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早年剛開始學佛的時候,每當我生起了些許的煩惱和自己的貪、瞋、癡、慢、疑熾盛得無法轉化的時候,我最常做的一件事便是讓自己的心先安頓停歇,找時間多閱讀諸佛菩薩、祖師大德他們利益眾生、捨身忘死,為了眾生所發的菩提心的感人故事,更是俯拾皆是。在過去更長久之前,當時的佛名為一切度王佛的劫數中,有兩位出家人,一個叫做精進辯法師、一位叫做德樂正,當時的一切度王佛經常為了度化眾生,開示成佛解脫的妙法。有一次也是佛正在開示佛法,此時正是人、非人、天龍八部以及所有的一切佛弟子、四眾弟子都在會場上很專心地聆聽一切度王佛的開示,精進辯法師當時也是很專注地在聽佛講說,立刻就證得了菩薩的位階。可是在他旁邊的另外一位比丘德樂正,卻沒有辦法專心地聽講,一直想要閉上眼睛,因為實在太睏了!精進辯和德樂正因緣特殊,也非常地照顧德樂正,他在德樂正的位子旁邊告訴他:「你不要再昏沉了,千萬不要再繼續睡下去了,你要知道你這是經過千百億萬年之後,才遭遇到佛的住世,這種機會實在太難遭遇,你要趕快醒過來,千萬不要再繼續昏睡。你要解脫,睡眠實在是最大的一個煩惱。解決這個根本煩惱,就是要常常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初衷,當時是如何地上求佛道,下度眾生,所發的誓願千萬不要忘記,才有辦法獲得解脫。」
這一番話,德樂正雖然聽了有些許的調整,但是我們都知道習氣是千年萬載所帶來的,豈能在一朝一夕之間轉變過來。雖然那段時間有稍微變得精神抖擻一些,可是漸漸地老毛病又生起,經常無法控制自己的昏沉掉舉,有很多次他也知道,他也嘗試要坐下來好好地思惟佛陀所開示的佛理,甚至於還跑到海邊的石頭上面打坐,用盡一切的方法調整自己的出入息,希望能夠克服自己貪睡的毛病,但是這種拉鋸到最後他還是被昏沉給打敗了。在某一次打坐的過程中,德樂正正在和自己的昏睡習氣做搏鬥的時候,精進辯法師看到了,為了他這種習氣,也用盡了一切方法曾經要勸勉他,但他知道習氣這種事便是一種業力,如果沒有重大的因緣,是無法改變的,他心裡也明白其實德樂正是很想修行證道的,因此已經獲得了菩薩果位的精進辯比丘此時是有神通的,他心中生起了一股慈悲心。他用慈心三昧化現為一隻蜜蜂王,馬上就從身上發出很刺耳的嗡嗡嗡的聲音,速度極快地朝著德樂正的眼睛飛撲過去。這個動作由於是突如其來,而且蜜蜂直接飛往他的眼睛,彷如一根針正不偏不倚地朝著他的眼睛直戳過來,這動作讓德樂正不覺地覺醒過來。接著一段時間以後,他又漸漸地昏沉想睡,那隻蜜蜂王便又會再度現身要螫他的眼睛,他因為驚嚇害怕便不敢昏沉,如此反覆多次之後,漸漸地他的習氣就改變過來。由於德樂正改變了習氣,他的精進和悟境也漸漸地提升,蜜蜂王覺得應該可以幫忙協助德樂正的悟境,他不斷地用各式各樣的示現來讓德樂正明白貪執和無明對於修行上負面的果報,最後終於感化了德樂正比丘,他受了精進辯比丘的慈悲感召,終於突破了他長久以來的昏沉,每天毫不鬆懈地精進修行,最後他也證悟到了不退轉的果位。
節錄|心無所繫,意無所縛,識無所緣https://teacherwang.pse.is/楞嚴經蠡測三
✅歡迎點擊「發送訊息」,王薀老師將陪您解心愁。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與佛有約 - 佛教造像題記中的祈願與實踐 本次將帶著聽眾朋友第五次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文物陳列館,由此特展的策展人之一曹德啟先生,他同時也是政治大學宗教所博士候選人,來為各個聽眾介紹此展。 本拓片展覽內容主要是石刻佛教造像碑的發願文。石刻造像顧名思義,是指在石頭上雕刻佛...
