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觀點】一碗羅宋湯的旅程 外省第三代看布列松攝影展
記實攝影大師布列松1948、1949年受《生活》雜誌所託,拍攝報導「北平最後的日子」,布列松的照片宛如抽離的第三人,將鏡頭聚焦在中國最動盪時代,小人物的身上,不帶一絲煙硝,卻又另一種方式記錄當時的歷史。
現任編劇的童一寧是外省第三代,打小由從中國撤退來台的外婆照顧長大,童一寧對「撤退來台」這段歷史非常好奇,幾年前還曾回中國尋找外婆撤退來台路徑,才發現從小餐桌上的「童家菜」,就是外婆走過的風雨路......
布列松在中國:1948-1949/ 1958 特展
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時間|2020/06/20 - 2020/11/01
👉【P觀點】回味一碗湯的旅程 外省第三代看布列松攝影展
https://newslab.pts.org.tw/video/93
#1949年 #國民政府 #人民政府 #迫遷來台 #新中國成立
#布列松 #Bresson
#北平 #上海金圓券風暴 #上海日常 #杭州 #南京 #上海遊行
#上海光景 #上海之夏 #香港客途 #布列松在中國
#路透2020年數位新聞報告
#公視新聞 #蟬聯台灣最受信任媒體品牌
#公共電視 #看見更好的未來
#pSharp #新聞實驗室
Search
上海金圓券風暴 在 [轉錄]Re: [商業] 有沒有清朝元寶&銀兩的八卦呀- 精華區ask-why 的推薦與評價
※ [本文轉錄自 Gossiping 看板]
作者: AnyTime ( st囧- ) 看板: Gossiping
標題: Re: [商業] 有沒有清朝元寶&銀兩的八卦呀
時間: Tue Jun 6 23:32:58 2006
※ 引述《QF61106 (2006)》之銘言:
: 今天看中視喬家大院
: 看他們金元寶 銀兩 銀冬瓜 換來喚去的
: 那請問民國後 那些元寶 銀兩都跑哪去了
: 溶掉重鍊嗎?
本來想自己講的 可是實在是很複雜捏
老實說warfare板之前有提到過這個議題
2234 m26 4/26 Tbilisi R: 世界主要國家兩次世界大戰的勝敗
^^^^^^^
把文章裡的宋子文改成孔祥熙就好了....
基本上那串系列都十分值得一看
下面是我找到能很詳細敘述這段過程的文章
文章著作權屬於作者
https://blog.sina.com.tw/kjscu/article.php?pbgid=10843&entryid=3917
民國以來曾在大陸發行的貨幣
銀圓、法幣、金元券、銀元券...
符號貨幣(Token Money)是自身價值與其代表的價值差距甚大,乃至自身價值為零的貨幣
。
自從佈雷頓森林協定解體,世界各國各地區使用的貨幣都是符號貨幣。
符號貨幣的發行無須黃金保證。
銀圓是一種以銀鑄造的硬幣,曾廣泛在世界各地流通。銀圓亦曾是中國在清末至民國初年
採用的銀本位貨幣單位。
源起
銀圓源自由西班牙鑄造之西班牙銀圓(Spanish Dollar,西班牙文稱Peso)。西班牙圓的重
量、成色在1497年時由西班牙國王定下,每枚標準重量為27.468克,成色93.055%,即含
