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化 #重磅上市 #經典好書 #十年磨一書
#摘自本書前言 #依附 #情感調節 #自我發展
.
書名:心智化:依附關係.情感調節.自我發展(Affect Regulation, Mental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lf)
作者:彼得.馮納吉、喬治.葛瑞蓋、艾略特.朱里斯特、瑪莉.漢普沃斯
譯者:楊舒涵、魏與晟
.
本書的付梓仰賴於許多事物的貢獻。我們引進了多方的資源,雄心壯志地期待本書能針對多重的讀者群,包括心理學研究人員、臨床心理學家以及心理治療師,同時也包含了其他領域的發展學家。從最一般的層面來說,我們希望可以突顯 #發展心理學對於心理治療與心理病理學有多麼重要。我們整合了心理學發展的科學知識,以及與成人及兒童工作的臨床經驗,來解釋心理治療。我們相信,只有在個別心理治療師與專業研究人員雙方能持續合作的情況下,患者才能受到最好的照顧。像這樣的整合,其價值當然無法馬上獲得所有人的接受(見Green 2000; Wolff 1996),也確實不需如此。心理治療師主要是透過談話來給予病人臨床上的幫助,因為這些病人所尋找的幫助不(只)是藥物,更是一個願意對他將心比心的人。相關學科在科學上的進展不一定會對心理治療的實務有所幫助,比如說,1940與1950年代霍爾(Hull)與史金納(Skinner)所提出的學習理論研究,對當時的心理動力取向治療師就沒什麼幫助,卻有益於另一種截然不同的心理治療學派,比較強調行為與環境,較少關注個人與意義。
.
我們的工作立基於那些傑出的前輩們,他們在精神分析與發展的理論上投注了相當大的心力,也建立了很好的理論基礎,如安娜‧佛洛伊德(Anna Freud)、梅蘭妮‧克萊恩(Melanie Klein)、馬勒(Margaret Mahler)、布洛迪(Brody)、埃姆德(Emde)、史騰(Stern),與其他許多人士。特別鼓舞我們的例子是安妮‧柏格曼(Anni Bergman 1999),她是分析師瑪格莉特‧馬勒知名的共同研究者,在她的書中,完美地整合了發展理論與臨床思維。讀者們也可在本書中發現柏格曼書中的許多想法,只是換成稍微不同的觀點來講。所有心理治療的發展都是起源於對人類發展的觀察,因此必然會共同享有許多重要的特色。同時我們也相信,在本書中討論的許多想法──像是父母鏡映的社會生物回饋理論、目的論與意圖位置、反思功能、精神現實中的精神等同與假扮模式、異化自我、心智歷程、情感等,當然還有最重要的情感調節與心智化──都為精神分析與心理治療提供了真正的新方向。
.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本書的思維與關注的方向並不侷限於精神分析,我們還運用了心智哲學的概念,以捕捉與描述嬰兒是如何透過探索他人的心智,來成就自身心智的歷程。人類會透過他人來探索自己,這個概念源自於德國的唯心主義,而後精神分析式的心智哲學觀又進一步地拓展了這樣的想法(Jurist 2000)。在社會認知的領域中,心智哲學的運用相當普遍。但我們的理論導向有些不同,因為除了認知外,我們也同樣關注情感。也因此我們援引了依附理論,依附理論強調嬰兒與原初照顧者的關係品質會影響到嬰兒的自我感(sense of self),並且有許多實證研究的支持。確切來說,我們的工作不只借用了依附理論,更對依附理論做了重大的重新概念化。我們認為,依附並不只有依附關係本身而已,而是能更進一步發展出表徵系統的能力,這可能是人類為了有助於存活而演化出來的功能。因此本書另一個具有貢獻的面向,便是舒緩了過往精神分析與依附理論的一些長期緊張關係 (Fonagy 2001)。
.
