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接到一個工作詢問,說是電影裡會出現一幕塔羅牌占卜預示主角多重感情線,希望能夠確認牌面與劇情相符。說到出現塔羅牌解讀場景的作品,你會想到什麼?
我的答案是電影《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 (1962),而那個解牌的女人果然不顧話題告知了突來[於是不可思議]的噩運。
*圖文不符
五點到七點的 克 萊 歐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文末有獎
⠀⠀⠀⠀⠀
最近越來越多影音平台竄起,搶攻串流市場這個兵家必爭之地,我自己平常固定使用的不算多,也就只有三個左右。但每當需要惡補經典電影時,便很難有一個平台能滿足這樣的需求,有些作品甚至只會在影展放映,放映過後觀眾也無法再有任何合法管道可以好好欣賞,這也是原本主打紀錄片的 Giloo 紀實影音最近一再令我驚艷之處,他們有如台灣的標準收藏,將不受時代淘汰的優秀電影一一選入了自家網站,成為一個相當適合影癡使用的專屬影音平台。
⠀⠀⠀⠀⠀
Giloo 近期大舉拓展了這些百看不厭的經典劇情片單,策劃形形色色的專題,囊括了導演李安的父親三部曲:《推手》、《囍宴》、《飲食男女》,楊德昌的《一一》、《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侯孝賢的《童年往事》,蔡明亮的《河流》、《青少年哪吒》、《你的臉》,是枝裕和的《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橫山家之味》,除了前天提到的李滄東《綠洲》,還有甫下片沒多久的岩井俊二《青春電幻物語》,讓人目不暇給。
⠀⠀⠀⠀⠀
最重要的,八月導演專題會聚焦在受人喜愛的導演,法國新浪潮教母安妮華達,除了原本就有的《最酷的旅伴》與《安妮華達的最後一堂課》以外,將新增一系列紀錄片與劇情片,例如《短角情事》、《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無法無家》等等,共計十二部代表作,完全是影迷的福音。
⠀⠀⠀⠀⠀
不小心列了這麼多後,終於要來介紹這次的抽獎內容 —— Giloo紀實影音 ╳ 方格子 vocus 的年會員聯名方案。
⠀⠀⠀⠀⠀
除了 Giloo 影音平台以外,現在方格子 vocus Premium 也是採收費閱讀制,身為作者之一,不得不說上面許多精彩影評與文章都是出自筆耕不輟的文字工作者之手,值得應有的回報。而他們亦策畫了一個線上影展 https://lihi1.com/WjuNs,精選 15 部名人傳記紀實電影與系列影評,以文字輔佐影像,揭開名人螢光幕後的真實面紗。
⠀⠀⠀⠀⠀
此次的贈品,就是 vocus Premium 加上 Giloo 全站一整年的免費會員一組,總價值 $1,990 以上,可以看遍得獎電影、暢讀付費影評,且會不斷更新,對於影癡而言確實相當實用。參與方式如下,按讚、留言、分享,為期五天,僅限台灣地區,預定在 8 月 11 日周三晚上十二點截止:
⠀⠀⠀⠀⠀
⠀⠀⠀⠀⠀
一、你一直想看,卻找不到管道補上的電影是什麼呢?
