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龜背芋100問》
開了問答之後果然收到了不少關於姬龜背的疑問
我會盡量依照我的照顧經驗以及上網找到的一些資料提供給大家
先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照顧方式:
◈介質 / 用很一般的泥炭土混珍珠石,比例大約2:1,不一定要按照我的比例,只要確保排水流暢不積水即可。
◈喜好環境 / 通風、半日照的環境,夏季為主要生長季。
◈澆水頻率 / 夏季炎熱時幾乎每天,冬季看狀況兩三天一次,寒流來不澆水。
◈肥料 / 一般緩效肥及液肥,無特別施肥。
=================================
▶︎為什麼這麼茂盛?
照片中只有一棵姬龜背,視覺上很茂盛的原因是我有修剪頂芽,促進分枝,長出更多葉片。我先切了切口A,促進兩支分枝生長(分枝A1、A2)。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切了切口B,促進兩支分枝(分枝B1、B2),故整株有三到四個分枝在生成葉片,看起來才會茂盛。
▶︎照顧概念跟龜背芋一樣嗎?
先澄清一點,姬龜背和龜背芋其實不同屬,生長狀態也不盡相同。只是剛好他們的葉片形狀有點雷同,才會被取出這樣的中文名稱。龜背芋的葉片比較厚,比起姬龜背更耐曬一些。兩者位於半日照、通風的環境皆可以生長得不錯。
▶︎和藍葉姬龜背的差別?
這個我會再打另外一篇文章特別介紹喔!不然一篇文章太長了怕大家看不下去,哈哈!
▶︎如何讓莖根間隔長短固定一點?
足夠的光照是一定要的,如果你發現莖節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長,很有可能是缺光徒長了喔!
▶︎沒裂葉要直接剪掉嗎?一直沒有裂葉怎麼了?
沒裂的葉子不必剪掉,剪掉也不會促使他裂葉喔!應該要從環境上開始著手,通常沒有裂葉可能是植株還不夠成熟,或是缺光造成。然而姬龜背其實在小時候就能有裂葉的表現了,可以檢視一下環境的光照是否足夠呦!
▶︎有開洞的姬龜背代表什麼?
代表植株很成熟囉!
▶︎怎麼讓葉子變大?怎麼讓葉子變厚?
提供姬龜背向上攀爬的支柱,如果根系都可以吸收到水分,加上足夠的陽光和養分,葉子自然就會隨著植物成長而變大變厚。
▶︎比較低的葉子黃葉、下層葉子發黃
我的姬龜背在冬季也有這樣的狀況發生,我猜應該是非生長季、加上光照不足而開始消耗葉子。
▶︎爬柱不夠長,是爬牆還是爬什麼呢?
我的姬龜背是爬蛇木柱喔!不過他早就超過蛇木柱的高度了,現在有一部份是懸空成長啊!
▶︎是不是要攀爬會長比較快?
原生環境裡,姬龜背本來就會向上攀爬,提供向上攀爬的空間會長得比較健壯,植物健康相對的也會長得比較快喔!
▶︎長很快嗎?我的生長很慢,葉子也很小。
姬龜背在生長季的時候真的是長得很快!一週可以大約有兩片新葉,而且常常新的葉片還沒成熟,又會開始抽新芽!如果是冬季的話,生長速度就會變得比較慢,是正常的喔。生長慢、葉子小,可能要重新檢視一下環境適不適合他喔!
▶︎如何讓他不要無止盡地往上發展?會一直讓他長高嗎?
不要無止盡的向上發展,除了不給他爬柱之外,也可以修剪頂芽促進分枝。我的經驗是沒有爬柱且剪掉頂芽,可以暫時讓他往橫向發展。但畢竟他的本性就是喜歡往上長,加上我的光源在上方,所以過一段時間,他還是一直向上衝了。
▶︎一定要攀爬嗎?不爬葉子會不會變小?
