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場逃生,三要⭕️ 三不要❌ 】
台北林森錢櫃 26 日發生嚴重火警,造成 5 人身亡。這是 1 件令人震驚的悲劇,願生者平安,死者安息,相關單位能徹查是否有人為疏失的情況,以防範悲劇的再發生。
除了相關單位的究責之外,個人在火場中如何自保提升存活的機會,在此分享一些火場常見迷思以及有效的逃生觀念,供綠友們參考:
【火場逃生時 #三不要】
❌ #不要躲進廁所,廁所有通風孔無法擋住濃煙,且浴室門大多是塑膠材質,不耐高溫會變形。
❌#不要往上跑,濃煙上升的速度很快,無法往下時通常表示也無法往上跑了,這時最好的方式是找到合適的空間並隔絕火場等待救援。
❌#不用濕毛巾遮住口鼻,濕毛巾只能擋住淡煙,無法阻擋濃煙中的有毒氣體。
【火場逃生時 #請盡量】
⭕️ #摸門把測溫,可透過門把評估火場情況,門把會燙通常表示另一邊的情況嚴重。
⭕️ #隨手關門,可以有效阻擋濃煙擴散
⭕️ #避難空間建議:火場逃生的最佳策略是逃離建築物,但若逃生的路線被阻斷,就必須尋找避難空間並等待救援,而最佳的避難空間須具備 :
1.隔間不易燃燒
2.門可以阻隔濃煙
3.有對外窗
尋找到有以上 3 個條件的避難空間後,以濕毛巾將門縫塞好塞滿,並開窗求救或撥打119告知受困位置後等待救援。
【資料參考】
內政部消防署《火災逃生避難原則》
t.ly/tyX3
不用濕毛巾遮住口鼻 在 Coco講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這幾天看到意外新聞
想到幾年前有一部TED演講影片讓我記到現在
消防員說的火災逃生知識跟小時候學的都不一樣🙈
當下真的太震驚了
生存小知識真的萬分重要
🔍破解火場逃生的三個迷思|蔡宗翰|TEDxTaipei
影片重點mix新聞重點 貼心整理❤️
1.火災時不要躲進廁所/浴室裡面
👉🏻因為大部分廁所門都是塑膠製,不耐高溫且浴室門下方也有通風百葉,無法有效阻隔濃煙,且一旦火蔓延到了廁所,不只沒有其他出口逃跑,廁所的塑膠門融化後會釋放有毒物質,濃煙也同時進入,讓人無法呼吸
2.發生火災時不要往上逃
👉🏻因為往上剛好與濃煙跑的方向一樣,會被濃煙嗆昏
可以看小實驗🔍火場頭豪殺手-煙 嘉義市政府消防局
(這影片第一次看到的時候也是嚇死😱煙超快)
3.火災時,準備好濕毛巾掩住口鼻,趕快逃跑,這觀念是錯的
👉🏻原則是「若無煙霧再行逃生」,開門前如果門把溫度很高覺得燙手時,表示門的另一邊已是高溫的狀態,切勿開門
如果火災時從房間內往外看還可以看到火焰,表示現場還沒有遮蔽視線的大量濃煙,要把握機會往外逃生。
如果火災發生在門外,通常不會是被火焰困住,而是高溫的濃煙,如果已經看不清逃生動線,反而應該要用毛巾塞住門縫減少濃煙進入,待在房間中躲好,還比逃跑較安全,不會因為來不及逃出,在半路上被濃煙嗆昏
濕毛巾只有在淡煙時有用,如果現場只有淡煙時,用濕毛巾摀住口鼻可以讓呼吸舒服一點,但不用濕毛巾遮住口鼻也不致死;若遇到濃煙的火場,濕毛巾無法抵擋有毒氣體,也無法保護身體不受高溫傷害
記起來!!!
不用濕毛巾遮住口鼻 在 How Fun 如何爽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天火災新聞很可怕,
但也希望大家未來如果真的遇到火災,
能夠在第一時間想到最基本的對策。
前幾週我跟教育部合作發了一隻影片,
其中有一段是說「用濕毛巾摀住口鼻是錯誤的迷思」。
因為濕毛巾無法擋住濃煙中的毒氣。
就算可以,
也會擋住氧氣讓你缺氧。
而且濃煙的熱氣還會讓濕毛巾產生灼熱水蒸氣讓你燙傷。
當初在看簡報寫腳本時也是很驚訝,
原來從小被灌輸的知識是錯的。
所以我也希望大家能夠盡可能知道最新的消防資訊。
剛剛看新聞,記者在訪問獲救民眾。
民眾說他們當時很慌張,
只能用濕衣服或毛巾摀住口鼻等消防員。
我知道民眾當下一定很緊張,
或者不知道這個步驟是錯的。
所以無意識地這樣跟記者說。
但如果可以的話希望記者朋友可以不要播出這段話,
或者可以在該段新聞結束後補充正確火場求生資訊。
因為不知道的觀眾很有可能還會以為用濕毛巾摀住口鼻是正確的求生方式。
很多人問說那正確的方式是什麼呢?
引述林金宏先生的話:
「濕毛巾在淡煙時有用。但如果現場只有淡煙時,不用濕毛巾遮住口鼻也不致死;若遇到濃煙密布的火場,濕毛巾不能達到保護功效,就算使用也沒幫助。」
當煙比較小時,
濕毛巾或許可以擋住炭粒子跟焦油讓呼吸舒服些。
但濃煙更大時,是擋不住有毒氣體的。
所以與其多花時間去找水源製作濕衣服或毛巾,
不如拿去做其他求生的動作。
記住,
是「求生」而並非「逃生」。
如果走廊外面已經濃煙密佈,
那就堵住門縫,打119求救,
躲在室內或者陽台等待救援。
千萬不要想說可以用濕毛巾摀住口鼻衝出濃煙!
如果外面還沒有煙,
且逃生路線通暢。
記得往下跑。
最後希望所有人員平安。
也辛苦所有的警消人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