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花與蒲公英 #成功不再跌跌撞撞
瑞典有一句諺語:「多數孩子是蒲公英,但有少數是蘭花」。蒲公英吃苦耐勞,不是最漂亮的花,但不必細心照顧,也能長得很好。沒有人會特別栽種蒲公英,因為沒這個必要,它們幾乎在所有環境都能長得很好。蘭花則相當不同,不好好照顧就會枯萎,只要用心培養,就會開出最美麗的花朵。
這裡不只是在講花,也不只是在講孩子,而是在談最新的遺傳學知識。近日的遺傳學發現,顛覆了「壞基因」與「好基因」模型,新一派的說法比較接近「增強因子」的概念,心理學家稱為「差別易感性假說」(differential susceptibility hypothesis):帶來壞事的基因要是換了一種情境,可能會造就好事。同樣一把刀,可以惡意刺傷他人,也可以用來替家人準備餐點。一把刀究竟是好是壞,要看用在什麼情境。
講得具體一點,大多數人擁有一般的DRD4基因,但有些人擁有基因變異體DRD4-7R。這下糟了!7R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酗酒、暴力行為有關,屬於所謂的「壞基因」。
然而,研究人員艾瑞·柯納風(Ariel Knafo)做過孩子是否願意自動分享糖果的實驗,多數3歲小孩如果沒被強迫,不會願意放棄自己手裡的好東西,但擁有7R基因的孩子,卻比較可能樂於分享。
為什麼會這樣?帶有「壞基因」的孩子,就算沒被要求,反而願意幫助別人?因為7R基因其實並不「壞」。基因和刀子一樣,是好是壞要看環境。在暴力環境中成長的7R孩子被虐待、遭到漠視,日後長成酒鬼與惡霸的機率比較大。但是,7R孩子如果被好好培養,和善的程度甚至高過擁有普通DRD4基因的孩子。簡言之,環境造就了不同。
好了,先不談那堆科學術語與縮寫,大多數人都是蒲公英,幾乎不管生在什麼環境,還是都能順利好好長大。剩下的人則是蘭花,不只對負面事物敏感,對萬事萬物都敏感。
蘭花和蒲公英不一樣,無法在隨便的路旁盛開,但如果在設備完善的溫室裡好好照顧,就能光彩奪目,讓蒲公英自慚形穢。蘭花型的孩子要是在不良環境中接受不當教養,長大後可能很容易憂鬱,或是吸毒,甚至入獄。但如果環境對了,有人好好養育他們,就會成為社會上最具創意、最成功的快樂人兒。
太多時候,我們把事情貼上「好」或「壞」的標籤,但其實只不過是「不同」。以色列軍方需要能夠分析衛星圖像、判斷國防威脅的人才,他們要的士兵必須擁有驚人的視覺能力,能夠一整天看著同一個地點都不會感到無聊,而且一有風吹草動,立刻就能發現。
最後,以色列國防軍的視覺情報部門(Visual Intelligence Division, IDF)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到完美人選:他們招募自閉症人士。自閉兒在人際互動上可能有困難,但大都能夠勝任拼圖等視覺任務,成為以色列的珍貴國防資產。
臨床神經心理學家大衛·威克斯(David Weeks)博士寫道:「怪胎是社會演化的變種,提供天擇智力材料。」怪胎可能是像顧爾德這樣的蘭花,或是像菲爾普斯這種很有希望的怪物。我們往往耗費太多時間努力成為眾人眼中的「優秀」人才,但這種優秀通常只是「平庸」,真要出類拔萃,就必須不同。
追隨社會眼中的「好」,可不會讓你與眾不同,因為社會並不總是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其實,要當個最優秀的人,通常只需要拿出最好版本的自己就夠了!就像英國著名哲學家與經濟學家約翰·史都華·彌爾(John Stuart Mill)說的:「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危機,就是太少人勇於與眾不同。」
