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老酒銀行」為傲的大摩近年陸續推出高年份珍稀限量酒款,包含62年、60年屢創世界拍賣紀錄,成就「一滴,都不能浪費」的經典台詞,更在2019年與世界級米其林三星名廚Massimo Bottura首度聯手,推出全球首創的「大摩 L'Anima 49年」。同年底,台灣也推出一系列極具開創性的「The Dalmore大摩珍稀俱樂部 璀璨摘星酩饗」,以米其林二星「祥雲龍吟」為開端,陸續與RAW、LOGY、MUME、山海樓、Impromptu by Paul Lee、JL Studio逾十間米其林星級餐廳推出珍稀酩饗宴,呼應大摩與眾多星級主廚追求珍稀的精神,頂級威士忌與頂級料理攜手獻上尊榮體驗,奠定「世界最尊貴威士忌」美譽。時序進入2021下半年,在時局艱鉅的時刻,大摩威士忌與米其林星級主廚們的精彩合作未曾停歇。在父親節的非凡時刻,邀請到被紐約時報譽為「真正定義摩登料理的主廚」James Sharman合作,由其領軍的The Tavernist獨家客製專屬的大摩星級饗食,跨越距離鴻溝,邀請貴賓在網路雲端共襄盛舉,分享星級料理獨特美學擺盤,感受大摩經典酒款與米其林星級美饌巧妙餐搭,在家也能如同親臨現場感受The Tavernist創意摩登料理美味與大摩珍稀閃耀星宴尊榮享受,創造無與倫比的珍稀之夜。
尊貴威士忌與米其林美饌,攜手呈現極致珍稀的味蕾饗宴
「大摩珍稀俱樂部-璀璨摘星酩饗」,此次攜手全世界最具冒險精神、用味蕾周遊列國的The Tavernist 廚藝總監James Sharman,將fine dining 結合頂級大摩威士忌,讓老饕們在家也能感受到獨一無二的極致珍稀饗宴。James分享這次合作的靈感:「與珍稀威士忌的合作絕對需要量身打造餐搭菜單,這也是fine dining餐酒搭配體驗想提供賓客的珍稀感受。」
James這次專為大摩威士忌設計的餐酒搭配套餐中,其獨家菜色的靈感來自喜馬拉雅山,將台灣石斑魚反覆以松子、奶油油淋至外表香脆,襯上台灣在地迷你南瓜泥上,最後嗆上有著柑橘、焦糖香氣的大摩15年單一麥芽蘇格蘭威士忌。還有靈感來自於南非開普敦的比爾通牛肉塔塔,是一道可直觀感受南非風情的辛香料理外,更是把大摩亞歷山大三世豐富的莓香與豆蔻味發揮地淋漓盡致。主餐的豬五花以甘蔗煙燻燒烤至入味,再搭配馥郁迷人的台灣鳳梨,豬五花的油脂與香草鳳梨泥,創造出清爽、多層次的味覺享受,更將大摩亞歷山大三世淡淡的香草莢後韻無限蔓延。
盡享不凡品味的儀式感,銘記不凡珍稀的時刻
今年父親節,「大摩珍稀俱樂部-璀璨摘星酩饗」跨越距離鴻溝,從收到精心別緻的大摩星級饗食開始,由大摩品牌大使透過雲端活動引領每位貴賓,感受米其林餐廳擺盤體驗,帶您一步一步享受別具品味的非凡儀式感,尊享與眾不同的大摩璀璨時光。難得良機跨時永恆,攜手邀請您體會驚豔非凡的味蕾旅程。
The Dalmore X The Tavernist 限量尊榮體驗活動
1 . 活動日期:2021-08-08 19:00-20:00
2. 活動費用:NT$2,200
(提供大摩星級饗食,含The Tavernist 特製雙人套餐,三款威士忌【60ml/瓶】,大摩品酩杯兩只,及大摩品牌贈品,含運送費,大摩管家費,原價NT $4,599)
尊榮名額,限量預定。更多活動詳請請上活動網站 https://www.accupass.com/go/dalmorexthetavernist
【關於大摩The Dalmore】
自1839年以來,大摩The Dalmore始終以勇敢、不凡的精神在威士忌世界脫穎而出,挑戰傳統,創造出獨特與大膽冒險的單一麥芽威士忌。大摩品牌的歷史可追溯到1263年,當時Clan Mackenzie的首領勇敢地拯救了蘇格蘭國王亞歷山大三世,皇室讚許其崇高的行為並授予Clan Mackenzie「12支鹿角勳章」。1867年,Mackenzie家族開啟大摩酒廠的經營歷史,從此,每一瓶大摩單一麥芽蘇格蘭威士忌得以自豪地將「12支鹿角的鹿首皇室徽章」做為永世傳承的品牌圖騰。榮耀的傳統不僅僅呈現在鹿首12金叉,這樣的精神更是銘刻在大摩酒廠的靈魂之中。以勇敢創新的狂想開啟蘇格蘭威士忌產業對於年份威士忌的追求,更以卓絕不凡的視野堅持老酒庫存的控管。時至今日,大摩以其傲視群雄的珍貴老酒,持續推出極致珍稀的超高年份蘇格蘭威士忌,成就大摩酒廠「老酒銀行」的不朽傳奇。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10/20(六)或 11/25(日)14:00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12/12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18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