(歡迎跟 Giloo 許願)
⠀⠀⠀⠀⠀
二、最近我們這策劃的「#一頁華爾滋」YouTube 與 Podcast 節目(https://bit.ly/3j3APwK),不知大家是否有收聽或收看,目前共三集,談過台劇、書籍回顧、攝影相關,未來還想聽我們聊什麼,或做哪種主題?也歡迎給予建議。
⠀⠀⠀⠀⠀
三、此次請務必分享,非常感謝。
五點到七點的 克 萊 歐 在 地下電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地下榜單】
『 2019年「地下電影」心中台灣院線的 10 大佳片。』
2019 年有幸與 355 部電影共同走過,雖不算多,當中也有好有壞,但仍舊希望在此基數中,挖掘出自己的年度十大佳片,提供給讀者、影迷參考、交流或是留存,做為 2019 年的回顧。
這份榜單評選標準為「2019 年度台灣院線電影」,不包含影展、串流、數位修復等片,故《婚姻故事》、《愛爾蘭人》、《教宗的承繼》和其他佳片不在榜單中(要不然排名會重新洗牌)。
此外,榜單中的某些電影為去年出品,但因片商作業時間拉到今年的台灣院線放映,仍舊選進評選。要說這份榜單的最大遺憾,應該是《燃燒女子的畫像》(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了。
最後,謝謝今年有這些好電影,在紛擾的時代下,仍讓人有機會在漆黑場域,於光影中找到力量。
💞1.《#從前,#有個好萊塢》(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上映日期:2019/07/24
《從前,有個好萊塢》充滿昆汀塔倫提諾的作者印記,熟稔昆汀的影迷能在此作中發現許多昆汀的風格元素,並找到極大樂趣,武術、戀足癖、義大利西部片、美國老式B級片、非線性敘事手法、《惡棍特工》中火焰槍的惡趣味(將曼森視作納粹)等等,片名《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更揭示了全片在寫實中充滿想像空間(與時間)的童話故事性(呼應充滿逆轉性的結尾),令人感受到昆汀對於曼森家族血案的浪漫憧憬,並帶著觀眾想像世界的未來能有一點不一樣。
全片最令人感動的戲,私以為是由瑪格羅比飾演的沙朗泰在戲院與《勇破迷魂陣》(1968)合照,眾所皆知,這是莎朗泰被曼森家族謀殺前上映的最後一部電影(遺作《12+1》於死後上映),昆汀大費周章地將莎朗泰進戲院觀影的戲完整拍出,讓片尾的結局格外動人,處處流露出不捨之情。
在舊好萊塢的致敬中找到新意,貼近老靈魂賦予想像力,《從前,有個好萊塢》是一幅以懷舊為水墨潑灑而成的新畫作,昆汀大膽、奔放且柔情地獻給每位觀眾。如果說,艾方索柯朗敦厚、內斂地在 1970 年有《羅馬》和墨西哥城,那昆汀塔倫提諾則是絢爛、外顯地在 1969 年有《從前,有個好萊塢》和洛杉磯。
🎥影評全文👉http://bit.ly/31q4OCQ
💞2.《#寄生上流》(Parasite),上映日期:2019/06/28
《寄生上流》延續著奉俊昊一貫的「階級」命題,但奉俊昊揮別了跨國大製作,回到韓國本土後的創作視角更加犀利通徹,此作彷彿披著《小偷家族》的表皮,內藏《我們》的血骨,以喜劇方式大膽切入社會議題,底層社會的悲哀無奈全都建立在大量的黑色幽默之下,沒有過多《小偷家族》的溫情,卻同樣以「欺騙」(無論階級)解構出人、家庭、社會與國族中「生存」的無力之感。
奉俊昊在片中也透過不同的象徵符號凸顯階級的上與下,諸如山頂與水溝,半地下室氣窗以及落地窗的對比,豪宅中又藏的的地下室,此外,還有狗、蟑螂等生物跟人類求生本能的隱喻,印地安人階級與被掠奪的投射、韓國寄生於美帝主義等等,其中也透過或明或暗以及極具空間感的攝影掌握,呈現出富人與貧人的心理狀態。
有趣的是,導演在電影裡將嗅覺立體化,即便寄生於上流,卻擺脫不了無形的「窮味」,這如同階級般無法消除的窮味也成為電影裡的關鍵點,最精彩的一場戲,當然是那場「暴雨」,在精準的交叉剪輯中放大人性,更把階級無力之感的意象沖刷出來,如排山倒海般反覆衝擊人心。
《寄生上流》入俗,卻深富底蘊,以精心設計的劇情、環環相扣的連鎖反應,流暢的運鏡,精準的構圖,畫龍點睛的配樂,搭配演員極具張力的表演,終究對韓國社會完成了一則笑中帶淚的警世寓言,奉俊昊極具特色的作者印記,創造出自身的電影語言。