本書的書名是由三個標題(情感調節、心智化、自我發展)組合而成,主要內容就是在談這三個主題與其相互間的關係。我們主要關注嬰兒、孩童、青少年到成人的心智中,對心理狀態表徵的發展。心智化是一個發展理論界很熟悉的概念,論述了 #個體是如何理解到自己運用心智的方法,#好用以調整對於外在世界的經驗。心智化可說是自我發展的根本,因為心智化會逐漸豐厚內在組織,讓個體能參與社會,並與共享此能力的他人構築出複雜的人際關係。另外,我們也用「反思功能」這個詞,為「個體有多少心智化的能力」做出操作型的定義 (Fonagy, Target, Steele, & Steele 1998)。
.
心智化會立即令人聯想到自我的兩個層面:主體性(agentive)與表徵性(representational),也就是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 1890)所說的「主格我」(I)與「受格我」(Me)。自我表徵的發展一直以來都受到學者的高度關注,詹姆斯的「受格我」,或是「實體自我」(empirical self)(Lewis & Brooks-Gunn 1979),指的是我們認為自己身上所真實擁有的一系列特徵發展,儘管這可能是藉由推論外在環境對我們的反應而得來(Harter 1999)。因此,心智化的這層面在精神分析理論與認知理論中,都是有著長久歷史淵源的概念(Morton & Frith 1995)。但是自我做為心智主體,或我們在他處所說的「心理自我」(psychological self)這個概念(Fonagy, Moran, & Target 1993; Fonagy & Target 1995),相對來說是常被忽視的研究主題。心理學家與精神分析學者對鞏固自我主體性的發展歷程這個議題的漠視,可能是因為在傳統上受到太多笛卡兒主義者「第一人稱權威」的影響,認為個體能夠直接並正確無誤地得知內在的心智狀態,而不是將其看成是一個困難重重的發展成就。瑪西亞‧卡佛爾(Marcia Cavell 1988, 1994, 2000)的工作尤其提醒了大家,精神分析的後設心理學其實與笛卡兒主義相差無幾。精神分析與人類發展學經常附和笛卡兒的傳統假設,認為心智主體性的經驗是天生的。我們試圖在本書打破這個主流哲學傳統,提倡心智主體性應該是種逐漸發展或建構出來的能力。
.
對於意圖行動之表徵的發展與哲學研究都顯示出,意圖心智狀態的表徵可能有更為複雜的內在結構。個體可能可以部分意識到這些意圖結構,也可能完全無法意識到。這件事情之所以很重要,是因為要能理解到自我是個心智主體,就得透過人際經驗,特別是與原初客體相處的經驗。#心智化包含自我反思與人際知覺,這兩種要素結合在一起,就可以使兒童區分內在與外在的現實,也能從人際溝通中區分出內在心智與情緒歷程。在本書中,我們會同時運用臨床材料與實證研究,佐以發展上的觀察,來呈現嬰兒能經驗到自己是個擁有心智的有機體,或是經驗到他自己的心理自我這件事,並非先天固有,而是從嬰兒期至兒童期逐漸演化出的一種結構。這樣的發展極為仰賴兒童與更為成熟、友善及具有反思的成人進行互動才能完成。
.