佛說萬佛名經 在 王薀老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拴馬索」——念珠之功德與作用之一 》
在解脫的道路上,現正值末法,所謂依法不依人,我覺得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有著依法不依人的概念,最起碼可以破除現代人偶像崇拜的盲從心態,就如同依智不依識一般。真正的善知識是可以導人於正法,使人去除無明和一切煩惱,尋找到原本自心中本自俱足的智慧,依智解脫,但在現今苦海茫茫的眾生,幾個能從無垠煙霧中看到解脫的明燈?此事今古難全,有不少行人都有此嘆,更有人蹉跎一生,直至老時,仍是拄杖握手心悵然。為什麼?沒有把握,沒有方向,茫然不知如何是好。這種心境,自己也曾經經歷過,直至年少時看到道綽大師解脫的過程,心中忽然獲得大安心的安樂之感油然而生。
道綽大師便是典型的依法不依人的典範,為什麼呢?學習過淨土法門的人才會知道,道綽大師是因為在山西的玄中寺有因緣結識到曇鸞大師所有行誼及智慧之後,突然之間如遭響雷轟頂、振聾啟聵般,霎時間披頂酥酪,整個融化全身般豁然開朗,緊接著是一陣清涼如月般地欣喜,從此之後道綽大師便成為曇鸞大師的私淑弟子。
兩人生前從未謀面,也無師徒門派關係,只因為拜謁了曇鸞大師的碑文,碑文中所記述的修行過程,從此之後,道綽大師就捨棄了他過往專弘《涅槃經》長達二十四次的法席,若是沒有相當的魄力決心,斷然不會在中年時期轉修念佛法門終其一生,從此之後鎮日孜孜,無敢放逸,宵衣旰食不足以形容其一心念佛之精進,並且在其往後的歲月中,整整用了三十六年的時間弘揚宣說《觀無量壽經》多達兩百次以上,並且日日持誦阿彌陀佛名號七萬聲,最終在其臨命終時,眾人皆見有祥雲從西方世界化為三道無可逼視的白色佛光,徹照道綽大師的丈房,直至吉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這是過去我在讀《高僧傳》時,對淨土祖師道綽大師在心中所留下許多印象深刻之行誼,更令我清楚明白到道綽大師昔時推廣念佛法門時那般令人追思動容、不可思議的事蹟,也才明白傳記中一般人少會去注意到的一段話。這段話也是記載在高僧傳記中,描寫道綽大師的一段文字,裡面描述到當時道綽禪師在弘揚淨土念佛法門時,原來當時念佛的人數已經多達不可數的數目,並且共修持誦佛號的聲音幾乎日夜、時刻充沛於山野窮谷之中,迴旋蕩漾不已。如此莊嚴場面可令所有的眾生感動不已……。
但和一般人不同的是我注意到當時道綽大師領導人們念佛時,竟然是用豆子計算自身念佛號總共多少聲!例如如果有上等精進念佛者,念佛號可以累積到豆子總數八十石到九十石。如果依照漢朝時一石大約是三十一公斤左右,那依此計算,每天如果很用心念佛的,在道綽大師的座下最好的學生,他計算豆子的數字大概一天可以累積到四十石或九十石之多,這應該是念珠最早的由來和濫觴之始……。
許多人不斷地問我,為何我有因緣收藏那麼多的各類念珠?這問題我思考過一段時間,我發現每一串念珠和我之間都會有各自不同的法緣產生,但不能不說道綽大師讓我認識到,在那個時代,念佛人要擁有一串可以安心念佛的念珠,都是非常地不容易,但至少啟發了後世念佛時人手一串念珠,它整個的發展及重要性,也因此更加深我對道綽大師的追思及敬慕崇仰,就如同當年玄中寺中的道綽對曇鸞大師之一般……。
談到我的第一串念珠,說實在曠日彌久,如煙似潮,很難追憶,但在我過往的學習過程中,的確有它的意義存在。也有不少人問過我:「老師,我經常看到您所披戴的念珠、手上念持的手珠,都各不相同。老師到底有多少串念珠?」這類問題過往至今,常有人問及。說實在,在我手上經手過的念珠無從考據,因為念珠對我現在而言,並非重點,只是我生命當中某一段求法、修法歷程中各自不同的因緣罷了!年輕時會很在意念珠的重要性,幾乎連睡覺都習慣手持念珠,行、住、坐、臥都未曾暫離,因此目下手邊其實尚保留了各式不同修法所需材質之念珠,希望在有限的篇幅中陸續可以和有緣的同修法友們分享。(未完待續)
王薀老師
✅歡迎點擊「發送訊息」,王薀老師將陪您解心愁。
佛說萬佛名經 在 指傳媒 Fingermedia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靈鷲山萬佛燈會與佛同行 &孝親善行為疫情祈福
[記者姜志剛/新北報導]有孝人間,宜蘭先行;善行天下,宜蘭開始!
