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章
今年春天, VERSE 來邀稿,希望我書寫我從小長大的地方— 台北東區。四月底,我在疫情升溫前的、走過千萬遍的街區晃蕩,訪談、散步、拍照。
—
(原文發表於VERSE 6月號/2021 第6期)
My Town / 台北東區:並未沒落的城市之心
VERSE 官網全文:
👉 https://www.verse.com.tw/article/my-town-east-district
台北仁愛圓環上,醒目的日本潮牌店「BAPE STORE」,前身是「溫蒂漢堡」。學校中午放飯,如果沒帶便當,作為一介小學生,我最期待的,就是家人拎著溫蒂漢堡的提袋出現在校門口。
裡面沒有漢堡,那太普通了。我十之八九要求的,爸媽從善如流的,是義大利麵與烤馬鈴薯。現在想想,那真是不怎樣的義大利麵與烤馬鈴薯,麵都軟了,起司是人造的,在我幼小的心目中,那卻是堂堂正正的美食,伴隨一絲絲優越感。小學生的世界,真正樸實無華,不過是省略家裡的便當,就是不平凡的小確幸。
我念的學校,就是溫蒂漢堡後方的「台北市私立復興中小學」,從幼稚園小班直至國中畢業,每天的活動範圍,就是家裡與學校之間,敦化南路一段至敦化南路二段來回的短短距離。
#水鄉澤國滄海桑田
敦化南路縱貫大安區,原先不在日治時期的都市計畫內,其修建者,是1950年代至1970年代台灣重要黨外政治人物,高玉樹。他曾二度當選省轄市時的台北市市長,1967年台北市升格為直轄市後,他也續任行政院官派台北市市長直至1972年。
台北市如今著名的林蔭大道,敦化南北路與仁愛路,以及連結二者的仁愛圓環,就是高玉樹任內的政績。他聘請本土藝術家顏水龍擔任顧問,拓寬仁愛路,修建仁愛圓環,而從敦化北路經仁愛圓環至仁愛路的L型路線,正是松山機場通達總統府,五十年前的國家門面。
這優雅氣派的L字型,正好切出了台北東區的左半側。
具體來說,台北東區究竟在哪裡?
仁愛路以北,市民大道以南,復興南路以東,延吉街以西,繪在地圖上的一個歪斜梯形,是台北東區的正身;忠孝東路與敦化南路是X軸與Y軸,劃分其四個象限。
你一定想像不到,台北東區原是一個大水池。仁愛路、敦化南路、忠孝東路、延吉街一帶,曾是作為灌溉水源的陂塘,十八世紀時,此湖邊聚落被命名為「大灣」,後被雅化為「大安」,亦即大安區的由來。日治時期仁愛圓環周邊是泥田,種植許多菱角;SOGO百貨台北忠孝館的基地,作為大灣之一部,原屬瑠公圳的灌溉轄區,後於1911年被排乾填土,成為農田,現為台北市瑠公農田水利會的財產,1983年設定五十年地上權給太平洋建設,就是後來的「太平洋崇光百貨」。
1980年代,台北西區已發展得飽和擁擠,中華商場的去留成為問題,鐵路地下化、捷運開挖箭在弦上;反觀東區,自從台北市於1967年升格為直轄市後,已是政府有意識帶動發展的區域,忠孝東路由西往東修築三段、四段、五段,像是牧羊一般,有效驅動人口至此。
1971年,全台唯一新型超市「頂好超級市場」在忠孝東路四段開幕,聲名大噪,生意風火;1987年,香港惠康併購台灣頂好企業,成為台灣第一間「頂好Wellcome超市」,頂好商圈已然繁華;1987年11月,太平洋崇光百貨開張大吉,日式服務開人眼界;1989年,第一間「誠品書店」在仁愛圓環開幕,1995年搬遷至「敦南金融大樓」,首創二十四小時營業書店。
東區崛起時,錢潮漲起時。1989年6月,台股衝破萬點;1989年8月,為抗議房價飛漲,萬人夜宿忠孝東路,無殼蝸牛積極運動。
#東區沒落了嗎?
作家韓良露在其著作《台北說城人》中訴說,第一代年輕消費世代的文化從80年代台北東區孕育而生,她購物泡吧聊是非,青春狂飆,卻也摻雜滄桑,黯淡語境是為了鋪陳「東區沒落」—她以「孔雀收屏」形容東區在2000年代風華老去。
哪有老,哪有收屏。前輩揮灑年輕時,七年級生我才嗷嗷待哺,台北東區育我養我,是我家鄉,我從小到大享受此區的涵養與底蘊,吃喝玩樂,食衣住行,離不開東區的恩澤。
當然清楚,「東區沒落」這二年聲量大。上網一搜,報導多出現於2019年,檢討的重點不脫租金太高、其他商圈崛起、網購興盛。於是你看見了風水輪流轉:東區繁華後而黯淡的西門町,因捷運開通、翻新成功而再度活躍;比東區更東的信義計畫區,在政府刻意開發下,百貨、商樓拔地而起。東區有空店,服飾業者走得多,老餐廳撐不住,永福樓歇業時,唏噓遍野。
可大家怎麼就沒關心那些或歷久不衰、或摩拳擦掌的角色呢?