亞星卓台詞 在 地下電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地下榜單】
『 2019年「地下電影」心中台灣院線的 10 大佳片。』
2019 年有幸與 355 部電影共同走過,雖不算多,當中也有好有壞,但仍舊希望在此基數中,挖掘出自己的年度十大佳片,提供給讀者、影迷參考、交流或是留存,做為 2019 年的回顧。
這份榜單評選標準為「2019 年度台灣院線電影」,不包含影展、串流、數位修復等片,故《婚姻故事》、《愛爾蘭人》、《教宗的承繼》和其他佳片不在榜單中(要不然排名會重新洗牌)。
此外,榜單中的某些電影為去年出品,但因片商作業時間拉到今年的台灣院線放映,仍舊選進評選。要說這份榜單的最大遺憾,應該是《燃燒女子的畫像》(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了。
最後,謝謝今年有這些好電影,在紛擾的時代下,仍讓人有機會在漆黑場域,於光影中找到力量。
💞1.《#從前,#有個好萊塢》(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上映日期:2019/07/24
《從前,有個好萊塢》充滿昆汀塔倫提諾的作者印記,熟稔昆汀的影迷能在此作中發現許多昆汀的風格元素,並找到極大樂趣,武術、戀足癖、義大利西部片、美國老式B級片、非線性敘事手法、《惡棍特工》中火焰槍的惡趣味(將曼森視作納粹)等等,片名《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更揭示了全片在寫實中充滿想像空間(與時間)的童話故事性(呼應充滿逆轉性的結尾),令人感受到昆汀對於曼森家族血案的浪漫憧憬,並帶著觀眾想像世界的未來能有一點不一樣。
全片最令人感動的戲,私以為是由瑪格羅比飾演的沙朗泰在戲院與《勇破迷魂陣》(1968)合照,眾所皆知,這是莎朗泰被曼森家族謀殺前上映的最後一部電影(遺作《12+1》於死後上映),昆汀大費周章地將莎朗泰進戲院觀影的戲完整拍出,讓片尾的結局格外動人,處處流露出不捨之情。
在舊好萊塢的致敬中找到新意,貼近老靈魂賦予想像力,《從前,有個好萊塢》是一幅以懷舊為水墨潑灑而成的新畫作,昆汀大膽、奔放且柔情地獻給每位觀眾。如果說,艾方索柯朗敦厚、內斂地在 1970 年有《羅馬》和墨西哥城,那昆汀塔倫提諾則是絢爛、外顯地在 1969 年有《從前,有個好萊塢》和洛杉磯。
🎥影評全文👉http://bit.ly/31q4OCQ
💞2.《#寄生上流》(Parasite),上映日期:2019/06/28
《寄生上流》延續著奉俊昊一貫的「階級」命題,但奉俊昊揮別了跨國大製作,回到韓國本土後的創作視角更加犀利通徹,此作彷彿披著《小偷家族》的表皮,內藏《我們》的血骨,以喜劇方式大膽切入社會議題,底層社會的悲哀無奈全都建立在大量的黑色幽默之下,沒有過多《小偷家族》的溫情,卻同樣以「欺騙」(無論階級)解構出人、家庭、社會與國族中「生存」的無力之感。
奉俊昊在片中也透過不同的象徵符號凸顯階級的上與下,諸如山頂與水溝,半地下室氣窗以及落地窗的對比,豪宅中又藏的的地下室,此外,還有狗、蟑螂等生物跟人類求生本能的隱喻,印地安人階級與被掠奪的投射、韓國寄生於美帝主義等等,其中也透過或明或暗以及極具空間感的攝影掌握,呈現出富人與貧人的心理狀態。
有趣的是,導演在電影裡將嗅覺立體化,即便寄生於上流,卻擺脫不了無形的「窮味」,這如同階級般無法消除的窮味也成為電影裡的關鍵點,最精彩的一場戲,當然是那場「暴雨」,在精準的交叉剪輯中放大人性,更把階級無力之感的意象沖刷出來,如排山倒海般反覆衝擊人心。
《寄生上流》入俗,卻深富底蘊,以精心設計的劇情、環環相扣的連鎖反應,流暢的運鏡,精準的構圖,畫龍點睛的配樂,搭配演員極具張力的表演,終究對韓國社會完成了一則笑中帶淚的警世寓言,奉俊昊極具特色的作者印記,創造出自身的電影語言。
🎥影評全文👉http://bit.ly/2ZbpPBu
💞3.《#幸福的拉札洛》(Happy as Lazzaro),上映日期:2019/04/26
