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網友劉妍伶分享她和同學於1989年8月15日在臺北新公園拍攝的合照,可以看見當時流行的女生髮型,妳也曾留過嗎?
臺北新公園位於昔日第三代臺北車站正對面的館前路底;這一帶在清治時期,除了1888年落成的臺北大天后宮(位於今國立臺灣博物館所在地南側水池處)之外,其餘地帶皆為一片荒蕪,並未有太多開發。
到了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開始著手計畫闢建稍具規模的都市公園,於是起建於1899年,1908年初步落成的台北新公園,成為台灣第一個承襲歐洲風格的近代都市公園(由於當時已移作他用的天后宮尚未拆除,所以公園範圍僅有現今公園範圍的南半部);之所以會命名為「新公園」,則是因為其興建時間,略晚於台北第一座大型公園「圓山公園」(1897年落成)之故。
新公園佔地71,520平方公尺,北臨襄陽路、南臨凱達格蘭大道、西臨懷寧街、東臨公園路,公園內花木扶疏,有涼亭、噴水池、荷花池、小拱橋等造景,還有露天音樂廣場。
1996年2月28日,園內樹立二二八和平紀念碑,新公園遂更名為「二二八和平公園」,並在園內原「臺北放送局」處設立臺北二二八紀念館,於1997年2月28日(二二八事件50週年)正式開館。
照片中古色古香的亭閣位在荷花池中央,是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的「翠亨閣」,池裡另外還有四座涼亭分別為紀念鄭成功的「大木亭」、紀念劉銘傳的「大潛亭」、紀念丘逢甲的「滄海亭」,以及紀念連橫的「劍花亭」。
1960年代初,臺北市政府在園內原棒球場建造古典式亭閣五座,歷時兩年,於1963年竣工。
為了紀念國父及四位開臺先賢,臺北市政府特邀請國學名家于右任、梁寒操、阮毅成、李漁叔、林熊祥、螘碩、劉太希等,為五座亭閣命名題聯,並邀名書法家書寫、交工鐫刻,於1964年元旦張掛。
五座亭閣的正中一閣,為誌國父孫中山先生開國隆勳,命名翠亨閣,其餘四亭分別紀念開台先賢鄭成功、劉銘傳、丘逢甲、連橫等,各就其名諱居裡命名為:大木亭、大潛亭、滄海亭、劍花亭。
詩人梁寒操撰翠亨閣聯云:「於兩間留正氣;為萬世開太平」。李漁叔撰大木亭聯曰:「騎鯨海上憶英風,重看一旅中興,更無缺憾留天地;焚服世間傳偉業,願種十圍大木,長有奇材作棟樑」。于右任撰滄海亭聯云:「耿耿孤忠,為民族復興鬥士;崢崢大筆,亦詩壇崛起人豪」。劉太希撰大潛亭聯說:「水深魚樂民鹹阜;雲起龍驤劍有花」。林熊祥撰劍花亭聯云:「祖國勳昭,正氣長存椽筆史;士林風振,別才爭仰劍花詩」。
歷史人物的功過常隨時間有不同的評價,因此吾人更應以寬容的態度來看待歷史、包容不同的聲音。
亨來閣命名 在 蔡總(蔡昀羲/Sissi)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前幾天跟妹妹去北美館
看了最近的《布列松在中國》攝影展📷✨
詳細的介紹我貼在本文最後,
我個人看完之後很想分享這個展!
因為布列松是少數不以「事件」為主軸,
而是以關注「人」本身來捕捉影像的攝影師。
你會看到在展場的每一幅攝影作品,
都以人物互動情境命名,例如:
「一位滿清遺存的太監。
人力車拉伕塞了張鈔票給他作為拍照的代價」
或是「中國福利基金會。正在等待發放米的兒童。」...
對我來說他記錄的影像,
既不過度濫情又並非只具備記錄作用,
每張照片背後都有其捕捉該畫面的動機,
及呈現的美感,至少這次展出的每一張照片,所呈現的故事性都足以作為雜誌封面。
讓你深刻感受到那樣一個大時代的悲淒感,
和人類還沒有走到盡頭的求生意志。
他的攝影展不是那種看完會讓你覺得沈重或不舒服的警世系列,但卻很忠實呈現大時代從人心到行為的變化。
整場看下來,
真的會很想要到商售區買回家那本厚厚的精裝攝影集XD
聽說是英國🇬🇧空運來台的,
因為疫情影響貨物清關關係數量很少,
如果這次展覽沒買到,
就要等比較久...真的很值得收!(/ω\)
————————
然後不得不說,
台北市立美術館真的很值得去走走,
入場門票全票也只要30元,
但是所有展都可以看!
真的很推薦大家可以跟身邊親友一起去逛,
記得攜帶口罩、身分證(入場要掃身分證實名制),
還有別帶飲料喔!
(展館內廁所附近都有飲水機)
而且展館真的很空曠又舒服,
其實如果不是逛得腳痠了,
真的會想要待一整天!