說起台北的酸菜白肉鍋,「圍爐」是必須被提起的名字。圍爐鮮少接受國內媒體採訪,這天,我卻與店主大聊特聊,只因我與二代老闆楊尚寧是兒時玩伴,我的父親是圍爐的股東。我從小吃圍爐長大,酸菜白肉鍋等於圍爐,圍爐等於酸菜白肉鍋。這事關人格養成。
圍爐開幕時,我九歲,1993年。楊尚寧稍長我二歲,講起自家餐廳,仍不時把「我們北方人」掛在嘴邊。她的爺爺來自中國東北吉林,曾任國大代表,把冬天醃白菜的習慣,續行於南方的台灣,媳婦學起來了,改良得精緻,用於宴客,當年在飯桌上鼓吹「開一間店吧」的友人們,包括我爸媽。圍爐不太做媒體行銷,是因為往年靠著爺爺、爸媽的人脈,就已建立堅強的顧客基礎,偏向高端的設定,與火鍋的供應模式,也讓圍爐挺過二十八年的時間沖刷。
紫銅鍋、相思木炭,和中國東北幾分相像,這在南方另起的爐灶,卻處處是文化融合。酸菜,是台灣大白菜在經年吹送冷氣的中央廚房自然發酵28天而成;白肉,必須選台灣豬子排部位的五花肉,切除軟骨,重石壓去八成油脂,片薄後,晶白透光如玉;醬料,必須有芝麻醬、韭菜花、豆腐乳,醋要加烏醋,至於白醋、紅油、辣椒,楊尚寧不加:「那是台灣口味。」江浙點心、私房炒菜,則是因應夏天淡季而生的菜色。
楊尚寧說,圍爐剛開時,台灣火鍋市場不若現今火熱,酸菜白肉鍋在當年是很特殊的存在。與東區一起走過三十年,圍爐生意始終穩定,老中青三代客人都有,不受東區景氣影響。
如果圍爐是老前輩,「SEASON Artisan Pâtissier」就是中生代了。由知名甜點主廚洪守成在2011年創立,SEASON起初落腳大直,2013年進駐仁愛圓環後巷,看準的就是方便的交通與市中心的集客力。這裡不是正東區,但就在東區邊上,保有生活感與悠閒調, SEASON與附近的畬室、某某、Fly Café等等店家,也形成甜點咖啡的一級街區。
洪守成甜點創作精神暢旺,他店裡不僅供應各式蛋糕甜食,也有精美趣味的盤式甜點。他不把SEASON設定為社區型甜點店,「因為社區需要的是麵包,不是蛋糕」,他希望客人是真正喜歡甜點的人士,從四面八方來。但他也提到,每當信義計畫區有新的百貨開幕,店內生意就會下滑二週,「百貨一直在稀釋我們的客人。」不過,百貨蜜月期也縮短許多,開幕熱潮過後,客人就回來了。
若論百貨坪效,東區仍是績效王。《食力》報導,忠孝與復興SOGO,二間百貨一年就能吸引三千二百萬人潮,相較於信義計畫區十四間百貨瓜分一年三千四百萬人潮,數字說明一切。新光三越因而插旗東區,正義國宅都更案的「Diamond Towers」,將含新光三越睽違七年的展店,預計2022年下半年開幕。
#老東區人的吃食提案
一區老不老,端看水活不活。我打開Google Maps,畫出東區界線,標記常去店家,呼吸喝水的日常躍然眼前:太多我喜歡造訪的好店了!其中不乏五年內開幕的年輕好手。
以汲飲式雞尾酒聞名的「Draft Land」;米其林主廚林泉引進的質感泰菜「Baan Taipei」;重新詮釋素食與豆製品的「上善豆家」;蔬食魅力全開的「小小樹食」;日本知名燒肉的台北分支「梵燒肉」;米其林主廚林明健的舒適法餐「Chou Chou」。以上僅舉數例。
在東區吃飯,絕對吃得滋潤。身為一個東區囡仔,我給各位提幾個東區覓食方案:
去「老友記」吃一盅臘腸滑雞飯、一碟芥蘭菜,再去敦化SOGO「COFFEE LOVER’s PLANET」喝咖啡;COFFEE LOVER’s PLANET的酪梨蔬菜三明治也很好吃,我時常去吃午餐,就著天光看書。如果不想吃老友記,頂好名店城也很近,直入地下室的「美景紅油抄手」或「頂好紫琳蒸餃館」,爭取排隊時間。再不然,大安路轉角的「頂好哨子麵」快速美味,記得加點蘿蔔乾、淋點烏醋,配碗綜合丸湯。
如果臨時起意想吃義大利麵,我就走進「Solo Pasta」。
如果外國友人來訪,「伍佰雞屋」是體驗台灣家常菜的好地方。我曾帶美國來的朋友先去吃伍佰雞屋,再去吃第二輪訂位的「MUME」。
如果是約會夜,我的首選是「赤綠」,店主小野龍哉手藝很好,創意活潑,台灣食材被他用得精神抖擻,又不失日式小料理的輕鬆自在,非常適合小酌。
如果可以,我想奉送我的東區地圖給各位,上頭來不及標記溫蒂漢堡,以及許許多多灰飛煙滅,但有當下這刻的尋常足跡,台北東區的生活底蘊,一目瞭然。
—
VERSE官網:
👉https://www.verse.com.tw/
雜誌值得收藏: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R030086380?loc=P_0004_001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李芷婷Nas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美麗舊世界》👂 數位下載 鏈接🔗https://www.soundscape.net/a/12288 *建議開啟CC字幕及調到最高4K畫質觀看* - 不要抗拒內心的呼叫!意識到你已經覺醒。 當美麗的舊世界逐漸凋零,全人類陷入迷惘 自我放逐到未來的道路上,剩下的只有勇敢 我預見了勇敢將會指...
介文汲父親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有些話,反覆思量幾天、幾週之後,還是不吐不快。
前幾天因性別議題沸騰的《#消失的情人節》,對我來說,在性別意識這題需要更多檢視的,是近期造成「現象級」的國片《#當男人戀愛時》。以下論點,僅在上個月看完試片時和身邊友人提過,現在此片票房破兩億台幣,也不會因為這篇文章票房暴跌,該賺的都賺到了,就別扣我「阻礙國片發展」的巨大帽子了。
而這一次《當男人戀愛時》還在院線熱映,應該也就沒有上 Netflix 才討論的罵聲了吧。
——以下有雷——
這幾天陸續看到有討論聲浪指出阿成是「跟蹤狂」,從男性行為來檢視,邱澤飾演的阿成的確比《消失的情人節》的阿泰更為積極、侵略,甚至對某些人來說是符合地痞流氓「可愛」的示好形象,這樣的角色形象與《消失的情人節》類似,但本文先不談此議題,相對於跟蹤狂的粗暴示愛,我認為《當男人戀愛時》真正需要被指出的問題,是許瑋甯飾演的浩婷,其女性形象在導演殷振豪的視角中,全然地成為服務、伺候男性的存在。
簡單用幾句話講完浩婷的角色曲線。開場照顧臨死父親,而後遇上強勢求愛的阿成,相愛後因阿成自私地動用兩人金錢導致分手,分手後空窗等待,阿成回歸之後再度認愛,阿成死後照顧其失智爸爸(蔡振南 飾)。
浩婷幾乎似聖女般,「不斷地」、「無條件地」「照顧」和「等待」男性,為什麼浩婷會如此單一與神聖?若爬梳影像脈絡,編導僅給浩婷一個動機——「無從解釋的愛」,但在編導無力、或是無從(不想)解釋的「愛」的意義中,這樣的母愛完全服務了男性。浩婷所碰上的三個男性,相對意義都帶著「失能」,臥病、暴怒、失智甚至死亡,而導演是有意識地去「利用」女性,去論述這件事——「我愛你所以我接納、照顧你的一切,甚至連你的家人都是」。
必須要說,在這背後,浩婷的個人意識基本上是完全被抹煞、拔除,因此,觀眾看不見浩婷為什麼咬牙苦撐父親的債務與病況;觀眾看不見浩婷為什麼在遭遇真正的危機(錢財散去)時,仍執迷等待將「吃苦自己扛」視作男人浪漫的渣男;而當阿成死亡時,觀眾更看不見浩婷為什麼還無怨無悔地照顧根本稱不上是親人的失智爸爸。這些原因,編導僅卸責且便宜行事地推給了「無從解釋的愛」,而女性對男性「無從解釋的愛」,就深刻傳遞出呆板的窠臼——「我愛你所以我接納、照顧你的一切,甚至連你的家人都是」,但是其中,浩婷的意識空洞到近乎愚昧,血肉模糊到不忍直視。
而上述這些橋段的唯二功能表面、膚淺且可怕。其一在於騙取觀眾的眼淚和自以為是的關心;其二,若願意近一步探究浩婷遭遇的危機(片中稱為愛),背後的象徵意義,是肯認綑綁女性的「父權幽魂」。
從開場至結尾的角色發展,浩婷完完全全成為服膺男性的存在,甚至是臣服約束女性的儒家思想「三從」——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而這些所謂的「美德」,甚至還是浩婷尚未「過門阿成」的結果。這就是《當男人戀愛時》大受好評吹捧的愛情與親情,在我眼中看來,這兩種人際關係最終不過是淪為綁架浩婷(女性)的手段之一。
因此,我不禁要問,在 2021 年的當代,從《當男人戀愛時》回看女性姿態,是否急速倒退?還是這樣的意識形態,透過大眾娛樂載體傳遞而出時,台灣社會仍認為「台式浪漫」四個字就能化解?「不合理、不合時宜的意識形態」並非不能出現,但若沒有加以論述其成因如何服人(我只看到被架空的浩婷)?難道真能以一句「看電影何必認真」草率帶過?
