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嘗僑居是山,不忍見耳」,余英時替自由發聲、身體力行關心社會】閱讀全文:https://bit.ly/3h5kzcN
「火鳳難燃劫後灰,僑居鸚鵡幾旋廻」,當發生山林大火時,有一隻不忍袖手旁觀,沾濕羽毛試圖撲滅大火的鸚鵡。而 #余英時 常以「僑居鸚鵡」自況,不少學者藉此典故討論他的政治實踐理念。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 #周保松 在「一生為自由發聲」講題表示,余英時的公共參與行動,不只是一般的「 #僑居鸚鵡 」情懷,他支持台灣反媒體壟斷運動、三一八學運或香港佔領中環等,是因為「承繼中國『士』的精神,踐行知識人和民主公民應有的責任」。
#公共參與 往往帶來學術事業各種麻煩,可能招致同行的嘲笑和非議,甚至得罪政治權力而遭到報復。「可是,他依然堅持,甚至直到生命最後階段,依然對香港的處境憂心忡忡,這就絕不可能用『我對政治只有遙遠的興趣』或『嘗僑居是山,不忍見耳!』來作為解釋了。」
#相關閱讀
【專訪余英時:沒有一個政權能全恃暴力而傳之久遠】https://bit.ly/3yCGWgc
★ 付費支持我們,撐起一片更廣闊的自由空間:http://bit.ly/2wVfM6g
★ 學生方案:https://bit.ly/3bUODnu
#端傳媒 #六週年 #廣場
僑居鸚鵡 在 Initium Media 端傳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詩歌、棋與「一生為自由發聲」:側記余英時紀念論壇「敬思想史的傳薪者」】閱讀全文:https://bit.ly/3zRS5dR
9月4日、5日,曾出版余英時多本著作的台灣聯經出版社、《思想》雜誌與香港《二十一世紀》雜誌聯合舉辦 #余英時 的紀念論壇「 #敬思想的傳薪者 」,邀請20位來自史學界、知識界與出版界的講者與會。
余英時除了是著名歷史學者,亦是詩人。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孫康宜 表示,一般學者在討論余先生思想時,對他的詩歌通常「一帶而過」,但余英時的詩作「是他思想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周保松的「一生為自由發聲」講題中,亦以「僑居鸚鵡」為度量,討論余英時的公共參與行動軌跡——例如支持台灣反媒體壟斷運動、三一八學運或香港佔領中環等——周保松認為,余英時如此行動的原因,並非僅僅只因一般所理解的「僑居鸚鵡」情懷,而是因為「承繼中國士的精神,踐行知識人和民主公民應有的責任」、「給予受壓迫者和抗爭者應有的道義支持,支持他們渡過難關,共同面對困難」,且「作為知識界翹楚,知行合一,為同行和後輩建立榜樣,鼓勵更多人走出象牙塔,身體力行關心社會」亦是「累積社會道德資源,發展公共文化,為社會轉型做準備」,最終的理由,則是余英時懷著「一種對於實現人的價值和尊嚴的內在呼召。非如此不可。」
#相關閱讀
【專訪余英時:沒有一個政權能全恃暴力而傳之久遠】https://bit.ly/3yCGWgc
★ 付費支持我們,撐起一片更廣闊的自由空間:http://bit.ly/2wVfM6g
★ 學生方案:https://bit.ly/3bUODnu
#端傳媒 #六週年 #廣場 #活動
僑居鸚鵡 在 僑居鸚鵡- Explore 的推薦與評價
「火鳳難燃劫後灰,僑居鸚鵡幾旋廻」,當發生山林大火時,有一隻不忍袖手旁觀,沾濕羽毛試圖撲滅大火的鸚鵡。而#余英時 常以「僑居鸚鵡」自況,不少學者藉此典故討論他 ... ... <看更多>
僑居鸚鵡 在 中國鸚鵡-推薦/討論/評價在PTT、Dcard、IG整理一次看|2022年08月 ... 的推薦與評價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周保松在「一生為自由發聲」講題表示,余英時的公共參與行動,不只是一般的「 #僑居鸚鵡」情懷,他支持台灣反媒體壟斷運動、三一八學運 ... ... <看更多>
僑居鸚鵡 在 閱讀文章- 看板Chines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你肯定是列子的故事﹖
我Google到一篇有點接近的﹐其中有“常僑居是山﹐不忍見耳”一句。
轉一文供參考
◇◇新語絲(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
陀山鸚鵡的故事
作者﹕個子
因為和獨化兄談到今年高考語文作文﹐大意要寫個什麼感恩的東西﹐高考結
束後估分報志願時﹐他的一個全國化學奧賽獲獎的學生說他的作文開頭用了這個
故事。當時他高興地說﹐你的作文得分絕對會很高。我也替他們兩個高興﹐雖然﹐
我同時也很懷疑﹐這個感恩的主題其實是“磕頭文化”教育的外包裝。姑且不說
磕頭的事情﹐先看看這個故事本身是不是要感恩。
陳子善編的《董橋文錄》是一本價廉好書。其中的《辯証法的黃昏》裡一篇
《陀山鸚鵡的情懷》中講到的這個感人的故事。這是我第一次看到的這個故事。
照錄如下﹕
昔有鸚鵡飛集陀山﹐乃山中大火﹐鸚鵡遙見﹐入水濡羽﹐飛而灑之。天神言﹕
爾雖有志意﹐何足雲哉﹖對曰﹕常僑居是山﹐不忍見耳﹗天神嘉感﹐即為滅火。
董橋說明了這個故事的出處是周亮工的《因樹屋書影》﹐“他的朋友敘述了
這段美麗的佛經故事之後慨乎言之﹕‘予亦鸚鵡間水耳﹐安知不感動天神﹐為余
滅火﹖﹗’”。這裡董橋也指部撙撰跳劑K世此得髦泄□榛澈臀幕□賢□U餛□?