此作表面抹上一層愛、善良與純真,但骨子裡包藏了導演艾莉絲羅爾瓦雀對義大利的哀愁,以聖潔的小寓言望向人類社會結構變遷上的巨大悲劇,其實更打破了文化隔閡的藩籬,跨越國族,這樣的故事或許存在於每個國家與階級中,且導演筆下的拉札洛實在令人討喜,拉扎洛或許象徵著使徒、英雄或是神祇,所以在結尾的死亡,才有了典型悲劇性的戲劇張力,流露出一股淡然的惆悵,這份惆悵並不令人討厭,卻教人鼻酸,甚至在觀者心中昇華成久久飄散不去的餘味。
小津安二郎曾說:「電影和人生,皆以餘味定輸贏。」在大銀幕上和拉札洛乘著時光機走過一遭,再回望自己的人生,或許我們都曾經善良的活過,卻因時間、空間、社會的轉變漸漸忽略內心與拉札洛相同的那份特質:是聖潔的使徒、是偉大的英雄、是不朽的神祇,或者更精確地說那是「好人的氣味」,而艾莉絲羅爾瓦雀則將這樣的氣味,以及那些逝去的美麗與當代的哀愁,永存進影像中。
🎥影評全文👉http://bit.ly/2FDpe2S
💞4.《#安妮華達最後一堂課》(Varda by Agnes),上映日期:2019/07/12
《安妮華達 最後一堂課》作為這位傳奇女導的最後一部作品(紀錄片),在今年初柏林影展映演,影片從「靈感」、「創造」、「分享」三個面向出發,起於劇情片《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止於紀錄片《最酷的旅伴》,在短短 115 分鐘的片長,扣緊了安妮華達各階段性的重要創作。
華達不斷從過往的舊作分享其人生觀,對於喜愛華達的影迷來說,應該是一部集大全的嘉年華,《幸福》、《無法無家》、《功夫大師》、《千面珍寶金》等經典之作一部接一部地出現。此外,華達與德米的婚姻生活、互為因果的創作型態也沒被此片遺漏;然而,華達不只是電影工作者,更是行為藝術家,從「拾荒者」為概念核心,進而以馬鈴薯的概念延伸創作出藝術品,透過藝術品讓普世感受出生命,都是華達的可貴之處。
《最後一堂課》就像那些以前我們看見的作品一樣,謙虛的行為處世,飽滿豐沛的情感,活潑靈動的性格,造就了她的一生,造就了她的影像。
全片也正如同華達最愛的沙灘那般,在沙灘上的風景,有天、有海、有地,最終拼貼成一幅送給世人最溫暖的美麗風景,想不到有任何謝幕方式比《最後一堂課》更好,謝謝電影,謝謝安妮華達。
🎥影評全文👉http://bit.ly/30Oo1hn
💞5.《#小丑》(Joker),上映日期:2019/10/03
陶德菲利普斯將此作時空背景設置於虛構的高譚市,然而,在分裂腐敗的高譚市中,更能與美國社會相呼應,從30年代經濟大蕭條走到21世紀初雷曼兄弟金融海嘯,自由經濟與資本主義的瓦解將眾人推向更無秩序的分裂,躁動的人心、底層的反動、階級的對立、政府的無能,在這樣的敘事背景中,處於社會邊緣的亞瑟,在爛泥般的生活中掙扎、對僅存的良善希望逐步瓦解,從城市的異化代入個人心理的轉變,《小丑》極佳地以緩慢的節奏緊抓故事核心,更將高譚市所謂的「虛構」指涉為「真實」,編導透過小丑的惡衝破文化藩籬,開槍鳴笛,打醒普世眾人。
「階級」的意象也透過「階梯」的形體象徵,更在示威抗議中體現,當窮人們在拋頭顱、灑熱血時爭取權益時,富人們坐在高級劇院中觀看查理卓別林的《摩登時代》,別忘記,《摩登時代》以經濟大蕭條的社會底層為命題,諷刺地在喜劇中呈現勞工階級於經濟危機中被大環境吞噬,無奈且無力,與命運拍桌對賭時,小人物的身影終教人鼻酸,導演刻意貼加此筆,加強其戲謔性,也暗示了故事走向。
然而,馬丁史柯西斯在《計程車司機》中,同樣闡述了階級的差異,《計程車司機》在後越戰時期討論了底層小人物的徬徨與迷惘,也流露出階級的不可違逆性,貫串全片的那句競選標語「We are the people.」過了43年,在陶德菲利普斯的《小丑》中則有了重新解讀的可能,或許「We are the clowns.」才是人性的最佳註腳,亞瑟與崔佛斯(《計程車司機》主角名),便是同一種人了。
🎥影評全文👉http://bit.ly/2ZFGCNg
💞6.《#沒有煙硝的愛情》(Cold War),上映日期:2019/02/14
波蘭導演帕威帕利科斯基繼《依達的抉擇》後,再度將故事背景放在二次大戰後,且同樣精彩地以黑白影像映襯出人性,交出不愧於坎城最佳導演的作品。
此片在黑白影像的質地、音樂的更迭當中將大時代下的愛情一刀一刀鑿下,故事主人翁糾纏橫跨20年的愛情,當中國族、權力、藝術間的天秤拉扯也都能自然鋪陳且不過於生硬,而每一段過場時的黑幕則留給了影像呼吸的空間,威帕利科斯基深知如何用影像說故事,其力道能生猛有勁,卻又同時能柔情似水,尤其片尾男女主角起身走出景框之外,留下風吹草動的無畏,將全片的餘味保留下來,綿延不絕地縈繞心頭。
冷戰的題材容易生硬且落入俗套,但帕威帕利科斯基能掌握住自己的風格,以小人物的情愛唱出時代悲歌,此片是導演獻給父母、波蘭的匠心鉅作。