進一步大膽點說,沒有阿成的存在,浩婷或許揮別父親的死亡之後,能順利開設手搖飲料店,成為「前程似錦的女孩」(Promising Young Woman),從這個意義上來解讀,《當男人戀愛時》中的浩婷,比起《花漾女子》中的女性受害者更為可悲。《花漾女子》的女性終其一生在對抗父權,甚至是與自我價值的拉扯,直至死亡,而死亡之後,仍能恣意地做自己,上演「公主復仇記」。
然而,《當男人戀愛時》中浩婷的前途被阿成親手毀滅,編導竟然還將「這就是男人之愛」的形象浪漫化,對我來說,浩婷縱使活著,卻如行屍走肉般欠缺自我意識,就此被禁錮於父權社會,永遠輪迴「等待照顧」下一位「失能」男性,這就是《當男人戀愛時》中告訴所有觀眾——女性的真實意義。兩片對照觀看,死亡的意義遠大於活著,而無論從戲中或是後設的角度來看,某程度上,我會說浩婷早已消亡在男性的剝削與消耗之中。
在 2021 年,長期由男性把持的好萊塢,能看見艾莫芮德芬諾(Emerald Fennell)將女性放在「主動進擊」的位置上,在台灣,觀眾則只能呆看著浩婷,在散場之後說出廉價且不明究理的「感人到哭掉一包衛生紙」,而我卻認為,這樣的不明究理,某程度上是根深蒂固的傳統陋習的幫凶。
而當電影的主題是「男女戀愛」,就不可免地描繪兩個主要角色,但因為在「男人」的大前提之下,編導完全單一工具化了女性的功能性,甚至是取巧地讓女性身陷泥沼,妄想召喚觀眾的同情(事實上以兩億票房的標準來看也真的做到了),對浩婷的想像來說,原來「愛情你比我想的閣較偉大」中的偉大愛情,是指無條件地犧牲、奉獻給男性,這樣的傳統規訓,不是瀟灑的兩個字「啥款」,或是浪漫化「給我一分鐘」能迴避的。
從上述的角度來看,《消失的情人節》、《同學麥娜絲》的性別議題,變得相對可愛。對我來說,陳玉勳流露出的是不知所措的中年異男視角,而黃信堯則知曉處理不了女性角色,乾脆雙手一攤,讓女性具象化為「女神麥娜絲」,成為男性侵淫的對象[1]。陳玉勳與黃信堯,都並非真正想「利用」女性做到什麼,但《當男人戀愛時》的女性本質與積極地利用女性做到的事,比起這兩部電影都劣化許多。
再相對來說,張耀升去年的《腿》反倒有點良心。他意識到男性,尤其是所謂渣男的可惡/可憐,因此讓楊祐寧不斷地犯錯,桂綸鎂則不斷地擦屁股(也和《當男人戀愛時》設計了同樣橋段——男性皆私動用金錢,自以為愚昧的善意能幫助女性),而在男性丟、女性撿的垃圾循環中,桂綸鎂卻尋回自我,端看桂綸鎂在片尾站在升降台上升的影像符號,以及在靈堂前的對話,就可清楚知曉張耀升賦予、點燃女性自身意識的意義,而在這個意義上,《腿》中的桂綸鎂是立體的、是有尊嚴的,當然就此與《當男人戀愛時》的浩婷拉開距離,而且是幾乎是光譜兩端。
最後,我要說的是,無論導演殷振豪怎麼思考角色和文本,我思、我寫與創作者皆無關係也不需有關,我篤信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的作者已死論,作品的話語權不僅限於作者本身,當代已然不是作者掌握單一溝通的方向與渠道,我從我的所思、所想之中理解作品,非從作者希望或引導的方式解讀,而若評論還有一點力量,能成為創作者與觀眾甚至是與自我溝通、對話的橋樑,那就仍然會是我下筆的主因之一。
而「電影不會是與道德分開的」,電影也並非「不須負起任何教育意義」,影像的危險與力量,上個世紀如德國納粹、義大利法西斯到當代的中國共產黨,甚至標榜自由民主的美國好萊塢,歷史上的各大政權都深諳此道,影像當中的意識形態,需要梳理,縱使在高度娛樂化的 21 世紀中,電影仍不可能僅是單純娛樂,電影更是傳遞意識形態的重要媒介,許多想法與思考,就在潛移默化之中,深植人心,引響後世,在這樣的前提下,一句「左膠」誤國、箝制創作自由的指控,是否太武斷與去脈絡?
