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開愛恨糾結,外來入侵種的正確觀看方式】#窩編有感
報導之前,我痛恨外來入侵種帶來的困擾,我也不認同殺害動物。形成一種我不想殺牠,我又希望牠消失的矛盾。
生活周遭的外來入侵種,比你我想像的還多,不只綠鬣蜥、埃及聖䴉、福壽螺,還包括大家都習以為常的鴿子和流浪狗貓。根據中研院臺灣物種名錄,臺灣目前有1,686種外來種,其中就有236種為入侵種。
這些傷害原生物種、造成農業損失的外來動物,我希望能早日移除,早日自野外消失。但另一方面,我們也不願意看到動物被殺害,更不願意牠們因為被貼上外來入侵種的標籤,淪為BB槍、彈弓、弓箭的練靶目標。
這份愛恨矛盾,使得我在製作專題之初,一度將題目訂成「令人又愛又恨的外來入侵動物們」。畢竟說到底,這些生物之所以被引入進而入侵臺灣,都是人為造成。
進入採訪階段以後,才發現人們對於外來入侵種的喜愛與憎惡,對整體移除工作的影響之深。主持斑腿樹蛙移除工作的楊懿如老師,就曾經遭到「愛蛙人士」不明究理指責和阻饒;包括故意和移除工作唱反調,到處放生外來種,或是拒絕移除團隊在私有土地上作業,甚至當面指責移除工作者為劊子手。
/許多人只看到眼前移除的殺生,看不見長久的護生。/
移除工作者壓抑著對眼前生命的愧疚,以避免未來付出更大的生態環境,還得承受劊子手的罵名。愛牠卻要殺牠,這份矛盾未解,社會上的爭執難消。
/人們對外來入侵種的憎恨,對於移除工作一樣沒有幫助。/
民間自行發起的綠鬣蜥獵捕行動,不只是因為政府獎金的誘使,許多是想要除之而後快。更極端的,是假移除之名,行虐殺動物的人。
這種復仇性的移除行動,通常不會考慮到動物福利,也缺乏計畫性。因為動物會繁衍、移動擴散、會調整生存策略,如果移除沒有計畫,見一隻殺一隻,卻追不上繁衍、擴散速度,只是白白犧牲生命更無法改善問題。
移除工作也挑戰了社會的動保意識,最常見的例子便是遊蕩犬貓的移除策略,致使社會上充斥著對立的情緒,當大眾對移除難有共識,也往往使得問題加倍棘手。
/這很兩難,因為當你要求效率時,勢必會有些犧牲。/
受訪者汪仁傑以移除外來魚種吳郭魚舉例,當八卦網拋下將魚一把撈起,先將非目標魚種挑出來放回池中,假設捕獲20隻吳郭魚,若講求動物福利就得逐一進行人道處理;但講求效率則需直接把魚放在一旁自然乾死,立刻再拋下一網。
/面對入侵種如同防疫,若能早期根絕,就不用擔心擴散失控。/
長遠來看,若能在外來種繁殖擴散之前及早移除,就能避免將來移除需要奪走更多外來入侵生命,減輕原生生態的損失。而移除外來入侵動物同時,仍應對生命保持尊重,盡力減少動物所受的痛苦。
/在入侵種標籤之下,這些動物和其他生命並沒有貴賤之別。/
若要終結這場由人類引起的外來種入侵災難,最該移除的其實是人類本身。然而移除人類等同戰爭,人類以外的許多生物也難逃池魚之殃。災難既因人類而起,人類更應當汲取慘痛經驗,負起修復世界的責任。
藉由這次的專題製作,我重新錨定了看待外來入侵種的觀點,如果報導能使社會對外來種動物多一些認識,減少各種觀看視角的差異,也是對無數被移除、犧牲的外來種生物們,獻上的敬意和感謝。
專題即將上線,懇請訂閱窩窩:
https://wuo-wuo.com/subscribe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Shaun&Nic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作為Lancer被召喚,軀體處於全盛期李書文。 是一位生於近代,卻在武術史上 刻下無數傳奇的中國傳說中的武術家。 作為八極拳的高手名揚四海, 但其槍術造詣之精妙也足以被人譽為「神槍」。 身高/體重:166cm·60kg 出處:史實 地域:中國 屬性:中立·惡 性別:男性 雖然作為Lancer被...