💞7.《#痛苦與榮耀》(Pain and Glory),上映日期:2019/08/02
《痛苦與榮耀》為阿莫多瓦導演生涯第 21 部作品,同時為「導演三部曲」的最終章,從《慾望法則》、《壞教慾》 到今年的《痛苦與榮耀》共橫跨 32 年的時間完成,多數媒體稱之為集大成之作,故事描述描述年事已高的電影導演馬洛回憶起 60 年家鄉西班牙小鎮的故事,是阿莫多瓦的半自傳作品。
此作在今年坎城影展,於嚴格的場刊分數中拿到 3.3 的高分,僅次於奉俊昊拿下金棕櫚的《寄生上流》,且順利將第 8 度合作的「拉丁情人」安東尼奧班德拉斯捧上今年的影帝寶座。
綜觀全片,阿莫多瓦細水長流地不斷回顧自己生涯的點滴,誠懇地翻攪出私密記憶攤在銀幕前,讓自己、讓觀眾去品嚐阿莫多瓦的人生哲思,全片最棒的一場戲出現在收尾,一盞明燈點醒了阿莫多瓦與觀影的影迷,電影是美好與救贖的意旨油然而生。
如果說昆汀塔倫提諾藉由《從前,有個好萊塢》,與童年往事共存,用電影讓美好的想像延續;那阿莫多瓦則是藉由《痛苦與榮耀》,與過去的自己和解,用電影找到除病的良藥。
💞8.《#你的臉》(Your Face),上映日期:2019/05/17
《你的臉》花了兩個月拍攝13張臉,最後剪輯成76分鐘的長片,此作品無法分類,它不是紀錄片也非劇情片,它就是一部「電影」,這部電影運用特寫鏡頭聚焦於臉部,透過大銀幕凝視著每張人臉,沒有任何表演,只是述說過往,在一張張臉與一段段陳舊往事中,閃現了人類的複雜情感,當你靜下心,這張臉已然是全世界。
這種體驗已然是屬於蔡明亮與電影院的行為藝術,透過鏡頭與場域,任何事情都變得不同,任何記憶都將在這張臉中浮現,真實、虛幻、時間,在巨大的黑盒子中不斷交錯、解構與再造,最終浮現的,是生命之美,謝謝蔡明亮,每張臉都好美好美。
💞9.《#我們的青春,#在台灣》(Our Youth in Taiwan),上映日期:2019/04/12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表面上瞄準了太陽花學運,但這部片不只講政治,更多時候,更大的重點是在講成長中的那些懷疑、酸甜與苦辣,是傅榆導演紀錄著自己、陳為廷與蔡博藝的青春,寫下帶著些許矛盾、些許莽撞、些許動人的生命篇章。
觀眾跟著傅榆的視角,從《我們的青春,在台灣》中看著那些大大小小的社運活動,諸如士林王家、反對大埔強拆、反旺中壟斷甚至是太陽花,多數紀錄社會運動的紀錄片多半聚焦在運動本身,但傅榆卻捕捉到另一層可貴的種種片段,傅榆從時代的巨輪中望向自身的微觀之處,談明星神話的破滅;談彼此脆弱的時刻;談人性勇敢的光輝,全片私密且誠懇,帶勁卻溫柔,令人印象深刻。
去年傅榆在金馬舞台上的那席話,再到今年上映所激出的漣漪,已然讓此片成為台灣近年不可或缺的電影之一。
💞10.《#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Avengers: Endgame),上映日期:2019/04/24
《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裡,導演以時空旅行作為逆轉一切的關鍵,讓英雄在拯救未來的同時,卻也修補他們各自過往的遺憾,索爾與母親的感人對話、東尼對父親的釋懷、隊長與心愛女孩的再次相遇,每個英雄都藉由彈指事件,得以拼湊自我。而那些經典台詞、熟悉場景的重現,帶我們細數過去11年來英雄的點點滴滴,名副其實的最終之作。
羅素兄弟的群戲調度功力不用說,但此次劇情更顯沈穩,每個角色都有著自己的主場時刻,也在電影裡找到自己的最佳歸宿。「始於鋼鐵人,終於鋼鐵人。」最後一場鋼鐵人葬禮,集結所有重要角色,除了感受到鋼鐵人對 MCU 的不可取代,這場景同樣具承先啟後的意義,開山始祖即便退位,下一階段仍後繼有人。
此片是「遊樂園」系列作的影史標竿,無論是幕前幕後所激起的討論火花,或是影迷與產業間發展出的獨有文化,各方面來看皆是 2019 不可忽視的作品,且往後幾十年仍舊會不斷搬上檯面討論。
#新年快樂
亞星卓台詞 在 地下電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地下榜單】
『 2019年「地下電影」心中台灣院線的 10 大佳片。』
2019 年有幸與 355 部電影共同走過,雖不算多,當中也有好有壞,但仍舊希望在此基數中,挖掘出自己的年度十大佳片,提供給讀者、影迷參考、交流或是留存,做為 2019 年的回顧。
這份榜單評選標準為「2019 年度台灣院線電影」,不包含影展、串流、數位修復等片,故《婚姻故事》、《愛爾蘭人》、《教宗的承繼》和其他佳片不在榜單中(要不然排名會重新洗牌)。
