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到了,除了普飲款禮盒外,還能送什麼特別的酒?
送威士忌是一種學問,不但能讓對方感受到你的重視與用心,也能展現出自己的品味與內涵。
我們應該針對不同的對象選擇不同的酒款,例如對方的年紀、酒齡及對威士忌的認識。
有些長輩只熟悉知名品牌的酒款,這些酒款風味比較柔順,適合大多數人的口味,這時候如果你送了一支威士忌玩家才懂得欣賞,風格較為特殊的酒,他們反而無法欣賞。
對於酒齡較資深的玩家來說,挑酒恐怕就得下一般功夫,太貴的酒送得有點心疼,太入門的酒款大概又會被轉送出去,可能要挑一些特殊版本的酒款。
我們來挑幾款送給懂威士忌的長輩、客戶或朋友會喜歡的酒。
2000元以下
馬爹利藍淬燕Martell Blue Swift
這是一塊擁有普飲甜美口感與價格,卻又充滿玩家精髓的酒款。將干邑結合美國波本桶可說是世界創舉,口感兼具白蘭地與波本桶的特色,對於白蘭地及威士忌都愛的人,這支酒的風味應該會很有興趣。
亞伯樂 雪莉原酒Aberlour A’Bunadh
應該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無年份雪莉原酒系列。小批次手工量產的雪莉原酒,每款都是高酒精濃度的原桶強度,也是世界威士忌競賽的常勝軍,喜愛雪莉桶醇厚甜美風味的人,不能錯過的一支酒。個人建議,建議別管買什麼批次,每個批次都有其獨到之處!
3000元以下
雲頂12年 原酒 Springbank 12yo Cask Strength
雲頂是近年來蘇格蘭威士忌漲幅最大的酒廠之一,以飽和的油脂感、花果與泥煤層次聞名,也肩負興盛坎伯頓產權威士忌的重責大任。這款12年原酒最近價格也是不斷上升,是一支小批次原酒,但創造出的感受仍舊讓我覺得是款有趣又還能入手的酒款。
魁列奇17年 Craigellachie 17yo
非常獨特的個性的一款酒,只使用自己種植的麥芽,透過油燒窯烘乾麥芽的方式,使酒液更厚重並帶給魁列奇獨特的硫磺火藥味,還有一個特色是使用蟲桶冷凝,賦予了魁列奇一種肉質的調性,濃郁、厚實,也是一支玩家級的酒款。
班尼富10年 Ben Nevis 10yo
Ben Nevis 不算是大家熟知的酒廠,但是它所屬集團Nikka及Nikka旗下的兩個威士忌品牌余市和宮城峽可是大名鼎鼎,余市的年份威士忌送不起沒關係,來一支班尼富10年,一百小時長時間發酵,不但風味絕佳,酒瓶長的也和余市一樣。
3000~5000元
泰斯卡18年 Talisker 18yo
在2007年世界威士忌大賞中被評為「世界最佳單一麥芽威士忌」。非常具有島嶼區特色的威士忌,有別於艾雷島的迷人煙燻風味,濃郁香氣與複雜風味,送這款酒能夠展現送禮者絕佳的品味。18年展現輕泥煤的細膩層次風格!
蘇格登18yo 匠藝系列原酒 Singleton 18yo Special Release 2019
蘇格登應該是送禮者心中常會出現的品牌,這款匠藝系列不太一樣,是帝亞吉歐年度限量 2019 Special Release 系列酒款之一 。55%原酒強度裝瓶,有著Glen Ord 慣有的滑順與多層次口感,卻又是少數以單一桶型熟成的酒款。包裝上也教人耳目一新,採用了充滿大自然與歐陸森林意境的外盒和酒標,來呼應這款酒代表蘇格登 Glen Ord 酒廠「原始風味」的主題,也是玩家級酒款。
皇家禮炮23 yo 台灣限定 Royal Salute 23yo
應該沒有人不喜歡皇家禮炮,尤其是這一款帶有許多台灣元素的23年酒款。由國際級插畫家劉經瑋設計外包裝主視覺,畫出這詮釋台灣味的當代經典。或許有人覺得,禮炮怎麼會是玩家類別的酒?!我必須要說,風味上展現台灣特有的東方美人茶、龍眼及熱帶水果為靈感。細細品嚐後會發現口感實屬特別,這一款具有台灣精神的禮炮23年外瓶的紫金色搭配,相當適合在台灣送禮。
#酒心智庫
#威士忌玩家
#玩家酒款
「酒後不開車,安全有保障」
亞伯樂非冷凝 在 兩酒之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亞伯樂 12年非冷凝過濾版,48%
開瓶至今,1個多年頭。紅蘋果與糖漬桔子,鳳梨心煮水,蜂蜜與太妃糖,薄荷,青青草原,嫩薑,小茴香,白胡椒,香草奶油,杉木。香氣強度不錯,變化性也是。
酒汁入口油脂感不錯,柑橘果味主導,酸甜....