要不要攀爬看個人的決定,我的姬龜背都有攀爬,所以不確定沒有爬的話葉子會不會變小。我在網路上也有看過沒有爬,葉子依然很大很茂盛的姬龜背。也有看過雖然一直向上長,但是葉子卻越變越小的姬龜背,我猜想應該是和氣根有沒有吸收到水分、養分有關。
▶︎頂芽分枝相關資訊
其實和一般的植物繁殖沒什麼不同,簡單來說就是切下莖節,使用你習慣的介質發根。但我自己的經驗是姬龜背發根不快,季節不對的時候也不容易發根(例如冬季)。這個部分我還要多做實驗才能和大家分享喔!Youtube上也有許多教學,大家也可以先上網看看!(建議以英文搜尋rhaphidophora tetrasperma propagation)
▶︎頂芽切掉以後,會從哪裡長新芽?
會從切口下方第一個莖節處有白點的地方冒出新芽!生長季時,有可能會不止一個新芽產生喔!
▶︎買了現切姬龜背芽點黑掉,還有機會再長嗎?
如果根系已經完整了,應該是有機會再長出新芽的喔!不過不會從同一個芽點長出來了。再給他一點時間!
▶︎只有莖節加氣根,能夠長葉子嗎?
如果已經發根了,就會再從莖節處的白點長出新芽。
▶︎氣根尾端黑掉的原因?
可能是沒有接觸到足夠的水而乾枯。
▶︎原本長新葉的地方黑掉了!
可能是根系出了問題喔!建議脱盆檢查一下。
▶︎扦插發根後入土再也不動了,是因為冬天嗎?
也有可能是因為季節喔!冬季生長真的會緩慢許多。加上他發根後再長新芽真的需要比較長的時間。
▶︎剛發根有一小片葉子等待新芽,需要注意什麼?
放置在散光的環境,穩定的空氣濕度和溫度,有助於植物成長。注意澆水不宜過多,怕爛根。
▶︎葉片上有淡淡的黃斑點
可能是有菌生病囉!要看照片比較能確定!
============================
以上是我個人的照顧經驗,和搜集大家的的問答。
如果你還有任何問題,歡迎下方留言一起討論喔!
還想要看更多文章分享請點 #愛植太太經驗分享
#tetraspermatuesday
#rhaphidophoratetrasperma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油畫創作展 馬如龍(馬俊麟)專訪 ▲「我心中的宇宙,宇宙中心的我」藝術家馬如龍以太空為背景、結合人像,試圖將創作者的孤獨狀態具體化。 ▶自小立定志向◀ 從小馬如龍對於繪畫可說是情有獨鍾,幼稚園自己拿著空白簿子畫四格漫畫,到國小、國中在漫畫堆中創作獨家漫畫,國中憑著天...
介質英文 在 一級嘴砲技術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的第一天就看到可笑的東西:
「蔡英文上午發表2021新年談話,首度表明以最謙卑心情請國人體諒,她表示,希望大家理解我們再三斟酌後的決定,當然我們不僅面對的是貿易的問題,世界的局勢正在變化…」
咦,同樣都是開放有問題的美國農產品進口,但你對馬英九可不是這麼說?
當年馬英九開放瘦肉精美牛,至少在農業方面還換來蝴蝶蘭的帶介質輸美,不知道蔡英文強推瘦肉精美豬是要換什麼東西回來?不如以謙卑的心情向大家解釋解釋。
我個人十年來都一樣,身為農業從業人員,我們都可以被賣掉,但要賣得一個好價錢。買賣這檔事講誠信,公開透明、標準一致,我不會一邊幹你娘雞掰馬英九開放瘦肉精,一邊謙卑要求民眾體諒你開放另一個瘦肉精。
2021年,各位請以謙卑的心,把這些屁話吞進去。
#謙卑
介質英文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Buzz Orange】炒飯的「鑊氣」到底是什麼?用科學解釋「怎樣做出好吃的炒飯」
科學家的炒飯,我是說可以吃飽的那種……,你想的那種我們下次說厚,乖。
自從 Uncle Roger 翹腳批評了老外各種奇葩炒飯做法的影片紅遍半邊天以後,全世界的焦點又回到華人們百吃不厭的炒飯。本板駐英鑽石級粉絲立刻發現,看似平凡的炒飯,當中其實充滿了科學,手刀投書問道: 傳說中的鑊氣(wok hay 粵語音譯的英文)到底是怎麼來的? 牆編在這邊也將找到的炒飯相關資料一併整理。
什麼是傳說中的鑊氣?