此外,榜單中的某些電影為去年出品,但因片商作業時間拉到今年的台灣院線放映,仍舊選進評選。要說這份榜單的最大遺憾,應該是《燃燒女子的畫像》(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了。
最後,謝謝今年有這些好電影,在紛擾的時代下,仍讓人有機會在漆黑場域,於光影中找到力量。
💞1.《#從前,#有個好萊塢》(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上映日期:2019/07/24
《從前,有個好萊塢》充滿昆汀塔倫提諾的作者印記,熟稔昆汀的影迷能在此作中發現許多昆汀的風格元素,並找到極大樂趣,武術、戀足癖、義大利西部片、美國老式B級片、非線性敘事手法、《惡棍特工》中火焰槍的惡趣味(將曼森視作納粹)等等,片名《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更揭示了全片在寫實中充滿想像空間(與時間)的童話故事性(呼應充滿逆轉性的結尾),令人感受到昆汀對於曼森家族血案的浪漫憧憬,並帶著觀眾想像世界的未來能有一點不一樣。
全片最令人感動的戲,私以為是由瑪格羅比飾演的沙朗泰在戲院與《勇破迷魂陣》(1968)合照,眾所皆知,這是莎朗泰被曼森家族謀殺前上映的最後一部電影(遺作《12+1》於死後上映),昆汀大費周章地將莎朗泰進戲院觀影的戲完整拍出,讓片尾的結局格外動人,處處流露出不捨之情。
在舊好萊塢的致敬中找到新意,貼近老靈魂賦予想像力,《從前,有個好萊塢》是一幅以懷舊為水墨潑灑而成的新畫作,昆汀大膽、奔放且柔情地獻給每位觀眾。如果說,艾方索柯朗敦厚、內斂地在 1970 年有《羅馬》和墨西哥城,那昆汀塔倫提諾則是絢爛、外顯地在 1969 年有《從前,有個好萊塢》和洛杉磯。
🎥影評全文👉http://bit.ly/31q4OCQ
💞2.《#寄生上流》(Parasite),上映日期:2019/06/28
《寄生上流》延續著奉俊昊一貫的「階級」命題,但奉俊昊揮別了跨國大製作,回到韓國本土後的創作視角更加犀利通徹,此作彷彿披著《小偷家族》的表皮,內藏《我們》的血骨,以喜劇方式大膽切入社會議題,底層社會的悲哀無奈全都建立在大量的黑色幽默之下,沒有過多《小偷家族》的溫情,卻同樣以「欺騙」(無論階級)解構出人、家庭、社會與國族中「生存」的無力之感。
奉俊昊在片中也透過不同的象徵符號凸顯階級的上與下,諸如山頂與水溝,半地下室氣窗以及落地窗的對比,豪宅中又藏的的地下室,此外,還有狗、蟑螂等生物跟人類求生本能的隱喻,印地安人階級與被掠奪的投射、韓國寄生於美帝主義等等,其中也透過或明或暗以及極具空間感的攝影掌握,呈現出富人與貧人的心理狀態。
有趣的是,導演在電影裡將嗅覺立體化,即便寄生於上流,卻擺脫不了無形的「窮味」,這如同階級般無法消除的窮味也成為電影裡的關鍵點,最精彩的一場戲,當然是那場「暴雨」,在精準的交叉剪輯中放大人性,更把階級無力之感的意象沖刷出來,如排山倒海般反覆衝擊人心。
《寄生上流》入俗,卻深富底蘊,以精心設計的劇情、環環相扣的連鎖反應,流暢的運鏡,精準的構圖,畫龍點睛的配樂,搭配演員極具張力的表演,終究對韓國社會完成了一則笑中帶淚的警世寓言,奉俊昊極具特色的作者印記,創造出自身的電影語言。
🎥影評全文👉http://bit.ly/2ZbpPBu
💞3.《#幸福的拉札洛》(Happy as Lazzaro),上映日期:2019/04/26
此作表面抹上一層愛、善良與純真,但骨子裡包藏了導演艾莉絲羅爾瓦雀對義大利的哀愁,以聖潔的小寓言望向人類社會結構變遷上的巨大悲劇,其實更打破了文化隔閡的藩籬,跨越國族,這樣的故事或許存在於每個國家與階級中,且導演筆下的拉札洛實在令人討喜,拉扎洛或許象徵著使徒、英雄或是神祇,所以在結尾的死亡,才有了典型悲劇性的戲劇張力,流露出一股淡然的惆悵,這份惆悵並不令人討厭,卻教人鼻酸,甚至在觀者心中昇華成久久飄散不去的餘味。
小津安二郎曾說:「電影和人生,皆以餘味定輸贏。」在大銀幕上和拉札洛乘著時光機走過一遭,再回望自己的人生,或許我們都曾經善良的活過,卻因時間、空間、社會的轉變漸漸忽略內心與拉札洛相同的那份特質:是聖潔的使徒、是偉大的英雄、是不朽的神祇,或者更精確地說那是「好人的氣味」,而艾莉絲羅爾瓦雀則將這樣的氣味,以及那些逝去的美麗與當代的哀愁,永存進影像中。
🎥影評全文👉http://bit.ly/2FDpe2S
💞4.《#安妮華達最後一堂課》(Varda by Agnes),上映日期:2019/07/12