我們認為,心智化不僅只是一種認知歷程,同時也是透過與原初客體的互動來「發現」情感的過程。因此,本書也會把重點放在「情感調節」這個概念上。在許多發展理論與心理病理學的領域中,這個概念都十分重要(例如Clarkin & Lenzenweger 1996)。情感調節就是主動調整情感狀態的能力,與心智化關係密切,因為心智化就是自我感與主體感的基石。在我們的想法中,情感調節是心智化的前提;但是我們也相信,一旦個體開始心智化,情感調節的本質便會有所轉變。在此我們辨識出情感調節可以是種情感狀態的適應,若發展出更複雜的型態,也能運用情感來調節自我。「心智化情感體會」這個概念,指的是一種更成熟的情感調節能力,讓個體能在自身情感狀態中,發現主觀的意義。我們認為,在每一種心理治療取向當中,心智化情感體會都是療效的核心,這代表著 #個體能在經驗上理解自己的感受,而 #這種經驗遠遠超出了僅能在理智上理解感受的狀況。也是在這種境界中,患者的抗拒與防衛才有意義,因為此時治療者對抗的不只是特定的情緒經驗,同時還是一整個心智模式的功能;這些受損的模式不只會扭曲心智表徵,阻礙療效的進展,同時也抑制了心智功能 (Fonagy, Edgcumbe, Moran, Kennedy, & Target 1993)。所以我們可能會誤解自身的感覺,以為自己處於某種感受,但實際上真正感覺到的卻可能是另一種情緒。不僅如此,個體甚至有可能會把自己從情感豐富的經驗世界中踢出。比如說,有些人沒有能力從心理和心理社會的前因後果設想而一再重蹈覆轍,這可能就是因為此人的心理歷程受到了廣泛的抑制,或是鞏固這些能力的心理歷程發展出了問題。
.
我們的情感調節與心智化理論更豐厚了先前的理論學家所提出的論點,如約翰‧鮑比(John Bowlby)所談的依附的演化功能。我們認為,早期客體關係的演化功能是為了使幼兒打造出某種環境,在這個環境中,可以充分地開展出理解他者與自我心智狀態的能力。我們假設,對於自我與他人心智的反思,都是建構出來的能力,是由早期關係演化而來。對人類而言,發展出能解讀人際互動的心智結構非常重要,而由於心智化又是人際功能的核心,由此推論,心智化在演化上必定有其特別的地位。語言當然是象徵性互動的主要方式,但為了要適當地運用語言,就需要組織主觀世界。內在狀態必須要有其意義,才能夠用來與他人溝通;同時我們也要有能力解讀他人的心智,才能在工作、情愛與遊玩時與他人合作。
.
本書會清楚強調,早期的人際經驗是最初的中介變項,影響著往後心理疾患與心理治療中會出現的心智能力。某種層面上,我們延續了心理社會取向的傳統,認為親職與早期的人際環境是發展病理學中的關鍵 (Cicchetti & Cohen 1995; A. Freud 1981; Masten & Braswell 1991; Rutter 1993; Sameroff 1995; Sroufe 1996)。儘管我們支持上述的觀點,但在上個世紀的精神病學與社會科學中,隨著領養與雙生子行為基因學研究證據出爐,上述觀點也開始陸續遭到批判(Eaves et al. 1997; Hewitt et al. 1997)。這些研究者們認為,過去的研究因為無法控制好基因上的變項,而過度高估了社會環境的影響。然而我們也注意到當前的精神病學文獻都變成了單純的先天論觀點,覺得只有基因資料是寶貴的,而且還有著精神分析這種只注重心理層面資訊的學門所無法提供的價值。其結果就是,早期環境只剩下少許影響,而且這些影響還是由於生理因素的緣故,而非心理因素(例如Marenco & Weinberger 2000)。
.
(未完待續,更多詳請請見本書)
.
《心智化:依附關係.情感調節.自我發展》
心靈工坊文化 出版
📖 https://tinyurl.com/4j7sms3h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5萬的網紅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記得打開CC字幕 難道我們不能相信科學了嗎...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志祺七七 の 粉專 :http://b...
