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心理學對「自尊」的研究,目前傾向認為高自尊的人,較會做出對社會有助益的行為,且從其中發現自己的價值存在;
而低自尊的人,無法信任社會和群體,因而成為社會退縮者、或成為社會的暴力破壞者。
這並無關於一個人是內向或外向,內向的人不必然就會社會退縮及離群索居,外向的人也不必然一定投入群體,做出對社會有貢獻的事。
就這樣的定義來說,穩定的高自尊者,是偏向共好雙惠的實踐者,對於自我和社群關係,都樂於見到成就,並獲得有意義、有希望感的提升及進展。
「穩定的高自尊者」不會以貶抑及傷害自己,來換取他人的快樂及幸福,同時也不會以彰顯及誇耀自己,來剝奪及損害他人的安全及幸福。
對穩定高自尊者而言,這世界不是自己唯我獨尊的存在,也不是他人是至高無上的存在。
因此他的視野,可以看見自己,同時也看見許多別人的共同存在,甚至是其他生物的共同存在,當他想到自己時,他亦能想到他人;當他思考到他人時,他亦能關注到自我。
這就是「平等」而「尊重」的關係。
他會明白,「關係」是互為主體的,每個人都是不同個體,都有其生存的角度和立場,也都有他行事作風的脈絡和前因後果,他不僅試著理解,多方角度思考及觀看,且不落入於「主觀」唯一角度解讀及論斷,忽視他人的主體存在也是同樣重要的事實。
當然,這樣的人,行事較能周全,待人較能和緩。不是逞自己一時之快,好當「個人主義英雄」,好強於爭鬥輸贏,而難取得「我好你也好」的共榮共好。
如果,要簡明闡述「穩定高自尊」究竟是什麼樣的一種人格狀態,那麼成語「不卑不亢」所形容的:「說話辦事有恰當的分寸,既不低聲下氣,也不傲慢自大」,就十分貼切接近。
「不卑不亢」的成語典故,源自春秋末年齊國宰相晏嬰奉命出使楚國,楚王百般刁難他,先是讓他從小門進城,然後笑辱他是矮子,用最差的飯菜招待他,最後用兩個齊國囚犯羞辱他,但這一些舉動,都被晏嬰不卑不亢的態度,及卓越的外交才能所克服,讓楚王原是辱人者,卻反而自取其辱。
這也告訴了我們,一個人的待人接物態度及反應,來自於他內在的心態及對自己的觀感,他會不會以誇大及膨脹自己,來以認為自己應該獲得尊敬、禮讓、尊崇?
他會不會矮化及貶抑自我,來求得他人的施捨及同情,以滿足卑微的存在需求?
唯有恰如其份的自尊,才可能是個體安穩安在的堅固磐石。
-
#不穩定高自尊者習慣貶抑和輕視別人,來自抬位階
#不穩定高自尊者,習慣掩飾內心深處的脆弱和自卑
《找回愛與尊重的自尊課》
博客來 http://bit.ly/2UqpGpR
金石堂 http://bit.ly/2UJL6mC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