銀25.56克。之後西班牙在美洲殖民地發現銀礦,並從美洲土人處搶奪得大量白銀。位於
墨西哥及秘魯的西班牙皇家造幣廠,在之後的數個世紀內鑄造了數以百萬計的西班牙圓,
運送到美洲、歐洲以至亞洲各地,成為當地流行的通貨。很多地方之後亦以接近的重量、
成色鑄造當地的銀圓硬幣。現在不少地方的貨幣以“圓”(Dollar) 或“披索”(Peso)為
名,皆是源自西班牙銀圓。例如在美國,獨立後以美元作貨幣單位。在1873年之前,一“
美元”按法例可被兌換成24.06克白銀,即大約相等於一枚西班牙銀圓。因為美國政府甚
少鑄造一美圓的硬幣,因此在南北戰爭前,西班牙銀圓一直是主要流通的貨幣之一,各銀
行亦多以西班牙銀圓作儲備。而在十九世紀末美國放棄銀本位以前,美國鑄幣局所鑄造的
二十五仙及十仙輔幣,俱是按照美元法定含銀量的四份一及十份一而造成。
銀圓在中國
中國自1436年起採用銀銅貨幣體制,主要貨幣為白銀。中國使用的白銀多鑄成錠狀。至明
、清與西方貿易,從外國流入之白銀多為鑄造成硬幣之銀圓。早期的銀圓多為西班牙在墨
西哥鑄造之西班牙圓,在中國被稱為“本洋”。後來輸入的銀圓則有墨西哥獨立後鑄造,
有鷹為標記的“鷹洋”。二者的重量成色一樣。銀圓在中國逐漸受所歡迎,間接影響清政
府控制經濟的能力。於是清政府在光緒年間起亦開始以接近的重量、成色鑄造銀圓。清政
府的銀圓因為上有蟠龍像,因此被稱為“龍洋”。各式銀圓被稱為“大洋”。
民國成立後,於1914年推出國幣條例,確立銀本位貨幣制度,定國幣“壹圓”(一元)含
純銀六錢四分八厘,即約等同於銀圓壹枚,又定十分一元為角,十分一角為分。國幣的壹
圓被鑄成九成銀、一成銅的硬幣,上有袁世凱頭像,即俗稱的“袁大頭”;並推出以銀鑄
造的輔幣。袁大頭出現後,逐漸取代“龍洋”、“鷹洋”等舊有銀圓,在全中國流通。
1928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亦曾頒佈國幣條例,繼續使用銀本位發行貨幣。但國府壹圓
含純銀只為23.493448克。鑄造成的銀圓比“袁大頭”略小,含銀量亦較低。因為上有孫
文頭像,被稱為“孫小頭”。
實際上,民國初年中國貨幣是兩、元並用。因為各銀圓成色、重量稍有不同;因此大宗交
易,以及資本賬結算,仍然會使用銀兩為單位。而由不同的銀圓轉至銀兩,有一定的折讓
。直至1933年,國民政府廢兩改元,才規定所有交易及結賬以元為單位。
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國際銀價出現大幅波動,影響中國經濟。特別是美國在1934年
推出的“購銀法案”,令國際銀價上升,導致中國銀根短缺,利率急升。1935年,國民政
府實行貨幣改革,放棄銀本位,改為發行法定貨幣,即法幣,同時將銀圓收回。銀圓於是
不再具有法定的地位。直至1948年金圓券風暴後,銀圓曾一度在1949年7月起再被起用,
國民黨政府並短暫發行等同於銀圓的紙幣,稱銀圓券。隨著國民黨撤出中國大陸,銀圓及
銀圓券均在數個月後在中國大陸進入歷史。但是在臺灣,理論上法例所規定的中華民國貨
幣仍然為銀圓;新臺幣屬臺灣流通的貨幣,只具等同國幣的性質。這情況一直維持至1990
年代末,銀圓方才正式完全退出舞臺。但因為中華民國法規所定貨幣單位尚未全面改成新
臺幣,所以中華民國現行法規所定貨幣單位折算新臺幣條例第二條規定,現行法規所定金
