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危機?陸不會成為下個海地
譚謝天/自由業(台北市)
(圖為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7月22日在吉林省四平市視察糧食生產及農地等情況。新華社)
二○○八年海地糧食危機引發的全國暴動,總理被罷黜,令人怵目驚心。中國最近屋漏偏逢連夜雨,新冠疫情、洪災、蝗災、中美關係惡化,還有嚴重的食物浪費等等。不管是基於人道關懷或反中唱衰,最近大家都很關心中國的糧食安全,繪聲繪影。
國際上對糧食安全的評比,一般都採用知名的經濟學人信息社所建的一套「全球糧食安全指標」體系,由負擔能力、供應能力、以及品質與食品安全等三個面向,全方位來衡量包含中國在內一百一十三個國家的糧食安全程度與排序。
這其中「供應能力」面向的評比相當重要,不只包括大家所熟悉的糧食自給率,還包括政府對於農業科技研發的支出、農業基礎建設(包括食物儲存設施、道路與港口等基礎建設)、政治動盪的風險、貪腐、糧食損失與食物浪費等細項的評比。由於中國近年來為對抗氣候變遷,維護糧食安全,高度重視基礎建設投資,並在各主要港口廣設進口儲備糧倉,具備雖甚不透明但相對完善的糧食儲備調控體系與應急機制,其糧食安全指標世界排名已由前年的第四十六名躍升為去年的第三十五名。而海地的世界排名則不出意料,遠遠落在百名以外。
最近經濟學人雜誌更以「糧食奇蹟」為封面主題,「貿易自由化下,全球糧食供應鏈順利通過新冠肺炎的嚴格考驗」,與世界貿易組織、聯合國糧農組織等一致呼籲,糧食出口國(例如印度、泰國、越南、俄國、巴西、中國等)千萬毋重蹈二○○七—○八年世界糧食危機的覆轍,也就是不要貿然採用出口課稅或是禁止出口等不當干預,造成全球糧食供應的斷鏈、國際自由市場的失靈,進而引發不必要的糧慌。其實,當年全球的糧食供給是綽綽有餘的。
再者,隨著快速都市化與消費者飲食偏好的改變,農產品的生產地與消費地愈離愈遠,糧食供應鏈也愈拉愈長。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統計,全球有將近五分之四的人口是靠進口的糧食來餵飽的。因此,國際農產品的貿易總值逐年上升,去年已達二十年前的三倍,而世界饑餓人口也由三十六個百分點大幅降至十一個百分點。
換言之,糧食進出口是經濟發展過程中很正常的現象與必然趨勢。進口糧食並不可恥,仰賴政府補貼的糧食出口也未必值得驕傲。新加坡糧食自給率幾乎為零,但卻擁有一個世界級大糧商的運籌帷幄,其全球糧食安全排名,歷年來均蟬聯世界冠軍。
國際疫情的蔓延再次提醒我們,糧食安全並不等同糧食自給率。「糧食安全」必須從上中下游乃至消費者的整個糧食供應鏈的角度來衡量,而「糧食自給率」卻僅從上游農民生產的角度來衡量。若純以「糧食自給率」而論,或許中國有糧食安全的疑慮;但若以「糧食安全」而論,中國要成為下一個海地,恐怕是遙遙無期,除非全世界所有的國家均對中國實施糧食禁運。
世界糧食出口國排名 在 李忠孝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626406941114935&id=100012369032082
《中國外貿淨出口全景圖 中國自台灣的進口規模1776億美元,其中前五類進口商品為:機電設備及零件1286億美元,佔比高達72.4%!台灣乃是中國電子科技類設備及零配件最重要的提供者》
我這裡將要論述的,是中國近年來的商品外貿數據,包括企業數據以及與全球主要貿易地區之間的數據。我將嘗試從中得出一個結論:新世紀以來,中國的賴以掙外匯的外貿基本結構,到底是怎樣的。我們將據此作出判斷:這個基本結構是否穩固,是否足以支撐中國的經濟發展。
首先放上來的,中國民企、外企與私企2008-2018年的進出口數據。通過這組數據,我們可以瞭解外貿市場的主體。我直接給出結論:民企是絕對的外貿主體,掙來的巨額的外匯;外企次之,同樣也為中國貢獻了大量的外匯;而國企在外貿領域乃是純粹的花錢貨,是消耗外匯的大戶。
從2008年到2018年,國企實現的淨出口規模始終都是負值,乃是絕對的逆差創造者。這是因為國企全面壟斷了鋼材煤炭石油以及糧食等大宗商品的壟斷進口權,然後高價賣給民企掙差價。這種壟斷權已經足以確保國企一本萬利的過日子,因此躺著掙錢的國企從來沒有能夠發展出最終消費品的生產和出口能力。2018年國企淨逆差2901億美元,較2008年966億美元的國企逆差,翻了整整兩倍!