#Aberlour #江湖傳聞
#比這支酒多0點5趴酒精度的某一酒款今天可以預購哦
#數量無上限 #心中最柔軟的那一塊
亞伯樂非冷凝 在 新經典文化ThinKingDom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人類事實上從未真正理解過山,也從未真正理解自己與山的關係。」—— 娜恩.雪柏德(Nan Shepherd)
《山之生》,這是本散文,也是肖像印在英鎊上的英國傳奇作家娜恩‧雪柏德,與山同在的生命旅程。
她寫山,更寫出人的存在。
她將自己投身大山,成了山的終身遊客,
吃野果、飲河水,在湖裏游泳、在山腰入眠;
清晨醒來知更鳥的爪子會搭在她赤裸的胳膊上;
有時喚醒她的是野鹿吃草時的呼吸……
1977年首次出版英國版,在此前本書的手稿被作者壓箱塵封30多年;出版後四年,雪柏德就過世了。儘管如此,英國知名作家珍妮特‧溫特森、阿莉‧史密斯、羅伯特‧麥克法倫......等知名作家均成了娜恩‧雪柏德最忠實的讀者。
羅伯特‧麥克法倫(Robert Macfarlane)曾感嘆:「對我來說,寫人踏入山的種種感受,沒有人寫得過雪柏德。」麥克法倫熱愛此書,宣稱這本書改變了他對山的看法。自此成了它的代言人。
2014年他為英文新版寫了一篇萬字導讀 <我走,故我在>,細膩地闡釋這本書的價值。繁體中文版3月27日上市之前,我們先來讀讀他的忠實粉絲、布克獎評委主席羅伯特‧麥克法倫寫的這篇精彩導讀文章。
🔖導讀文章完整收錄於最新一期的 The Affairs 週刊編集 vol. 21
──────
凱恩戈姆山(The Cairngorm Mountains)位於蘇格蘭東北端,算是英國的北極圈。每到冬天,時速高達一百七十英里的暴風席捲山中海拔較高的諸郡,多次崩落的雪把山坡擦得乾乾淨淨。極光籠罩山頂,發出紅綠交錯的光芒。即便是在盛夏,積雪依舊覆蓋最深的山間窪地,緩緩凝結成冰斗。由於這裡一年到頭狂風不止,高原上的松樹最高長到六英寸,灌木叢則像刻意壓低身子擠在一起,挨著石堆形成一片片矮林。蘇格蘭的兩大河—迪河和埃文河均發源於此,水流從高處如雨落下,經岩石過濾,匯聚成我所見過的最清澈的河川,一路凝聚力量,奔騰入海。山由大量被侵蝕的岩漿殘留物構成,泥盆紀時期從地殼噴湧而出的岩漿冷卻成花崗岩,突出於周遭的片岩和片麻岩,形成山脈。凱恩戈姆山一度比今日的阿爾卑斯山還高,歷經上百萬年的侵蝕後,變成現在低矮荒涼的鯨背狀丘陵和破碎峭壁。生於火,塑於冰,再經風、水、雪打磨,最終形塑凱恩戈姆山的,就是娜恩.雪柏德在這本薄薄的傑作中不斷提到的「原生力」。
娜恩.雪柏德,一八九三年出生於亞伯丁,一九八一年在那裡去世。漫長的一生中,娜恩曾在成百上千的日子裡走幾千英里路,徒步探索凱恩戈姆山。她的成名作包括三部現代主義小說:《採石林》(The Quarry Wood)、《晴雨屋》(The Weatherhouse)及《格蘭屏恩山路》(A Pass in the Grampians)。但是對我來說,她真正重要的作品是直到最近才有讀者接觸的《山之生》,這部她寫於二戰最後幾年的作品。