只要環境對了,壞的也能變成好的,古怪會生出美麗花朵。
--
本文編輯修改摘自《成功不再跌跌撞撞》,作者艾瑞克‧巴克 Eric Barker為賓州大學學士、波士頓學院MBA與UCLA大學藝術創作碩士。本書由天下文化出版。
📖
翻翻紙本書 https://reurl.cc/pxxM7r
下載電子書 http://moo.im/a/2467EP
--
延伸閱讀《蘭花與蒲公英》:https://reurl.cc/mvv3WY
不當行為電子書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根絕兒虐悲劇,從推翻不當教養觀念開始】
桃園市中壢區傳出一起家暴毆打女童致死案。40歲謝姓男子疑因3歲女兒不聽話、說謊等,竟用「不求人」、甩巴掌方式,毆打女童直至全身瘀青,謝男6日凌晨發現女兒呼吸發生異樣,隨即送醫急救,但到院前已無生命徵象。
■女友竟認為正常管教
警方清晨6點左右接獲醫院通報,隨即到醫院帶回謝男偵訊。警方調查,謝男與其同住女友在醫院時情緒相當鎮定,一語不發。警訊時謝男供稱,兩天前因為女兒不聽話、說謊等行為加以管教,並強調「僅動手1、2次而已,沒想到會這麼嚴重」。被列為關係人的謝男女友,認為只是「正常管教」,所以沒有勸阻[1]。
■4成兒虐案是不當管教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兒虐案通報中,約有4成都是不當管教造成。專家建議,教養小孩應避免體罰,且應注意自身情緒,可先深呼吸再跟孩子講道理。
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簡任視察林春燕表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2016年曾有一個全球的調查,發現2到4歲的幼童中,有75%受到經常性的暴力管教,呼籲國際政府能立法禁止體罰。林春燕簡任說,台灣的教育單位很早就有相關立法,禁止教育單位體罰學生,但在家長端,並沒有類似的立法。家長也普遍認為,孩子就是要管教才能避免做錯事。
但根據統計,保護司受理的兒虐案中,有約4成都是不當管教。林春燕簡任表示,家長的出發點是教養,但當孩子做錯事,家長可能一時情緒激昂,力道就失控。不當管教的方式包含甩巴掌、用水管、棍子等工具打小孩,可能造成孩子嚴重的身心靈創傷。
保護司建議,「教」孩子不應是「教訓」孩子,「教」是溫和堅定的溝通;「教訓」可能只是家長情緒的發洩。家長在面對孩子做錯事、需要給予教導時,應先深呼吸、平撫自身情緒,再好好處理孩子的問題。
阮綜合醫院身心內科林奕萱醫師表示,根據美國兒童精神科醫學會的資料,體罰可能造成孩子自尊低落、容易害怕家長或照顧者,也會認為「打人是被允許的行為」,有較高風險會霸凌其他小孩、有攻擊行為,或造成人格發展的一些狀況,如可能偷竊、虐待動物等,也可能比較容易憂鬱或焦躁[2]。
■不當管教與兒童虐待的界線在哪?
若把兒童虐待界定視為從黑到白的光譜,屬於「黑色」的兒童虐待案例,像是家庭內的亂倫、照顧者吸毒酗酒無法戒斷、長期毆打孩子成重傷和致死等狀況。此類加害人多是患有精神或心理上疾病,需要專業協助治療,而所觸犯的犯罪行為則須負法律責任,認定為兒童虐待是無庸置疑的。
而光譜上灰色地帶通常是家長的「動機」不是加害兒童,發生的狀況往往是面對孩子難以掌控的脫序行為,因為缺乏育兒知能,加上情緒失控,導致責罰失手形成孩子身心上的傷害,其傷害程度符合兒虐指標,若結果是符合兒童虐待指標,沒有灰色地帶,但何以兒保單位要考量「動機」,而認為是不當管教?