新冠疫情打亂全球人心,5月適逢佛陀聖誕與母親節,靈鷲山蘭陽講堂與宜蘭縣孝親尊師聯盟善心、善行加乘,熱力舉辦第14屆「萬佛燈會~宗教聯合祈福平安夜」、「有孝平安年~甲父母洗腳」活動,逾500人不分宗教族群,8日齊聚宜蘭運動公園體育場前廣場,點亮一萬盞佛燈,感受與佛相見、萬燈齊明的溫暖;9日在萬佛前為父母洗腳報親恩,2天1夜的活動點亮不一樣的愛心、看見不一樣的宜蘭、度過不一樣的母親節!
佛燈如心燈,點一盞燈供萬佛,靈鷲山開山住持心道法師在全球提倡「心和平世界就和平」,蘭陽講堂以「一佛出世萬佛禮讚,供一盞燈結萬佛緣」理念,舉辦萬佛燈會,歡迎萬佛光臨為佛祝壽,台灣人很善良有福氣,宜蘭縣各界透過燃燈供佛、跨宗教祈福、唱聖歌、甲父母洗腳、演奏會等等多元豐富活動內容,提醒人們及時行孝行善,疼惜生命的點點滴滴,共創宜蘭有孝有愛人間,大家配合防疫生活都配合量體溫,全程佩戴口罩。
點1盞燈,與1萬尊佛結緣,8日蘭陽平原豔陽高照,中午11點半現場灑淨後,12點同步點燃現場40個燈座各有250盞佛燈,為活動揭開序幕,1點,所有燈點亮那一剎那,美麗極了!彷彿形成一個善的結界,正念能量相應人間平安吉祥善願,發願受戒的心清淨無染,希望帶給大家平安、圓滿的祝福。
5月19日是農曆4月初8釋迦牟尼佛聖誕,現場也讓大眾淨心浴佛;慶祝母親節,現場有孝親卡可寫下給母親的祝福和愛;放大版的《佛說佛名經》也很有看頭,在萬佛燈會裡點燃光明心燈,虔誠禮讚佛名供燈獻佛,認識不同的佛,可以依著經典上和酥油燈上的佛名,找到和自己相應的佛,與佛廣結善緣。
萬佛平安夜,宜蘭好生活!晚間7點「宗教聯合祈福平安夜」,宜蘭縣長林姿妙、宜蘭市長江聰淵、靈鷲山無生道場監院大康法師、宜蘭縣孝親尊師聯盟朱儒文理事長、靈鷲山東區護法會執行長陳松根,和天主教靈醫會高國卿神父、宜蘭縣一貫道協會周李雄會長、宜蘭縣道教會李文貴理事長、玉尊宮主委陳才馨、金土地廟主委高志肇、羅東天公廟主委楊碧村、二結王公廟主委張明華、昭應宮主委張建榮等各界宗教代表,共同念誦祈請文。
眾人虔誠祈請眾神佛無私護衛台灣這片土地和可愛的人們,所有人的心靈都能俱足勇氣與毅力、責任與承擔,人人秉持彼此關懷、愛護、尊重的信念與行動轉危為安。生病的人儘快痊癒,恢復健康,不幸往生者往生善處,安心歸去,人人遠離驚恐、苦難和挫折,平安吉祥!
宜蘭縣長林姿妙致詞時表示,大家聚集共同感受一萬盞佛燈的祝福,心裡非常平靜而溫暖。非常感謝宜蘭縣不分宗教派別、齊心協力,號召朋友鄉親姐妹兄弟們,一起用宜蘭人的熱情、誠摯心意,為國家、土地、人民獻上祝福,透過良善的力量,讓第三波疫情能夠遠離,護佑宜蘭縣民、台灣民眾、全球人人都能平平安安,也跟天下偉大的母親說聲母親節快樂!
