia.org/wiki/Suku_Arfak
#巴布亞 #阿法克部落
克 林 姆 wiki 在 作者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姑且睇住wiki介紹先:
奧爾嘉·朵卡萩,是當代中最受人矚目,也是最暢銷的波蘭作家之一,特別以神話、民間傳說、史詩、與當代波蘭生活景致風格著稱。 她在華沙大學受過心理學培訓。朵卡萩已經出版一系列詩歌、小說以及散文等作品。她以《Bieguni》贏得2008年尼刻獎。 她也參加過2010年愛丁堡書展,討論著作《太古和其他的時間》和其他作品。
彼得·漢德克既是詩人也是小說家,既是編劇也是電影導演。作為德語世界的最重量級作家,漢克是所有戲劇史無法跳過的篇章。和其它的大師一樣,他的成名作雖然寫於1960年代卻依然能超越我們這個時代。他的代表作包括劇本《冒犯觀眾》、小說《守門員對點球的焦慮》和維姆·文德斯電影《歧路》、《柏林蒼穹下》。漢克於1968年獲霍普特曼獎,1973年獲畢希納獎和奧比獎,2009年獲卡夫卡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