民企一直都是扮演辛辛苦苦掙外匯的角色。2008年民企掙了2578億美元的順差,到2015年增加到峰值的5622億美元,這實在是非常驚人的數據,此後民企掙外匯的能力開始呈現削弱趨勢,這一方面是由於國企啓動漲價去庫存的策略,拉高大宗原材料價格,導致民企生產的終端出口產品成本持續上升,競爭力減弱,另一方面,這些民企開始嘗試將產能搬遷到東南亞等國家,這進一步削弱了中國的出口能力。到2018年民企實現的淨出口數據為5288億美元。
外企方面的數據,在近年來同樣呈現出下跌跡象,2015年達到峰值的1758億美元的淨順差,到2018年下降到1039億美元。外企與民企一樣,當然也要承受成本上漲帶來的壓力,因此在陸續關停國內的企業遷移至東南亞乃至直接回中國,這種趨勢也是非常明顯了。然而在這裡必須強調的是:外企乃是中國電子科技類產品的最大出口商,沒有之一。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年度數據庫,2016年計算機、通信等電子設備的出口貨值,外企的出口貨值達到了5364億美元,而民營企業僅實現了391億美元的出口,國企方面更加淒涼,僅僅實現了328億美元的電子產品出口。(解釋一下,這個分類數據國家統計局僅發佈到2016年,此後不再發佈這類分類出口數據,沒法子,不過也足以作為參考了。)這一組數據我建議各位好好看看,非常的有意義!在科技生產領域,外企具有壓倒性的優勢地位,民企與國企根本就望塵莫及,沒有可比性。一旦外企撤出中國,中國的電子產品出口能力將會大受打擊。這裡順帶說一下,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月度數據庫的數據,規模以上外資工業企業的數量,2016年底為51848家,2018年底為47736家,減少了4112家。
總結起來看,中國在貿易主體方面的特徵非常清晰:民企獨撐大局;外企強力補充;國企對外虧錢,對內掙大錢。這種結構並不算穩固,拖後腿的國企就不評價了。,民企和外企這幾年的生產成本持續提升,必定削弱中國的出口能力。表現在匯總數據上,就是總淨出口在2015年達到5939億美元的峰值之後,就持續下降,到2018年下降到3518億美元,較峰值的降幅達到40.8%。
(圖一)
接下來我們開始本文的第二部分的內容,我們與主要的貿易國之間的數據。首先是中國與最大的貿易對象,美國之間的數據。
注意,中國對美貿易始終處於完美持續增長的順差狀態,從2000年到2018年,中國對美國的順差從297億美元劇烈增長到3233億美元,19年時間,增長了9.9倍。在這19年里,有7年時間對美淨出口佔比超過了100%,並且,美國始終扮演著中國的外貿救世主角色,在中國出口不暢的時刻,對美淨出口佔比就會迅速增長。比如,2015年是中國淨出口的峰值年,這一年中國對美淨出口佔比就下降到44.0%的谷值,此後中國淨出口開始呈現疲弱態勢,數據開始下滑,於是對美淨出口佔比就開始迅速上升,到2018年已經上升到了91.9%。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美國乃是中國製造的最終承接國,當其他國家無力消化中國生產出來的龐大產品時,美國乃是中國最好的銷售對象。
2018年中國對美出口4784億美元,其中排名前五類的出口產品為:機電音像(手提電腦、手機等)設備2222億美元,佔比46.4%,乃是絕對優勢的出口產品類別;雜項(玩具傢具)製品562億美元,佔比11.7%;紡織品458億美元,佔比9.6%;賤金屬(鋼銅鋁等)製品247億美元,佔比5.2%;汽車零配件230億美元,佔比4.8%。這5大類產品合計佔到了對美出口近8成的量。
