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與胡說24may
菇仔遊記之《走進丹麥二手市場:在買賣中進行的歲月交流》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524/19624488
不是囂張話,世界各地的Sunday market和Flea Market我都去過不少,但真沒有一個像丹麥Copenhagen這個那麼大開眼界的。
一般人對跳蚤市場的感覺,就是破破舊舊、爛銅爛鐵,不然就是賣老舊古董類別的,總之是別人不要的東西拿出來,看有沒有哪些怪人想買回去收集。華人對於用別人用過的東西更是有所顧忌,尤其衣服鞋子或是很舊的物件,總覺得有點不吉利不體面。
星期六一大早,從住宿坐巴士前往這個叫做TAP1 Loppemarked的大型市場。這應該算是個半專門的市場,是前一天在逛街時一個Vintage shop的好人老闆極力推介的。這市場每個月一次,需購買入場門票,價錢視乎你是星期五還有星期六8am的Early Bird(125DKK丹麥克朗,大概150港幣),還是星期六日10am-5pm開放給Public的普通票價(35DKK,即40港幣)。一般專業賣家當然會選擇第一天的貴價門票,搶在大眾之前覓得寶物。這票價驟眼看有點貴,但進去後你會理解它的所值。
這位於Vesterbro District邊緣的Carlsberg Area,是此啤酒品牌的舊廠區,在2008年停用,現在正被發展成一個新的文化熱點,而這個Market舉辦的地方,正是他們以前的Bottling Plant。排隊付費後,踏進去第一眼真的不由自主地「哇~~~~」了出來。
6000人的容量,同時可以用來開中型演唱會的場地,一望無際地擺放著過400個攤檔,整個就是撲面而來的尋寶興奮。而有趣的是,放眼看過去,無論是賣物的還是來淘寶的,全是本地人。這似乎是丹麥人的其中一個重要的生活理念,省錢環保在骨子裡,家裡欠缺什麼,第一時間不是去商店裡找,反而會先來到這些賣物會裡翻翻看看。
我住的民宿屋主老奶奶Sigrid今天正是為了找尋一款有名的陶瓷杯碟特地跟我們前來,這種杯子正價為好幾百塊,運氣好的在這些market裡卻能幾十塊找到二手的。這也是讓我特別驚訝的地方,他們擺賣物品的condition極為上乘,即使是很舊很有歷史的物件,幾乎全都保存得如新一樣。當然要做到這樣,先決條件,除了要大家有愛惜物品的習慣,還要產品的品質與耐用度必須要有一定水準,這一點北歐的設計絕對勝任無疑。
在這裏,你可以找到有如雜物堆的檔攤,幾排箱子堆得滿滿的,內藏各種工具廚具餐具玩具。主管的少年們幾乎是用量來開價,五塊十塊二十塊的隨心叫價,完全看心情看感覺。也有很家庭式很個人的小檔,老夫婦倆把家裡滿是歷史但已經不再留戀的物品拿出來跟有心人分享,當然也有看起來比較專業的收藏家檔攤,但每一個看來都是用分享的心去做交易,不帶半點商業味。
放眼過去全都是北歐的簡約優質vintage設計,這些若在香港購買,大概每件都要好幾百塊,在這裏的標價竟然是幾十krone,最貴的珍藏幾百元也有交易。從早上的十點半,逛到中午才走了三分之一,和友人隨便吃了個麵包喝杯茶充充饑,又再繼續挑戰剩餘的三分之二。有點像跳進波波池的小孩一樣,樂而忘返,就差沒在走廊上來回奔跑。
香港近年也興起各種市集,讓年輕人售賣各種手作,還有本地農夫們售賣新鮮農作物。這股風潮應該先是從台灣傳過來的,讓市民有多一些休閒時的活動,算是個好開始。我個人比較貪心,很希望這股風氣不是只風氣,不只是為了一下子的潮流,而是真能以這種方式慢慢發展出一種屬於我們自己本地的文化社區體驗,教育大家在消費之中,看到產品背後的心思與人情味。若能慢慢發展出一些二手市場,從丹麥人身上學會不浪費、不過度消費還有循環再用這些生活理念,那更是最好不過。