🎥影評全文👉http://bit.ly/2ZbpPBu
💞3.《#幸福的拉札洛》(Happy as Lazzaro),上映日期:2019/04/26
此作表面抹上一層愛、善良與純真,但骨子裡包藏了導演艾莉絲羅爾瓦雀對義大利的哀愁,以聖潔的小寓言望向人類社會結構變遷上的巨大悲劇,其實更打破了文化隔閡的藩籬,跨越國族,這樣的故事或許存在於每個國家與階級中,且導演筆下的拉札洛實在令人討喜,拉扎洛或許象徵著使徒、英雄或是神祇,所以在結尾的死亡,才有了典型悲劇性的戲劇張力,流露出一股淡然的惆悵,這份惆悵並不令人討厭,卻教人鼻酸,甚至在觀者心中昇華成久久飄散不去的餘味。
小津安二郎曾說:「電影和人生,皆以餘味定輸贏。」在大銀幕上和拉札洛乘著時光機走過一遭,再回望自己的人生,或許我們都曾經善良的活過,卻因時間、空間、社會的轉變漸漸忽略內心與拉札洛相同的那份特質:是聖潔的使徒、是偉大的英雄、是不朽的神祇,或者更精確地說那是「好人的氣味」,而艾莉絲羅爾瓦雀則將這樣的氣味,以及那些逝去的美麗與當代的哀愁,永存進影像中。
🎥影評全文👉http://bit.ly/2FDpe2S
💞4.《#安妮華達最後一堂課》(Varda by Agnes),上映日期:2019/07/12
《安妮華達 最後一堂課》作為這位傳奇女導的最後一部作品(紀錄片),在今年初柏林影展映演,影片從「靈感」、「創造」、「分享」三個面向出發,起於劇情片《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止於紀錄片《最酷的旅伴》,在短短 115 分鐘的片長,扣緊了安妮華達各階段性的重要創作。
華達不斷從過往的舊作分享其人生觀,對於喜愛華達的影迷來說,應該是一部集大全的嘉年華,《幸福》、《無法無家》、《功夫大師》、《千面珍寶金》等經典之作一部接一部地出現。此外,華達與德米的婚姻生活、互為因果的創作型態也沒被此片遺漏;然而,華達不只是電影工作者,更是行為藝術家,從「拾荒者」為概念核心,進而以馬鈴薯的概念延伸創作出藝術品,透過藝術品讓普世感受出生命,都是華達的可貴之處。
《最後一堂課》就像那些以前我們看見的作品一樣,謙虛的行為處世,飽滿豐沛的情感,活潑靈動的性格,造就了她的一生,造就了她的影像。
全片也正如同華達最愛的沙灘那般,在沙灘上的風景,有天、有海、有地,最終拼貼成一幅送給世人最溫暖的美麗風景,想不到有任何謝幕方式比《最後一堂課》更好,謝謝電影,謝謝安妮華達。
🎥影評全文👉http://bit.ly/30Oo1hn
💞5.《#小丑》(Joker),上映日期:2019/10/03
陶德菲利普斯將此作時空背景設置於虛構的高譚市,然而,在分裂腐敗的高譚市中,更能與美國社會相呼應,從30年代經濟大蕭條走到21世紀初雷曼兄弟金融海嘯,自由經濟與資本主義的瓦解將眾人推向更無秩序的分裂,躁動的人心、底層的反動、階級的對立、政府的無能,在這樣的敘事背景中,處於社會邊緣的亞瑟,在爛泥般的生活中掙扎、對僅存的良善希望逐步瓦解,從城市的異化代入個人心理的轉變,《小丑》極佳地以緩慢的節奏緊抓故事核心,更將高譚市所謂的「虛構」指涉為「真實」,編導透過小丑的惡衝破文化藩籬,開槍鳴笛,打醒普世眾人。
「階級」的意象也透過「階梯」的形體象徵,更在示威抗議中體現,當窮人們在拋頭顱、灑熱血時爭取權益時,富人們坐在高級劇院中觀看查理卓別林的《摩登時代》,別忘記,《摩登時代》以經濟大蕭條的社會底層為命題,諷刺地在喜劇中呈現勞工階級於經濟危機中被大環境吞噬,無奈且無力,與命運拍桌對賭時,小人物的身影終教人鼻酸,導演刻意貼加此筆,加強其戲謔性,也暗示了故事走向。
然而,馬丁史柯西斯在《計程車司機》中,同樣闡述了階級的差異,《計程車司機》在後越戰時期討論了底層小人物的徬徨與迷惘,也流露出階級的不可違逆性,貫串全片的那句競選標語「We are the people.」過了43年,在陶德菲利普斯的《小丑》中則有了重新解讀的可能,或許「We are the clowns.」才是人性的最佳註腳,亞瑟與崔佛斯(《計程車司機》主角名),便是同一種人了。
🎥影評全文👉http://bit.ly/2ZFGCNg
💞6.《#沒有煙硝的愛情》(Cold War),上映日期:2019/02/14
波蘭導演帕威帕利科斯基繼《依達的抉擇》後,再度將故事背景放在二次大戰後,且同樣精彩地以黑白影像映襯出人性,交出不愧於坎城最佳導演的作品。
