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拉麵不道地?】
這陣子台北市的觀光客已經越來越多,對於台灣人本身來說或許不覺得有那裡特別值得拿來說,不過齋主前陣子吃一家拉麵的時候卻突然意識到這是一件多麼神奇的事情,那就是當有觀光客看到台北市有這麼這麼多的拉麵時,是不是心中會覺得非常的神奇,畢竟這裡是台灣不是日本,拉麵店的密度怎麼會如此之高?
其實這幾年下來,或許台灣人對於拉麵的接受度越來越高,整個市場被徹底地開發了,伴隨接受度一起上升的不只是拉麵的密度,同時對於各類店家的要求也是越來越嚴苛,幾乎有任何哪一家新開的拉麵店只要沒有一定的名號,還會被一些認為自己是拉麵饕客的朋友給嫌棄。
這些拉麵饕客的朋友各有所好,有些認為拉麵最重要的就是湯頭,無論是豚骨、味增或是醬油三大口味都有各自的支持者,現在還多了以麻辣為湯底的拉麵,除了湯頭以外也有人認為麵條本身的質感才是重點,粗麵細麵甚至是魚蛋麵種種都是討論的重點,此外討論拉麵當然不能免俗的要討論起裡面的叉燒,有些店主打大片叉燒,有些店則是主打叉燒的脂肪多寡,還會有些店主打叉燒做法不同。總而言之,在台北想要吃甚麼拉麵就幾乎能吃到怎樣的拉麵,但在某些愛吃拉麵饕客的嘴裡,經常這三者似乎都不是最重要的,他們談起了一個我們都聽過的一個形容詞「道地」。
我相信所有人都有種經驗,一群朋友進去吃拉麵,就在幾個朋友覺得很好吃的狀況下,某個吃拉麵特別有經驗的朋友認為這家拉麵非常的不「道地」,即便好吃也不過是討好台灣人的胃口罷了。
在這類朋友的想法當中,「道地」是個神祕的信仰,認為拉麵這類日本的食物即便離開日本本土都應該還是要保留一些傳統上面的特色,像是湯頭會比較鹹、麵條會比較Q彈之類的,但是這些傳統多少卻沒有思考到拉麵本身的發展曾經與日本在戰後的歷史有關。
話說日本在二戰戰敗之後,除了必須接受二戰戰敗的事實以外,更直接的就是斷垣殘壁的經濟受損,而在那時美國為了自身長遠的利益就已經介入日本的重建,當時在重建中的日本需要大量的勞力去讓基礎建設更加健全,想當然會需要許許多多的勞工幹粗活,而當然也需要擁有讓勞工得以溫飽的食物,配合中華料理的麵食以及鹽分較高的湯頭,逐漸形成了拉麵文化,其中為什麼鹽分需要較高則是因為勞工每日的運動量大,需要補充較多鈉。
而這個傳統文化到今天來看卻有點不倫不類了,今天的日本早就已經不是需要靠著大量勞力來建立的經濟模型,而是許多優秀的服務業以及頂尖的技術產業來建立自己的全球化地位,拉麵也逐漸變成各種口味都有,而不是單純的死鹹口味。
那既然如此,所謂拉麵的「道地」與「傳統」又將如何? 我們必須要理解當我們提到拉麵這個概念的同時,他是個不斷變動的概念,每當任何一碗拉麵被端上檯面,他就會逐漸地影響關於拉麵的意義,而這個改變的過程除了時間有影響之外,空間也有關係,日本有日本自己關於拉麵的時空概念,而當日本拉麵品牌要來到台灣開店的時候,他必須要顧及台灣消費者的接受程度,台灣也是已經脫離勞力活的經濟狀態,在這樣的情況下多數人也都是沒有辦法接受所謂太鹹的拉麵,那些來到台灣的拉麵店也能理解這個道理,因此在台灣逐漸形成「道地的台灣拉麵」。
換句話說所謂的「道地」就是一個無法定義的概念,因為創新的拉麵也會被算在拉麵裡面,如果過於堅守所謂的傳統觀念,反而會被其他因為時代而更迭的器物或是觀念所拋棄。更何況所謂的「道地」其實無法定義,甚至比較類似於一個行銷上的形容詞罷了。
下次當有朋友討論到哪家拉麵夠不夠「道地」的時候
你該反問他的是所謂的道地是甚麼意思?
是指戰後日本? 還是當代日本?
在台灣開的拉麵店該有屬於日本的道地
又或是開疆拓土弄出台灣的道地?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