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的調停|知史百家
安煥然
1403年(永樂元年),明成祖派遣中官尹慶賚詔南海諸國。尹慶往赴印度柯枝諸國後,於1405年返航。返航途中,其船隊航經馬六甲海峽,滿剌加國王拜里米蘇剌眼光銳利的,趕緊抓住這個難得的機遇,立即遣使附搭船隊赴中國,隨尹慶入朝。
滿剌加使臣向明成祖表示:「其王慕義,愿同中國屬郡,歲效職貢,請封其山為一國之鎮」。對於滿剌加此次的主動示誠事大,明成祖顯然龍心大悅。隨即賜給滿剌加印誥,封滿剌加的西山為鎮國之山,並且還親擬碑文,勒石建碑其地,確立了雙方宗主與藩屬的建交關係。
滿剌加向明朝要求「請封其國之西山,定疆域界」,事實上是想借此警示暹羅,以舒緩暹羅的南壓威脅。但滿剌加之納入明朝貢體系,並取得與暹羅同等藩屬國的地位,這種舉動顯然是暹羅所不樂見的。於是暹羅毫不客氣的「教訓」了這個初建而弱小的滿剌加,發兵奪取先前明成祖受予滿剌加國王的印誥。
1405年,鄭和一下西洋。此次鄭和船隊有沒有進駐滿剌加,一手史料文獻沒有明確記載。但在1407年,鄭和一下西洋返航之時,滿剌加拜里米蘇剌又遣使,隨鄭和返航船隊來朝入貢,同時向明成祖申訴滿剌加遭暹羅「強暴」,發兵奪其所受朝廷印誥,造成「國人驚駭,不能安生」,請求大明天朝主持公道。
明成祖大怒。暹羅此舉,豈不把大明天朝放在眼裡!明成祖隨即措詞強烈的告諭,質問暹羅:「(滿剌加)與爾均受朝命,比肩而立,爾安得獨恃,拘其朝使,奪其誥印?」更以「天有顯道,福善禍淫,安南黎賊父子覆轍在前,可以鑒」,令暹羅即刻還回滿剌加「所受印誥,自今安分守禮,睦鄰境,庶幾永享太平」。
這段告諭,是明朝對外辭令一份經典之作。其白話大意是說,滿剌加既然朝貢中國,就和你暹羅老弟一樣,都是同受我中華帝國的朝命。所以在我大明天朝的中華朝貢圈裡,你暹羅和滿剌加的地位是同等的。你怎麼可以恃強欺負弱小?膽敢發兵扣拘滿剌加使臣,奪取我大明天朝受予滿剌加國王的印誥?我(明成祖)跟你暹羅講吧,天有顯道,你是禍是福,「安南黎賊父子覆轍在前」,此句才是明成祖告諭暹羅的關鍵詞。明成祖曾介入安南(今越南)陳、湖(黎)兩氏內部紛爭,發兵侵佔安南,並在安南境內設置了交趾布政司。
明成祖以侵略安南來警戒暹羅,實際上是一種威赫,借此諭令暹羅應當遵守中華朝貢體制的睦鄰之道,「安分」一點。否則暹羅的命運就將和安南一樣。
1407年底,鄭和第二次下西洋,到訪暹羅。1408年明成祖又派遣中官張原出使暹羅。相信這兩次出使暹羅,皆有調停滿剌加在中國與暹羅之間宗、藩歸屬權沖突問題的任務。1408年底,暹羅遣使來朝「謝罪」。明朝中國威赫制衡了暹羅。
1409年,鄭和第三次下西洋,駐節滿剌加。鄭和以明朝皇帝特使的身份,正式為拜里米蘇剌舉行封王儀式,並賜其「雙台銀印,冠帶袍服,建碑封城,遂名滿剌加」,正式確立了滿剌加在中華朝貢圈的從屬地位。
(原刊《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新山:南方學院出版社,2010,作者授權轉載,特此鳴謝。)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
交趾布政司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成祖與太祖|知史百家
安煥然
明成祖朱棣是從淌血的靖難之役篡奪劇中,登上歷史的舞台。明成祖對海外政策態度上的改變,與他個人的因素有一定的關係。有人認為這是朱棣得位不正,篡立與殺戮的反激作用所致,甚至有學者認為,明成祖可能是一個癲瘋者。