佛 洛 伊 德 精神分析理論 在 李偉文官方粉絲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蘭陽有約】
■ 李偉文的88與 ∞
Ep.7:記憶與遺忘
■ 書名:【李偉文說書】
《記憶的風景+遺忘的慰藉》
■ 出版社:遍路出版 X 漫遊者文化
作家李偉文 X 彭瀞儀
說到記憶,除了「想記的記不住、想忘的忘不了」,更重要的是「沒有記憶我們就不知道自己是誰、過去曾經是什麼、在可想像的未來,又將如何發展。我們知道我是誰,主要是我們記得自己做過什麼、想過什麼、是一個怎麼樣的人,而且我們之所以能思考,說的每一句話、做的每一個動作,或是與別人的互動,都是因為我們具有記憶。我們是自我記憶的總和,它提供持續的自我意識,改變記憶我們就改變了身份。因此,假如記憶就是自我存在的基礎,那麼失智症就是最殘酷的疾病,就像是延長的死亡,隨著過往的記憶一天天消失我們也一點一點死亡,我們這個與眾不同的獨特個體,也一天一天不見……。」
這是醫師作家李偉文X遍路文化X漫遊者文化合作推出的〔有聲說書〕系列—【李偉文說書】《記憶的風景+遺忘的慰藉》的開場,不僅是他從荷蘭格羅寧根皇家大學(University of Groningen)心理系教授杜威.德拉伊斯瑪的兩本著作《記憶的風景》、《遺忘的慰藉》歸納提列的重點,更是他多年來閱讀相關主題書籍的整合書寫與配音導讀,一萬五千字、總長大約一小時的錄音腳本包括五大單元:1. 記憶的風景、2. 過目不忘的絕對記憶、3. 精神分析理論與記憶的重組、4. 記憶、睡眠與學習、5. 遺忘的慰藉。
除了破題開場說明「認識記憶」的必要性,李偉文醫師更以「視覺暫存」說明人類「遺忘」的必要性:「我們如果沒有忘記東西,我們連看都沒有辦法看東西。也就是,大腦如果沒有忘記過去的影像,如何接受新的影像?」因此,讓人稱羨的「過目不忘」能力,其實是「很悲慘的,連日常生活都成問題,什麼都記得就等於什麼都不記得……。」
至於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認為,「現在的問題是基於童年時期的創傷影響,只要透過催眠回到當時,問題即可迎刃而解」,李偉文醫師特別在訪問中就此加以論述。
李偉文強調,為什麼要學習這類知識,就是要「從大腦科學來看如何改善自己的生活、如何面對真正的學習和人生的經驗。就如同阿德勒心理學所說,不管過去怎麼樣,我們可以從現在開始決定自己要怎麼樣,我們不需要背負過去創傷的陰影,要朝前看。」
耗費時間心力上窮碧落下黃泉地閱讀、書寫一萬五千字的錄音腳本、進錄音室錄製有聲書……,李偉文說,現在的年輕人喜歡用聽的方式接收新的資訊,因此,他希望能透過這樣的努力,讓更多年輕人聽到好書。
請聽李偉文的88與∞ Ep.7:記憶與遺忘。
收聽{聽書}
FB|https://reurl.cc/KjGdeM
Blog|https://reurl.cc/main/tw
Castbox|https://reurl.cc/k06Mer
SoundOn|https://reurl.cc/Mde60K
佛 洛 伊 德 精神分析理論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每個人內心,都有四個我:
公開我:別人知道,自己也知道,例如履歷表上的那個我。
隱藏我:自己知道,但別人不知道的我。就是你的缺點、隱疾或慾望。
盲目我:別人知道,但自己不知道的我。缺乏自信的人,過度膨脹的人。
未知我:自己不知道,別人也不知道。就是俗稱的潛意識。
沒有人能同時拿出四個「我」來面對世界,問題來了:
你願意公開的我、和隱藏在你面具下的哪個「我」,哪個受歡迎?
這就是認識自己。
◎我是誰?臉書上面有答案
每天至少花一半時間關注社交媒體,這代表你的哪個「我」欲求不滿?
你在臉書常分享哪些資訊?工作、美食、愛情……代表你心中最缺乏那一塊。
◎老是焦慮、不快樂?因為你內心的三個小人常打架
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三個小人:本我、自我、超我,
動不動就跟人發生衝突,這種人多半自我太強烈,
過分在意他人看法,總是活得很累,代表你的超我太認真。
◎找到我,讀懂自己的內在需求
至今還難忘初戀?這是心理學的未完成情節在作祟。
一定要男友有房妳才嫁?妳被這個社會的集體無意識綁架了。
誰說中年危機一定是壞事,這是你重新認識自我的機遇。
對生活總感焦慮,對自己沒信心?覺得前途一片迷茫?