備註
[1]同樣是四個男性中年危機的故事,丹麥的《醉好的時光》基本上舉重若輕地化解了黃信堯碰上的性別困境,目前還在院線播映。
後記
上個月在寶藏巖的山城廣場,看了「#石岡媽媽劇團」的演出作品《#梨花心地》,這是一齣動人的作品,是近期讓我傾心的戲劇/影像作品之一。與《當男人戀愛時》沒什麼直接關聯,但女性角色勾回了我的記憶。
特別喜歡《梨花心地》的收尾,透過所有女性團員柔韌且堅定地說出「我是女人」劃下句點。這句「我是女人」的女性宣言,同時回應了劇中激進哀嘆的這句台詞——「女人的命,沒有人看到,就像沒有影子的人」,劇中團員以「後設」的角度,褪去農村女性勞工的表徵符號(外衣、男鞋)以及燒毀用文字書寫而成的框架規訓,在完成某種儀式性之後,以全白的衣裳,擊抗了父權幽魂,進而表現女性的各種可能性,這是對自我的肯認,理解女性後的覺知與醒悟,於是在身份認同上,這齣戲的女性從此有了影子。
在這之後,女性可以是妻子、媽媽、阿嬤等等,更可以是農民、工人、老師、詩人、藝術家等等,女性的多重身份在劇場中透過石岡媽媽劇團的身體表現被觀看;透過對白臺詞被對話,劇場的場域也成了有機的雙向互動,這是富含力量的女性作品,女人就是女人。
《梨花心地》是 2021 年需要的劇,全劇緊扣女性在客家農村的處境,探究父權社會下女性群體與「土地」「語言」「婚姻」「家庭」「勞動」「生孩子」等面向的窠臼,時而悲壯、時而哀嘆,但最終是用一種樂觀的態度看待,而並非侵略與報復,更顯可貴。
這齣劇是由一群在戰後走過戒/解嚴、甚至是遭逢 921 災後而成立的大齡女性演繹,每個角色應該都是其真實經歷,她們汲取自己生命歷程,轉化為戲劇,格外動人。進一步對比當代社會,現下男/女性的厭女氛圍,當晚的寶藏巖因為石岡媽媽分外柔軟,療癒人心。
戲劇有如此力量,或說有什麼積極的實質影響,它能撫平災後傷痕,能搖動意識型態,是我在石岡媽媽身上看到的事。
介文汲父親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泰戈爾《新月集》── 黑暗之中的溫暖 ◎黃禹涵
一、作者介紹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 5. 7. - 1941. 8. 7.)是一個跨世紀的印度詩人,跨越了十九世紀後半期,和二十世紀前半期,在印度有著「詩聖」的文學稱號。當時歐洲、美國和日本都進入資本主義的時代,並且進一步發展成為帝國主義,同時對外爭奪,作為列強國家開始瓜分全球。
泰戈爾出生的那一年,也就是1861年,英國已經對印度侵略長達260年,同一年也是印度民族大起義後的第五年,當時殖民者的貪婪掠奪、殘酷壓榨和欺凌,讓印度人民極端反抗。在他晚年的時候,1914年和1941年又先後爆發兩次世界大戰,他在1941年離世,由此可見,泰戈爾生長在一個非常動盪不安的年代。
雖然被殖民者苦不堪言,但是泰戈爾卻誕生在一個地主兼商人的文藝家庭中,這是一個不同於他人的生活起點。
從泰戈爾的祖父那一輩起,已是成功的企業家,而其父親身為長子,承襲了祖父的家產,處在一個社會地位極高的位置,享有高等教育和資源。他是家中排行最小的孩子,父親教育孩子們能夠適性楊才,各展所長,遺傳基因圍繞在文學和藝術裡面,在泰戈爾生長的家庭環境裡面,充滿自由民主、文學藝術、古印度文化及宗教信仰,而他本身也是一個富有哲學思維、愛國主義的人。
二、《新月集》成書背景與創作理念
泰戈爾在1901年於聖蒂尼克坦創辦小學,此舉對於後來的印度有著極大的貢獻。隔年,與他生活二十年的妻子瑪麗娜麗妮(比泰戈爾小12歲,原名薄瓦達莉尼)病逝。1903年,《新月集》(原出自詩歌《兒童》)出版了,創作的語言包括孟加拉語和英語,同年九月,二女兒列奴卡病逝。1905年,父親逝世。
泰戈爾有很多著作反映印度人民在帝國主義、封建和種姓制度的壓迫下,要求改變自己命運的反抗精神。但是《新月集》這部作品,是一個充滿愛與美好,描繪兒童的詩集。
在動盪不安的社會裡成長,伴隨著親人相繼離世的歲月裡,泰戈爾也寫下很多作品追憶親人,即使如此,他依然堅強地書寫,擁有對於「愛」的一套美學觀念,他以兒童為中心寫下《新月集》,從詩的文字中可比對出當時印度社會兒童與外界之間產生的微妙關係。此外,在讀者的視角中,也能看到一個他在詩裡的母親投射和最後對於迷失的人的呼喚,以下分別舉例說明:
(一)以兒童為主角
泰戈爾在《新月集》裡開篇的第一首詩〈家〉寫著(節錄片段):
我獨自漫步於田間小路,
夕陽如吝嗇財主,隱匿最後一點金黃。……
望著幽黑的大地在我眼前開展,
用雙臂環繞著無數的家庭、搖籃和眠床、
母親們的心和夜晚的燈光,
還有那年輕而自然愉悅的生命,
毫不自覺這樣的歡愉對於世界的價值。
混亂的社會是印度當時的黑暗,泰戈爾緩緩透出人們漆黑幽暗的心境,但是那些年經的小生命,就像未被浸染的純淨成為黑暗中的光彩,作為《新月集》的開端,「孩童」們成為這本詩集裡的主人公,化作一股黑暗中的清流,以歡愉的聲音流入人間。
(二)孩童與外界的關係
隨著兒童成為詩集的主角,他們的純淨則與外界的混亂形成一種反差。在《新月集》收錄的第二首詩〈在海濱〉的末段(節錄片段):
暴風雨在無徑的空中怒吼,
船隻在無蹤的水裡崩解。
死神處處皆在,而孩子們嬉耍。
在無盡世界的海濱,
是孩子們盛大的聚會。
泰戈爾藉著海與孩子的嬉耍,寫出作為童年孩子最乾淨而純樸的歡笑,透過前一章作者時代背景的介紹,已知當時的印度生活並不容易,從「暴風雨、船隻崩解、死神」中看見其中的辛酸與悲憤,即便如此,孩童也依舊快樂玩耍,有一個自己的世界,這份對比也轉化為人們希望的力量。
(三)母親角色的投射
數篇詩中也有以母親的語氣去關懷兒童的詩,透過一種母愛的親情來傳遞世界上仍存在的美好,〈盜眠者〉(節錄片段)寫著:
母親將水瓶抱在腰間到鄰村汲水。
正午。孩子的遊戲已結束;
池塘的鴨子靜謐。
牧童在菩提樹蔭下臥睡。
白鶴肅靜的佇立在芒果樹叢邊的水澤。
這時,盜眠者前來,
從嬰兒眼中奪取睡眠逃走。……
是誰從我們的嬰兒眼中偷走睡眠?