《安妮華達 最後一堂課》作為這位傳奇女導的最後一部作品(紀錄片),在今年初柏林影展映演,影片從「靈感」、「創造」、「分享」三個面向出發,起於劇情片《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止於紀錄片《最酷的旅伴》,在短短 115 分鐘的片長,扣緊了安妮華達各階段性的重要創作。
華達不斷從過往的舊作分享其人生觀,對於喜愛華達的影迷來說,應該是一部集大全的嘉年華,《幸福》、《無法無家》、《功夫大師》、《千面珍寶金》等經典之作一部接一部地出現。此外,華達與德米的婚姻生活、互為因果的創作型態也沒被此片遺漏;然而,華達不只是電影工作者,更是行為藝術家,從「拾荒者」為概念核心,進而以馬鈴薯的概念延伸創作出藝術品,透過藝術品讓普世感受出生命,都是華達的可貴之處。
《最後一堂課》就像那些以前我們看見的作品一樣,謙虛的行為處世,飽滿豐沛的情感,活潑靈動的性格,造就了她的一生,造就了她的影像。
全片也正如同華達最愛的沙灘那般,在沙灘上的風景,有天、有海、有地,最終拼貼成一幅送給世人最溫暖的美麗風景,想不到有任何謝幕方式比《最後一堂課》更好,謝謝電影,謝謝安妮華達。
🎥影評全文👉http://bit.ly/30Oo1hn
💞5.《#小丑》(Joker),上映日期:2019/10/03
陶德菲利普斯將此作時空背景設置於虛構的高譚市,然而,在分裂腐敗的高譚市中,更能與美國社會相呼應,從30年代經濟大蕭條走到21世紀初雷曼兄弟金融海嘯,自由經濟與資本主義的瓦解將眾人推向更無秩序的分裂,躁動的人心、底層的反動、階級的對立、政府的無能,在這樣的敘事背景中,處於社會邊緣的亞瑟,在爛泥般的生活中掙扎、對僅存的良善希望逐步瓦解,從城市的異化代入個人心理的轉變,《小丑》極佳地以緩慢的節奏緊抓故事核心,更將高譚市所謂的「虛構」指涉為「真實」,編導透過小丑的惡衝破文化藩籬,開槍鳴笛,打醒普世眾人。
「階級」的意象也透過「階梯」的形體象徵,更在示威抗議中體現,當窮人們在拋頭顱、灑熱血時爭取權益時,富人們坐在高級劇院中觀看查理卓別林的《摩登時代》,別忘記,《摩登時代》以經濟大蕭條的社會底層為命題,諷刺地在喜劇中呈現勞工階級於經濟危機中被大環境吞噬,無奈且無力,與命運拍桌對賭時,小人物的身影終教人鼻酸,導演刻意貼加此筆,加強其戲謔性,也暗示了故事走向。
然而,馬丁史柯西斯在《計程車司機》中,同樣闡述了階級的差異,《計程車司機》在後越戰時期討論了底層小人物的徬徨與迷惘,也流露出階級的不可違逆性,貫串全片的那句競選標語「We are the people.」過了43年,在陶德菲利普斯的《小丑》中則有了重新解讀的可能,或許「We are the clowns.」才是人性的最佳註腳,亞瑟與崔佛斯(《計程車司機》主角名),便是同一種人了。
🎥影評全文👉http://bit.ly/2ZFGCNg
💞6.《#沒有煙硝的愛情》(Cold War),上映日期:2019/02/14
波蘭導演帕威帕利科斯基繼《依達的抉擇》後,再度將故事背景放在二次大戰後,且同樣精彩地以黑白影像映襯出人性,交出不愧於坎城最佳導演的作品。
此片在黑白影像的質地、音樂的更迭當中將大時代下的愛情一刀一刀鑿下,故事主人翁糾纏橫跨20年的愛情,當中國族、權力、藝術間的天秤拉扯也都能自然鋪陳且不過於生硬,而每一段過場時的黑幕則留給了影像呼吸的空間,威帕利科斯基深知如何用影像說故事,其力道能生猛有勁,卻又同時能柔情似水,尤其片尾男女主角起身走出景框之外,留下風吹草動的無畏,將全片的餘味保留下來,綿延不絕地縈繞心頭。
冷戰的題材容易生硬且落入俗套,但帕威帕利科斯基能掌握住自己的風格,以小人物的情愛唱出時代悲歌,此片是導演獻給父母、波蘭的匠心鉅作。
💞7.《#痛苦與榮耀》(Pain and Glory),上映日期:2019/08/02
《痛苦與榮耀》為阿莫多瓦導演生涯第 21 部作品,同時為「導演三部曲」的最終章,從《慾望法則》、《壞教慾》 到今年的《痛苦與榮耀》共橫跨 32 年的時間完成,多數媒體稱之為集大成之作,故事描述描述年事已高的電影導演馬洛回憶起 60 年家鄉西班牙小鎮的故事,是阿莫多瓦的半自傳作品。
此作在今年坎城影展,於嚴格的場刊分數中拿到 3.3 的高分,僅次於奉俊昊拿下金棕櫚的《寄生上流》,且順利將第 8 度合作的「拉丁情人」安東尼奧班德拉斯捧上今年的影帝寶座。
綜觀全片,阿莫多瓦細水長流地不斷回顧自己生涯的點滴,誠懇地翻攪出私密記憶攤在銀幕前,讓自己、讓觀眾去品嚐阿莫多瓦的人生哲思,全片最棒的一場戲出現在收尾,一盞明燈點醒了阿莫多瓦與觀影的影迷,電影是美好與救贖的意旨油然而生。
如果說昆汀塔倫提諾藉由《從前,有個好萊塢》,與童年往事共存,用電影讓美好的想像延續;那阿莫多瓦則是藉由《痛苦與榮耀》,與過去的自己和解,用電影找到除病的良藥。