額之貨幣單位為圓、銀元或元者,以新臺幣元之三倍折算之,也就是一銀元等於新臺幣三
元。
法幣是在中國1935年起由國民政府發行的法定貨幣(Fiat Money)。法幣的發行,結束了中
國使用接近五百年的銀本位幣制。法幣後來因大量發行引發惡性通脹(Hyperinflation),
在1948年由金圓券取代。
發行
民國初年的中國貨幣基本上仍是銀本位,沿襲以白銀作為貨幣。清末以前,多以銀兩作結
算。自清代中葉起,隨著外國銀圓流入,民間開始流通銀圓。民國成立後,亦繼續以銀圓
為通貨,北洋政府及國民政府皆有鑄造銀圓。至1933年國民政府規定「廢兩改元」,貨幣
一律以銀圓為單位。民國初期,各地方銀行或政府亦常有發行紙幣,但流通及認受性不一
,當中只以中國銀行及交通銀行發行的鈔票認受性最高。
國民政府在1927年北伐統一中國後,開始逐步施行貨幣改革,計劃主要由宋子文及孔祥熙
負責推行。最先步驟是透過行政命令,以官股入股中國銀行及交通銀行,變相將其控制權
改為完全國有(原先已是官方開辦的銀行,已是半官辦)。加上國民政府原有之中央銀行,
國民黨基本上控制了中國的銀行業。1929年,美國經濟大蕭條。羅斯福總統為討好國內產
銀州的議員,在1934年通過「購銀法案」,由財政部購入白銀作為儲備,頓時引起國際銀
價高漲。中國當時為第三大銀本位國家,即時出現白銀外流,通貨收縮,引發利率急速上
升,部分銀行錢莊倒閉。於是貨幣改革成為國家理財當務之急。
1935年11月4日,國民政府宣佈實行法幣改革,發行國家信用法定貨幣,取代銀本位的銀
圓。將由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後加入中國農民銀行)發行的鈔票,由銀本位
改為法幣。限期收回其他紙幣。並且規定一切公私款項必須以法幣收付,將市面銀圓收歸
國有,以一法幣換銀圓一元。法幣初期與英鎊掛勾,可在指定銀行無限兌換。1936年國民
政府與美國談判後,由中國向美國出售白銀,換取美元作為法幣發行的外匯儲備,法幣改
為與英鎊及美元掛?。
有人認為:由國家銀行發行,以國家信用保證的法幣,使貨幣與價格波動的貴重金屬脫?
,在當時的中國是一種進步的金融制度改革;亦是現代國家金融體制下應有的特徵。法幣
發行,統一了國內的貨幣,而通貨發行的控制權落在政府手中,國內白銀等硬貨幣,亦因
此集中到政府手上。對於時維持抗戰時中國的財政,法幣有不可少的功勞。但實施的實際
效果是,官辦的銀行掠奪了民間的財富,使民眾的儲蓄化為烏有。
抗日至崩潰
1937年抗日戰爭前,法幣的總發行量不超過14億元。1937年抗戰開始至1941年英美參戰前
,日本為破壞中國後方經濟,在日佔區強行以日本發行之貨幣收兌法幣,再加上以走私物
資套得法幣,送往上海兌取國民政府的外匯。國民政府分別從英國及美國得到超過一千萬
英鎊及五千萬美元貸款,但仍不足支持法幣匯價。至1940年起,取消無限制外匯買賣。於
是法幣的價值開始下跌。
對日抗戰期間,財政支出增加,法幣大量發行。到了戰後已發行至5569億元,比戰前增加
約四百倍。1946年後,國民黨政府為支付與共產黨軍隊作戰的軍費,法幣的發行量更加大
增,由抗戰勝利時的5569億上升至1948年8月的604兆元,三年間增加超過一千倍,造成了