我定要知道。
我定要找著她,並將她鏈起。……
我會搜查她的巢穴,
看她將所有偷來的夢藏在何處。
我會全數搶來,將它們帶回。
〈盜眠者〉藉由孩子的睡眠,詩人以真實的生活姿態投射到母親的角色裡,即使在詩裡一句「愛」的獨白都沒有,也可以看到詩句流露出來的母愛。
(四)最終的呼喚
〈榕樹〉收錄於《新月集》較末端的篇章,在這個篇章哩,彷彿可以看到詩人在藉著榕樹這個大自然的形體取代,並呼喚著那些遺忘世間最純真美好的人,以下節錄:
啊,你,佇立在池塘邊枝葉扶疏的榕樹,
你忘記那個小孩了嗎?
她曾向鳥兒般在你的枝枒間築巢,
後來又離你而去?
你難道不記得他如何坐在窗邊,
驚奇的望著你那竄進地底的糾結樹根?
其中,透過母愛親情的回顧,〈榕樹〉更將印度婦女到池塘取水和自己心中黑暗的陰影寫出:
婦女們來到池塘用她們的水瓶裝滿水,
你那巨大的黑色身影,
在水面上蠕動,
彷彿從睡眠中掙扎著醒來。
陽光在水波上舞蹈,
有如不停息的小飛梭編織著金色織錦畫。
最後,〈榕樹〉也用了兒童最單純天真的模樣呼喚著榕樹:
兩隻鴨子沿著遮覆牠們倒影的
濃密草叢邊緣遊過,
而這孩子則靜坐著沉思。
他渴望是風,吹過你颯颯的枝枒,
渴望是你的影子,隨著日斜在水面上延展,
渴望是鳥兒,棲息在你最高的細枝上,
像那些鴨子在草叢和倒影之間漂浮一樣。
從大自然中化身為榕樹,看到婦女們每天依然來池塘邊取水,再到純真的孩童仰望著榕樹,整首詩象徵一種自身麻木而被溫情喚醒的味道。
三、泰戈爾的美學風格
首先,探討傳統印度美學的風格,其中包含「神人合一」、「主客合一」、「我與自然合一」、「小我與大我合一」的準則,泰戈爾承襲印度美學的傳統思想,並擁有屬於自己的藝術特色。
泰戈爾擁有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他曾在《創造的統一》書中的篇章〈詩人的宗教〉這麼說:「美無所不在,任何事物都具有使我們享受的能力。」論美的本質,他曾到過歐洲,他認為歐洲人往往喜歡談論抽象的美,泰戈爾獨立出自己的派別,他的美學不是脫離周圍世界的一種抽象,他說:「美不是幻想,它具有實在的永恆意義。」然而,美也不是指事實本身,因為事實有時會引起沮喪和憂愁。美則意味著某種實現,即是愛的實現。
在泰戈爾的心裡,世界的本質由愛出發,《新月集》裡寫下的美學情感,就是母愛、孩童之愛,也是人類最純潔的情感,他希望透過純樸的愛去填滿世界,只要世界擁有這份純樸的美,便會換來和諧。那些被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遺忘、麻木的情感,他寫下來,在《新月集》的世界,他有時以詩人,甚至是大自然的角度去看孩子,有時候又將自己投射為一個愛著孩子的母親,有時又或者是一個孩子的視角。
泰戈爾在〈詩人的宗教〉說:「美就是『一』對另一個『一』的自我奉獻。」前面的「一」指個人,後面的「一」指他人、神或大自然。現實社會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矛盾,這些矛盾往往使我們感到迷惑,關於想像和現實的統一,在泰戈爾的美學觀中,想像的作用就是要把實際的東西轉化為心靈的東西,把各種雜亂無章的事物轉化為使我們心靈達到完美歡樂的和諧。
註:
一、 專書
泰戈爾,《泰戈爾詩集:新月&漂鳥》,李慧娜、卓加真譯,初版,臺北,遊目族文化出版,2014年。
宮靜,《泰戈爾》,初版,臺北,東大圖書公司出版,1992年。
--
美術設計:Sorrow沙若
圖片來源:Sorrow沙若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2/20210201-2.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泰戈爾 #新月集 #兒童與母親
介文汲父親 在 李芷婷Nas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美麗舊世界》👂 數位下載
鏈接🔗https://www.soundscape.net/a/12288
*建議開啟CC字幕及調到最高4K畫質觀看*
-
不要抗拒內心的呼叫!意識到你已經覺醒。
當美麗的舊世界逐漸凋零,全人類陷入迷惘
自我放逐到未來的道路上,剩下的只有勇敢
我預見了勇敢將會指引我,找到真正的答案
「放下一切吧!自成一格的宇宙,才沒有盡頭
所以再見了,美麗舊世界;曾經的美好,長存在心裡。」
《美麗舊世界》序章 - 雅攸思的崛起與流放
2000.10.05 致霧社群,德路固部落
這晚,一陣嬰兒的哭聲傳出房門,「薩允,恭喜妳!這次又是個女孩,看起來很健康!」說完薩允便抱著新生的嬰兒流下了喜悅的淚水,瓦力斯與薩允的第二個女兒,就出生在這個四周不環海,長年被籠罩在霧中的山間部落,座落於距離城市超過五十公里遠的高山深處,瓦力斯將這個哭聲特別宏亮的女嬰命名為「雅攸思·瓦力斯」。他用慈父的眼神看著剛出生的嬰兒,喃喃自語念道雅攸思,這是一個古老且不能被遺忘的名字。就在那一年,地球上的各種科技飛速發展,他們稱為千禧年,在這個歷史上的黃金年代,人類初次嚐到網際網路帶來的甜頭,世界的扁平化使人與人之間競爭關係更加激烈。在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戰場上,大部分的人把注目焦點放在功成名就的贏家,落敗者不斷重啟挑戰,一開始勝多敗少,階級關係保持流動,幾次之後,暫時落後成為底層的人,發現越來越難翻身,甚至到最後也逐漸沒有人在乎他們的處境了。就在這個時期,在世界的中心,一道高聳的城牆被漸漸築起,用來區隔出勝者與輸家。
