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總額應合理成長 非協商因素再度檢視 創造醫病及國家多贏
-今日(2018/06/28),邱泰源委員理事長在立法院邀請國發會、衛福部社保司、健保署等單位,以及醫師公會相關幹部在立法院針對健保總額的合理成長率召開協調會。
-會中,邱委員理事長強調健保總額醫療费費用每年不足至少455億,點值長期一點不到一元。除此之外,總額框架更導致諸多困境,如支付項目縮減、支付金額下降、新藥新科技不易進入健保市場等,已經深深影響民眾的健康保障。邱委員曾多次與國發會陳美玲主委討論健保總額的困境,也建請國發會要站在民眾健康照顧和醫療品質要持續提升的立場,適當調整總額擬訂的考量因素以及公式,另外在相關討論會議上也應邀請具有醫療臨床專業和經驗的專家參與討論,才能實際反映醫療環境的需求。邱委員理事長強調健保政策要符合公平正義,希望今日的會議能有具體結論並設法改善。
-最後,經過大家腦力激盪提出關鍵點,也建請國發會等單位能再研議。
1.點值浮動應有上下限。
2.其他預算應寬邊風險基金。
3.部分負擔依法每年檢討調整。(健保法第43條)
4.高推估調整因素要符合民眾健康的時代性需求。
健保總額150億 在 蔡明忠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聲明
寧補不足、遑論加薪
昨(19)日媒體報導健保署挹注104億經費,用於調高醫院及基層診所150項醫療服務項目的支付點數,媒體標題居然是「為醫護加薪」。104億這數字乍看不少,事實內情則非如此。以基層診所診察費為例,此次只有每日前30人次調升12點(換算「點值」大約10.8元左右),和今年勞動條件改變造成的成本增長,根本無法相提並論。
健保醫療服務只要超過總額,一律打折給付。每年醫院折付達200-250億,基層診所每年折付亦達80-100億元。換言之,以診所為例,平均每家診所每年被扣減80萬元,這就是外界很難理解的『總額支付制度』,也是造成內、外、婦、兒、急診五大皆空的主因之一。
民國91年健保全面實施『總額支付』以來,每年所有『成長率』都用來填以上的爛帳。此次只是首度將兩年前(103年)的成本增加費用(西醫醫療服務成本指數),切出來補嚴重偏低的診察費,醫療困境完全不變,醫界實無所謂「加薪」的感覺。本會特此提出說明,以澄清外界誤解。
本會強調「醫療服務成本指數」的計算,過去長期與健保實際醫療服務成本脫節,甚至曾經計算出違反醫療實際成本的「負成長」結果,造成整體總額成長率不公不義。因此全聯會歷經8年奔走呼籲,終於在104年檢討相關公式指標時獲得修正,將長期失真的人事成本等指數得以校正,這是回歸正義,並非「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對於健保署此次同意從成長率中提撥一定金額先調整部分支付點數的做法,醫界予以肯定,顯然健保署已重視醫院及基層診所長期支付點數偏低的事實,但媒體報導讓外界誤認為『醫護加薪』,顯然與事實不符。
隨著人口老化等因素,國內醫療支出不斷攀升,年增率早已破7%,然而台灣健保每年總額成長率都只能限縮在4%左右,本會認為臺灣健保支付醫師診察費等支付標準,長期受到健保總額不足的影響,支付標準名列世界倒數幾名,平均只有國外的3分之1到5分之1,在此醫療環境險峻的困境下,政府應有義務一肩扛起調整醫師等醫事人員人力成本給付重擔,主動調高支付標準,實不宜混淆視聽。
本會強調,長期以來,醫院及基層診所為共體時艱,在健保總額不足之下,每年吸收三百億的健保財務缺口,仍然提供充足完善的醫療服務。但台灣醫療手術、檢查費用低廉,世界聞名,在總額打折下更是雪上加霜,造成四大皆空,是不爭的事實。全聯會更希望政府正視這個問題。
新聞聯絡人
蔡秘書長明忠 / 0918-112-298
發布時間/105年4月20日15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