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想要的水晶能量杯分享
#水晶是一種信任不是迷信💪🏻
這是闆媽第二個「水晶能量杯」虎眼石
這是我上次跟大家分享後給自己的禮物
給自己選擇第二個杯子是因為,水晶長時間使用也需要休息交換~
虎眼石是能力很強大的天然石
以前一般不會用在女性身上⋯
但現代的女性已經不輸男人啦
「天然石水晶」是一種信任不是迷信
更是一種緣分有緣自然就信任自然就會相遇~
祂充滿著滿滿的正面能量也都被科學證實
以前芯羽常常說只有我這樣中年婦女才會愛🙄,其實她大錯特錯,闆媽從二十歲就愛上水晶,現在家裡工作室也都有晶洞鹽燈,我還收藏許多水晶原礦ㄋ~~~
尤其這兩年整個地球因為疫情是種停滯的狀態,疫情帶給大多數人「恐嚇、害怕、緊張、擔心、漫無目的、無所適從⋯」,對於無知的未來更是無所是從⋯
認識闆媽都知道我有長年的憂鬱症、恐慌症、躁鬱症、焦慮症、自律神經失調⋯(媽媽是領精神殘障手冊,哥哥也是重度憂鬱自殺),我還曾經三次的甲狀腺亢進,所以剛開始面對疫情一樣存在每個人都有的情緒,現在的我不敢說多正面,但面對疫情開始有很多不一樣的想法⋯
疫情強迫我們停下腳步(不能出國,盡量不外食,盡可能乖乖待在家⋯),以前我們的生活都不知道忙些什麼,忙得沒時間陪家人吃飯,忙得沒時間好好休息⋯現在停下腳步,大家回歸家庭生活,這個疫情就是要地球休息,而人類學習慢慢生活,但要快快學習(因為停滯狀態生活方式放慢心情才會平和,可是學習要加快速度,多閱讀多上上網路課程⋯)
許多人面臨到的問題「我對於目前生活非常沒有安全感,但又不知道該做些什麼改變」,記得「放慢腳步去體會,加快速度去學習」
我已經48歲還在不停的學習,你們沒辦法想像一個果醬製作就有多少學問,你們都還那麼年輕,學歷也都比闆媽好,學學電腦學學語言學學攝影⋯太多太多但要你願意~
好啦~
這個「水晶能量杯」
我一樣要強調沒有什麼怪力亂神
更不是用祂喝水一切就能不用努力
我的天生使命告訴我又是分享的時候
想了解的賴闆媽私人賴fifi911231
但除了私事之外,其他一切公事麻煩都私訊fb粉絲團唷❤️
對了~
我現在才知道一般除了老師有在販售
(1500-2500元)
也有單純沒有老師直接販售的
(1000-1800元)
🔹賴不會立馬回覆,闆媽有工作要做,所以請耐心等待🔹
中年恐慌症 在 中古小姐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也許因為疫情關係,從去年開始私訊來跟我聊求職的讀者朋友增加了許多,尤其是三十代之後的(平常大家比較愛聊美容戀愛或職場人際關係)
我發現人們長大後容易有作繭自縛傾向,還沒正式行動前就會設定不少框架限定自己,夢想似乎變得很小很小。當然,從比較好聽角度來說是過於實際。有讀者朋友提到「我心中也有嚮往的企業啊,但怎麼可能投履歷?要在大企業工作肯定要有漂亮學歷漂亮經歷才行吧…」更消極的還有「這段期間都在應徵打工,正職感覺離自己越來越遠」
最近看到一篇驚悚報導,標題是「在日本,沒有繼續找工作的無職中年推定已超過100萬人」,以下是日本週刊SPA內容(中古小姐任意翻譯)
「照理說應該在職場扛起重任的中年人們,之前可能都還是正社員身分光鮮亮麗的在戰鬥,也可能早就累積了些許經驗,但基於某些原因,這些人從職場跌落、變成被遺忘的存在。
除了疫情因素之外,因為長年辛勞導致身體或心理等各種疾病發作、或者家中父母生病需要人手照顧而不得不離職的案例也不在少數。這樣的族群只要一脫離軌道就很難再生出自信重回職場⋯」