那是因為你從未和自己在一起,得從認識自己開始。
取自《面具下的哪個我更受歡迎》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晚安:
這本書所使用的概念,我會融入非暴力溝通的架構中,談「事實」。對我來說,不同的「我」的說法,很容易讓讀者理解,也常收到聽眾的正面回應。
下文是我寫的推薦序,把這本書的內容簡單整理了一遍,介紹給大家。
祝願您,能跟自己在一起,好好認識自己!
.
在這篇文章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此文章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文章下方留言。
... ... ... ... ... ... ... ... ... ... ... ... ... ... ...
心裡想著母慈子孝,卻活得雞飛狗跳
【文/洪仲清】
忙碌的生活,經常會讓人迷失自我。
尤其是扮演「媽媽」這個角色,家務繁雜,又同時要應付多元關係裡的情緒勞動,體力、腦力、心力常常捉襟見肘。緊張焦慮的情緒基調是常態,心裡想的,跟實際做出來的,常常落差大到讓人懊惱。
精神分析理論對於焦慮有獨到的見解,心理學家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試著把我們的內在分成不同的人格結構,來解釋與焦慮相關的心理疾病,他把人格結構分為:本我、自我、超我。人格結構之間的運作失衡,可能是造成焦慮與心理疾病的原因之一。
複雜的社會更強烈衝擊著我們內在的穩定,讓我們不斷在失衡與再平衡的循環中,掙扎著要達到我們心目中的完美。從現實到理想的遙不可及,形成了慣性的壓力,我們所熟知的「壓力」這個詞彙,慢慢變成了一種對感受的描述,跟緊張、焦慮關係密切。
「從小到大,你頭腦中的哪些聲音,經常跳出來阻礙你更輕鬆的做自己?」
我們可以把本我、自我、超我,看成心裡的三個小人,這三個小人重視的價值觀不太一樣。簡單來說,可以將本我看作重享樂、自我重現實、超我重道德。在我們文化中的媽媽,困囿於傳統賢良母親的形象,在巨大的道德壓力之下,時常喘不過氣來。
現代媽媽要負擔的工作,早就不同以往。不僅育兒要付出更多心力,長照的辛勞也跟農業時代不可同日而語,有些媽媽還要一肩扛起家中的經濟重擔,超我的聲量時不時就會大過本我與自我。
特別是孩子生病的時候,內疚與罪惡感更是止不住的翻騰。不少媽媽分享,自己都生病了,還要照顧家裡生病的老小,難以好好休養,自責還像暗處的小蛇那般,不經意的咬得自己心疼。
有時拖著疲憊的身軀,好不容易熬到夜晚,負責兼顧現實處境的自我,也開始耗弱。這時本我可能就會突然大呼小叫,不少媽媽也都坦承有過這種經驗,開始報復性追劇,就算犧牲睡眠、健康、情緒穩定,也要享受得來不易的休閒時間。
這三個小人如果沒有互相了解,達到一個整合與平衡的狀態,要輕鬆做自己,就會特別難。然而,我們要意識到這些,就得要好好藉著獨處,來面對自己才行,但這可能對某些媽媽來說,是一種認知上的奢侈。
每天花個20分鐘,好好閱讀這本書,其實也就足夠。作者已經把很多難解的糾結,先幫我們梳理開來了。隨著我們的目光在文字中移動,我們便能感覺被同理;在作者提供的問句之後,展開自問自答,讓我們傾聽自己內在微弱的聲音。
我雖以女性角色為例,但這本書一樣適合男性。像是溝通句型中常使用的「我訊息」(這本書寫成「我句式」),男性經常練習,也可以讓伴侶感覺更親近。多認清自己能力上的限制,而不是只將雙眼緊緊盯住他人的認同肯定,可以讓我們緩解不少焦慮。
「在所有焦慮的背後,都隱藏著三個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
祝願你,能允許沒有確切答案的問題存在,認識自己沒有終點,每一天我們都能多靠近自己一些!
