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說出口】
#域內保育
#域外保育
#再引入
#保育不只是喊口號
#但是口號也很重要
相信就算不特意找查,各位也常常在網路上或日常生活中聽到有人說動物園對保育的貢獻微乎其微,只是在打高空砲,所做的不足以彌補剝奪的,但每當你調整好翻過頭的白眼,實際與他們說明動物園對保育的實質貢獻,他們卻又拿不出其他說詞得重覆先前言論,這可能是因為什麼呢?
主要的原因不外乎邏輯上的偏差、帶著有色眼鏡等等,但要注意的是,也有很大的可能是因為知識不普及與缺乏參與感,而這,動物園行業難辭其咎。
當你的保育行動與計劃中缺乏電視紀錄片中喜聞樂見的巨型動物(通常也是大眾少數能辨識的物種),即便動物園行業於再引入方面的投入(無論是親力親為或補助)不變甚至更高,社會大眾仍然會覺得你沒在做事,什麼黑足貂、歐亞河狸、隱䴉、美洲鶴、藍岩鬣蜥、布氏擬龜、波多黎各鳳頭蟾、非洲胎生蟾、巨沙螽之類的根本聽也沒聽過,誰知道你是不是隨便編個名字來唬人?不然就是說要帶回他家後院那些「隨處可見」的蝴蝶、甲蟲或者看起來都一樣的淡水魚,為這種事編列預算豈不是浪費資源?會有這樣的觀點其實並不讓人意外,不僅因為許多動物園只顧著「應付式」的介紹動物種類,在連接自身與野外工作的宣傳上做的十分差勁,且展出的個體又通常並不是參與放歸計劃的那些,缺乏動物有在回去的實感,這樣交相影響之下,難免使得大眾越發不信任動物園的保育職能。
現代動物園應當是連接荒野與人類社會的橋樑,但很多時候,他們太過閉門造車,說的故事也太浮於表面,比起單純的這隻動物是什麼(遊客可能回家就忘了),更重要的牠為什麼在這裡、現代動物園對於野外計劃的重要性始終得不到宣傳,所以動物園從野外抓動物的言論仍然層出不窮,許多數十年前保育學界就提出的觀念(比如將小族群串聯成關聯族群(metapopulation)或者從大族群分散出衛星族群,甚至是系譜對於族群的重要性)至今對於相關科系的多數學生而言仍然被歸類為「新知」,更別說距離更遠的社會大眾,要想將這些從業人員的「常識」轉化為民眾能聽懂的故事,憑藉現行的做法,似乎只能是天方夜譚。
同時,大眾嚷嚷缺乏參與感已經不是一兩天的事,儘管「我們能做什麼」已然是許多演講結束後提問時間的標配,但大多數人仍然對自身行為與野生動物保育間的關聯一頭霧水,除了一個將眼前動物與野外工作相連接的故事,他們更需要的或許只是一個能做隨手達成的小目標、動作,這也是為何數年前動物園行業大力推廣app「Biodiversity is us」的原因,因為雖然其內含的資訊對於專業人士來說有些不足,但對於一般大眾,光是能知道如何通過選購動物友善的商品、減少汙染來保護野生動物,就已經是難能可貴的事了,他們要的不過就是這樣一點參與感,而他們做了「保育」之後,要「認可」動物園也做了保育或許也就比較不是那麼為難的一件事。
光有口號沒有用,但只是埋頭苦幹缺乏對群眾的號召也不行,現代動物園至今仍然有許多不知道怎麼跟大眾開口的故事,更別提許多地區的動物園自身同野外工作的連結也還不明確,只有當動物園真正搞清楚自身定位,他們才能有效率的傳遞民眾所需的信息,而那些早該說出口的話,才能被更多人聽到與認識,大眾才會認知到,以往那些看似飄渺的高空砲,其實是早就附諸行動的現實。
圖片來自WAZA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