章大概寫於80年代。
在網上搜索得到魯迅《為自由書》中的《王道詩話》提到了這些鸚鵡。魯迅
的這篇批評胡適的文章發表於1933年。原文照錄﹕
“人權論”〔2〕是從鸚鵡開頭的。據說古時候有一隻高飛遠走的鸚哥兒﹐
偶然又經過自己的山林﹐看見那裡大火﹐它就用翅膀蘸著些水灑在這山上﹔人家
說它那一點水怎麼救得熄這樣的大火﹐它說﹕“我總算在這裡住過的﹐現在不得
不盡點兒心。”(事出《櫟園書影》〔3〕﹐見胡適〔4〕《人權論集》序所
引。)
魯迅的轉述不無諷刺﹐可以理解。
《王道詩話》的注釋中這樣說﹕
《櫟園書影》即《因樹屋書影》。明末清初周櫟園著。該書卷二中說﹕“昔
有鸚鵡飛集陀山﹐因山中大火﹐鸚鵡遙見﹐入水濡羽﹐飛而灑之。天神言﹕‘爾
雖有志意﹐何足雲也﹖’對曰﹕‘嘗僑居是山﹐不忍見耳。’天神嘉感﹐即為滅
火。”這原是一個印度寓言﹐屢見於漢譯佛經中。按周櫟園(1612─167
2)﹐名亮工﹐河南祥符(今開封)人。
這個注釋還是比較謹嚴。和四川文藝出的董橋的鸚鵡的故事比較﹐有兩個字
不一樣﹐顯然注釋的邏輯嚴密﹐一定是對的。前者的“常僑居是山”說明鸚鵡並
沒有什麼文化情懷﹐隻有些家園情懷﹐因為自己住的地方大火﹐無論如何都要救
了。若是“嘗僑居是山”就不一樣了﹐表明鸚鵡還能念舊﹐自然可以和文化﹐尤
其是中國傳統文化關系密切了。
那我們再去看看胡適怎麼用這個故事的。
“周櫟園《書影》裡有一則很有意味的故事﹕昔有鸚鵡飛集陀山。山中大火﹐
鸚鵡遙見﹐入水濡羽﹐飛而灑之。天神言﹕“爾雖有志意﹐何足雲也﹖”對曰﹕
“嘗僑居是山﹐不忍見耳。”
今天正是大火的時候ㄐ撬[槍峭飛粘苫抑站渴侵泄□耍□翟誆蝗絛涫峙怨邸?
我們明知小小的翅膀上滴下的水點未必能救火﹐我們不過盡我們的一點微弱的力
量﹐減少良心上的一點譴責而已。”
這裡胡適引用鸚鵡的典故﹐是表明了一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態度。顯
然胡適和董橋都用了一個典故﹐但是說明的不是同一個問題。
追根溯源﹐我隻能到這裡了。印度寓言和漢譯佛經我對付不了。
魯迅自然偉大﹐但是﹐對這個典故的使用﹐我還是喜歡胡適﹐他是在自況沒
有錯﹐但是﹐他沒有最後期盼天神﹐這就進步多了。記得胡適還寫過一篇父母無
恩於子女的文章﹐和這個典故用在“感恩”這個主題上剛好相反。對父母不感恩
並不是不贍養父母﹐而是思想不囿於父母給劃的圓圈。其他磕頭式的感恩就不用
提了。
如果問﹐今天還有誰像胡適的這些鸚鵡一樣﹖我的回答是隻有方舟子們了。
(XYS20071104)
◇◇新語絲(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
【 在 [email protected] (riva) 的大作中提到: 】
: 請問
: 我之前在老師上課的時候
: 聽見他說的一段話
: ...................
--
※ 來源:‧水木社區 https://newsmth.net‧[FROM: 58.33.23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