.
以上文字摘錄取自
面具下的哪個我更受歡迎:公開我、盲目我、隱藏我、未知我,每個人都有四個我。哪個「我」才能讓我有自信、不焦慮、過得快樂?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5938
任性出版
https://www.facebook.com/willfulpub/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佛 洛 伊 德 精神分析理論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記得打開CC字幕 難道我們不能相信科學了嗎...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志祺七七 の 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各節重點:
01:08 科學建構的方法:歸納法
02:02 歸納法的問題
02:49 卡爾.波普對科學與真理的看法
04:02 波普提出「可否證性」的概念
05:13 波普對「偽科學」的看法
【 製作團隊 】
|企劃:上過科學哲學這堂課a鯉鼬
|腳本:覺得科學哲學滿有趣a鯉鼬
|剪輯後製:對科學發展感到驚嘆aPookie
|演出:愛因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 「科學」(方法)是一種還是很多種?https://bit.ly/2y2Mhzn
→ 《哲學的 40 堂公開課》:「從錯誤中學習—波普與孔恩」:https://bit.ly/2y1pJiL
→ 維基百科:天鵝:https://bit.ly/2IxhbVG
→ 維基百科:黑天鵝:https://bit.ly/2NWLSt9
→ 哲學速成班:卡爾.波普爾、科學與偽科學:https://bit.ly/2P0osQ5
→ 愛因斯坦 廣義相對論100年:https://bit.ly/2P2OS3E
→ 【科學史上的今天】5/29——史上最重要的日蝕觀測:https://bit.ly/2y6O46y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佛 洛 伊 德 精神分析理論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聖地之夏] #高雄栂尾山的高山寺:夢的頓悟 / 李長潔
.
「媽,我們今天要去高雄」。「高雄?」,媽媽頓時黑人加問號。沒錯,在京都的西北方向,嵐山在上去一點,有一處靜幽之地,就叫做高雄,台灣南部的高雄本來就是日治時代(1920)所取的地名,我們知道的「打狗」(閩南語),即是「高雄」(takau)的諧音。
.
■ #京都超高能量景點
.
高雄由三個地方組成,包含 #高雄、#槇ノ尾、#栂ノ尾,就在嵐山清滝東北方的深山裡。你可以從京都車站前的巴士站搭乘「#JR巴士」的「高雄.京北線」,大約40分鐘就可以讓你被充滿靈能量的自然山水緊緊環抱。也就是因為此片山林能量充沛,才能讓空海大師在此開創 #神護寺,智泉上人建立 #西明寺,以及,明惠上人安居於 #高山寺。
.
高雄三尾,我最喜愛高山寺,除了幽靜深暗的寺院山區外,高山寺在宗教、藝術與人類知識上,都有著十分獨特的地位。寺院山內石階密布,潮濕的水氣讓眼見事物表面都生長著濃綠青苔,#富岡鐵齋 寫著大大的「栂尾山 高山寺」,是書法的逸品。平坦的石道旁藏著柔軟的蕨類與清澈流水,兩旁樹木高大,春夏綠意滿溢,秋天則紅葉似錦,冬季的寂寥又有另一種蕭瑟美感。
.
■ #兩樣舉世無雙的寶物
.
高山寺有兩項舉世無雙的文物(或思想),讓我將其列入「聖地之下」的範疇,其一,是傳說為 #鳥羽僧正 繪製的《鳥獸人物戲圖》,另一個則是開山祖師 #明惠上人 的《夢記》。
.
■ #可愛漫畫的始祖
.
《#鳥獸人物戲圖》共有甲、乙、丙、丁四卷,甲卷以擬人化的方式描繪動物西嬉戲,乙卷則畫上實在空想的獸物,丙卷則是人間風俗,丁卷畫有特殊的人物。尤其是甲卷在動物擬人畫的構想上,甚至可以說是日本最早的動漫形象。畫中動物的滑稽互動,有諷刺人類生活行為的意涵。不過,今日我們看到放置在高山寺石水院的畫本,乃是複本,正本分別收藏於國立東京美術館和國立京都美術館。
.