(圖二)
在這裡必須介紹的背景知識是:歐盟經濟近十年來已經喪失了增長性,過於龐大的社會福利負擔讓歐盟各國政府苦不堪言,歐債危機時刻盤旋在歐洲上方,隨時都可能爆裂。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對歐盟的外貿順差在2008年達到1602億美元的峰值之後,就順理成章的喪失了增長性,此後十年就在1300億美元附近徘徊。相應的,中國對歐淨出口佔比,也沒啥看頭,近年來勉強維持在30%左右。在掙外匯這個領域,歐盟已經是指望不上了。就現在這樣的情況,歐盟各國恨不得反過來從中國手裡掙點外匯才好。
2018年中國對歐盟出口4086億美元,前五類商品分別為:機電音像(手提電腦、手機等)設備1792億美元,佔比43.9%,與美國一樣,這依然是最常見的出口產品;紡織品481億美元,佔比11.8%;傢具玩具等雜項製品367億美元,佔比9.0%;賤金屬製品268億美元,佔比6.6%;化工製品224億美元,佔比5.5%。這五項合計同樣接近8成。
總結起來看,美國和歐盟,乃是中國淨出口的最重要的兩個來源地,2018年這兩個地區合計給中國帶來了4584億美元的順差。然而我們必須清晰的意識到,這其中的一半是靠中國的外企賣電子產品掙的,另一半則是靠民企賣服裝傢具等基礎工業製品掙的。現在外企和民企的日子都算不得好過,因此這樣的產業結構,當然算不得穩固
(圖三)
再接下來,我將會放上三個中國最主要的貿易逆差對象:日本、韓國和台灣。首先上場的是日本。
2015年的時候,中國對日逆差幾乎抹平了,規模下降到僅僅只有73億美元的程度,在前文我們已經知道了,這個時候當然是中國出口能力最強的一年。此後伴隨著國內各項成本價格飆升,中國的出口能力逐年下降,於是對日逆差又逐步放大,到2018年放大到了335億美元。
2018年中國自日本進口了1806億美元的商品,排名前五位的商品分別為:機電設備及零件852億美元,佔比47.2%;精密化工產品(肥料、化妝品等)203億美元,佔比11.2%;車輛船舶等運輸設備187億美元,佔比10.4%;光學、醫療儀器165億美元,佔比9.1%;賤金屬製品(金屬機床等)149億,佔比8.3%。這五項合計已經佔到近9成的比例。整體來說,全都是各類科技型產品的零配件,或者是各類精密生產設備。毫無疑問,這些產品將會被中國的外資企業拿來整裝成為最終的電子類產品,用於出口創匯。
接下來要上場的,是韓國。
韓國乃是中國非常重要的逆差來源國。2013-2016年中國對韓國的逆差曾經呈現下降趨勢,到2016年下降到653億美元,但此後又逐年上升,到2019年的對韓逆差已經達到958億美元的歷史最高位。
2018年中國自韓國進口2046億美元的產品,其中前五類產品分別為:機電設備及零件1238億美元,佔比60.5%,這個佔比就很誇張了,韓國是中國進口芯片內存的重要來源地;精細化工製品228億,佔比11.1%;光學醫療儀器153億美元,佔比7.5%;塑膠製品126億,佔比6.2%;礦製品(原油加工產品)115億美元,佔比5.6%。五項合計佔比超過了9成。這個產品結構與自日本進口的結構也非常接近,尤其是機電設備和零件這一塊。
《不過接下來我們還要看一個更誇張的數據:台灣。》