不瞞各位,以上狀況我都徹底經歷過😔不管是因為心理疾病(恐慌症暈眩症無法出門)必須辭掉工作、媽媽生病我想回台灣陪她也辭過工作,這兩樣狀況雖然短暫影響了生計讓收入瞬間歸零,但以結果論來說反而是助力。
我生病那段期間深深覺得身體和心靈都需要長期休養無法硬逼自己上班,也渴望充電,加上外國人留在東京不能沒有簽證否則就是非法滯留,所以當時的決定是去唸碩士班。唸完之後很幸運的進入了大企業,乍聽之下這好像有因果關係,但實際上完全沒有(詳情會在Clubhouse分享)
媽媽生病時我把東京的工作辭掉回台灣陪了她一年,之後搬到壓根無法發揮戰鬥力的美國,乍看之下好像只有婚姻是歸屬、好像必須靠另一半才能生活(起碼當時不少朋友眼中都是這麼看我)但天知道搬到沒有干擾的環境後,能做的工作越來越多,收入也是上班族時代的好多倍。
環境已經來到變動很大的時代,誰都無法奢求不被裁員或自主離職,而是要培養跌倒後迅速站起來的復原力。
有句得到宣傳會議廣告賞的文案是這麼寫的:「この国で、最も多く捨てられているものは、チャンスです」(在這個國家裡,被丟掉、被浪費最多是機會)我的人生經歷中,在拿到別人給的機會之前,還是必須自己先給自己挑戰的機會。
#台灣時間週四晚上八點我們要在Clubhouse開房間
新手上路,第一次開房如果屆時不順還請各位多多包涵🙇♀️這次有邀請到來賓Alice,我跟Alice會在房間裡跟各位分享我們進入日本大企業的求職經驗。我的求職經驗靠實力的部分不多😏主要靠的是人脈(中年之後建立對的人脈頗重要)、機緣、自己的世界觀(這部份反而是求職之路上最常讓我嚐到甜頭的部分)詳情今晚八點聊。
關於Alice❤️
目前在東京澀谷的外資系飲料公司擔任品牌行銷,在職六年,負責過兩大重量級品牌的產品開發跟行銷策略。
中古小姐Clubhouse帳號
welovesheep
或直接搜尋中古小姐即可
Alice帳號Alice Kao
中年恐慌症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抽獎贈書活動】《為何我們總是想得太多,卻做得太少?》x2本
你是否在新的一年,許下了很多新的願望?你還停留在思考和規劃的起跑線嗎?你開始執行了哪幾個?如果這幾個問題讓你感到難以招架,你並不孤單。我們總是有過「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的經驗,如何在新的一年擺脫這個老症頭,用「行動」邁向更滿意和理想的人生?
圖文版 https://readingoutpost.com/the-power-of-taking-action/
.
【這本書在說什麼?】
.
《為何我們總是想得太多,卻做得太少?》的作者是知名的潛能開發專家高原,他寫過多本著作,同時也經營「行動力」課程,鼓勵人們將想法化成行動,用行動促進改變。他感嘆到很多人總是訂了計劃,之後卻「想著想著就算了」。因此他想透過這本書,化解人們在想法和行動之間的鴻溝。
作者想讓每個人都理解一個做事情的原則:「無論你懂得多少知識,胸中有多少讓人激動的偉大想法,都得先做到,而非坐在沙發上空想。」這本書裡沒有一堆學術研究的數據,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實作的建議,以及一些能讓你有所領會的真人故事。
他在自己的行動力課程中,看過太多學員因為各種原因,阻礙了自己的行動,停留在原地。因此在這本書裡,他把原本的課程內容,搭配學員們遇到的問題,用實際的故事、條列步驟的組合方式編排呈現,讓我們逐步學到:察覺滯足不前的五種原因、破解阻礙的七種方法、採取行動的四個步驟。
.