「人之初性本惡例子」的推薦目錄:
人之初性本惡例子 在 果籽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劉細良://「人之初,性本善」我們念蒙書《三字經》已懂,但《Humankind》一書用很多例子告訴大家,「性善」這信念很重要,當你信人性惡,就會生惡念受惡果。// bit.ly/388tiXj
#讀書好 #危難下顯現人性光輝 #荷蘭年輕歷史學者著作
==============
《果籽》MeWe 👉🏻 mewe.com/p/as.appledaily
《果籽》TG Channel 👉🏻 t.me/appleseedhk
立即追蹤接收最新資訊
=============
收看更多精彩影片
訂閱《果籽》YouTube Channel 👉🏻 bit.ly/AppleseedSub
=============
💪🏼 VIP撐《蘋果》計劃
每月$300起: bit.ly/33LO1y
人之初性本惡例子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們會引導別人怎麼看待自己。
如果你認為自己「病了」,或是周遭的人這麼看待你,那你的康復之路將會更為漫長、艱辛。
我們的感知也許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型塑外在現實,改變我們的經驗,有時甚至影響實體身體。而人之所以為人,就在於我們擁有選擇感知的能力。人類不像動物,我們可以選擇如何解讀經驗,藉此達到顯著的超越。
摘錄自《#哈佛醫師教你喚醒自癒力》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晚安:
「自我」的作用,有點像濾鏡,帶著我們看到我們想看到的世界;有時旁人也會用這樣的濾鏡看著我們。換句話說,我們怎麼看待自己,也對旁人怎麼看我們,有些影響力。
這是我常常提到,要回到自己跟自己關係的理由之一。
很多朋友想要關係圓滿,但跟自己的關係不和諧,就相對不是那麼容易。也許相關不是那麼絕對,但細部去看人我之間交流互動的過程,便可以體驗到:我們如何跟自己說話,都可能向外展現在與他人的對話上。
祝願您,能投入感知世界,並且保持解讀、詮釋的彈性!
.
ps.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220440724638912/videos/466001611099283
... ... ... ... ... ... ... ... ... ... ... ... ... ... ...
感知的力量
【文/ 傑佛瑞.雷迪格】
我在印第安那州的鄉下長大,我家四周都是廣袤的農地和無際的藍天,但我仍總感侷促,被嚴厲宗教家庭所設下的諸多限制與批判團團包圍。我日常穿著母親手縫的衣物,我們兄弟姊妹都是在家剪頭髮。我們操著鄉下口音,讀者大概會覺得落後又陌生,我們的口音比鄰居都還要明顯。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天,那時我七歲,站在教堂大廳裡,一個朋友對我說:「你爸講話像土包子。」我們明明都住在印第安那州極為窮困的一郡,但他居然覺得我爸(而不是他自己的爸爸)像個土包子。我們不應該在意這種事,不該在意自己的外表或最流行的衣服;我們只應關心有沒有被上帝接納。
當我發現真實世界遠大過父母口中的世界,比那個世界更寬廣、更美好,我知道自己無法再待在那個小而處處受限的範圍中。我也知道,如果我想要實現目標、追求高等教育、獲得碩士或博士學位,甚至有朝一日成為醫師,我就必須做出改變。大學開學前,我換掉土氣的膠框眼鏡,戴上隱形眼鏡,「叛逆地」去找理髮師剪頭髮,然後買了時下流行的衣服。那個暖洋洋又帶著些許悶熱潮溼的九月,我走在中西部的校園裡時,我感受到驚人的差異。人們對我的想法完全不同了,這種感覺極為明顯。大家對我的態度由批判變為接納,他們以為我和他們一樣,而不是某種「異類」。鬆了一口氣的感覺幾乎讓我喜極而泣,我知道自己內在和以前完全一樣,但他人的接納協助我逐漸重新認識自己。
所有人都是這樣,在真正的自己與外表之間總存在一段差距(有時甚至是很大的差距),了解到這一點對我很有幫助。這是不好過的童年的優點之一。
人們常以為在意別人的看法很膚淺。的確,了解自己真正的價值,不受別人左右很重要。不過在一定程度上,別人對你的觀感也很重要,這會影響你是否錄取工作或能否成功約心上人出去約會,甚至會影響你康復的能力。我們多少會受別人看法的影響,事實上,我們會引導別人怎麼看待自己。如果別人認為你生病或有殘缺,你很可能感到病懨懨或有缺陷,你會把我就是這樣的概念深深刻進DMN中。如果你認為自己「病了」,或是周遭的人這麼看待你,那你的康復之路將會更為漫長、艱辛。
我們已經看到信念、身體健康與治療三者緊密交纏的關係,也了解我們自己的個人感知會從根本形塑我們理解周遭世界的方式。比方說,兩個人可能肩並肩坐在中央公園裡,可是對於周遭的感知可能截然不同。有人可能會對永不間斷的繁忙交通感到焦慮,或是被頭頂上不時傳來的直升機螺旋槳噪音嚇到;走近的人看來都不懷好意──他們想幹嘛?而坐在這個人身旁的人則可能注意到別的事物:一位母親慈愛地為嬰兒車中的寶寶蓋上毯子;一對情侶牽著手,互訴衷曲,彷彿周遭沒有旁人;樹葉隨風飛散,在陽光中閃耀著紅色與金色。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假設這兩種天差地遠的感知在這兩人身上持續數年,你猜這對他們身體的化學與生物狀態有何影響?