好吧,2018年中國對台灣的逆差達到1290億美元的峰值,與對韓國的958億逆差和對日本的335億逆差的合計規模基本一致。注意這一點:對台逆差=對日逆差+對韓逆差。2018年中國自台灣的進口規模1776億美元,其中前五類進口商品為:機電設備及零件1286億美元,佔比高達72.4%!台灣乃是中國電子科技類設備及零配件最重要的提供者,沒有之一!光學及醫療儀器151億,佔比8.5%;精細化工製品101億,佔比5.7%;塑膠製品100億,佔比5.7%;賤金屬製品56億,佔比3.2%。5項合計超過了95%。同樣的,中國大陸對台灣的科技產品有著高度依賴,這些產品都將會裝配到中國生產的手提電腦和手機之上,並出口到歐美各國。
我們現在必須回頭來看,中國對歐美的出口主要有兩大塊:電子產品(電腦和手機)和基礎工業品(服裝和金屬製品等),這兩者大概各佔一半,其中電子產品基本上是由外企生產,而基礎工業品則由民企生產。而為了完成電子產品的生產和出口,中國必須同時從日韓台進口大量的機電設備和零配件;而為了完成基礎工業品的生產和出口,同樣必須從日韓台大量進口精細化工產品和機床。這意味著中國並沒有出口產業鏈上的自給自足的能力,了不起我國就是拿著從日韓台進口的設備、機床和零配件組裝了一下,再賣到歐美,類似中間商掙了點差價。
不掌握核心技術的外貿架構,當然是不穩固的。外企隨時都可能棄我而去,而民企的生命線,同樣高度依賴自日韓台的進口。基於上面的數據分析,或許一句老話,最合適此時此刻:韜光養晦;深挖洞,緩稱王。什麼時候,中國建成了完整的出口產業鏈條,中國才能真正的屹立在世界之巔,向全世界莊嚴宣告:我們來了!但中國就是一個竊盜之國,超彎取直趕超跳躍,沒有深厚的基本工終究是沒有用的。
2019.3.4
世界糧食出口國排名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文茜的世界周報》氣候變遷:南半球澳洲乾旱篇
腳下踩著雲朵,盼著一場傾盆大雨,這是澳洲一群十多歲的孩子們,心裡最原始,也最深切的渴望。這是2000年,聯合國邀集8位導演拍成的《給世界的8首樂章》之一的《水的日記》,由坎城影展大導演珍康萍(Jane Campion)親自編寫執導,探討氣候變遷的問題。
(《水的日記》電影片段)
今晚我沒洗澡就睡了,爸爸說我們都要用同一缸水洗澡,不然就是一人一桶。昨晚媽媽夢見她聽到屋頂有雨聲,她信以為真,還跑出去外面看
場景就在近幾年,乾旱和森林火災頻發的澳洲新南威爾斯。放眼望去一片藍天白雲,但蒼黃的大地卻是如此飢渴。乾旱、缺水,讓小女孩們連最心愛的馬,都沒辦法騎。
(《水的日記》電影片段)
今天媽媽說不能騎罌粟和雪兒,她說馬兒還沒有吃飽,就要牠們工作太殘忍了
這部片透過11歲小女孩的日記,用未來主人翁的觀點,記錄一場前所未見的百年大旱,片中擔任女主角的,正是導演珍康萍的女兒艾莉絲。有一天,原本與她們形影不離的馬兒突然消失了,爸爸說把牠們送到了朋友那兒,好讓牠們多吃點草,但窗外原野中的兩個小土丘,似乎在暗示著什麼。
(《水的日記》電影片段)
你知道罌粟和雪兒在哪兒嗎,不知道
罌粟
雪兒 不
罌粟 罌粟
別碰我 走開 你這個凶手
凶手 凶手
我恨你 不准你指使我怎麼做
不 你殺了牠們
你殺了我最愛的馬
這不僅是出現在電影中的情節,也確確實實的發生在2018年的澳洲新南威爾斯。
(肉牛牧場主人/ Richard Ogilivie)
我們已經將牛隻數,從1200頭降到了600頭,我太太心裡的埋怨,是埋怨我多些
而不是生氣我不得不宰殺牛這件事
(牧場主人/Ashley Whitney)
我一輩子住在這兒,這是我活了58年,最嚴重的一次乾旱
Ashley Whitney砍下樹枝,拿來當牛隻的糧食,這算是他僅存的飼料了。除此之外