在人來人往的走道中,林林種種的杯碟、傢俱衣服、年少時用過的煙盒、連著照片的相框、明信片和書籍,這些紀錄著無數丹麥家庭的memento,一一被拿起來仔細檢閱、欣賞。這種滿是人性化的交易,是在工業量產的世界裡無法找到的。
一個人曾經很珍惜,注滿感情的物件,被另一個新的主人滿足地帶回家裡,這種在買賣中默默進行的歲月交流,實在有點太浪漫了吧。
二手廚具買賣 在 喜劇演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OL𡃁妹擺地攤
佔領假日中環
一般地攤檔出現於「貧」友之都,天水圍、深水埗都有天光墟,但原來富人雲集的中環也有個黃昏墟,逢星期日及公眾假期傍晚時份,地攤檔湧入卑利街。天光墟買賣雙方都以長者為主,中環黃昏墟檔主則多為年輕女士甚至是學生妹;街坊、外籍傭工、遊客都到此尋寶,令市集顯得甚有異國風情。然而,近來食環署不滿地攤檔佔領中環,執法人員多次驅趕,商販、顧客異口同聲說:「畀條路行吓!」記者:中環特工隊
中環金融業崗位向女性傾斜,年輕男士處於弱勢,就連卑利街地攤檔也陰盛陽衰,嬸嬸婆婆賣舊廚具電器,女學生、OL則出售二手衫褲袋鞋。
這天記者遇上三名中六女生擺地攤,其中陳同學家中舊衫堆積如山,苦無處理之法,一天途經卑利街,發現這個両妹地攤,既可減廢,又可賺幾個錢,她說:「都有好多衫拎出嚟㗎,我一個紙袋袋晒出嚟,我自己啦丶阿爸、阿媽同埋細佬妹嘅嘢都攞咗出嚟。」
一件衫5蚊 清舊物又環保
男人視老婆如衣服,女人則視舊衣服如同舊情人,不忍殺死,但也不想再見,另一名女同學說:「平時行街嘅時候都見到有地攤檔,自己買咗好多嘢,積埋又唔用,唔着好嘥,咁就攞出嚟擺地攤賣。啲衫就賣10蚊一件啦,最貴嗰件衫賣25蚊,最平賣5蚊。呢度最貴係個銀包,都係諗住賣30蚊,買返嚟嘅時候就幾百蚊。」家人亦支持她們賣衫,而且外國人和外傭不時講價,她們便用英語還價,就當免費練習。
別以為擺地攤是無收入人士的專利,Chunky和Sharon兩名廣告業女將過往在深水埗及維園擺檔,後來發現卑利街這片福地,於是轉戰中環。Chunky說:「覺得呢度好多人行啦!擺檔又唔使畀租。有好多地方,例如喺台灣、泰國都有人擺地攤,但香港就比較少,如果真係純粹擺地攤,淨係得深水埗,但假期時間好少有,呢條街好彩可以擺到。」
Chunky售賣自己的衫褲,叫價比女同學們稍高,最貴是一個袋,盛惠120元,「好多女仔同我自己一樣,一個禮拜買兩、三次衫,買完返嚟都係着一至兩次,咁如果喺呢度擺地攤,將自己着過又唔想再着嘅衫賣畀人,又或者人哋有更加好嘅嘢同我交換,其實係一個好好嘅環保概念」。
拍檔Sharon既是賣家,也是買家,曾在卑利街執到寶,「之前買咗一個茶壺,同埋一個陶瓷裝飾品,買嚟擺喺屋企做裝飾,如果之後唔鍾意,會嚟呢到賣番畀人,又或者係物換物同人交換」。
食環頻掃場 無阻顧客支持
好景不常,食環署連續五、六個星期跑到卑利街掃場,向地攤檔大叫:「你當我哋個個禮拜日收工呀!唔做呀!有牌嘅坐低,冇牌嘅即刻執嘢走!」Chunky坦言擔心,「有少少驚,都冇辦法,頭先都俾人掃過一次,香港就係咁㗎啦,太多限制,我覺得政府應該畀多啲機會人去做地攤。其實我哋擺地攤,都唔會阻啲人好犀利,甚至有啲遊客行過中環都覺得好有特色,可能會更加想嚟香港,可以做到一個本土嘅文化」。
一名女顧客呼籲政府執法從寬,例如每天讓商販擺賣兩小時,「支持呀!星期六、日擺都係好嘅,呢度有我想買嘅嘢,好抵呀!我買咗件衫都係20蚊。其實我做咗一個計劃,就係一年內唔會再買新衫,淨係買二手衫,又或者人哋唔要嘅衫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