感知甚至可能影響感官,影響你的味覺與聽覺。著名的麥格克效應(McGurk effect)是由麥格克於一九一六年首次發現,發表在題為「聽唇見音」(Hearing Lips and Seeing Voices)的論文中1,他發現我們的視覺常會大幅影響聽覺。這很有趣,你可以用手機或電腦查一查,你會找到一段影片,影片中的人會一直說:「巴、巴、巴」,接著換成「發、發、發」。當他變換發音時,「ㄈ」的音會相當明顯。不過,其實影片播放的聲音檔完全沒變,只是一直重複同樣的語音:巴、巴、巴,但因為我們看見說話者的嘴唇做出發ㄈ音的形狀,因此就聽見了ㄈ的音。我們不假思索地想像出ㄈ的音,聽起來俐落、清晰又確定無疑。
視覺盲點也是一樣的道理,在視神經與視網膜的交接處完全沒有錐狀細胞與桿狀細胞,但大腦會自動產生某種「銜接」影像,填補視覺的盲點,製造出連續無縫的視野。雖然看不到,但大腦會自動想像,你不會意識到大腦的這個動作。
研究發現,受試者如果以為施加疼痛的人是故意的,那受試者就會感覺更加疼痛。另一項關於疼痛的研究發現,你傷到自己的時候如果咒罵,那疼痛程度會降低。從這裡我們可以了解情緒對痛覺感知的影響:如果我們感覺被針對,那就更感疼痛;如果我們用言語堅決地對抗疼痛,那疼痛程度就會稍微降低。不過另一項研究更加顯露出感知的科學有多麼神奇:在同一間飯店工作的女傭被分為兩組,雙方的工作職責是一樣的,都包括「運動」,不過研究人員向其中一組說明,美國衛生署建議國民每天運動;但沒有對另一組做額外說明。研究結束後,第一組的女性明顯變得更健康,體重、腰臀比、身體質量指數(BMI)、標準化血壓等各個數值都顯著下降,而第二組受試者完全沒有變化。在這個案例中,「運動」有益健康的認知有改變身體的力量。
再舉一個很好的例子,我猜想我們多數人都不太想要變老,隨著老化,我們可能開始覺得自己變得破敗無用,可能只看見老化的缺點。這種負面心態雖然完全正常,但其實非常有害。哈佛大學教授艾倫.蘭格(Ellen Langer)和耶魯公衛學院教授貝卡.李維(Becca Levy)的研究發現,發自內心對於老化抱持正面的態度可以促進健康、延年益壽,效果甚至比運動或戒菸還好。此外,關於老化的負面想法還會提高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原理是什麼呢?研究人員發現,負面的自我知覺所產生的慢性壓力會消耗海馬迴,這是大腦中一個小型海馬狀的器官,負責記憶、情緒,甚至掌管心跳。
之前關於物理的段落已經討論過,我們的心靈不只是客觀外在現實的被動觀察者。觀察者效應顯示,我們的感知也許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型塑外在現實,改變我們的經驗,有時甚至影響實體身體。而人之所以為人,就在於我們擁有選擇感知的能力。人類不像動物,我們可以選擇如何解讀經驗,藉此達到顯著的超越。哲學家喬瓦尼.皮科.德拉.米蘭多拉(Giovanni Pico della Mirandolo)在文藝復興之初嚴肅地指出:我們不是神靈就是野獸,不是天使就是惡魔。我們可以看到正面的希望,也可能只看見缺失或令人恐懼的部分。你看待自己與疾病的方式,也可能為康復能力設下難以突破的限制;另一方面,也可能開啟一條通往治療的意外途徑。
.