翻炒這種技巧在漢朝就有了 ,不過是用來乾燥物品而不是烹飪。 炒飯最早出現在隋朝的記載(黃金炒飯),掐指一算,這項技藝至少也已經存在 1500 年了。
大家都看過夜市老闆精湛的甩鍋,大火快炒,炒到帥處還火光四竄,在溫度可高達攝氏 1200 度的烈燄粹煉之下,閃亮亮的米飯非但一顆也沒燒焦,還帶著撲鼻的香氣和迴盪的鑊氣,裝盤上桌,米飯入口,顆粒分明,彈牙清香,這全要歸功於廚師高超的甩鍋技巧。
其實,鑊氣就是我們 podcast 中曾經討論過的 梅納反應 ,加上炒鍋表面油脂在接近攝氏 1000 度的溫度下產生的煙燻焦香。這麼高的溫度,只有在餐廳的快速爐上才能達到,而且甩鍋翻炒的速度一定要快,米飯中含有的醣與蛋白質,才能完美產生剛剛好的梅納反應還不至於燒焦,同時還能使食材快速拌炒均勻。 天天這樣甩鍋數小時,有六成以上的中餐館廚師都有肩膀使用過度的疼痛狀況(work-related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WMSDs),甚至每 9 個廚師裡就有 1 個因為肩膀疼痛而退出廚房……。
因此,科學家們精心推算甩鍋的各個角度,力道和鍋裡米飯飛行的軌道,和份量,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做個炒飯機器人,拯救廚師(額…… 雖然有點牽強,但也勉強算是個實用的研究……)。
其實從 1950 年起,就已經有人提出自動炒飯機的點子(怎麼覺得聽起來還是怪怪的……)。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機器炒出來的飯能比得過人類(人類是否該慶幸…… 泥們機器人就只會下圍棋而已,有什麼了不起……)。一開始機器只能攪拌,轉動,搖晃;到 1990 年,進步到可以翻煎餅; 到現在,機器翻鍋的速度,還遠遠的比人類慢 6 倍以上。
透過數學模型來描述米飯在甩鍋時的運動學(Kinematic),美國的台灣籍科學家(曾經多次榮獲搞笑諾貝爾奬的胡立德教授)得出要將食材混均的最佳方法就是甩鍋,鍋鏟基本上沒什麼用,頂多就是把團塊壓散或是把食材移到鍋邊等起飛。甩鍋包括了兩種動作,一個是把米飯滑到鍋邊(side to side motion),另一個是把米飯甩上空中(see-saw motion)。要做到爐火純清炒飯,唯一的方法只有,快!甩鍋甩得快,炒飯炒得帥~
要做到快速翻炒這件事,除了廚師的手速要快之外,還要有一把好鍋。華梵大學也有做過關於炒鍋大小和把手角度的研究, 發現直徑 36 公分,把手下彎 15-20 度的炒鍋是最容易操作的。
新買的鍋子要如何「開鍋」
另外,新買的鍋子要「開鍋」(Seasoned wok 不是加了調味料的鍋….),飯粒才能不沾鍋子,華麗的滑到鍋邊,順利的起飛。一般工業製造的炒鍋,大多是含碳量在 0.02%-2% 之間的碳鋼鍋(carbon steel wok,含碳低於 0.02% 稱為熟鐵,高於 2% 稱為鑄鐵,碳鋼鍋含碳量大多於 1% 左右),高溫軟化鋼板塑型之後等冷卻,塗上一層防鏽油,免得鍋子還沒賣出去就在倉庫裡鏽了,然後送到市面上販售。由於製作過程中從高溫冷卻的步驟緩慢,炒鍋表面的紋路,呈現較粗糙的波來鐵(pearlite)狀態,開鍋的過程經過高溫加熱後,以含有礦物質的介質急速冷卻的淬火作用(quenching),提高合金的硬度和強度,並且造成較平滑的麻田散鐵(martensite)表面。
食材之所以會沾鍋,是由於兩者表面接觸並產生化學鍵結,富含蛋白質的食材尤其容易沾鍋,因為蛋白質更容易與金屬結合。開鍋後的炒鍋,表面帶有的固化油脂層隔絕食材與金屬,就能達到不沾的效果。
開鍋的做法是:
1. 將新鍋以清潔劑清洗——除去防鏽油
2.放在爐上燒到表面氧化呈現亮金屬藍色——破壞波來鐵表面構造
3.加入冷水快速冷卻——淬火作用,形成麻田散鐵表面
4. 倒掉鍋內水並燒乾鍋子——去除水氣
5. 最後,上一層不飽合脂肪,如芥子油,葡萄籽油等含有較少氫,較多碳的化合物,加熱超過油脂發煙點,使其產生降解,氧化,聚合化進而碳化的一連串反應,並在金屬表面型成一層固定的保護膜。
炒鍋的造型剛好可以讓食材在中央空間,與炒鍋內壁的油脂因為高溫而產生的燻煙接觸混合,產生鑊氣。 然而這些油煙,少量嘗起來是美味,長期曝露在其中,卻容易導至肺癌。 今年台灣國衛院在 Scientific Report 上發表了家庭主婦罹患肺癌的導因不是抽香菸,而是抽油煙的報導。 為了媽媽和廚師的健康,除了安裝良好的抽油通風設備之外,或許也可以考慮一下多使用高溫拌炒之外的烹調方式。
#飲食
介質英文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 油畫創作展 馬如龍(馬俊麟)專訪
▲「我心中的宇宙,宇宙中心的我」藝術家馬如龍以太空為背景、結合人像,試圖將創作者的孤獨狀態具體化。
▶自小立定志向◀
從小馬如龍對於繪畫可說是情有獨鍾,幼稚園自己拿著空白簿子畫四格漫畫,到國小、國中在漫畫堆中創作獨家漫畫,國中憑著天份與自信考上復興商工、進入西畫組,進而對於油畫與純藝術感到興趣,從高中到大學,馬如龍秉持對於人像繪畫的喜愛,持續以人像作為創作主軸,發展一系列的作品。在進入研究所後,他開始思考自身創作的符號與特點,開始觀察與分析藝術市場。
▶人像創作的起點◀
進入復興商工西畫組,馬如龍便喜愛上畫人物,以身邊同學為對象,以紀錄的心境繪下週遭的人事物。這時期的創作著重於寫實技巧。到了大學時期,仍持續以自己所偏好的人物像為創作主題,畫中主角呈現無表情與性別界線模糊的狀態,描繪都市中人們空殼般度日,人物姿態各異、四周擺放無意義的水果,形成荒謬組合的眾生相,展現年輕一代有些輕蔑的態度,以及被現實困住的狀態,並在創作時提出「為什麼我們是人?」這樣的疑問,反思自己創作的初衷。
退伍後工作兩年還未考取研究所時,存了一些錢才重回創作之路的馬如龍,面對睽違三年的創作,試著用一種重新出發的角度來創作,利用各種新工具等等來象徵重新開始的契機。在進入研究所後,馬如龍便開始探討多年來的創作脈絡,以及尋找自己的藝術語彙。在以往的創作中,他認為觀者在閱讀作品會有困難,似乎無法解讀、易被忽略,希望作品之間具有串連性,因此開始尋找獨有的藝術語彙與了解市場性,這樣的探討過程為此次展覽的前言。
▶關於孤獨◀
因家庭的關係,馬如龍在成長的過程當中,有許多時間一人獨處沒有與他人分享的機會。馬如龍認為「孤與獨在中文原分別代表著兩種不同的人;孤為喪父的兒童,獨為老而無子。兩字合併後多指作一種孤單的,單一的狀態。但孤獨在英文中代表的是 alone 並非 lonely,縱使周遭有人,個人進入不被打擾的狀態也可稱為孤獨。所以在此指藝術創作中的孤獨指的是一種思緒不被任何人打擾的隱遁狀態。」馬如龍以往的作品以提出社會議題或是批判性為主,展現都會中一種「無」的狀態。
作家蔣勳在《孤獨六講》中提到「孤獨和寂寞不一樣。寂寞會發慌,孤獨則是飽滿的,是莊子說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是確定生命與宇宙的對話,已經到了最完美的狀態。這個『獨』,李白也 用過,在〈月下獨酌〉裡,他說:『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是一種很自豪的孤獨,他不需要有人陪他喝酒,唯有孤獨才是圓滿的。又好比你面對汪洋大海或是登山到了頂峰,會產生一種『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的感覺,沒有任何事情會打攪,那是一種很圓滿的狀態。」。