【作者怎麼說的?】
.
這本書的架構很好理解,分別是三個大章節:覺察篇—滯足不前的五種原因、破解篇—破解阻礙的七種方法、實踐篇—採取行動的四個步驟。
.
【為什麼遲遲不肯行動?】
許多人無法將想法轉化成行動,主要有五個原因。這些原因阻礙了我們採取行動的勇氣,因此,第一步就是要察覺自己是否有這些症狀,並且運用下一段的七個破解方法對症下藥。
1. 資訊恐慌症:每天任由自己接受四面八方的訊息轟炸,結果一直在修改自己原定的想法,造成最後無所適從。過量的資訊反而是最大的絆腳石。
2. 消極思考:對未知的事物感到心生畏懼。例如怕被人瞧不起,索性不做;怕說錯話,索性不說;怕上司不高興,就把想法藏在心底。
3. 追求完美主義:一開始就對自己要求太高,導致什麼都做不成。如果消極思考在這時候湊上一腳,甚至會想:「既然現實這麼不如意,乾脆什麼都不做了。」
4. 拖延和藉口:一種是總想等到萬事俱備才開始,一直拖延自己的行動。第二種是凡事只要做不到,就想找藉口掩飾自己的平庸,而不是去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5. 害怕失敗的玻璃心:總是覺得自己運氣不好,好像做什麼事都很難順利。遇到微不足道的失敗就垂頭喪氣,結果更害怕未來的挑戰,變成一個負面的循環。
.
【讓想法動起來的七個方法】
.
當你察覺了自己遇到的問題之後,接著就要採取一些具體的做法,來讓自己跨出「改變」的那一步。一開始不求多,而是循序漸進的改變,試著把這些建議的方法放到日常生活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做法。
1. 化繁為簡:別讓太多資訊干擾自己。當你要吸收資訊的時候,把目標訂清楚,捨棄那些不要的想法和執著。掌握七成的資訊就開始行動,透過行動後的結果,再回頭修正原始的想法。
2. 減法思考:避免無用思考,善用簡化法。最好的方式是把腦中的想法,平常就逐條寫在筆記上,定期檢視,刪除不必要和不重要的,只保留少數真正重要的事情。
3. 正面態度:克服凡事總往壞事想的思維。與其一開始就想著困難,倒不如先把實現目標之後的「好處」鉅細靡遺地寫下來。好處對意志力有幫助,意志力才能幫你集中精神克服困難。
4. 接受不完美:拒絕完美主義,先力求完成。別想著一次到位,先力求完成,再求完美。接受自己一開始做的一定不完美,而且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優點,不要一心只想著自己的缺點。
5. 立即行動:別等萬事俱備,先從小目標開始。把大目標切割成小目標,並且將目標分類,實現「最容易實現的目標」為優先,而不是盯著遙遠的終點。
6. 時間管理:開發黃金時間,善用截止時限。利用筆記的方式記錄自己每天的生活起居,找到自己精神最集中、生產力最高的黃金時段。為每個小目標設定截止期限,用「倒數日子」的方式比傳統訂日期的方式來的好,這會讓自己更有急迫感。
7. 告別畏難:認清困難本質,換個不同角度。不要遇到挫折就內疚、怪自己懶,有時候真的是運氣不好就不要怪罪自己,有時候是卡在自己不願意前進。你需要回頭檢視自己是否卡在五大障礙之一,改變想法之後再出發,無論狀況如何都要推動自己走下去。
.
【展開行動的四個步驟】
.
1. 立刻寫下行動清單。動手寫下明確的行動步驟清單,並且用想像力預先體驗成功的滋味。
2. 暫離3C,集中火力。關掉你的電子產品,用離線的時間專注在重要的工作上。
3. 不求完美,慶祝失敗。忘掉不切實際的高標準願望,對執行時遭遇的失敗感到開心,因為失敗只有行動的人會遇到,不會失敗的人根本沒前進過。
4. 從小任務點燃動力。先從簡單的任務開始,完成之後對自己會有信心和成就感,可以更快進入狀況。專注的滿足感是繼續的動力。
.