許多慈祥有愛的父母,當孩子脫序哭鬧、無法溝通又遇到自己疲累缺乏耐心的時候,也會開玩笑地說能夠體諒兒虐父母崩潰的心理狀態了。當然若能夠用開玩笑表達自己的情緒,表示理智還能控制自己,不會對孩子作出傷害的行為,而許多容易情緒失控出手過重變成管教過當的家長,多已是本身長期深陷婚姻失和、經濟壓力或缺乏社會資源等因素所致。
孩子「脫序」的原因,可能是長期生活在不穩定的環境,如:父母「跑路」,屢換居所而缺乏安全感、日常基本照顧,如:三餐不定,營養衛生不足的疏忽造成生理上不適、情感總是被冷漠對待,如:缺乏心理上的同理慰藉而沒有存在感;或是孩子本身有特殊狀況,如:過動傾向的孩子等,孩子最後只好用「脫序」來表達需求,但父母自己已無能量和能力了解孩子的需求。
針對明顯位於「黑色」地帶的兒虐案,完善的兒童保護制度一定會評估人身安全,立刻安置受虐兒童,安排寄養家庭或育幼機構提供適當的照顧,以修復心中的創傷[3]。
■父母親應如何區分合理管教與身心虐待?
▸「管教」指的是以正向、支持的方式示範或告訴子女其應有之行為。
▸「虐待」則是以憤怒、負向的方式對待孩子。
▸「管教」是父母與子女均知道管教的原因及其行為的結果為何。
▸「虐待」則是父母單向、強制的壓迫,子女無法知悉自己為何遭受不當之對待。
▸「管教」是出於協助子女學習自我負責需要、有合理管教原則(符合兒童的年齡及身心發展)、並給予具體說明。
▸「虐待」則是出於父母自己的情緒需要、以不當的方式(如恐嚇威脅)、缺乏一致或合理的管教原則、未加說明。
▸「管教」是允許子女去練習父母所期望的行為,錯誤仍有更正的機會,所以子女可從中得到成長、學習。
▸「虐待」則是當子女有錯誤即會受到嚴苛的處罰,而讓子女認為自己就是一個"壞人",子女無法內化紀律,反與父母關係更為不信任與仇恨。
◉例如◉
▸(管教)為了讓5歲小明學會吃飯前要洗手的習慣,當爸爸發現小明沒有洗手就來吃飯時,爸爸選擇帶著小明前往洗手間洗手並再次提醒飯前洗手的重要性。
▸(過當管教/虐待)為了讓5歲小明學會吃飯前要洗手的習慣,當爸爸發現小明沒有洗手就來吃飯時,剛好爸媽又因家用衝突,爸爸隨即拿棍子責打小明的手腳,並不准小明吃飯,因為他沒洗手[4]。
■親權與懲戒權的行使界線
當父母逾越親權和懲戒權的行使界線,可能帶來哪些法律後果?根據媒體日前報導,一名「虎爸」因為不滿女兒表現不佳,接連以電蚊拍、皮帶或腳踹體罰,導致女兒受傷,最後被高雄地方法院以傷害罪判處1年有期徒刑。
民法第1084條第2項和1085條規定,父母對未成年子女有保護、教養的權利義務,甚至可以在必要範圍內懲戒子女。然而,上述的報導為民法規定帶來一個問題:「父母對子女的懲戒和教養權是否有界限?」
基於父母的親權和懲戒權,父母可以在必要範圍內處罰未成年子女,只要處罰的原因和手段是在必要限度內,就算處罰造成子女身體或精神上的痛苦,父母也可以阻卻違法。
但關鍵就在於「必要限度」,必要限度的標準,可以分成幾個層次來探究。首先是懲戒的目的,懲戒必須是為了矯正、改善子女的不當行為。而不是出於矯正目的的處罰行為,就不能認為是必要的懲戒。例如為了發洩情緒而痛罵或痛打子女,就不是必要限度的懲戒。
其次,手段的強度也必須斟酌,一方面當然是處罰手段本身不能太過激烈,例如用水果刀割傷子女、把子女倒吊起來抽打,無論如何都是太超過了,當然不屬必要限度。另一方面,手段的強度也必須與懲戒原因相結合,懲戒原因愈瑣細,允許的手段就愈輕微。講白了,就是殺雞不能用牛刀,孩子上課睡過頭以及在學校犯錯被記過,這兩種情況所允許的懲戒手段當然有所不同。
■逾越界線懲戒的法律效果
下一個問題就是,如果父母確實有逾越必要限度的懲戒行為,會帶來什麼法律效果?如果父母對子女的過當懲戒已經達到刑法可以處罰的程度,父母就不能免於刑事處罰。包括傷害、強制、妨害自由等罪,都可能是伴隨著過當懲戒而來的罪名。甚至除了體罰之外,若父母對子女的辱罵和威脅過當,也可能構成公然侮辱或恐嚇危安罪,而不能拿「管教小孩」為擋箭牌。
當然,對於子女的肉體或精神上處罰,也可能構成家暴。法院可以依聲請核發保護令,禁止父母繼續接近子女,或是採取其他保護措施。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特別法「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護法」(以下簡稱兒少福利法),如果父母對子女不當管教情節嚴重,依據兒少福利法第56條規定,縣市政府主管機關可以緊急保護或安置小孩。
甚至如果經過主管機關評估後,認為孩子不適合繼續在原來的家庭裡生活,可以依據兒少福利法第71條,請求法院宣告停止父母的親權,如此一來,父母對子女就完全沒有保護教養或懲戒的權利[5]。