《#哈佛醫師教你喚醒自癒力》
為什麼有些人的病自己會好,其他人卻不行?哈佛醫院權威逾15年研究,解開啟動人體自癒力的4大關鍵,癌症、心臟病、糖尿病、憂鬱症……都可以不「藥」而癒!
博客來|https://reurl.cc/v1YQAe
金石堂|https://reurl.cc/4mKLOv
誠品|https://reurl.cc/Xk1Ab0
讀冊|https://reurl.cc/VXAYvY
皇冠文化集團
https://www.facebook.com/crownbook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人之初性本惡例子 在 Shaun&Nick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作為Lancer被召喚,軀體處於全盛期李書文。
是一位生於近代,卻在武術史上
刻下無數傳奇的中國傳說中的武術家。
作為八極拳的高手名揚四海,
但其槍術造詣之精妙也足以被人譽為「神槍」。
身高/體重:166cm·60kg
出處:史實
地域:中國
屬性:中立·惡 性別:男性
雖然作為Lancer被召喚,但基本性能並沒有太大變化。
中國武術(六合大槍):A+++
中華之至理。
將以天人合一為目標的武術修煉到何種境界的標準。
屬於習得難度最高的技能,和其他技能不同,
到達A級才能被稱為“習得”的等級。
到達A+++的人物已經是高手中的高手。
雖然作為Lancer被召喚,
但已經將包含槍術的八極拳修煉到了極致。
清朝末期,出生於滄州的李書文在修煉八極拳之初,
就已經開始嶄露頭角,直到被稱為拳法史上最強為止,
比起熟學百藝,選擇了精通一門並修煉至極致的他,
正如字面一般體現了一擊必殺的精髓。
『神槍無二打』
級別:無 種類:對人寶具
有效範圍:2~5 最大捕捉:1人
Shinsou Nino Uchi Irazu。
是和『燕返』以及『無二打』同樣,
由修煉到極致的武技昇華而來的寶具。
效果和作為Assassin召喚時的『無二打』相同,
但手持長槍所以射程更廣。
推測其精密動作性和空手時並無差別。
李書文具有Lancer,Berserker,
以及Assassin的職階適應性。
並且,也有過將「老年」的李書文召喚出來的事例。
全盛期的肉體當然是以青年時代作為基準,
但他武術方面的全盛期則是在其年過花甲之後,
這樣的說法也是有的。
所以有過青年時期的李書文作為Assassin被召喚,
也有老年的李書文作為Lancer被召喚的例子。
基本上只要對方是強力的從者,就會想上去挑戰,
但他最想要交手的對象則是――老年的李書文。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7F1Fi0zSpLM/hqdefault.jpg)
人之初性本惡例子 在 【國語】人性本善還是性本惡?科學已有解答,答案出乎意料!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粵語版:https://youtu.be/TZ2Rb2XFONo 孟子認為人性本善,荀子則認為人性 本惡 ,這一爭就是二千多年,直到現在也未有定論。然而,我認為這個問題是 ... ... <看更多>
人之初性本惡例子 在 生活札記—給女兒的呢喃絮語- 《善惡》 到底人之初是性本善 ... 的推薦與評價
《善惡》 到底人之初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我想,某層面上的確很難下定論。 ... 基因之中,自然界動物通過「瞞騙」賴以生存,最簡單如變色龍、竹節蟲便是例子,甚至有些 ... ... <看更多>
人之初性本惡例子 在 Re: [分享] 你相信人性本善,還是本惡? - 看板movie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gmmrr18 (shark)》之銘言:
: 最近看了一部電影「那些得不到保護的人」感觸很深
: 原本你認為的善惡界線其實很模糊,善惡也是一體兩面
: 像是以前看過的我們與惡的距離、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等的影集
: 都會有種思想被翻轉的感覺
: 「那些得不到保護的人」我一開始以為是描述311大地震的災難片
: 但其實是倖存者後來所面臨的生存問題
: 包含工作生活、貧窮與弱勢、社會的不公..等
: 都讓人懷疑誰是幫凶,誰才是真的好人?
: 大家覺得呢?
: 還是有沒有推其他類似跟人性有關的電影?