此片在黑白影像的質地、音樂的更迭當中將大時代下的愛情一刀一刀鑿下,故事主人翁糾纏橫跨20年的愛情,當中國族、權力、藝術間的天秤拉扯也都能自然鋪陳且不過於生硬,而每一段過場時的黑幕則留給了影像呼吸的空間,威帕利科斯基深知如何用影像說故事,其力道能生猛有勁,卻又同時能柔情似水,尤其片尾男女主角起身走出景框之外,留下風吹草動的無畏,將全片的餘味保留下來,綿延不絕地縈繞心頭。
冷戰的題材容易生硬且落入俗套,但帕威帕利科斯基能掌握住自己的風格,以小人物的情愛唱出時代悲歌,此片是導演獻給父母、波蘭的匠心鉅作。
💞7.《#痛苦與榮耀》(Pain and Glory),上映日期:2019/08/02
《痛苦與榮耀》為阿莫多瓦導演生涯第 21 部作品,同時為「導演三部曲」的最終章,從《慾望法則》、《壞教慾》 到今年的《痛苦與榮耀》共橫跨 32 年的時間完成,多數媒體稱之為集大成之作,故事描述描述年事已高的電影導演馬洛回憶起 60 年家鄉西班牙小鎮的故事,是阿莫多瓦的半自傳作品。
此作在今年坎城影展,於嚴格的場刊分數中拿到 3.3 的高分,僅次於奉俊昊拿下金棕櫚的《寄生上流》,且順利將第 8 度合作的「拉丁情人」安東尼奧班德拉斯捧上今年的影帝寶座。
綜觀全片,阿莫多瓦細水長流地不斷回顧自己生涯的點滴,誠懇地翻攪出私密記憶攤在銀幕前,讓自己、讓觀眾去品嚐阿莫多瓦的人生哲思,全片最棒的一場戲出現在收尾,一盞明燈點醒了阿莫多瓦與觀影的影迷,電影是美好與救贖的意旨油然而生。
如果說昆汀塔倫提諾藉由《從前,有個好萊塢》,與童年往事共存,用電影讓美好的想像延續;那阿莫多瓦則是藉由《痛苦與榮耀》,與過去的自己和解,用電影找到除病的良藥。
💞8.《#你的臉》(Your Face),上映日期:2019/05/17
《你的臉》花了兩個月拍攝13張臉,最後剪輯成76分鐘的長片,此作品無法分類,它不是紀錄片也非劇情片,它就是一部「電影」,這部電影運用特寫鏡頭聚焦於臉部,透過大銀幕凝視著每張人臉,沒有任何表演,只是述說過往,在一張張臉與一段段陳舊往事中,閃現了人類的複雜情感,當你靜下心,這張臉已然是全世界。
這種體驗已然是屬於蔡明亮與電影院的行為藝術,透過鏡頭與場域,任何事情都變得不同,任何記憶都將在這張臉中浮現,真實、虛幻、時間,在巨大的黑盒子中不斷交錯、解構與再造,最終浮現的,是生命之美,謝謝蔡明亮,每張臉都好美好美。
💞9.《#我們的青春,#在台灣》(Our Youth in Taiwan),上映日期:2019/04/12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表面上瞄準了太陽花學運,但這部片不只講政治,更多時候,更大的重點是在講成長中的那些懷疑、酸甜與苦辣,是傅榆導演紀錄著自己、陳為廷與蔡博藝的青春,寫下帶著些許矛盾、些許莽撞、些許動人的生命篇章。
觀眾跟著傅榆的視角,從《我們的青春,在台灣》中看著那些大大小小的社運活動,諸如士林王家、反對大埔強拆、反旺中壟斷甚至是太陽花,多數紀錄社會運動的紀錄片多半聚焦在運動本身,但傅榆卻捕捉到另一層可貴的種種片段,傅榆從時代的巨輪中望向自身的微觀之處,談明星神話的破滅;談彼此脆弱的時刻;談人性勇敢的光輝,全片私密且誠懇,帶勁卻溫柔,令人印象深刻。
去年傅榆在金馬舞台上的那席話,再到今年上映所激出的漣漪,已然讓此片成為台灣近年不可或缺的電影之一。
💞10.《#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Avengers: Endgame),上映日期:2019/04/24
《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裡,導演以時空旅行作為逆轉一切的關鍵,讓英雄在拯救未來的同時,卻也修補他們各自過往的遺憾,索爾與母親的感人對話、東尼對父親的釋懷、隊長與心愛女孩的再次相遇,每個英雄都藉由彈指事件,得以拼湊自我。而那些經典台詞、熟悉場景的重現,帶我們細數過去11年來英雄的點點滴滴,名副其實的最終之作。
羅素兄弟的群戲調度功力不用說,但此次劇情更顯沈穩,每個角色都有著自己的主場時刻,也在電影裡找到自己的最佳歸宿。「始於鋼鐵人,終於鋼鐵人。」最後一場鋼鐵人葬禮,集結所有重要角色,除了感受到鋼鐵人對 MCU 的不可取代,這場景同樣具承先啟後的意義,開山始祖即便退位,下一階段仍後繼有人。