■ #夢的紀錄與悟道
.
而《#夢記》則來自於明惠上人之手,惠明生於1173年,死於1232年,是鎌倉時代初期的高僧。鎌倉時代是日本佛教世俗化的重要時期,先後出現法然、親鸞、道元、日蓮等多位高僧,那是一個日本人的靈性極度活耀的時代。我研究了一下日本佛教史,明惠上人並不常被列在其中,或總是被快速帶過。但是,重要的是,惠明為人類留下珍貴的知識遺產,在精神分析領域中的重要貢獻,就是貫穿一生、為數龐大的 #夢的紀錄。
.
我們都知道,心理學家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對夢境做出記錄與解析的重要心理學家,不過,早在1192年開始,惠明上人便著手記錄夢境,並且將夢與他的個人生活、修行生活緊密地結合,成為對佛的頓悟,也是在自我主體上追求完整性的奧秘歷程。而高山寺石水院,就是明惠上人記錄夢境、探索悟性的重要場所。
.
■ #石水院的靈性風景
.
先不管《鳥獸人物戲圖》與《夢記》,我們之後再來好好的談論。當我進入到石水院中,一切都安靜了下來,當然原本就很安靜,但當下感受到的那種靜,是心靈的靜。走過啟悟明惠上人的「#善財童子」像,漆黑的影子在穿堂上像是心理的一幢陰影。黑暗後則是一片綠色的光影輕浮,我靜靜地坐在石水院的房間中,周遭的迴廊敞開成一幅夏日的景觀,風吹拂著樹梢,那片綠色看似靜止卻有如複雜理論般有規律地、細微地流動著,蟬鳴似遠似近地環繞。一滴汗從眉心泌出,啊,這就是夏天啊。
.
#參考文獻
Kawai, H. (1979). 明惠上人の夢について [myoeshonin no yume nitsuite]. 大谷学報, 59, 63-65.
.
#帶著媽媽去旅行 #夏天的風景

佛 洛 伊 德 精神分析理論 在 超級歪 SuperY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立刻加入頻道會員,實際行動支持超級歪: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AM7yIYvZGYLJR6z6RqLlNw/join
#超級歪電影院 https://www.facebook.com/Mr.SuperY
第四集【諾蘭導演系列】:全面啟動電影解析:第一層 / 夢境與佛洛伊德
EP4【Nolan Series】:A Freudian Analysis of Inception / Dream and Freud
超級歪:「諾蘭這回合使出了洪荒之力。看完影評別忘記抽書呀!」
#全面啟動的第一集影評就十分鐘面兩集怎麼辦呀
#最近BBC出了21世紀百大電影名單看來該找時間來好好聊聊了
📣分享本影片就有機會抽《弗洛依德:思潮與大師經典漫畫》。
參加抽獎活動時間為期一週:2016.8.26 - 2016.9.2
👏感謝立緒文化的熱情贈書
-
本集關鍵字:Nolan / 全面啟動 / 盗梦空间 / 快速動眼期 / 腦科學 / 精神分析 / 佛洛伊德 / 心理學 / 伊底帕斯情結 / 夢的解析 / 今敏 / 希區考克 / 戀物 / 過渡客體
-
參考資料:
高宣揚《佛洛伊德主義 》1993
Anthony Stevens 《夢:私我的神話 》2000
Andrea Rock《我們為什麼要浪費時間睡覺 》 2007
Richard Appignanesi《弗洛依德:思潮與大師經典漫畫》
Sigmund Freud《夢的解析》2010
《精神分析引論》 2010
Vicky Lebeu《佛洛伊德看電影:心理分析電影理論》 2004
Peter D. Kramer 《佛洛伊德 : 幽微的心靈世界》 2010
延伸閱讀:〈踢貓的故事──佛洛伊德與防衛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