首先先簡單定義所謂[人性方面的善惡]
善:有同情心、同理心。會考慮他人的感受,不太會只因為了自己的快樂,而不顧他人
或施加痛苦給別人。至善者(利他者)甚至常能犧牲個人快樂來令他人快樂。
惡:缺乏同情心、同理心。為了自身快樂不顧他人痛苦,極惡者甚至可能從他人之痛苦
來感到快樂。
至於心理變態、自虐狂虐待狂、價值觀與社會脫離太大、認知異於常人等少數案例,
不深入討論。以及有善心卻做出惡行之類的動機行為不一致,也不深入定義。
-------------
以上是定義部份,至於社會的部分。
有說法是整個人類社會是往大體越來越善良的方向前進,我是蠻同意的。
這當中當然可能有很多因素,經濟的、文明的、生物的。
以物種角度來說,會互利(善)的群體會愈加繁榮,因為互利行為總合效益是正和的。
而會互相侵略(惡)的群體,會走向自我消亡,因為互侵行為總體效益是負和的。
(當然這種不斷侵略的群體也可能透過侵略外在群體而一直存續下去)
因此,道德演化論的主張某程度佐證了為何社會會往越來越善的方向發展。
另外非常明顯的,沒有一個社會或群體中的份子是全善或全惡的。
有興趣可以去找一下[賽局理論] & [道德演化論]在這方面的論述。
[自私的基因]這本書甚至提過在賽局理論和演化理論下,可概算一個社會可以容許
多少極度自私王八蛋存在的比例。很有趣。
另外霍布斯對於社會秩序形成的理論也蠻有道理,如果每個人都當混帳王八蛋的話,
整個社會很快就玩不下去了。
----------------
最後是關於善惡的界線與模糊,以及所謂道德相對論。
以單個人來說,一個人的個性中本來就可能有善有惡。
比如有個人可能個性熱心助人,但是另一方面嫉惡如仇,一個小錯就覺得罪無可赦。
也可能有個人生性貪婪,喜歡占人便宜,但是同時富有同情心,喜歡幫助更弱小的人。
換言之,一個人個性是複雜多面向的,因此說一個人善或惡有時有點不太精準。
(但行為通常較好判定)
更別說一個人個性也是會變的。
另外所謂「人之初,性本 ? 」的問題,我認為現代許多研究其實有給蠻多啟發了。
比如心理學、認知科學方面的研究。
人類幼童先天就有利他的天性。(還有其他比如公平的天性)
此外每個人從生下來有些稟賦就確實存在的,有人天性比較善良,有人比較邪惡或自私。
100%純善或100%純惡大概是極為稀少的。
更不用講後天環境的影響。
換言之即便「人性」也難以一概而論。
第二,善心與善行未必一致。有的時候出於善心的行為,可能導致惡果。反之亦然。
比如放生、慣養、容忍罪惡等,都是可能的例子。
這與社會本身的複雜,以及人的判斷力有關,所以[行為之後果]本來就會很複雜。
再加上人類的行為動機,本身也很複雜了,甚至我們做的每一件事,
都很少只會有一個單純的動機。所以這使得[動機-行為-結果]這個問題又更複雜了。
(比如一個富翁慈善捐獻,這當中動機可能有仁慈,也可能有炫耀、節稅、社會模仿、
虛榮、好玩...等。比例還各有不同,是不是很複雜。)
所以評價某人、某行為之善惡,本身是複雜的,不是不能評論,但片面二分不太好。
最後所謂道德相對論,也就是"善惡都是由人定義,沒個標準這種說法"。
我們從歷史能觀察到,很多行為、習俗的善惡評價是會變的。
比如守貞、孝順、忠誠、叛逆...等等。
可是另一方面我們也觀察到,有些普世價值跨越時空地域、風土民情、宗教政治、
男女老幼,大致是類似的,只不過人們對達到這些價值的手段可能有不同看法。
或者對這些價值的重視程度有所不同。
換言之,極端道德相對論的"善惡只是隨人定義"的說法難以令人認同。
不過我們也必須尊重多元文化以及歷史脈絡的影響,
導致人們在看法上、價值觀上,確實會有各自有所歧異。
-----------------------------
最後還是要推片,探討人性善惡其實蠻多,
我個人很推薦一部片,叫做厄夜變奏曲(Dogville),
這部把善惡的探討處理得鞭闢犀利,很精采。
劇情簡介這裡不雷,請自行去谷哥維基就有了。
大力推荐沒看過的朋友去看這部,讚。
如果要一句話介紹,那就是套句尼采的名言:
"那些沒有爪子的羔羊,不代表就是善良的"
--
奧茲:你可以吃一堆香蕉!
芬利:哦,我懂了,就因為我是一隻猴子,所以我一定要喜歡香蕉!
奧茲:你不喜歡香蕉嗎?
芬利:別傻了! 我當然喜歡香蕉,我可是一隻猴子!我只是不喜歡你的推論方式。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80.176.54.3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649949087.A.577.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