■兒虐是從何時開始?最初有什麼徵兆?背後又有什麼原因?
關於「兒虐」我們不斷地探究與反思,姑且不論兒虐事件背後的脈絡與原因,許多涉及毆打、羞辱、甚至殺子自殺等兒虐行為的家長,往往具有某些傳統的不當教養觀念,諸如把孩子視為自己的附屬品,或認為「孩子是我生的,我想怎樣教就怎樣教!」、「孩子不聽話就要打」、「我只是恨鐵不成鋼,罵你是為你好」等種種的觀念下,不小心便頻頻以「愛」為名,合理化自己的情緒化打、罵行為,以「教養」為名,施行「恐嚇脅迫」教育。
兒虐是從何時開始的?也許最初只是家長偶發的情緒化教養行為,久而久之,它逐漸演變成一種慣性的過當教養方式,這些教養行為對孩子內心造成的傷害與陰影將隨著他的成長不斷累積,而我們更懼怕的是,當家長不當的教養行為演變得愈發嚴重,最後會否失手造成無法彌補的遺憾。
■根絕兒虐悲劇,從推翻不當教養觀念開始
我們相信,若要終結兒虐的發生,得從源頭做起,例如:近幾年「兒福聯盟」的橘絲帶兒保運動,開始嘗試與家長探討親子教養議題,並推動「不打不罵」的溫柔教養主張。提醒家長打罵教育對孩子造成的傷害與內心陰影,鼓勵家長們應多以尊重、傾聽、陪伴的方式,逐漸建立起與孩子理性溝通的良好互動關係,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個體,覺察並處理自己的情緒後,再和孩子進行理性的溝通,以及若不小心做出懊悔的教養行為時,能勇於向孩子認錯等等教養觀念。
讓孩子理解父母也是凡人,偶爾也會犯錯,但能勇於認錯,做為最好的身教典範。讓孩子理解你尊重他的想法,也很努力想與他溝通,因為你愛他,所以願意好好跟他說[6]。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中時新聞網)「狠父不求人怒毆 打死3歲女童」: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10807000405-260106?chdtv
[2](TVBS 新聞)「4成兒虐案是不當管教 專家:教養小孩應避免體罰」:https://news.tvbs.com.tw/life/1124374
[3]「不當管教與兒童虐待的界線在哪?」:https://www.cgmh.org.tw/cgmn/cgmn_file/1803011.pdf
[4](新北市政府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區分管教與虐待」:https://www.dvp.ntpc.gov.tw/home.jsp?id=4fae2e3470ce3aca
[5](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當父母逾越親權和懲戒權的行使界線,可能帶來哪些法律後果?」: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16783
[6](兒福聯盟─孩子的守護者)【從兒虐談到教養】我們能做些什麼,來挽救無辜的孩子?:https://orange.children.org.tw/news/news_detail/123
➤➤照片
(關鍵評論)「《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孩子不當行為背後的四大錯誤信念」: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97338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兒虐 #兒童虐待 #不當教養 #不當管教
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 / 兒福聯盟─孩子的守護者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 衛生福利部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不當行為電子書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接觸到毒不是家庭的關係,當時的動機只有兩個:一個叫做好奇,一個叫做逞強。20幾歲的時候,台灣開始流行去藥頭夜店、pub、舞廳,年輕氣盛想嘗試看看聲色場所到底長什麼樣子?