在許多方面,明成祖可與他父親明太祖做比較。他們都具有雄才大略、猜疑心重,也擁有病態的殘忍性格。然而,兩人具有很大的不同點是,明太祖身為開國之君,對國內政治經濟給予細心的關注,對外政策卻是消極。其國策,基本上是在國內實行中央集權獨裁專政,經濟上重農抑商,使民勤於農桑,寧可選擇閉關自守,嚴密統轄其臣民。與明太祖不同的是,明成祖在對外政策方面卻比內政更發揮了積極性。除了他本身的個性,以及當時積累的國勢基礎之外,我們不難推測這是明成祖為了洗刷其「篡奪」壞名聲的意圖。
隱然地篡奪心理疑慮,反激了明成祖企圖利用對外偉業來轉移國內的視線,借由積極的外交手段以鞏固明朝之內政。建立偉大事功,創造萬邦來朝,君臨天下的盛世景況,構築一個以明朝中國為核心的東亞帝國之偉大盛世。如此盛景,提高了明成祖的威信,換取了得位的合理性。轉移國人目光,讓世人遺忘其篡位之殘酷記憶。
在處理邊境國家的對外事務上,明成祖更像是當年的元世祖忽必烈的繼承者。在南方,明成祖介入安南(今越南)陳、湖(黎)兩氏之紛爭,發動侵略戰爭,侵佔安南,置交趾布政司。縱然明朝統治安南期間實施一些不錯的政策,安南人民游擊反明的斗爭卻未曾間斷。明朝對安南的經營不易,至明宣宗時便放棄了這個得不償失的交趾布政司。
對北方,永樂八年(1410)至二十二年(1424),明成祖一連五次親征蒙古。他不想消極地鞏固長城以防守,而是創造一幕幕空前絕後的皇帝親征漠北的積極政策。在第五次親征時,敵人遠遁,沒有交鋒,自己卻在永樂二十二年七月病死於榆木川(今內蒙古)的軍營中,結束了他65歲一生充滿欲望和不安的內心戰斗生涯。
對西邊的政略,明成祖派遣宦官侯顯,招撫格魯派第五代活佛宗喀巴,利用喇嘛教各派之權威,間接統治西藏。在東北之經略,則是在永樂七年(1409)招撫女真人,在黑龍江口的特林置奴兒干都指揮使司。
至於朝鮮半島,主張「反元親明」的李成桂自立為王,奉明朝為宗主國。在日本,正值室町幕府的三代將軍足利義滿時期,日本與明朝的關係在這期間也大為改善。以「日本國王」之名的足利義滿,遣使來華,表示愿與明成祖合作,聯合剿倭。這個舉動讓明成祖龍顏大悅,嘉許足利義滿是「海東之國未有賢於日本國者也」,並賜予「日本國王」「龜紐金印」,這是當時明朝皇帝對海外藩屬最高等級的封賜。日本則從明朝的朝貢貿易中獲得大利。
與此同時,明成祖大遣使團出國,招諭各地。在西方陸路上,永樂二年(1404)帖木兒於東征中國的途中病死,避免了一場東西兩大強國的激烈沖突,此乃「天助」了明成祖。旋即,明成祖頻頻遣使往赴西域,其中的吏部員外郎陳誠就曾三次(1413、1416、1420)出使西域撒馬爾罕等地,促使西域17國遣使來朝入貢。
海外之遣使招諭,其最著者,非鄭和下西洋莫屬。鄭和下西洋每次動輒2萬餘人,數十艘大型寶船(或謂百餘大小船隻)的遠洋航行,其航行區域之廣,詔諭國家之多,甚而把朝貢圈擴大至印度洋的阿拉伯世界,文獻所及更提及麻林(地)、木骨都束等東非之地。不僅如此,明成祖亦同時多次遣使琉球(今日本沖繩),及派遣張謙等出使「東洋」的蘇祿(菲律賓)、渤泥等國,強化與該區域的友好關係。
總而言之,欲探鄭和下西洋的本質,我們必須回探明成祖以及明成祖所推行的一系列積極的對外政策。鄭和絕不是孤立的神奇壯舉。事實上,鄭和只是貫徹明成祖對外政策中,頗有績效的奉行者。
(原刊《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新山:南方學院出版社,2010,作者授權轉載,特此鳴謝。)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