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上熱下冷嗎?】
現代有種十人中九人都有的問題,叫「上熱下寒」。
上熱的症狀是:動不動就上火、口腔潰瘍、喉嚨痛、牙齦出血、流鼻血、牙疼、腮腫、慢性中耳炎、目赤紅腫、眼乾眼澀、成年人長痘痘、甲狀腺類問題、頭熱、頭痛、頭脹、頭暈、血壓高。
下寒的症狀是:肚臍以下發涼、大便不成形、便秘、便溏、腰膝酸冷、手腳冰涼、尿頻、宮寒痛經、耐溫不耐寒、膚色暗沉、長黑斑、水腫。
為什麼會出現上熱下寒?因為上面動得太多。眼睛老在動,看電視、螢幕、手機;嘴巴老在動,吃各種各樣的垃圾食品、喝各種各樣的冰鎮飲料、服用各種各樣的西藥、聊著各種各樣無用的八卦;腦子老在動,各種念頭潮水一樣襲來,擔心工作、掛心家人、操心生活、動心情感、寄心小確幸。我們常常上半身生理心理都不停的在動,唯獨不動的就是坐在辦公椅的下半身。
在中醫裡,人的五臟六腑分為上焦、中焦、下焦,通稱三焦。心肺屬於上焦,脾胃屬於中焦,肝膽腎膀胱大小腸生殖系統屬於下焦。
中醫的基礎哲學理論是陰陽,陰陽相生交泰,火與水也要適當交流互換,才能平衡。我們因為上半身心理生理動太多,血不足,氣有餘便是火,這火本來可以引到下面,溫暖我們的手腳因為飲食和久坐不動,所以中焦脾胃不通,火反彈回到上,腎水無法上流。這就是心火和腎水無法交流,出現上熱下寒。
換句話來說,就是上、中、下,三焦的交通堵塞,身體的熱能與陰液沒有跑到該去的地方,阻塞了身體能量的運轉。
上熱下寒,不是陽虛也不是實火,這時候如果不懂,以為下半身冷就是身體虛,補會上火,瀉也只是越來越寒。所以千萬別亂補瀉,最重要的就是「通」。
上焦和下焦要通,中焦很重要。中焦是脾胃,脾主升,胃主降,這兩個臟腑,需要運轉良好,中焦才能發揮作用,讓身體運轉自如,因此疏通脾胃是關鍵。
除了用藥,有什麼其他方法可以處理上熱下寒?
一、通中焦,健脾胃。
想要上面的火能降下去,下面的水能上去,必須先把道路打通。
1、推腹:雙手從心口窩處向下推,一直推到少腹處,36下。再沿兩側肋骨向下推,各36下。每天一次。
2、練習八段錦的動作搖頭擺尾去心火,每天5分鐘。
二、泡腳降火:對於手腳涼,泡腳是非常好的方法。
1、艾葉水泡腳:艾葉15克,加水煮沸10分鐘,然後放涼到40°,泡腳至身體微微發汗。
2、花椒水泡腳:如果有腳氣,可以去花椒5克,用紗布包好,加水煮開泡腳
三、引火歸元:泡完腳後,搓揉腳底的湧泉穴,能夠滋養腎水,把上半身的火往下引。
四、艾灸散寒:中脘穴、關元穴,每天選一個穴位灸20分鐘,再灸三陰交穴和湧泉穴各20分鐘。
另外要注意和改善飲食和生活習慣:
1、飲食:戒吃生冷食物、戒冰飲、戒會造成腸胃負擔食物。
2、環境:夏天盡量不開冷氣。
3、穿著:注意保暖,避免寒濕進入身體。
4、作息:不要晚睡,盡量11點前上床睡著。
上火下水要能互通,身體整體的能量和溫度才能平衡。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