哇,很多年輕人聚在一起、喝酒啊、跳舞啊、狂歡啊,可是久而久之就發現,怎麼大家都在使用藥物?但那時候不覺得那是毒品,別人會說那是助興,是一種在跳舞時幫你達到快樂的藥物。
那什麼叫做逞強?當一群朋友站在你旁邊都在使用,你不用就會被笑是膽小鬼,認為你不夠勇敢、是卒仔。我就被這樣的語言激,激到後來我就說「好啊,我不是卒仔啊,我敢啊」,就在當下使用愷他命(Ketamine,又稱K他命)。
但是使用完以後,那感覺非常痛苦,就像暈車乘以100倍。頭暈目炫,噁心、天旋地轉的感覺,眼睛沒有辦法對焦。後來在好奇心的強力驅使下,心裡有很大的聲音說:再試試看、再試試看啦!於是去找藥頭。
那藥頭聽到有人要跟他請教這類事情當然是傾囊相授,就開始教我:「誒,你要使用搖頭丸,再使用愷他命。」所以我就吞下生命第一顆搖頭丸。那是2003年左右,我24歲。
【憂「青少年對毒品去了戒心」,藥物濫用年輕化!】
■以為可調可控,兩年後才驚覺自己成癮
搖頭丸是一種興奮劑,再搭配使用K他命,那一瞬間彷彿就像陷入一種迷幻的空間感裡。那為什麼這個快感讓我著迷?
很多人認為藥物濫用成癮者應該是在一個破碎的、沒有支持系統的家庭,甚至是一個不健全的家庭當中;但我出生在一個(世俗標準中)很正常的家庭,爸爸媽媽的教育非常嚴謹,像是孝順父母啊、對人客氣啊、有禮貌啊,這些都是基本的教導。
坦白說,我從小到大在幸福家庭長大,我的物質沒有任何缺乏,再加上我的人際關係不錯,從小到大就倍受擁戴,比如說,那時死亡車禍很多,我的父母親怕我騎摩托車,就買轎車給我;當時的我認為,成熟的表現就是要去涉及大人在做的事,一種同齡者沒有辦法感受的快感。
嘗到那快感之後,我就陷在裡面。從那天開始我的人生180度轉變,再也不喜歡跟人有人際關係,也不喜歡去追尋什麼穿衣服、名牌包、手機、去好餐廳吃飯,我都不喜歡。我每天開始用錢去追求別人沒有的快感,久而久之就成癮了。
每一個毒品成癮的人初期都認為,自己可以控制是否施用,但這是一個很失敗也很恐怖的想法。坦白說,我施用了一、兩年之後我才明白我成癮了。
頭一、兩年,我的人際關係沒有變,因為我隱藏得很好,沒人知道我使用毒品,我也不去舞廳夜店了,每天在家房間就隨時在吸。後來有一次,剛好長期販賣毒品給我的人出去短期旅行,我一直狂打電話給他,說我要K他命,那時候我們講術語啦,我說我要褲(Khoo,台語),褲就是K,搖頭丸就叫衣(Sann,台語),所以我們常說的術語就是:「我要一些Sann跟Khoo」。
光是這樣子,我找了他兩天,我發現我整個人是情緒暴躁,無法入睡、無法正常生活欸。我就說慘了,我發現我真的上癮了,我怎麼變成這樣子?[1]
■藥物濫用年輕化
2019年我國通報藥物濫用個案共3萬6563人次,教育程度以高中職最多,其次為國初中。根據衛福部食藥署每四年一次的「全國物質使用調查」結果,推估全國約有20.4萬人曾經用過非法藥物,其中首次濫用藥物年齡以20歲到29歲最多。
食藥署管制藥品組科長吳敏華表示,藥物濫用者以年輕族群居多,超過九成,首次濫用藥物年齡為20歲到29歲連續五年居冠,占45%;其次為30歲到39歲,占24.9%;19歲以下居三,占20.9%。
而為了吸引年輕人的好奇心,許多新興毒品也包裝成即溶咖啡、糖果等亮麗造型。像是繽紛的彩虹菸,摻有K他命、搖頭丸粉及卡西酮類物質成分;使用K他命後會造成有如靈魂脫離軀殼的漂浮,以及欣快的神離感,但易產生噁心嘔吐、身體感官失衡等症狀,長期濫用會產生耐受性及心理依賴性,造成強迫性使用,且不易戒除[2]。
■新冠肺炎後台灣大麻案件暴增?
台灣高等檢察署(2021)發布毒情分析報告,近期查獲大麻案件數、株數增多,恐成吸毒主流;另新興毒品持續氾濫,施用者多為青少年,且摻有多種毒品的咖啡包和笑氣一同使用,有致死可能。