PS.謝謝幫我跟妹妹合照的女孩,很喜歡那張照片。
————————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在其報導攝影生涯中,
非常獨特且重要之集結,
也是他中國相關作品的首度研究與專題展出。
1948-49年,
布列松在中國停留了十個月,期間在《生活》(Life)、《巴黎競賽》(Paris Match)等雜誌發表了多幀中國所見所聞之影像。
雖然時值國共內戰時期,
但在這些影像中不見戰爭的煙硝,
反而突顯大時代下的人間煙火,這系列照片也成為報導攝影史上最好的作品之一。
1958年他在中國官方人員的全程陪同下,看見了大躍進、人民公社等的改革興起,攝取了看似繁榮的空中樓閣,此時的布列松已是公認的報導攝影巨擘。
本展共展出約170件原版照片,
以及相關之書信原件與雜誌。
————————
《布列松在中國:1948-1949/1958》
主辦單位:臺北市立美術館
時間:2020/6/20-2020/11/1
地點:三樓3A
台北市立美術館
妹妹 陳以欣 YI HSIN ,CHEN
想看更多分享請追蹤IG:sissitsai_official
#布列松在中國
#布列松在中國攝影展
#台北市立美術館
#誰是妳姊妹
亨來閣命名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1990年,往西俯瞰臺北新公園,園內設有五座亭閣的水池和建於日治時期的臺灣博物館盡收眼底。(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畫面右上角的棕色高樓是位於臺北市重慶南路與開封街口的「第一銀行總行大樓」(地址為臺北市重慶南路一段30號),這棟大樓是在1977年11月開工興建,於1981年8月完工,工程造價為新台幣1億9千9百萬元,為一棟地下3層、地上22層的鋼骨鋼筋混凝土造建築物;當時與日本尖端建築技術同步,外牆採用最先進的預鑄板與玻璃帷幕,完工時是臺灣最高的建築物,高87.7公尺,後來被1982年7月完工的臺電大樓(高114.54公尺)超越);其屋齡雖已近40年,但因設計者廖慧明及郭茂林兩位建築師乃依照當時日本高層建築的規格設計,因此現在看來仍是一棟處處充滿設計感的建築物。
臺北新公園位於昔日第三代臺北車站正對面的館前路底;這一帶在清治時期,除了1888年落成的臺北大天后宮(位於今國立臺灣博物館所在地南側水池處)之外,其餘地帶皆為一片荒蕪,並未有太多開發。
到了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開始著手計畫闢建稍具規模的都市公園,於是起建於1899年,1908年初步落成的臺北新公園,成為臺灣第一個承襲歐洲風格的近代都市公園(由於當時已移作他用的天后宮尚未拆除,所以公園範圍僅有現今公園範圍的南半部);之所以會命名為「新公園」,則是因為其興建時間,略晚於臺北第一座大型公園「圓山公園」(1897年落成)之故。
新公園佔地71,520平方公尺,北臨襄陽路、南臨凱達格蘭大道、西臨懷寧街、東臨公園路,公園內花木扶疏,有涼亭、噴水池、荷花池、小拱橋等造景,還有露天音樂廣場。
1996年2月28日,園內樹立二二八和平紀念碑,新公園遂更名為「二二八和平公園」,並在園內原「臺北放送局」處設立臺北二二八紀念館,於1997年2月28日(二二八事件50週年)正式開館,期許此地能成為一個追溯歷史、撫平傷痛的紀念公園。
1899年,臺灣總督府民政部物產陳列館(臺灣總督府博物館的前身)成立。1908年10月24日,位於彩票局大樓(地點在今臺北市寶慶路與博愛路口,1908至1915年作為博物館,1915年11月1日因新公園內的新館啟用而成為博物館分館,1917年3月15日廢止博物館分館,改為台灣總督府圖書館,毀於二戰末期)裡的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附屬博物館(簡稱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正式對外開館。
而目前位於襄陽路與館前路口的國立臺灣博物館,則是建於1913年,當年臺灣民政長官祝辰巳為紀念第四任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與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向民間募得256,101日圓籌建「故兒玉總督暨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於原臺北大天后宮舊址(1912年因颱風嚴重受損而拆除,位於今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內北側),臺灣總督府委由日籍建築師野村一郎與荒木榮一設計,風格為文藝復興時期後期的古希臘多立克柱式,外觀上綜合了巴洛克時期的建築風格,於1913年4月1日動工,並在1915年完工。
1915年8月20日,搬遷至新公園內的「故兒玉總督暨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的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正式開館。戰後,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改制為臺灣省博物館,隸屬於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1949年再更名為臺灣省立博物館,隸屬於臺灣省政府。1999年,因臺灣省政府虛級化,改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今中華民國文化部)管理,並更名為國立臺灣博物館。
畫面中的水池原為新公園棒球場,於1907年啟用,是臺灣第一座棒球場,後因臺北市立棒球場(臺北小巨蛋前身)於1959年完工而功成身退,在1961年被臺北政府規劃改建為擁有五座古典式亭閣的水池,工程歷時兩年,於1963年竣工。
為了紀念國父及四位開臺先賢,北市府特邀請國學名家于右任、梁寒操、阮毅成、李漁叔、林熊祥、螘碩、劉太希等,為五座亭閣命名題聯,並邀名書法家書寫、交工鐫刻,於1964年元旦張掛。
位在池中央古色古香的亭閣是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的「翠亨閣」,其他四座涼亭則分別為紀念鄭成功的「大木亭」、紀念劉銘傳的「大潛亭」、紀念丘逢甲的「滄海亭」,以及紀念連橫的「劍花亭」。
詩人梁寒操撰翠亨閣聯云:「於兩間留正氣;為萬世開太平」。李漁叔撰大木亭聯曰:「騎鯨海上憶英風,重看一旅中興,更無缺憾留天地;焚服世間傳偉業,願種十圍大木,長有奇材作棟樑」。于右任撰滄海亭聯云:「耿耿孤忠,為民族復興鬥士;崢崢大筆,亦詩壇崛起人豪」。劉太希撰大潛亭聯說:「水深魚樂民鹹阜;雲起龍驤劍有花」。林熊祥撰劍花亭聯云:「祖國勳昭,正氣長存椽筆史;士林風振,別才爭仰劍花詩」。
歷史人物的功過常隨時間有不同的評價,因此吾人更應以寬容的態度來看待歷史、包容不同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