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學校及許多單位邀請的演講主題經常圍繞在「遊戲成癮」或「網路沈迷」。
也因為這樣,讓我有機會從台北講到屏東,再由宜蘭跑到澎湖,一路上蒐集了許多臨床觀察與實戰經驗。
在每次的分享過程中,我發現這個主題到哪裡都能引起家長和老師們的極高興趣,根本就沒有所謂「城鄉差距」、「貧富落差」和「性別差異」的問題。
「到底要不要給孩子使用手機?」
「小孩說不給他手機,他就不要去學校了!」
「我兒子用手機課金,一個月就給我花掉兩萬塊!」
「女兒每晚都跟網友聊到天亮,隔天就吵著要請假,怎麼辦啊?」
「學生家長沒辦法管理孩子的手機使用,向我們這些老師求救,有什麼好方法嗎?」
每次分享結束後,面對家長及老師的分享或提問,總讓我感覺到不捨和無奈。
因為大家所提出的問題,大多可以被事先預防。身為對成癮主題還算略懂略懂的心理師,也總會在分享過程中懇切地提醒師長們:「預防勝於治療」。
不管是手機或其他類型的成癮問題,就算有再多的事後處理或專家協助,成效往往都很有限,倒不如在一開始就不要讓可能的問題出現。
所以,我希望藉由系列文章,提供一個在給孩子使用手機前中後的「師長參考原則」,透過「能能權溝追」五個步驟,協助師長們能有效地降低孩子出現遊戲成癮(網路沈迷)的風險。
使用手機前:
ㄧ、評估能力
在是否給孩子手機這件事情上,我們常常急著評估孩子有沒有能力妥善地使用手機;卻忽略了,應該先檢視家長是否具備基本的親職功能,以及有無足夠能力來瞭解與掌握手機特性:
(一)有效陪伴
在平時,家長先要能有品質地陪伴孩子。所謂的品質,我認為是家長能夠專注且接納地出現在孩子身邊,讓孩子能感受到被重視與理解;時間不一定要長,但規律而持續地進行,才是關鍵。
當孩子的年紀越小,就會需要越多的真實陪伴,以發展基本的情緒與人際能力;如果,只是因為孩子喊無聊或哭鬧就給手機,那我們要先學習的,應該是如何有效地陪伴孩子。
(二)適時引導
網路上的資訊和內容良莠不齊,家長必須扮演導遊的角色。家長需要擁有網路資訊的識讀能力,以及對於網路特性的基本認識,才能協助孩子在使用手機的過程中,透過設定原則和適時引導,避免手機所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當你越早把手機給孩子,那你就要花越多時間陪著孩子一起使用。年紀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受到網路的負面影響,因此家長必須負起陪伴及引導的工作,而不是讓電子保姆來取代。
(三)樹立模範
在使用手機這件事情上,孩子不會聽你的話去做,但會看你做的事去做。當你一邊滑手機,一邊要求孩子去念書的同時,你是無法要求孩子放下手機的。
手機的設計概念之一,就是希望使用者能出現類似於「成癮」的使用模式,如果家長自己都覺得難以自制的話,直接把手機交給孩子的結果真是令人難以想像。
因此,家長自身是否已經養成『健康的手機使用習慣』,才是您決定是否要把手機交給孩子前的最重要考量。
.......................................................................
許多家長會把年紀或年級作為是否給孩子手機的標準,但在孩子滿廿歲之前,這種標準其實是錯誤的。
因為申辦手機必須年滿廿歲。換句話說,您的孩子滿廿歲之前,在原則上並無法擁有屬於自己的手機;所以,當您為孩子申辦手機的時候,其實就像你替未成年的孩子購買了機車或菸酒一樣。雖然聽起來有點誇張,但仔細想想不也蠻符合現況的嗎?
目前的數位趨勢,可能很難讓孩子等到廿歲才擁有自己的手機。所以,我的建議是應該以孩子所具備的能力高低作為開放手機使用範圍或是給予個人手機的評估原則;因為當孩子的能力不足,持有手機之後,出現延伸問題的風險也就越高:
(一)生活安排
孩子是否擁有符合其年齡的生活安排能力。想像一下,一個無法做到規律作息的孩子,在擁有屬於自己的手機之後,他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子?
對大人而言,手機是一個很棒的工具,協助我們解決了許多生活上的問題,但在孩子的世界裡,它卻經常變成一個好玩有趣的玩具,吸走了時間和注意力,也讓孩子喪失了與真實世界連結的能力。在孩子還無法妥善安排自己的生活及學習規律之前,手機就必須在成年人的管控之下使用。
(二)情緒調節
孩子能否適當面對自己或他人的情緒感受,並做出相符的回應。很多時候,手機是大人們用來逃避生活壓力與自我感受的工具。
當孩子還沒有發展出與年齡相符的情緒覺察和情緒表達能力之前,過早地開始使用手機,可能導致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出現問題,甚至讓手機成為孩子逃避現實生活壓力和自身情緒感受的避難所。
(三)多元興趣
孩子是否擁有除了網路以外的嗜好或興趣。越來越多的證據告訴我們,當孩子在真實生活的互動連結與成就感越少,他會「逃」進虛擬世界的可能性就越高。
所以,在把手機交給孩子之前,你應該先看看孩子是否已經培養出多元的休閒選項和嗜好興趣,讓孩子除了手機之外,還有其他讓自己和他人產生連結的方法及工具。
#中下篇待續
ll 為了行文順暢,本文裡的「手機」、「電腦」、「網路」跟「網路遊戲」會被視為同義詞。
中下篇待續 在 2022 CYIA 07.07-16花絮影集上(下篇待續) | By CEF Taiwan ... 的推薦與評價
2022 CYIA 07.07-16花絮影集上( 下篇待續 ) ... 2022CYIA培訓中請代禱。謝謝 ! 9 Jul 2022 · 22 tontonan. 00:04. 請代禱今年暑期青少年宣教行動 ... <看更多>
中下篇待續 在 2022下集待續英文-大學國高中升學考試資訊,精選在Youtube ... 的推薦與評價
2022下集待續英文-大學國高中升學考試資訊,精選在Youtube的熱門影片,找下集待續英文,我們的故事未完待續英文,未完待續日文,未完英文在Youtube熱門 ... ... <看更多>
中下篇待續 在 [好雷] 《我們的故事未完待續》經典致敬(上) - 看板movie 的推薦與評價
昆汀卡倫提諾真傳《我們的故事未完待續》45部「經典致敬」影痴終極饗宴!