高檢署指出,司法機關查獲大麻案件數、大麻株數均增長,未因新冠肺炎減緩,來自美加地區夾藏大麻類毒品案件持續上升,去年創下歷史紀錄,今年到目前為止也查獲四千株大麻,不容輕忽。
高檢署說,大麻毒品來源多元,取得管道便利及風險性低,案件持續暴增,未來是否會改變國內毒品施用習慣,取代安非他命地位,會持續觀察及時發布預警[3]。
■研究:呼麻(吸食大麻)者輕生念頭機會比一般人高5倍
雖然有人主張大麻成癮與危害性低,吸食死亡人口比酗酒少,還可治療憂鬱症等藥理作用,但實證研究顯示,短期施用有幻覺、心搏過速、妄想等症狀,長期則會出現認知功能障礙、憂鬱、失去方向感、躁動等危害,因此大部分國家都拒絕合法化。
美國國家藥物濫用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n Drug Abuse ,簡稱NIDA)一項最新研究指出,吸食大麻者產生輕生念頭的可能性為一般人的五倍。
根據英國《鏡報》報導,美國國家藥物濫用研究所近日對28萬名18至35歲民眾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吸食大麻者與輕生風險增加之間存在關聯。未吸食大麻的人約有3%有輕生念頭,非每日吸食大麻的人比例為7%,每日吸食大麻的人中則高達9%。而女性產生輕生念頭、輕生計劃和輕生企圖的風險遠高於男性[4]。
■家長別輕忽! 青少年吸毒「6徵兆」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提醒家長,隨著暑假到來,青少年因為長時間不在校園,接觸的人與環境就比較複雜,家長更要多費心思留意孩童社交環境,防範於未然,避免家中青少年有接觸到毒品的機會。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院區藥劑科郭奕宏藥師說,如果青少年染上毒癮,初期有哪些症狀,讓我們也來瞭解,才能夠及早發現,及早協助他們戒除。初期吸食毒品徵兆如下:
1、易怒或有情緒化的行為,過分的要求隱私權。
2、容易因為小事而衝突,迴避問題和眼神閃躲。
3、目光呆滯、精神渙散、食慾差、日見消瘦、身上長出紅疹子,偶有自言自語、幻聽幻覺,或做出無意義的動作。
4、學校課業突然變差、翹課、早出晚歸,對行蹤交代不清,結交來歷不明的朋友。
5、金錢花費變大,有偷竊或借錢行為。
6、發現身邊有吸食毒品的可疑器具。
郭奕宏表示,從家庭教育做起,能有效避免孩童不當接觸藥品或造成濫用,若發現家中青少年吸毒時,應該帶青少年到指定的醫療院所或毒品危害防制中心,積極的尋求協助,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良方[5]。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報導者 The Reporter)【用藥常人的告白1】成癮、脫癮、戒癮,是一條漫長的回家路: https://www.twreporter.org/a/asia-pacific-transnational-drug-trafficking-chain-interview-addict-ordinary-people-1
[2](元氣網)「四大徵兆 食藥署教你留意親友是否染毒」: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11/5371053
[3] (UDN)「大麻案增多 高檢發警訊」:https://udn.com/news/story/7315/5355456
[4](自由時報)「美國新研究:吸食大麻產生輕生念頭機會比一般人高5倍」: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3581561