【我得到的啟發:不要當一個「完人」】
.
之前我曾經分享過另一本談克服完美主義謊言的書《完成》,教我們運用一些技巧來完成自己設定的目標。那本書比較著重於「目標」的本身,例如降低目標的標準、放棄不必要的目標、要讓目標本身有樂趣。
而《為何我們總是想得太多,卻做得太少?》這本書有一個觀點讓我感到很有意思,作者談的是我們對「自己」優缺點的看法。如果你總是希望自己當個「完人」,耗費大量精力用在彌補缺點的時候,反而就沒有功夫集中發揮自己的優勢了。作者認為,我們可以改幫自己定下這三個目標:
1. 我不要努力去做完人。做「完人」既不是實用的目標,也不是實惠的理想。我不能將自己一生的經歷用於改造缺點,等我改造完這些缺點,我可能已經人到中年了。
2. 我要把自己所有時間和精力都用在為別人創造價值上。如果一個人的辛苦努力僅是讓自己更完美,而不是對這個社會產生價值,那麼這種完美毫無意義。
3. 我要重視和運用自己的優點。這並非否定改善缺點的必要性,而是讓自己明白,不要制訂太高的目標,不要對自己施加無謂的壓力。
對我自己而言,從去年第四季開始,曾經有過一些計畫和想法,但目前都還停留在構思的階段而已。回想起來,好幾個月過去了,我仍然在腦中有個「理想中的自己」的模樣,這個模樣限制了我的行動。直到我讀到書中這段話「對這個社會產生價值」,我的思緒便逐漸清晰起來,別人或許根本不在乎我的模樣,只在乎我能為他們帶來什麼價值。
.
【後記:先行動、後思考】
.
這是一本難度適中的書,統整了各種我們曾經看過的行動力指南,用流暢和條列的方式,依序陳述各種察覺自身問題和實踐行動的方法。如同作者所說:「快速高效的行動,遠比一個富有誘惑力的夢想,更能決定我們的命運」,動起身來,命運大不同。
但是,這本書有一個很明顯的缺點,那就是第三部分的「實踐篇」只有10頁的篇幅。對我這類喜歡將書中所學,實踐到日常生活的讀者來說,這個章節的薄弱令我感到十分不過癮。雖然這本書前面的兩個章節精彩又流暢,但是對同樣重要的實踐篇這樣處理,讓我覺得非常可惜。作者擁有許多行動力課程的學員範例,應該可以在實踐的部分給出更精彩的著墨才是。
順帶一提我之前讀過另一本很棒的商管書《破框能力》,作者艾米妮亞.伊貝拉(Herminia Ibarra)也強調要成為一個優秀領導者,必須採取「先行動、後思考」的做法,這才是促成真正「改變」的關鍵。重點在於,你必須先改變自己的「外在行為」,然後才會改變自己的「內在認知」。
你還在沙發上做白日夢嗎?空想不會改變任何事情,只有行動才會。
.
【抽獎辦法】感謝 發光體文化 Luminous Publication
1、抽出「2本」《為何我們總是想得太多,卻做得太少?》送給閱讀前哨站的粉絲們!有興趣的朋友請在底下「按讚留言」,「公開分享」本則動態參加抽獎。
2、留言請寫下:你為什麼想讀這本書?例如:「我想落實行動來達成今年的新希望」
3、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21/1/19(二)晚上十點截止,隔天在留言中公布名單,隨機抽出2名正取,2名備取。
4、請正取得獎者於2020/1/20(三)晚上十點前,私訊回覆寄件姓名、地址、電話,超過期限未認領由備取遞補,寄送僅限台澎金馬。
.
《為何我們總是想得太多,卻做得太少?》購買連結
博客來:https://reurl.cc/Q3zv90
誠品:https://reurl.cc/n0e8En
金石堂:https://reurl.cc/N6V7p5
MOMO:https://reurl.cc/r8M7Db
讀書共和國:https://reurl.cc/4mZ0V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