💞8.《#你的臉》(Your Face),上映日期:2019/05/17
《你的臉》花了兩個月拍攝13張臉,最後剪輯成76分鐘的長片,此作品無法分類,它不是紀錄片也非劇情片,它就是一部「電影」,這部電影運用特寫鏡頭聚焦於臉部,透過大銀幕凝視著每張人臉,沒有任何表演,只是述說過往,在一張張臉與一段段陳舊往事中,閃現了人類的複雜情感,當你靜下心,這張臉已然是全世界。
這種體驗已然是屬於蔡明亮與電影院的行為藝術,透過鏡頭與場域,任何事情都變得不同,任何記憶都將在這張臉中浮現,真實、虛幻、時間,在巨大的黑盒子中不斷交錯、解構與再造,最終浮現的,是生命之美,謝謝蔡明亮,每張臉都好美好美。
💞9.《#我們的青春,#在台灣》(Our Youth in Taiwan),上映日期:2019/04/12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表面上瞄準了太陽花學運,但這部片不只講政治,更多時候,更大的重點是在講成長中的那些懷疑、酸甜與苦辣,是傅榆導演紀錄著自己、陳為廷與蔡博藝的青春,寫下帶著些許矛盾、些許莽撞、些許動人的生命篇章。
觀眾跟著傅榆的視角,從《我們的青春,在台灣》中看著那些大大小小的社運活動,諸如士林王家、反對大埔強拆、反旺中壟斷甚至是太陽花,多數紀錄社會運動的紀錄片多半聚焦在運動本身,但傅榆卻捕捉到另一層可貴的種種片段,傅榆從時代的巨輪中望向自身的微觀之處,談明星神話的破滅;談彼此脆弱的時刻;談人性勇敢的光輝,全片私密且誠懇,帶勁卻溫柔,令人印象深刻。
去年傅榆在金馬舞台上的那席話,再到今年上映所激出的漣漪,已然讓此片成為台灣近年不可或缺的電影之一。
💞10.《#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Avengers: Endgame),上映日期:2019/04/24
《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裡,導演以時空旅行作為逆轉一切的關鍵,讓英雄在拯救未來的同時,卻也修補他們各自過往的遺憾,索爾與母親的感人對話、東尼對父親的釋懷、隊長與心愛女孩的再次相遇,每個英雄都藉由彈指事件,得以拼湊自我。而那些經典台詞、熟悉場景的重現,帶我們細數過去11年來英雄的點點滴滴,名副其實的最終之作。
羅素兄弟的群戲調度功力不用說,但此次劇情更顯沈穩,每個角色都有著自己的主場時刻,也在電影裡找到自己的最佳歸宿。「始於鋼鐵人,終於鋼鐵人。」最後一場鋼鐵人葬禮,集結所有重要角色,除了感受到鋼鐵人對 MCU 的不可取代,這場景同樣具承先啟後的意義,開山始祖即便退位,下一階段仍後繼有人。
此片是「遊樂園」系列作的影史標竿,無論是幕前幕後所激起的討論火花,或是影迷與產業間發展出的獨有文化,各方面來看皆是 2019 不可忽視的作品,且往後幾十年仍舊會不斷搬上檯面討論。
#新年快樂
亞星卓台詞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10/20(六)或 11/25(日)14:00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12/12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18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 11.11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不知道你有沒有留意自己,平常每一天的情緒,是怎樣起伏變化的?或者是如果以每週為單位,你從禮拜一、禮拜二,一直到禮拜六、禮拜天;你的情緒,如果要畫出一個曲線,它大概會長成什麼樣子?
那為什麼我會問這個問題,是因為我最近讀到一個研究,真是太有趣了!在這邊給你分享哦。有兩位康奈爾大學的社會學家,分別是麥肯.梅西,跟史考特.高德。
他們花了兩年的時間,收集了84個國家,大概有240萬名Twitter的用戶,他們所張貼的Twitter的貼文,總共大概有五億則以上。他們希望從這些資料當中,去衡量人們的情緒,尤其是那些「正向的感受」。
比如說像熱情啊、信心啊這些部分;和「負向的感受」,憤怒啊、消沉啊、愧疚啊。那這些「正向」跟「負向」的感受,是怎麼樣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但是你聽到這邊,你一定會很好奇,開什麼玩笑!五億則貼文,他要怎樣去一個一個分析?