[5](Yahoo新聞)家長別輕忽! 青少年吸毒「6徵兆:https://tw.news.yahoo.com/%E5%AE%B6%E9%95%B7%E5%88%A5%E8%BC%95%E5%BF%BD-%E9%9D%92%E5%B0%91%E5%B9%B4%E5%90%B8%E6%AF%92-6%E5%BE%B5%E5%85%86-025020902.html
➤➤照片
∎[5]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院區藥劑科郭奕宏藥師指出,初期吸食毒品有六徵兆。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藥物濫用 #藥物濫用年輕化 #食品藥物管理署 #食藥署
食用玩家-食藥署 / 食品藥物管理署
衛生福利部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報導者 The Reporter / 元氣網
udn.com 聯合新聞網 / 自由時報 / Yahoo 新聞
戒毒/毒品諮詢知識家 / 校園反毒宣導教育
中國信託反毒教育基金會 CTBC Anti-Drug Educational Foundation / 反毒總動員
健康無毒 反毒幸福 / 我會向毒品說不
不當行為電子書 在 不當決策pdf :: 全台大學開課課程資訊網 的推薦與評價
席波尼,出版日期:2021/02/26 ...,2021年3月5日—不當決策:行為經濟學大師教你避開人性偏誤|電子書.PDF.奧利維.席波尼(OlivierSibony).周宜芳. ... <看更多>
不當行為電子書 在 破天荒首次法學雜誌電子書提供影片導讀,一樣有板書,有字幕 的推薦與評價
「台灣法律人」第三期文章影片導讀 【裁判簡析: 不當 得利法上的利益與損害 ... 判決(房屋承租人無權占用土地案)簡析】陳忠五教授 電子書 購買連結:. ... <看更多>
不當行為電子書 在 [心得] 不當行為- 讀後感想-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書名:不當行為:行為經濟學之父教你更聰明的思考、理財、看世界
作者:Richard H. Thaler
如果有寫得不好、排版不佳、可以如何改進
,再麻煩各位指點了
附上匹克幫blog版本
https://goo.gl/SMzhAi
看完“不當行為:行為經濟學之父教你更聰明的思考、理財、看世界”一書後的感想,
將分為下面幾點,逐一記錄
讀書動機
總結(心得 or 收穫)
本書適合推薦的對象
部分畫線重點
書本內容簡單介紹
讀書動機
會挑選這本書來看,其實一開始是想要開始學習如何理財,甚至如何投資
(理財不完全等於投資),一開始以為書本裏面會講很多關於如何理財的方式,
或者基本觀念之類的東西,加上作者本人在學術的地位很高,
我以為會提供一套科學的方法幫助理財,所以引起我的興趣,進而挑中這本書囉。
總結(心得 or 收穫)
看完這本書後,我覺得比起之前讀的書這本比較像是論文一點(書中出現一個又一個
諾貝爾獎得主),作者提出的某些東西,是他自己做了一些專業研究或查找相關論文後整
理出來的,認真覺得這是一本對我來說有點硬的書,可能是因為我完全對經濟學的領域不
熟悉,有很多名詞、思維我不瞭解,但是因為作者的細心,在專有名詞、比較難懂的思維
部分都有特別註解,所以硬歸硬還是可以順利地讀完,就是讀的速度稍微慢一點而已。
其次本書並不如我預想的是教授一些理財的技巧,他主要是講經濟學的分支 – 行為經濟