雪柏德是那種最出色的在地主義者,她對自己選擇書寫的地方再熟悉不過,這份熟悉非但沒有限制她的視野,還賦予該地更豐富的意涵。她成長於平凡的中產家庭,一生活動範圍大都在亞伯丁。青年時,她先後就讀亞伯丁女子高中和亞伯丁大學,一九一五年大學畢業,之後四十一年裡她都在現在的亞伯丁教育學院擔任英文講師。(雪柏德曾自嘲,她在那裡的「神聖任務」就是「試著阻止畢業生們乖乖遵從社會認可的生活模」。)雪柏德雖然去過很多地方:挪威、法國、義大利、希臘以及南非,但她生活過的地方只有位於迪賽德北部的西卡爾茨村。對她而言,距離西卡爾茨僅僅幾英里的凱恩戈姆山就是她的心靈腹地。一年之中,無論春夏秋冬,無論清晨、白晝、黃昏還是夜晚,無論是一人獨行,還是朋友、學生或迪賽德俱樂部的徒步愛好者相伴,雪柏德始終在進山或離山的路上。和所有的登山愛好者一樣,平地待久了,她反而會出現高山症。
雪柏德從小就熱愛生活,每天過得興致盎然,也享受寧靜淡泊。在給朋友的信中,她提到一張蹣跚學步時站在媽媽膝上的照片,說自己「全身亂動,揮拳踢腿,就像要奮力抓住人生一樣— 我發誓,光看照片就能感覺到我手舞足蹈。」雪柏德是詩人柯立芝(Samuel Taylor Coleridge)形容的那種「圖書館鸕鷀」,嗜讀如命,無所不讀。一九○七年五月七日,年 僅十四歲的雪柏德開始寫她人生的第一本「札記」,她在筆記本中抄寫文學、宗教和哲學書片段,從中可知年輕的她已閱讀廣泛。
有關《山之生》創作過程的確切狀況已難獲知。這本書的內容來自雪柏德一生的登山經歷,但創作時間主要集中在二戰末期。戰爭在書中彷彿 一記遠雷:飛機墜落高原,機組人員喪命;施行燈火管制的夜裡,她走到山區唯一的廣播站想收聽戰局;若斯墨丘斯莊園裡的歐洲赤松被砍倒,徵用於戰爭所需。我們還知道雪柏德在一九四五年夏末就完成草稿,因為當 時她將書稿送給好友古恩審讀。古恩從「親愛的娜恩,妳根本不需要我來告訴你我有多喜歡妳的書,」如此狡黠的回覆下筆,隨後寫道:
完美之作。行文克制,有著藝術家、科學家和學者的準確度;下筆 精準,無學究氣,字句到位。流露著愛,流露著智慧......妳談的是事實,條理分明、平靜地在事實的基礎上陳述。在妳的世界裡,光和存在本身就是事實。
古恩一語道破本書風格獨特之處:抒情節制,極其專注,精確到位,採取有觀點的陳述,讓事實免於累贅臃腫,讀來輕靈有趣。不過,信中隨 後的看法就有些傲慢了。古恩認為這本書恐怕很難出版。他認為對讀者來 說,關於凱恩戈姆山的各種專有名詞毫無意義,他建議雪柏德插入圖片,並加上地圖輔助閱讀。他還建議她別找「一團糟」的費伯出版社,考慮在《蘇格蘭》雜誌上連載。信末他對雪柏德— 他的「水之精靈」,寫出這 樣能吸引山林鄉間愛好者的作品表達祝賀。
可能因為沒把握能出版,也可能是雪柏德不想出版,總之在之後三 十多年裡,這本手稿都被冷落在書桌抽屜,直到亞伯丁大學出版社在一九七七年安靜地出版了它。
(節錄自《山之生》,<我走,故我在>,3/27 正式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