▶衍伸為太空狀態◀
馬如龍認為在太空系列創作中,他並非強調太空的美好或夢幻,現實中太空沒有介質因此無法傳遞聲波、也看不見星空,其實是一種黑暗孤寂的狀態。與其說太空系列是在表現太空的樣貌,他個人認為更像是反芻對於生命探討和自身靈魂剖析的具象化。同時他也探討到生死的問題,大家都是一個人到來這個世界上經歷生老病死,也許過程中有家人的陪伴,但離開世間的時候也是一個人。馬如龍也舉例許多偉大的科學家、藝術家與音樂家,他們的不朽作品多半是在極為孤獨的狀態下所創造出來的。
人類因為好奇而不斷往太空進行探索,想知道宇宙的起源與邊界。這樣的一個過程,馬如龍覺得像一位藝術家而創作的過程像是太空人在外太空這樣一種孤獨的存在,人類在外太空的的探索過程就像是藝術家在探討藝術的本質、與藝術市場的未知性。而從馬如龍作品中人像呈現訊號不良的模糊樣貌,堆砌出整體圖像與觀者之間一種攝影繪畫與擬真再現的曖昧關係。既是真實,也並非真實的狀態。
▶畫面中的象徵符號◀
在太空系列的作品中,馬如龍將氣球帶入畫面當中,除了具有提升畫面彩度的功能,他也問採訪者是否想過「為什麼人要發明氣球?」,這些常出現於遊樂園和歡慶場合當中的氣球,代表美好與希望、帶給人喜悅,是一種慶祝與童年的象徵,卻也短暫而易逝。現實當中,溫度與壓力的關係氣球無法存在於外太空,遑論飄浮。在畫面中,無法看出性別的太空人手握氣球代表著我們進行的探索旅程是保有希望的,像是孩提時的繪畫初衷,也象徵生活中我們面對的世界表面和諧但內在充滿不安定。
馬如龍認為,精神上不安定與渴望逃離,卻同時要正面保持希望、建構系列的創作核心,而太空人在太空中展演的小荒謬,也正反映了現今藝術作品多利用詼諧、反諷,甚至帶點不知所云,表現出我們所處的世代與現狀。
▲馬如龍以人像結合宇宙,展現孤獨與寂靜,表現藝術家創作的狀態。
(文:金車文藝中心)
馬如龍簡歷:
復興商工美工科西畫組
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系
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研究所西畫創作組
重要得獎記錄:
2016 新北市美展油畫類 優選
2016 璞玉發光 西畫類 優等
2016 全國油畫展 優選
2016 百號油畫展 優選
2014 璞玉發光─藝術行銷活動 西畫類 首獎
近期展覽:
2016 他/她 人物油畫群展 雅逸藝術中心 台北
2016 第二屆鴻梅新人獎巡迴展 新竹生活美學館 台灣藝術大學國際展覽廳 台北
2015 師大雙年展 徳群藝廊 台北
2015 「幾何」---馬如龍個展 桃園客家文化中心 桃園
2015 "看,我在台北”新一代人文風景特展 台北信義新天地A98F 台北
策展單位: 金車文藝中心
展出日期:0107-02/26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周一休館)
金車南京館地址:台北市南京東路二段1號3樓
介質英文 在 韭菜、番茄、火龍果採收,萵苣(大陸妹)連作種植-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休閒小菜園】草莓介質調配、草木灰收成,沙壤土:培養土:泥炭土=3:1:1 ... 彭文正新爆論文門神秘1987 蔡英文竟有三分身辦三事?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