2008.12.31 東大墩市,龍目井區
在分配不均以及資源銳減的社會結構底下,舊世界的遊戲規則已經逐漸失靈,新加入賽局的玩家們則開始陷入迷惘,此時,年輕的瓦力斯與薩允帶著雅攸思與另外兩個孩子來到大城市,幾經波折之下終於成為一名貨運司機,負責為紡織工廠運送製作布匹所使用的原物料,每天穿梭在這座看似欣欣向榮的都市之中,踏實又努力的他,希望能透過自己每天辛勤的工作來養活自己與家人,瓦力斯:「孩子們,爸爸能給予你們的並不多,只希望你們能夠平安長大,當有一天你們脫離這家時,如果可以順利成為政府的僱員,過上安穩的日子,這樣我就心滿意足了」。而當雅攸思開始學習這個世界的一切時,儘管很聽話的依照父親的期望發展,但始終壓抑不住內心對於未來有更天馬行空的想像,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雅攸思在這過程中,默默的發現了只屬於自己的驚人天賦-「預見未來的能力」。
2018.12.11
「好好照我的話做,我說不定,會考慮給你個機會!」。「你們就是因為吃不了苦,所以才沒有價值,我當年…」。「很抱歉,雖然你是最優秀的,但是這個位置前面還排了很多人…」。年幼的雅攸思逐漸長大,在過去十年間,片段的窺看到未來的世界,有一場被稱為世代戰爭的衝突已經無法避免,在反烏托邦的氛圍下,貧富差距造成人們居住的城市一面富麗堂皇,另一面滿佈廢墟,人的痛苦與快樂也往相反的兩個象限極端的發展,雅攸思看到了最終的苦難「掙扎中的靈魂啊,孤單如你,在不得已的世界追求著物質的生存,忘記了生命的目的不僅僅是存在,放下吧!追尋自己內心的聲音,這裡才能找到唯一的解答」。儘管在父母的不理解下,雅攸思決心離開了家。她要告訴跟她一樣純淨的靈魂,如何不被完全只追求物質的世界所污染,如何洗滌自己內心深處的污垢,如何跟隨本心,找到自己的使命。她知道,她的聲音可以做到這樣的事,讓舊的世界,有新的可能性。
2019.08.02 幽州赤縣,東郊城區
當雅攸思的光芒日益閃耀,當年的贏家,也就是現在豎立在舊世界中心的神祇們,看到雅攸思的崛起內心躁動不已,坐在過去光輝時代用黃金與白銀所堆起的寶座上,向雅攸思伸出橄欖枝,希望汲取她開創的小世界換祂光輝時代的延續。「妳是一個特別的女孩,我給妳一個機會,只要你願意奉獻出妳所預見的未來,並將妳的聲音為我所用,相信我,我會傾盡我的所有資源,讓妳成為這個世界的皇后,萬眾的目光將會聚焦在妳的身上。但相反,妳若膽敢拒絕我,在這個贏者全拿的世界,妳將沒有舞台,也不會被記住、妳所做的一切不過是徒勞無功罷了」。這個無法被拒絕的邀約,在大部分人眼中,絕對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但卻也沒有多少人發現,多少年來前仆後繼的新秀們,在答應了條件之後,成為維繫舊世界規則的養分,一個個被消耗殆盡。這個被美麗糖衣包裹著的是毒藥,讓人不僅無法自拔,也無法自救!不過這一次不同了,雅攸思的內心幾乎沒有掙扎,她聽完之後就果斷地拒絕了,並說「在我看到的未來,那裡沒有誰是皇后,也沒有什麼輸或贏,只有傾聽內心的聲音,並且成為正面的影響力,這才是我的使命,我預見,我們會連結起這個世界,建立新的秩序,一個在乎每一個人的新世界,所以,不,就算我會一無所有,再見了,美麗舊世界」。於是,雅攸思選擇了將自己流放,從此一個人漫步在荒郊野外,她該往哪走? 心裏肯定已經有了答案。
2020.06.24 福摩薩島,塔加勒市
雅攸思告別了世界的中心,來到了一個被稱為勇敢之地的城市,在這裡住一群來自各地的勇士。早在很久以前,他們就聽過雅攸思的故事並深深被觸動,並很熱情的接待了雅攸思並許諾成為她的守護者,協助雅攸思完成她的使命,而她隱隱的知道,就是勇敢一步步帶領她走到這裡,並且在這讓她找到了希望。「如果你聽得到我的聲音,請不要抗拒內心的呼叫,意識到你已經覺醒,告別你心中的美麗舊世界,跟我們連結在一起並開始行動吧!從你可以改變的事情開始。」
#李芷婷 #美麗舊世界 #AfterUtopia
歌曲介紹:
專輯同名主打歌,這是一首描寫李芷婷個人出道歷程的歌曲。出身於賽德克族的傳統家庭,從小,李芷婷心中就一直懷抱著音樂的夢想與天賦,當她好不容易鼓起勇氣,讓自己走出舒適圈時,就像蝴蝶破繭而出一樣,釋放了美麗的翅膀,同時發現了世界的遼闊與現實;接著,來自舊世界的各種試煉與誘惑就開始考驗著她。「聽我的!妳可以成為下一個某某某」「跟我走,我帶妳走捷徑」就像毒蘋果一般香甜可口,卻又致命。令人意外的是,李芷婷始終跟隨著自己內心的聲音,決定走一條自己的路,找到屬於自己的新世界。「放下一切吧!自成一格的宇宙,才沒有盡頭。所以再見了,美麗舊世界;曾經的美好,長存在心裡。」
李芷婷堅定的唱道「我從來不去想結局會是怎樣,也從不在意別人的眼光」,將自己想要表達的信念,確實的傳達到聽眾的耳朵裡,哪怕只是一點小小的微光,也希望能鼓勵這個時代的人們,勇敢的追求自己心之所嚮,不再為別人的價值而活,只為能成全新的世界而感到幸福。
CREDIT
導演 Director:豪貳 Howard K
製片 Producer:調皮 Naughty K
執行製片 Line Producer:何俊毅 Chun-Yi Ho
