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時候一邊宣傳新書同時也接下了 剝皮寮歷史街區 Bopiliao Historic Block 邀請我加入 城西生活節 West-Taipei Life Festival 2020年的冬季活動主視覺插畫設計,因為攸關整個信仰活動的靈魂,又不能走我擅長的*社區好和樂*路線來做,還要讓四間宮廟都滿意才行,神明也要介在Q萌與寫實中間,還要包含所有萬華在地信仰元素,一邊跑新書宣傳通告完回家繼續畫畫,當時壓力大到我狂嗑蔓越梅乾都無法解決我的婦女病....特別是青山王和馬祖的華麗帽子,好想衝去神桌裡面問祂們帽子可不可以借我看下?
在開畫前剝皮寮的團隊帶我去參觀四間萬華大廟,分別是龍山寺、青山宮、清水巖、台北天后宮,和周邊合作的店家。那天特別悶熱,雨要下不下,我處於仙女書消耗期,精神恍惚,模模糊糊地都在看不是重點的東西。例如清水巖裡辦公桌桌下壓著的剪報故事內容、佛具店的好兄弟套裝組、青山宮角落,會害你以為身在歐洲老博物館的迷幻小馬、還有命相館外面的海報,床上躺的人不就是我!!!
回家後還去圖書館借了一大堆民間信仰的書,拼拼湊湊畫出來。近幾年Q版神像很盛行,但我討厭他們用向量繪圖僵硬的風格,想給神明們多一點趣味又不至於到戲謔程度,首先是青山王,祂向來是法力高強的除瘟神,我想如果給他戴護目鏡、拿消毒水和溫度計會怎麼樣?剛好我們處於瘟疫蔓延當下,有祂都不怕!
而和祂一組的事清水祖師爺,傳說也是有大災難發生前夕祂的鼻子都會掉下來,提醒信眾預防災害,但我不想用鼻子梗,那就畫祖師爺教大家如何準備避難包吧~~記得放一瓶清水(雙關)。
另外母神系列有拿著老佛俱店賣的宮燈的媽祖娘娘,以及安祥陪著你心靈的觀音媽,有祂們四位全面保護,再恐怖的天災人禍都不用害怕了。
海報製成出來後大受歡迎,聽策展人璟鴻說店家都詢問能不能多拿幾張收藏,台北天后宮更是喜歡到,直接貼在廟裡公布欄最顯眼的地方,還說再來三張!聽到這些回饋我真的開心到要飛走。海報也同時被製成燈箱,在龍山寺與台北車站捷運等車時,看到那透著螢光的彩圖就會得到祝福吧?另外團隊們還做了超限量隨身小包,只給有來看展集章的善男信女免費結緣(*¯︶¯*)
西門誠品更是直接留一個大版面給我們,買書還會送神秘小禮物,另外宣傳手冊也是超級美,就如同我每次在廟裡迷失在所有裝飾圖案和雕刻裡,這就是信仰的精神所在吧⋯⋯
《千變萬華-2020城西生活節》
☰ 2020《城西生活節》
│ 時間 │ 11/19(四)-12/6(日)
│ 地點 │ 剝皮寮歷史街區 臺北市萬華區康定路173巷
│ 活動詳細資訊 │ http://r.ad-hub.net/n2qcR
│手冊線上看│ http://r.ad-hub.net/165J7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教育常設展介紹 駱金威老師專訪 剝皮寮歷史街區保存有相當完整的清代街型、清代傳統店屋、日治時代市區改正後的立面以及光復後改建面貌,其建築空間見證了艋舺市街的發展,對於都市紋理的延續深具意義。街區內並包含相當多的歷史軌跡,包括指定為歷史建築的廣州街123號-...
中 和 佛具店 在 食攝人生事務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北|大龍峒風格Cafe
既格格不入又無違和的復古咖啡廳
與大龍夜市比鄰而居,一旁還有佛具店
要不是因為婆家在附近 一不小心就錯過
/
與周邊環境的衝突有趣,內部精彩度更勝一籌
每個角落藏有驚喜,印象中老闆是香港人
整間店是老闆的野心收藏
喜歡復古傢俬的人,大力推薦
🍛濱城咖哩飯/熱咖啡
—
📌 #食攝咖啡地圖 𝕟𝕠.𝟟𝟝
🚇 #圓山站
—
☌ CosyCote
‣ 台北市大同區酒泉街52號
‣ 推薦度:★★★★
—
https://www.instagram.com/icey_lovelife/
中 和 佛具店 在 由最愛台灣的日本人所製作的大阪旅行指南【O-shar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次採訪的是從「京都車站」走路就可以到,位在『東本願寺』和『西本願寺』中間的『Omusubi Cafe Michikusa(おむすびカフェみちくさ)』。
★由110年歷史的老佛具店改建而成★
設置了日式庭院的愜意裝潢。
特別保留了佛具店的色彩,在庭院裡設了一個小殿堂。
這裡還提供了免費的Wi-Fi和插座。
老闆赤松哲史先生說:「因為希望客人能來這裡好好放鬆。」
【京都美食】
■京都『Omusubi Cafe Michikusa(おむすびカフェみちくさ)』的好吃好看現做飯糰
http://o-share.net/?p=48027
中 和 佛具店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 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教育常設展介紹 駱金威老師專訪
剝皮寮歷史街區保存有相當完整的清代街型、清代傳統店屋、日治時代市區改正後的立面以及光復後改建面貌,其建築空間見證了艋舺市街的發展,對於都市紋理的延續深具意義。街區內並包含相當多的歷史軌跡,包括指定為歷史建築的廣州街123號-國學大師章太炎旅臺居所、永興亭船頭行、宋協興米店、呂阿昌醫師宅、日祥旅社、太陽製本所、秀英茶桌仔店、長壽號茶桌仔店、道教法壇-威靈壇、公共澡堂鳳翔浴室等,加上周邊聚集著龍山寺等古蹟和金紙店、中藥行、青草店、佛具店等傳統產業。因此剝皮寮歷史街區實蘊含了豐富的鄉土文化,為最佳的本土教學場所。 剝皮寮歷史街區緊臨老松國小南側,街區自日治時代的都市計畫即劃入學校用地,民國七十七年起歷經一連串的徵收補償作業,至八十八年六月臺北市政府確立「剝皮寮老街保存再利用」政策,將剝皮寮如期徵收, 以文化資產保存與本土教育共構之原則進行規劃。
展示空間分為「特展」和「常設展」。特展區於東西側各設一處,東側設於廣州街107~121號,提供舉辦各種主題的特展和教學成果發表;西側設於廣州街139~149號,擬結合社區資源,介紹臺北地區的傳統產業。常設展則利用歷史事件場景和具特色的產業空間,規劃常設展主題,例如在剝皮寮東西側交接處入口廣場北側的「臺北、艋舺和剝皮寮聚落的發展」展示主題:原廣州街153~161號和康定路173巷8-12號的兩店面作為「傳統店舖情境模擬」;原康定路173巷39號太陽製本所作為「書的誕生」展示主題;原康定路173巷5號秀英茶室作為「茶飲與生活」展示主題;仍保留早期傳統店屋空間形式的康定路173巷3號作為「剝皮寮的常民生活」展示主題;原康定路167~171號永興亭船頭行作為「淡水河流域的河港變遷」展示主題;原廣州街123~125號國學大師章太炎旅臺居所作為「臺灣傳統和現代教育」展示主題;原廣州街97號和昆明街298~302號呂阿昌醫生宅作為「臺灣醫療的發展」展示主題。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ObP9QYaemCw/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