此片是「遊樂園」系列作的影史標竿,無論是幕前幕後所激起的討論火花,或是影迷與產業間發展出的獨有文化,各方面來看皆是 2019 不可忽視的作品,且往後幾十年仍舊會不斷搬上檯面討論。
#新年快樂
五點到七點的 克 萊 歐 在 金馬影展TGHFF - 《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Cleo From 5 To 7 ... 的推薦與評價
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 》(Cleo From 5 To 7) 法國新浪潮之母安妮華達(Agnès Varda)在50年前早就玩過「真實時間等於電影時間」的同步遊戲,挑戰故事時間和螢幕時間之間 ... ... <看更多>
五點到七點的 克 萊 歐 在 [好雷] 金馬影展之《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 - 精華區movie 的推薦與評價
【2012金馬影展之二十五: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 PTT2個人板 Inkstone
在影展看老片就像挖寶,你知道這些都是經典大師,只是不知道對不對自己
的味、能不能懂得領略他/她。昨天看完整整五十年前的《阿拉伯的勞倫斯》,
全片沒有一個女性角色(連活女人的鏡頭都沒有天啊這樣形容好驚悚),今
天馬上接著看同樣是1962年的《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Cléo de 5 à 7)》,
非常女性觀點/女性關懷的「新浪潮之母」安妮華達的作品。
一開始,我的確花了點時間適應那一直特寫大臉的、橫移拉近拉遠都好快的
鏡頭,及彷彿走台步般的演員演出。但在進入狀況後,一切就變得趣味豐滿了:
《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是一部短小輕巧,但意念富足的電影,聚焦在女主角某
天的午後,她去算命、去血拼,她在家會情人、練歌唱,她出門喝咖啡、找朋友,
它彷彿一部在巴黎玩大地遊戲的公路電影,而片中每段歷程都只是日常一瞬,天
天都會發生的。然特別之處在於:這不是普通的一天,這是克萊歐和醫生約好,
晚一點要去看癌症化驗結果的日子。
於是開啟了一趟對身邊一切都極度敏感、對路上看到的事物聽到的話語遇見
的人都忍不住多想兩句的歷程。因為害怕死亡(即面對死亡)讓我們清楚意識到
自己活著,而那些原本沒有特別意義的,透過這雙眼看去,都成了帶著生機的小
幸福,或是相反的無意義的浪費(譬如一個在街上用針刺穿自己的手臂表演的男
子);我覺得有趣的是,這樣的敏感一方面來自對自己的存在強烈依戀(想活下
去)因而放大的感知,另一方面,卻也是安妮華達作為一個導演的細膩的陰性目
光。她對情緒轉變甚大的女性典型(也許太典型了,但別忘了這是半世紀前的作
品)的捕捉是精采的,有聲有色;她對某種需要陪伴、需要說話的對象以整理自
己/面對自己(這部份倒是和男女無關)的孤單的呈現也是立體的。
更重要的或許是,這是一部上世紀中的法國電影,巴黎香頌與婀娜大衣,清
閒的生活與藝術的點滴……《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有某種氣質,讓人對復古的
美感傾醉,對巴黎人喋喋不休的咖啡廳時光微笑會心。再加上另一位大師高達的
客串(演出劇中劇一段默片的男主角,以一雙墨鏡看世界的黑白兩面,漂亮地幫
本片點題),還有一個滿地都是小貓咪在玩耍的房間;電影開始沒多久,克萊歐
對著鏡子說了一句:「沒關係,美麗就是生命,只要我是美麗的就比其他人更加
活著。」這一切魅力的集合是神祕的,彷彿一只發光小寶盒,而我在五十年後第
一次掀開一小角,已經是驚喜。四顆星。
--
「天使的眼淚滴落人間,但那幸福終究不夠灑在每一個人身上。」
時光之硯部落格 https://blog.yam.com/YenC
琢磨影音, 琢磨文字, 琢磨自己的地方
PTT2個人板 Inkstone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36.122.14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