製片助理 Producer Assistant:賴亭妤 Tingyu Lai、微笑麥克斯 SMILEMAX
攝影師 DOP:塗士謀 ToSmall
攝影大助 1st Assistant Cameraman:鐘啟銘 Chi-Ming Chung
二機攝影 2nd Cameraman:黃煒程 Wei-Cheng Huang
攝影助理 Camera Assistant:簡靖宗 Ching-Tsung Chein、葉辰威 Chen-Wei Yeh
燈光 Gaffer:賴楊文 Yang-Wen Lai
燈光大助 1st Lighting Assistant:張志明 Chih-Ming Chang
燈光組 Lignting Assistant:徐鉦淯 Cheng-Yu Hsu、陳達峰 Ta-Feng Chen
美術 Art Director:周志憲 Chin-Hsien Chou
執行美術:王筱恬 Hsaio-Tien Wang
美術助理 Art Assistant:王家瑜 Chia-Yu Wang、沈昌緯 Chang-Wei Shen、 呂彥霆 Yen-Ting Lu
場務Chiu Grip:林龍輝 Bryan Lin 、林韋廷 Wei-Ting Lin
造型 Stylist:李懿格 YIKOLEE
造型助理 Stylist assistant:李驊娟 EMILY LEE
Makeup:Ginger Chen
Hair Stylist:黑鵝摩沙 / Cheng
攝影器材 Photographic Equipment:用力拍電影有限公司、仰角國際影業有限公司
燈光器材 Light Equipment:利達數位影音科技
特殊攝材:異能影業有限公司
Editor:豪貳 Howard K
Colorist:姜玲玉 LynnChiang
VFX:Artery Vision 動脈視覺
編舞及舞監:
Yu He Lin 林宇禾 (MoveOn)
舞者:
Amanda Lee 李佳蕙
Nineru 邱九儒
Chen-Lun Wang 王鎮倫
Shaddai 陳姵樺
Phill Huang 黃宇麟
Oreo Wong 翁蕊
Jin Kuo 郭靜蓁
kung 宮銘祥
詞:李芷婷/黃建東
曲:楊子樸/潘偉凡/李杰珉
編曲:潘偉凡/李杰珉
和聲:簡愛
電吉他:徐平
電貝斯:吳俊佑
鼓組:許沐恩
弦樂::曜爆甘音樂工作室
混音:潘偉凡/李杰珉
錄音室:唯有音樂錄音室/強力錄音室/荒原錄音室
錄音師:楊敏奇/李詠恩/潘偉凡
母帶後期:Ted Jensen @Sterling Sound
💙 Youtube頻道更新 💙
每周二 《日常不婷更》 20:00
每周四 《芷是想尬聊》直播時間 21:00-22:00
每周六 《即興ONE TAKE未修音》或《LIVE演唱會系列》或《自彈自唱ONE TAKE未修音》12:00
-
\訂閱起來🔔/
▶ 🔎 Facebook
李芷婷 Nasi 官方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NasiLoveMusic/
李芷婷 Nasi 全球官方後援會 ➡️ https://reurl.cc/kdqAXG
▶ 🔎 Instagram
李芷婷 Nasi 官方IG ➡️ https://www.instagram.com/zhiting_li/...
▶ 周邊商品 蝦皮商城🛒
https://reurl.cc/D9X5oO
▶ LINE 貼圖 販賣URL
李芷婷 Nasi ♪ 搞怪日常篇 ➡️ https://reurl.cc/R4OMWn
▶ 芷婷粉絲專屬LINE群
加入後援會後私訊小編!!
李芷婷 Nasi 全球官方後援會 ➡️ https://reurl.cc/kdqAXG
合作邀約
☎️ 02-2564-2595 唯有音樂有限
✉️ jin@onlymusic.tw
介文汲父親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我們都是時間旅人:時間機器如何推動科學進展,影響21世紀的人類生活」新書介紹
專訪企劃:林進韋
內容簡介:
改變過去X回到未來
當代科普大師葛雷易克
打造現代歷史、哲學、文學、影視和科學中的時間文化誌
◆ H•G•威爾斯的《時間機器》,告訴我們動動按鈕就能回到一萬年後?
◆殺死希特勒,卻無法改變死傷慘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費茲傑羅讓班傑明的生老病死順序與常人相反!
◆伍迪•艾倫讓現代人穿越百年與海明威當朋友!
◎ 推動百年科學進展的,始自H‧G‧威爾斯的《時間機器》?
人類原本活在當下,但當十九世紀末,H‧G‧威爾斯寫下《時間機器》、將時間與旅行兩字結合一起,人類自此打開了對於時間軸的想像。時間不再像箭般往前奔射,我們透過遠觀過去和千百年後的樣貌,改變了對時間的認知,展開了二十世紀物理學的華麗序幕。
想像宇宙裡存在無數個時間裂縫,我們只要找到其中一個就能改變世界。改寫歷史甚至開拓新世界的夢想,讓愛因斯坦、艾丁頓、惠勒、霍金等理論物理學家無不懷抱希望,紛紛提出重力場、蛀孔理論、多重宇宙等新學說,可以說,時間機器不只存在文學裡、也不是瘋狂科學家的兒時夢想,學術圈的熱烈討論促成近代物理理論和實驗的無數進展。
◎ 如果可以重新定義「時間」,「我們」會是什麼樣子?