民間的惡性通貨膨脹。當時曾經有造紙廠以低面額的法幣作為造紙的原料而獲利。宋子文
為行政院長時,試圖以金融政策穩定法幣,拋售庫存黃金購回法幣。但因為法幣發行量仍
在增加而沒有得到成果。1948年5月行憲選舉後,由翁文灝出任行政院長,王雲五被任為
財政部長,開始籌劃另一次貨幣改革,以金圓券取代法幣。
金圓券是民國時期國民黨政府在中國大陸發行的一種貨幣。由1948年8月開始發行,至
1949年7月停止流通,只使用了十個月左右,貶值卻超過二萬倍。金圓券發行的初時,政
府以行政手段卻迫民間以黃金、外幣兌換。由於沒有嚴守發行限額,造成的惡性通脹令民
間經濟陷入混亂。特別是城市的小資產及中產階級所受經濟損失極巨,令國民黨失去原來
最重要支持者的民心,亦是國民黨在內戰中迅速垮臺的原因之一。
發行背景
發行金圓券的原先目的是取代原來流通的法幣。法幣在1935年起由國民政府發行。抗戰期
間,由於財政支出增加,法幣大量發行。到了戰後國民黨為支付與共產黨作戰的軍費,法
幣的發行量更加大增,由抗戰勝利時的5569億元上升至1948年8月的604萬億元,三年間增
加超過一千倍。在政府庫存黃金、外幣都沒有實質增加的情況下,造成了民間的惡性通貨
膨脹。更曾經有造紙廠以低面額的法幣作為造紙的原料獲利。宋子文為行政院長時,試圖
以金融政策穩定法幣,拋售庫存黃金購回法幣。但因為法幣發行量仍在增加而沒有成果。
1948年5月行憲選舉後,由翁文灝出任行政院長,王雲五被任為財政部長,開始籌劃貨幣
改革。
發行經過
1948年8月19日,國民黨召開中央政治會議,通過由翁文灝、王雲五提出的貨幣改革方案
。當晚即由蔣介石以總統名義發佈「財政經濟緊急令」,作出全國廣播,並公佈「金圓券
發行法」,主要內容為:
1. 金圓券每元法定含金0.22217公分,由中央銀行發行,發行總額定為20億元
2. 金圓券一元折法幣300萬元,東北流通?三十萬元
3. 禁止私人持有黃金、白銀、外匯。凡私人持有者,限於9月30日前收兌成金圓券,違者
沒收。
4. 全國物價凍結在8月19日水準
與此同時蔣介石派出經濟督導員到各大城市監督金圓券的發行。當中上海作為全國金融中
樞,由蔣經國為副督導,實際掌握上海的經濟情況。
金圓券的發行初期,在沒收法令的威脅下,大部分的城市小資產階級民眾皆服從政令,將
積蓄之金銀外幣兌換成金圓券。與此同時,國民黨政府試圖凍結物價,以法令強迫商人以
8月19日以前的物價供應貨物,禁止抬價或囤積。而資本家在政府的壓下,雖然不願,亦
被迫將將部分資產兌成金圓券。在上海,蔣經國將部分不從政令的資本家收押入獄以至槍
斃,以作殺一警百。而杜月笙之子杜維屏亦因囤積罪入獄。蔣經國在上海嚴厲「打老虎」
,曾稍為得到人民對金圓券的信心。
崩潰
以行政手段強迫凍結物價,造成的結果是市場上有價無市。商人面對虧本的買賣,想盡方
法保有貨物,等待機會再圖出售,市場上交易大覆減少,僅有的交易大都轉往黑市進行。
蔣經國在上海打老虎,後來亦遇上阻力。蔣經國查封的其中一家公司為孔祥熙之子孔令侃
所有。蔣經國因宋美齡之壓而被迫放人,其本人亦因此事而辭職求去。物價管制最終失敗
,在11月1日全面撤銷。翁內閣亦在11月3日總辭。
金圓券的最致命決點是發行限額沒有得到嚴守。國民黨政府在1948年戰時的赤字,每月達
數億元至數十億元,主要以發行鈔票填補。而國民黨曾希望得到的美國貸款援助卻從來沒