學的誕生 > 成長 > 普及過程,所以閱讀完本書後,對經濟學的知識成長大於理財知識方
面,即便如此我也認為這本書有一讀的價值,書中有許多以經濟學的角度切入各種生活的
視角,讀者可以從書中例子中知道日常生活中有許多不理性行為以及其原因,進而套用在
自己的生活中,做出較好的決策或者用來觀察(推測)他人行為。
書中提到許多東西的,如果都在這寫下,怕是文章會變得太長,因此僅記錄三點我覺得有
助益的部分
因為稟賦效應,人類會更看重已擁有物品的價值,而且損失帶來的痛苦程度,是獲得所帶
來快樂程度的兩倍,因此要避免自己陷入弊帚的不理智情況。
有鑑於人類的時間與腦力皆有限,因此人類常會用捷思法(直覺)來幫自己做判斷,這類捷
思法導致人們犯下”可預測的錯誤”
人類的特定情況下會有”愛好”風險的傾向,當身於那些情況時,必須特別注意自己所下
的每一個決定
本書適合推薦的對象
‧ 生意人,透過某些本書提及的概念,可以幫助自己擬定行銷策略
‧ 經濟學入門者,如心得中提及,作者在書中提及所多經濟人的思維與專有名詞,
並附上簡單易懂的解釋,因此適合未入門或剛入門的人讀
‧ 經濟學家,本書重點在講述”行為經濟學”,這屬於經濟學的一個新分支
(並且極具顛覆性),因此傳統的經濟學家可以藉由讀本書,接觸新觀點
‧ 股市投資者,書中有幾個章節剛好著重於股市投資上,並且有引用專業的研究論文,
可以當作投資的參考知識之一
‧ 球團總經理(GM)
‧ 想要推動政策改革的人
‧ 想知道人類何時行為不理智的人
‧ 其他
部分畫線重點
秉持著寫心得出發點是想要推坑好書,讓想買卻又猶豫的人更了解這本書,而不是整
理書籍,做個人版懶人包,所以我節錄重點的部分,我也僅取部分與大家分享
‧ 稟賦效應 : 人類會更看重已擁有物品的價值
‧ 捷思法導致人們犯下”可預測的錯誤”
‧ 在損失與獲得等量的條件下,人類對損失比獲得更加敏感,這即稱為損失規避
‧ “短視的損失規避”,更常檢視投資結果的人往往也會變得更為小心謹慎
‧ 人類有的是熱烈情感,但卻有缺陷的望遠能力
書本內容簡單介紹
”行為經濟學的歷史”淺顯的代表本書內容,在看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常常驚訝作者記憶
力怎麼這麼驚人,看起來這本書就像是把”行為經濟學從一個未存在的概念,慢慢進展變
成一門熱門學科的過程”,當成寫日記一樣記錄下來,同時也對作者身處於得高知識份子
生活圈感到佩服(身邊盡是一些知名書籍的作者 or 諾貝爾獎得主)。
”傳統經濟學”的基礎假設是建立在虛擬的經濟人(完全理性)之上,進行理論探討,而”
行為經濟學”是強調採用人類實際的行為結果來發展經濟理論,作者運用其觀察能力,察
覺出實際行為與傳統經濟理論明顯相左的地方,其範圍包括,賭場、股市、職業運動、家
庭財務、退休金政策 …都有涵蓋,因此書中有許多的研究成果,不單單只是理論,是可
以實際被應用在現實世界。
延伸閱讀
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books/view/52609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5.64.20.22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518266323.A.94F.html
※ 編輯: HsCarl (115.64.20.223), 02/10/2018 20:41:29
※ 編輯: HsCarl (115.64.20.223), 02/10/2018 20:43:4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