所以呢,他們自然不是用這種人力、手工的方法,他們是把這些貼文,丟進一個電腦分析程式裡面,而這個程式的英文縮寫叫做LIWC.。中文的翻譯叫做「語文探索與字詞計算」這樣的程式。
這樣的程式,能夠幫助這些研究者,去分析、評估每一個字所傳遞的情緒到底是什麼?於是啊,梅西跟高德,他們的研究結果,就刊登在聲譽卓著的《科學期刊》裡面。
而結果是什麼呢?他們發現喔,人在清醒的時候,有一個非常一致的模式;一般而言,那些正面的情緒,會在上午開始攀升,然後到了下午急遽下降,到傍晚再稍微回升一些。
不管這些發文的人,是北美洲的人士、亞洲的人士、穆斯林、無神論者、黑人
、白人,或棕色皮膚的人,他們都沒有區別,大概都是這個模式。於是呢,在他們的研究結論裡面就寫哦,類似的時間作用模式,橫跨迥然不同的文化和地理位置。
然後,他們進一步也發現,在星期一或星期四的貼文,也不會產生任何影響;基本上週間的日子差別不大,到了週末會有一些差異。這個差異來自於「正向的感受」,通常會在禮拜六和禮拜天稍微高一點,可能是因為放假,大家比較放輕鬆。
然後,上午的高峰期在禮拜六、禮拜天的時候,開始的時間,大概會比週間晚兩個小時。這可能是因為多數人在周六、周日,都睡得比較晚的原因;但是整個曲線的模式,基本上是相同的。
當我讀完這個研究的時候,我心裡就一直迴盪著,每一次我在教學的現場當中,就會遇到很多人,皺著眉頭跟我說:「人啊,真的好難懂喔!」、「我真的搞不懂人到底怎麼了?」。
那其實在這些挫折感,跟緊皺的眉頭背後,他沒有先瞭解一個人,只要他身為人類,會有的一些「共同模式」;就像今天分享的這個研究一樣,這是大多數人的「共同模式」。
當你先從這種大多數、大樣本的「共同模式」瞭解起之後。這個時候,你就可以以此作為背景,抽絲剝繭,回到每一個個人,跟每一個個案的個別差異。這種感覺就好像是,在所有的動物跟植物的研究裡面,你一定要先知道,這個動物跟植物長在哪裡,而這個環境、背景是如何?
這個環境、背景當中的動、植物族群,有什麼樣的「共同性」跟「變化」?接下來他們的差異,他們個別、個體,在各自不同環境底下,會有什麼樣的影響跟效果?
這個時候,你才能夠去做細部的區分。甚至於你才能夠去分辨,哪些訊號是值得你研究的;而哪些訊號,他可能只是某個時空底下的特殊個案,如此而已。所以,當你聽到這邊,如果你還是覺得「人很難懂」的話,那或許真的有必要,你要幫自己安排一個,真正去學習「人的模式」。
而「人的模式」就如同今天所分享的這個研究,是從情緒狀態跟每天的週期性,作為研究的開始。那其實只要是人類,當他的情緒有所變化的時候,在他的臉上、在他的表情,都有相對應的「變化模組」。
你也可以把這個視作為「共同的模式」,當你先從這裡瞭解起,自然你對人的判斷,就能夠慢慢的依此而前進。
其實熟悉我的課程的朋友,就會知道,我在『人際回應力』的這一門課,最主要的就是讓你學會,怎樣有效的「辨識」別人的情緒,透過正確的辨識別人的情緒,進而給予最適當的人際回應。
所以,這麼多年的教學經驗下來,我真的深刻覺得,人並沒有你我覺得的「難懂」,但是,你一定要先懂「他的模式」是什麼,只要是人類都會有這樣的「共通性」。
就好像是你看只要是魚類,只要是任何植物,都有它的「共同性」。先從這裡瞭解起,那麼你就會慢慢的明白,這千變萬化的背後,它的根本脈落跟原因,到底是什麼?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跟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有一個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剛剛在內容當中提到的『人際回應力』課程。今年的最後一期,是在12月12號開課,我很期待能夠在啟點文化的教室裡,見到了你;希望能夠跟你一起攜手前進,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亞星卓台詞 在 遊戲角色招式語音- 特戰英豪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誰可以幫我解答一下,芮茲炸彈包的「沙丘佬」妮虹的大招「I am p____」(piece??錢伯爾的「they are so d___ 」(dead?這三個真的每次都聽不懂 ... ... <看更多>
亞星卓台詞 在 VALORANT - 全新特務// 亞星卓Astra 代號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全新特務// 亞星卓Astra 代號:亞星卓國籍:迦納力量來源:輻能角色定位:控場者年齡:20多歲亞星卓來自非洲迦納,她能駕馭宇宙之力,「隨星所欲」重塑戰場形勢。 ... <看更多>
亞星卓台詞 在 [情報] 最新特務亞星卓- 看板VALORANT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B6VWEw_2nQ
一切盡在她的計畫之中。使用《特戰英豪》最新特務亞星卓
Astra's abilities
Before activating the C, Q, and E abilities, you need to hang some of Astra's
Stars in the sky with her X ability.
Here are Astra's abilities:
C: Gravity Well
Activates a Star with C to form a Gravity Well. Players in the area are
pulled toward the center before it explodes, making all players still trapped
inside "fragile."
Q: Nova Pulse
Activates a Star to detonate a Nova Pulse. The Nova Pulse charges briefly
then strikes, concussing all players in its area.
E: Nebula
Activates a Star to transform it into a Nebula (smoke).
F: Dissipate
Use F on a Star to Dissipate it, returning the star to your inventory be
placed in a new location after a delay.
Dissipate briefly forms a fake smoke (Nebula) at the Star’s location before
returning.
X: Astral Form, Cosmic Divide
Activate with X to enter Astral Form, where you can place Stars with your
primary fire key. Astra will leave her physical body behind in favor of a
top-down view of the map. Her physical body will be vulnerable in this form.
When Cosmic Divide is charged, use your secondary fire in Astral Form to
begin aiming it, then your primary fire to select two locations. An infinite
teleport-esque tunnel connects the two points you select.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04.172.161.241 (美國)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VALORANT/M.1614463094.A.3D7.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