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黃老斯常跟人談到教養的議題,從我的同事、粉絲和家長之間得到很多反饋,也讓我這幾天腦袋轉呀轉,全都是思考教養的問題。我注意到,每當跟爸媽們討論到跟教養有關的話題時,很自然而然的就討論到該為❤️孩子❤️培養什麼樣的「特質」。
😀這種「特質」並不是一般常見的聽話,而是希望能從「教養」的過程中,發現孩子的「優點」。其實每個爸媽都希望從教養的過程中,發掘孩子的個性與特質。不過有時我們很容易過度要求孩子,反而忘了教養的初衷。原因不外乎是我們在特定的場合和時間點,希望孩子的行為能配合時宜。
😀那麼,就專業的角度來說,教養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呢?用學術的說法,就是透過家庭教育幫助孩子「社會化」。我們希望孩子「社會化」,是為了孩子將來進入學校、人群中,能表現出良好的適應力,換句話說,每個爸媽都希望孩子離開家庭以後都能「過得很好」。
💡其實幫助孩子社會化,並不意味著要讓孩子變得跟別人「一樣」。在黃老斯的過去許多案例中,觀察到很多孩子之所以對某些行為懼怕、退縮,或是對新事物表現出消極、等待命令的態度,都是因為我們爸媽在管教的過程中,表現得過於積極,反而扼殺了孩子表現個性的機會。
那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如果我們希望能在不影響孩子的性格上,我們該注意什麼呢?
💡【#以身作則讓孩子自然薰陶】
小孩的模仿能力強,而爸媽與身邊最初的接觸對象,往往是小孩最直接的學習楷模。因此,我們在孩子面前的一舉一動,其實都有強烈的教育作用。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在跟大人的應對互動上,能有比較好的反應,其實我們在孩子面前更要注意自己的肢體動作、語氣和情緒。
💡【凡事都有 #第一次】
很多時候我們認為教養是一系列的課程。比方說像是吃飯,就有怎麼用筷子、餐桌禮儀等行為規範。但其實對孩子來說,第一次遭遇狀況,更能造成深刻的印象。因此黃老斯建議爸媽,不要害怕讓孩子去接觸陌生的事物,此外在接觸的同時,適時的指導正確的行為,將有助於他們遇到類似狀況作出好的反應。
💡【永遠記得給孩子 #表現機會和 #自主空間】
黃老斯了解每個爸媽保護孩子的心情,這裡也要提醒一下,「父母的過度保護」往往是教養的最大殺手。黃老斯過去遭遇過一個孩子,無論是玩遊戲還是做測試都偏好難度不高的重覆性遊戲,遇到需要創造力與思考力的項目,隨時都需要旁人的指示才能行動,否則就會表現出不耐、生氣的負面情緒。後來才了解到是因為爸媽愛子心切,凡事都會「小心、注意」警告孩子,反而讓孩子日後面對新事物會畏縮猶豫,反而扼殺了她表現能力的機會。
❤️因此,黃老斯要建議每個疼愛小孩的爸媽以適時的陪伴代替指導,讓孩子在每件事都有自己的表現機會,再根據結果給予孩子適當的指導,如果孩子做對了,爸媽也記得給予適當的稱讚,有助於培育孩子的信心喔❤️!
#職能治療師黃彥鈞 #黃老斯聊教養
#凡事都有第一次
Search
以身作則讓孩子自然薰陶 在 圓覺彌陀村- 【父母四種言行,潛移默化影響孩子】 如何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所以父母應該規範自己的生活習慣,包括作息、衣著、用餐、言談舉止、衛生、守時等,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做孩子的好榜樣,讓孩子感受到怎樣做才是規範的——注重平日養成。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