靈鷲山無生道場監院大康法師說,百善孝為先,行孝行善不能等!宗教勸人為善,每位神佛都是人間菩薩,未成佛先結佛緣,佛菩薩八萬四千法門,每個前來供燈獻佛的都是未來佛,法會按照《佛說佛名經》中,為每盞燈安奉1尊佛名,每尊佛的名字都是祂成就的法,都有不同佛名的啟示,隨後的繞佛活動,祈願護佑土地及人們身心輕安、法喜滿盈。
9日是母親節,母親用青春和溫暖的生命照顧孩子讓人感動,現場很多孩子帶著爸媽、祖父母,在萬佛前發揮孝道精神,幫長輩們洗腳。立法委員陳歐珀、宜蘭縣議員劉添梧、林麗、林錫明、羅東鎮長吳秋齡、壯圍鄉長沈青山、三星鄉長李志鏞、宜蘭市農會謝立賢總幹事、頭城區漁會理事長鄭讚福、頭城區漁會總幹事陳秀暖、教育處王泓翔處長、冬山國中江立強校長等人也到場獻上祝福,溫馨沐浴在佛恩裡的場景,更顯母愛和節日的可貴,也為活動畫下圓滿句點。
佛說萬佛名經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與佛有約 - 佛教造像題記中的祈願與實踐
本次將帶著聽眾朋友第五次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文物陳列館,由此特展的策展人之一曹德啟先生,他同時也是政治大學宗教所博士候選人,來為各個聽眾介紹此展。
本拓片展覽內容主要是石刻佛教造像碑的發願文。石刻造像顧名思義,是指在石頭上雕刻佛像。這是非常慎重,珍貴難得的經驗。造像完成時,刻下發願文記錄緣起過程、時間、共同出資的佛弟子、指導法師、造像內容,最重要的還有個人或眾人發願造像目的。發願是學佛、修行成佛的起點,可稱為初發心。發願造像供養佛陀,同時請佛見證、護持眾人的修行。發願產生的動力既是向上供養佛,也是祈請佛向下護持。藉由造像,發願者與佛陀之間深層地溝通互動,這是我們將發願文的展覽命名為「與佛有約」的原因。
「與佛有約」,約定的內容分為供養與護持。何以造像供養?佛教強調佛形像(色身)莊嚴美好,非世間語言所能比喻。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令觀者無上歡喜,目不能捨,心更嚮往,由此走上學佛之道。可以說在佛教傳播上,文字與圖像並重,尤其是對初階者,佛像莊嚴是直觀入門的捷徑。
佛教又說畢竟空,三界唯心,色身如幻;故《金剛經》說,「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又如《心經》所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是古來名僧大德都深知圖像的重要,《續高僧傳》記載唐代淨土宗大師善導(613-681),造淨土變相三百多幅。日本的雲遊僧圓空(1632-1695),盡其一生日夜雕刻木佛像,行腳四方以佛像與信徒結緣,他刻了十萬尊以上的佛像,至今在各地寺院遺存約五千尊。他們都成功地透過佛像傳播佛法。如展覽拓片內容所見,或個人發願,或信眾相約共同集資造像,表明他們供養佛陀,虔誠修行的心意,與古代高僧的願力沒有兩樣。僧俗積極複製圖像,造像無數的過程,是佛教藝術的特徵之一。
「與佛有約」約定的第二部分是請佛護持,或稱保佑、加持。為何需要請佛加持?發願是修行者實踐的第一步,也可以說是自力,而佛陀加持可以說是他力;自力與他力互為表裏,相互輝映。修行菩薩道者,在實踐生活中唯恐自力有限,智慧不足,故祈請佛力加被,速成佛道。現實世間紛擾不斷,飛來橫禍難以預料,故而需要觀世音菩薩無時不刻的保護,「千處祈求千處應」,滿足世俗人的需求。
佛陀出家,修行證道的初發心是為了解脫無常世間,超越生死輪迴。他證得圓滿正覺,說法度化無數弟子,最後在雙樹之間側臥,宣稱進入常樂我淨的無餘涅槃。弟子們依法火葬荼毗後,將無數的佛舍利子分送天下,造塔供養,流傳佛法。從此佛陀不在世間,進入像法時期。僧眾為了克服佛法即將消失的深刻憂慮,除傳抄經典,講經說法之外,更加強對佛舍利的崇拜。世間護法的皇帝如印度阿育王為弘揚佛法,供養佛陀,在各地造八萬四千佛塔;隋文帝也仿效阿育王,積極在全國各州造立舍利塔。
在無佛的時代,修行者造像祈願,將來往生彌勒菩薩所在的兜率天宮。彌勒菩薩在久遠的未來將下生世間成佛,並且廣大說法,令所有眾生開悟。修行者往生兜率天,將來也隨著彌勒下生,聞法開悟。這是最初往生者的心願。到了南北朝末期,阿彌陀佛西方淨土逐漸取代兜率天,成為世俗信眾臨終往生的標的。阿彌陀成佛前曾發四十八大願,其淨土極樂世界莊嚴光輝,滿足物質需求,修行精進,更方便的是信者臨終前只要發願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十次,必得往生。
從展覽拓片可看出,發願者涵蓋社會各階層,皇帝、貴族、官吏、將軍、士兵、僧人與民眾,不分貴賤,在不同的時空,各自發願,共同參與供養與實踐學佛修行的經驗,此展共分分為六大展區。
• 壹、莊嚴
• 貳、崇因樹果
• 叁、現世利益
• 肆、修行實踐
• 伍、佛法復興
• 陸、淨土往生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4hstVBSefI/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