由艾方索戈梅茲雷瓊(Alfonso Gomez-Rejon)執導,湯瑪斯曼恩 (Thomas Mann)、強
巴薩 (Jon Bernthal)、奧莉薇亞庫克 (Olivia Cooke)、RJ Cyler主演的青春喜劇《
我們的故事未完待續》(Me and Earl and the Dying Girl),在年初的獨立電影盛會日
舞影展上一舉奪得評審團及觀眾票選最佳影片雙料大獎,更被福斯探照燈影業以1200萬美
元高價買下發行權,創下了日舞影展史上賣價之最。
而本片特別讓影痴朋友們樂在其中、議論紛紛的部分,肯定就是故事裡頭那兩位骨灰級的
電影愛好者葛雷與厄爾,他們倆因為對經典電影的狂情狂愛,對導演荷索(Werner Herzo
g)、法國新浪潮等的崇拜,進而拍攝了一系列仿效經典電影的重造。雖然成品廉價簡陋
到令人辛酸,更帶著莫名惡搞的幽默,但他們對電影的終極熱忱完全展露無疑。可以說是
將「昆汀塔倫提諾」的致敬精神發揮到極致,更讓所有畫外觀眾看得是津津樂道,不可能
不愛。
這邊我們整理出了本片中所出現的各種經典閃回時刻,包括了《輕藐》、《四百擊》、《
斷了氣》、《迷魂記》、《陸上行舟》、《藍絲絨》、《第七封印》、《偷窺狂》、《殘
酷大街》、《午夜牛郎》、《發條橘子》、《威尼斯痴魂》等影史傳奇作品。
奧森威爾斯《大國民》(Citizen Kane, 1941)、史丹利庫伯力克《大開眼戒》(Eye Wide
Shut , 1999)、羅曼波羅斯基《失嬰記》(Rosemary’s Baby, 1968)、楚浮《四百擊》(
Les Quatre Cents Coups,1959)、F慌滇p瑙的《不死殭屍—恐慄交響曲》(Nosferatu, 19
22)、費里尼《八又二分之一》(Otto e Mezzo, 1963)、奧森威爾斯《黑獄亡魂》(The Th
ird Man, 1949)、麥可鮑爾《紅鞋》(The Red Shoes,1948)、奧托普里明傑《紅鞋》(Ana
tomy of a Murder,1959)、希區考克《迷魂記》(Vertigo,1958)
牆上的海報正是馬汀史柯西斯的《殘酷大街》(Mean Streets, 1973),而葛雷衣服上的
是德國導演F慌滇p瑙的《不死殭屍—恐慄交響曲》(Nosferatu, 1922)
牆上的海報是著名的法國新浪潮經典《四百擊》(Les Quatre Cents Coups,1959),這
部片多次閃回於本片中。
佩德羅阿莫多瓦《玩美女人》(Volver, 2006)
這裡出現了影痴夢幻影碟收藏公司The Criterion Collection(標準收藏)的三部出版品
:希區考克《國防大機密》(The 39 Steps,1935)、《電影夢》(Burden of Dreams,19
82)以及大衛林區的異色經典《藍絲絨》(Blue Velvet,1986)
架上的正是宮崎駿的《神隱少女》(The Spirited Away,2001)以及金棕櫚、奧斯卡最佳
外語片得主《黑人奧菲爾》(Black Orpheus ,1959)
安德里亞阿諾德《發現心節奏》(Fish Tank, 2009) 和右手邊安德烈塔爾科夫斯基執導的
《安德烈魯布廖夫》(Andrei Rublev , 1966)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收藏再度現蹤,同時也是筆者前陣子非常想購入的片子:史丹
利庫柏力克《光榮之路》(Paths of Glory,1957) 。下方的則是大衛柯能堡《雙生兄弟》
(Dead Ringers, 1988)以及王家衛《重慶森林》(Chungking Express,1994)
Les Blank執導紀錄片《電影夢》(Burden of Dreams,1982)再度現身!
馬汀史柯西斯的《計程車司機》(Taxi Driver, 1976)
楚浮《四百擊》(Les Quatre Cents Coups, 1959)再現!
路易馬盧《與安德烈晚餐》(My Dinner with Andre,1981)
我們的文章未完待續...
原文出處 tmdfilm / https://wp.me/p69WBL-j2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welcometotmdcrew/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38.205.21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447083810.A.6A6.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