,他每周還要花上萬元買飼料給牛吃,以前 牛吃草都是不用花錢的,已經兩年沒有足夠的大雨,2018年夏天還創下澳洲史上第二熱記錄,如今沒有雨的秋天和冬天,又耗去了所有的水氣,連植物都被吸乾了。
乾旱是天災,但是澳洲本身,也是讓這個天災日益惡化的推手之一。根據世界資源研究所公布的數據,澳洲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為全球排名第13位,占全球總排量的1.33%。
(澳洲礦業委員會宣傳影片)
它提供了無盡的可能性,可以帶來光亮,還能製造工作機會,它為澳洲人帶來60億美元的工資能鍛造鋼鐵,為我們的房子帶來電力,活絡我們的經濟
這支由澳洲礦業委員會拍攝的宣傳影片,並非全然言過其實。畢竟澳洲5萬1000個職位由煤礦產業提供,相關產業就業人數更高達15萬人,而且每年還貢獻50億美元權利金費用。2017年,澳洲更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煤炭出口國,總計出口2億噸燃料用煤和1.7億噸焦煤,為澳洲賺進565億美元,創下史上最高紀錄。煤礦產業在澳洲的勢力難以撼動,澳洲前幾任總理,都因徵收「碳稅」,遭到相關企業強力反彈而辭職,剛下台的澳洲總理滕博爾在上任之初,也曾經是力挺煤炭產業的一員。
(時任澳洲總理滕博爾(2015.12))
如果澳洲停止煤炭出口,向我們進口的國家也會跟其他國家買,倘若澳洲停止所有煤炭的出口,也不會影響或減少全球的碳排放
但是現在,滕博爾因為計劃將減碳計畫列入法案,遭到逼宮下台。澳洲無法達成對巴黎氣候協定的承諾,形同是對再生能源發展的全面棄守。
(牧場主人/Margo Wollaston)
在我看來這場乾旱像是癌症,把人吃乾抹淨,只是越來越乾 越來越嚴重
70年前 Margo的老公Tom,就出生在新南威爾斯的這座牧場裡,他們希望孩子能接下他們的牧場,但是現在 他們不知道還能不能守住牧場
(牧場主人/Margo Wollaston)
有時候我覺得我們的處境被漠視了,那些住在城裡的人根本就不能理解,他們能夠在店裡買到這些肉 是多麼不容易,城裡人在超市裡就能買到水和食物,他們的日子很好過,而我們呢 想要過好日子的唯一方法,就只能求老天爺賞我們一場雨了
雨要怎麼求呢?
在《水的日記》裡,孩子們偷偷策劃一場秘密音樂會,規定每個人要帶一瓶水,再加上一滴眼淚,來祈求上天憐憫。
這是2000年9月,時任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率領全球191位成員立下宏願,希望在2015年以前,要達成的「千禧年發展8大目標」,包括:根絕世界極端貧窮,以及正視全球氣候變遷等議題之一。可曾想將近20年過去,氣候變遷下的澳洲,旱情依舊沒有好轉,一場傾盆大雨,竟還是遙不可及的夢。
(牧場主人/Amanda Brien)
我們從維多利亞州運來40噸糧草,這是最後的糧草了,我們知道 就這樣了,這是我們的最後一搏,因為再也沒有了,嗯...是 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一場雨。這絕對是我遇過澳洲最糟糕的一次乾旱,我和其他在這裡生活一輩子的老牧人聊過,他們說這次新南威爾斯的乾比1960年代和1982年那次都還來得嚴重,這一次的規模大到驚人,而且範圍之廣。
可你要知道 我們每天還是得吃飯,你不必每天都有奢侈的享受,但你總得吃吧,而手頭是那麼緊,日子是那麼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