殺死希特勒能不能改變二戰結果?如果世界即將毀滅,回到過去有沒有可能找到解決辦法?住在時間機器裡會不會變老?「過去」與「未來」有沒有可能同時存在於另一個時空?一個世紀以來,文學再度奪回人類想像力的主導權,從吳爾芙的《歐蘭朵》、費茲傑羅的〈班傑明的奇幻旅程〉、波赫士的《歧路花園》,到海萊因的《4=71》、查爾斯•游的《時光機器與消失的父親》,時間不再是單線道,而是無限多重的分岔路,文學超越科學,如同H‧G‧威爾斯,再度領先於物理的進展。
繼暢銷書《混沌》後,葛雷易克在時間系統化和全球時區化的今天,探索為何現今物理學仍要追索時間的本質,以及當代影視文化中懷念過去和渴望未來的時間旅人為何不曾斷絕。在這本時間的觀念史裡,他認為現實生活中早有「時間機器」:人們跟著全球時區所規定的時間作息,往前往後都有明確時間座標可循。從那時開始,時間感就是人類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歷史時間」敏感更是近來的事,我們如此汲汲營營打造時間膠囊和歷史博物館,當中都藏有人類對活在當下的困惑,以及對回到過去美好年代的盼望。時間機器不只是一本書、一種觀念,也是一種科技物,改變過去、回到未來的渴望促成了時間膠囊的發明、蛀孔旅行的新技術,甚至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推特(twitter)上的古人都有自己的穿越帳號,他們穿越來的生命都將會活得比真實中的我們更長久。
作者簡介:詹姆斯.葛雷易克 James Gleick
全球知名科普作家,長期關注科學、科技及文化影響力議題。
1954年出生於紐約,1976年畢業於哈佛大學,在《紐約時報》擔任編輯及記者職務達十年。多年來為《紐約時報》科技專欄「Fast Forward Column」撰稿,1989~1990年間曾擔任普林斯頓大學麥格羅名人講座講師(McGraw Distinguished Lecturer)。他也是《全美最佳科普文選》叢書第一位編輯,並於2017年當選美國作家協會會長。
2012年出版暢銷書《資訊:一段歷史、一個理論、一股洪流》,並獲得英國皇家協會科普書獎。他的第一本書《混沌:不測風雲的背後》入圍美國國家書卷獎及普立茲獎決選,「蝴蝶效應」等複雜理論觀念自此廣為人知,並在世界各地掀起一股討論的熱潮。其他知名暢銷科普著作包括《理查・費曼:天才的軌跡》、《牛頓傳》、《毫秒必爭——全面加速的時代》(Faster)、《方才之事》(What Just Happened)都曾入圍普立茲獎決選,翻譯成三十國語言出版。
介文汲父親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 #水彩展 許蒂文專訪
尋回那年代的記憶 許蒂文筆下渲染的時空足跡
特別喜愛老舊事物的許蒂文,每當看到舊式建築時,便會開始想像它曾有過的煥發與榮光,隨著時間的遞送,人們寄予的情感在空間中流動,這些美好場景都觸動著她,轉化成創作的靈感而呈現出來。
來自美麗菊島的創作者許蒂文,從小就是個認真讀書的乖乖牌,許蒂文的父母也對她寄予厚望,希望培養她日後走向行醫之路,為此她的童年生活開始往返於在學校和補習班之間,日日浸淫在教科書的修習當中—「當時的我,還沒有時間來思考自己想要的是甚麼」。
從藝術裡得到抒發
感受到學業壓力時,許蒂文從閱讀畫冊中得到抒發,每當家裡大掃除,許蒂文會從家人的舊書堆中撿取畫冊來欣賞,「我把畫冊當成書在讀,只要望著它我就能幻想進入畫裡的世界!」,許蒂文熱愛沉浸在畫中的情境裡,幻想著畫中人物的悲歡離合、春夏秋冬的季節更迭…「我總是偷偷的看,父親丟棄的舊書當中,只要是和畫有關的,我就會偷撿回來!自己一個人時,慢慢享受。」
「當時我常常在想,人活著的目的是甚麼?」拿起筆作畫的那一天,正值許蒂文大學畢業的暑假。這天家裡靜悄悄的,母親也在午休,無聊的她打開電視隨意轉台,公視正好播放藝術家陳陽春老師作畫的影片—當顏料和水融合在畫紙上,竟產生一種虛無飄渺的意境,這樣的情景深深打動著她,「我很難形容那天的感覺,彷彿內心的角落似乎在呼喚著我。」,讓她嚮往著去感受畫筆、顏料、水份在紙張上摩擦的感覺。在毛毛細雨的天空下,許蒂文帶著悸動的情緒走進書局,對水彩豪無頭緒的她買了一盒十二色的水彩顏料、幾張圖畫紙,接著在家找到了幾枝破毛筆,和一張泛黃的舊照片,便畫了起來—這是她邁向創作之路的開端。
以往只曾在學校課程中接觸到美術,毫無術科底子的許蒂文,憑著對水彩的熱愛,她開始買書自學,從顏料的調色、畫筆的選擇、到各種畫紙的差異性,她都是自己實驗以及看書學來的,有時也透過美術社老闆的分享學到不少。然而為了能持續的鑽研水彩技巧,許蒂文需要一份穩定且能支持她的工作與收入,使她不需依賴父母的資金,走自己真正想走的路。於是她報考了99年司法特考的書記官,許蒂文相當賣力的準備考試,為了自己深愛的創作,她並不覺得辛苦,「我很開心終於有了自己真心喜歡的東西,人生第一次活得這麼踏實!」,當然,許蒂文也如願地考取上書記官一職。
回憶舊時代的單純美好
「還記得…那個沒有FB的年代嗎?」曾幾何時,高樓未起的時期,沒有便利的捷運,人跟人之間的互動並不是依靠著手機、網際網路,而是真實情感的交流—學校放學時,走過婆婆媽媽買菜的那個有點吵雜的菜市場,走著走著、回到依著媽祖廟而聚集的社區裡,老婆婆正點著香,祈求著今年的收成;和坐在廟前的樹下,乘涼、聊天的叔叔伯伯們打過招呼後,回到家放下書包,和幾個鄰居小孩一起去附近探險…等等。那時候的快樂很簡單,伴隨著一點點悠閒和濃濃的人情味,許蒂文也想藉著創作,帶領大眾一同回味—那個單純而美好的年代。
紀錄生活中感動的每一刻
每當看到生活困苦或生病的人,依然微笑、充滿熱情地過著人生中的每個日子,甚至付出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幫助他人—這樣動人的場面,總是令許蒂文十分感動,也激起她想將這些美麗的人事物記錄下來的想法,僅僅是一個眼神、一個微笑,都代表著這個世界仍然充滿愛與希望,「活著並不孤單」—這個世界因為有著人們的存在,更加地美麗。因此許蒂文總是隨身攜帶相機,記錄下生活中令她感動的角落—美的定義是見仁見智的,有些角落,沒有鮮花豪宅、藍天白雲的襯托,有的只是落葉枯枝及微微的鐵銹味…如此這般的場景卻觸動著她,許蒂文稱之為「真誠的永恆」,雖然不起眼,卻能時時勾動她的心弦,使她難以忘懷。
想像力—找回最單純的自己
創作者許蒂文將生活中平易近人的題材,以暖色系的淡彩上色,輪廓線條介於抽象和具體之間,七分真實、三分想像,讓觀看者能用自己的想像力去創造畫中的故事—她認為想像力,象徵著一個人內心中最單純的自己,所發揮出來的創造力!它能夠帶領現實中的自己看見事物的美好,進而對生活充滿熱情,讓自己變得更加地完整。許蒂文也期許自己,有一天她的創作能夠感染到大眾、溫暖這個社會,這就是她最開心的事情了!
許蒂文-從舊時代的美好汲取養分,創作揮灑出彩色的未來。
許蒂文經歷:
96年畢業於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
98年在澎湖縣立文光國中代理教師一年
100年考上書記官(司法特考)
100~104年任職法務部行政執行署台北分署書記官
105年起任職法務部行政執行署宜蘭分署書記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