有落實。金圓券發行一個月後,至9月底已發至12億元。至11月9日,增至19億元,接近初
訂上限之數。11月11日,行政院修定金圓券發行法,取消金圓券發行限額,准許人民持有
外幣。但兌換額由原來1美金兌4金圓券立即貶值五倍,降至1美金兌20金圓券。
自此金圓券價值江河日下,一瀉千里。當1948年底開始准許以金圓券兌換金銀外幣時,全
國各地立即出現數以十萬計搶兌人潮。至1948年12月底,金圓券發行量增至81億元。至
1949年4月時增至5萬億;至6月更增至130萬億;比十個月前初發行時增加二十四萬倍。
金圓券鈔票面額不斷升高,最終出面值一百萬元的大鈔,但仍不足交易所需。至1949年5
月,一石大米的價格要4億多金圓券。各式買賣經常要以大捆鈔票進行。由於貶值太快,
物價早晚都已經不同。市民及商人為避免損失,不欲持有鈔票。交易後或發薪後得金圓券
,即盡快將其換成外幣或實物;或乾脆拒收金圓券。
1949年4、5月,南京、上海相繼被共軍攻佔,共黨在6月起宣佈停止金圓券流通。國民政
府遷廣州後,曾續發金圓券,但其價值已接近廢紙。至7月3日,廣州政府宣佈停發金圓券
,改以銀圓券最代。結束了金圓券的歷史。
影響
金圓券的快速貶值及造成的惡性通脹,源自政府的財政及貨幣政策。國民黨政府無視於財
力的限制,繼續維持戰事。政府赤字以印鈔票支付,造成急劇的通脹。政府既不能自控通
貨的發行,只試圖以違反市場規律的行政命令去維持物價和幣值,最終引致金融混亂,市
場崩潰。受金圓券風暴影響最大的,是城市內的小資產階級。他們沒有大資本家的財力和
資源去保護自己僅有的財產,亦不如鄉間農民或無產階級的無產可貶;在金圓券發行初期
或被迫、或出於信任政府,將累積所得的財產換成金圓券。在惡性通脹中所承受的損失最
大,部分人因而變成一無所有。國民黨政府雖然因金圓券發行,搜得民間的數億美元金銀
外匯;卻失去了國內本來最應傾向他們的階層:城市人民的信任與支持。1948年中,國民
黨在軍事上已在節節失利。金圓券風暴令國民黨在半壁江山內僅餘的民心、士氣亦喪失殆
盡。是造成整個政權迅速崩潰的原因之一。
金圓券與台灣
當時臺灣省政府奉命依金圓券發行準備移交保管辦法,將臺糖公司總資產美金1億2千萬元
,劃撥4,300萬元,將臺灣造紙總資產美金2,500萬元,劃撥800萬元,使臺灣進一步被捲
入中國大陸惡化的經濟情勢中。而當時金圓券一元兌換臺幣1,835元亦明顯高估,中國大
陸流入臺灣套匯的活動,使臺灣面臨嚴重的惡性通貨膨脹壓力,經濟情況更趨惡化。
銀圓券是銀圓兌換券的簡稱,由國民黨政府在1949年7月起在中國大陸發行,用意是以舊
有銀本位的銀圓取代價值已近廢紙的金圓券。銀圓券發行的同時,中國大陸正逐漸易手。
銀圓券隨著局勢,價值亦大幅貶值。最後在中國大陸被人民幣所取代。
1949年4、5月,南京、上海被解放軍攻佔。行政院於5月4日遷往廣州,開始商討發行銀圓
券。同月7日,廣州市政府宣佈暫改以銀圓徵稅。當時金圓券價值已接近廢紙,民間一般
交易多以銀圓或外幣進行,小額交易亦有以物易物。7月4日,行政院在廣州宣佈「銀圓及
銀圓兌換券發行辦法」,恢復使用銀本位的銀圓貨幣,政府交易以銀圓或新發行的銀圓券
進行。銀圓券1元兌銀圓1元(含純銀23.493448克),可無限兌換。而金圓券則以五億元摺
合為銀圓券一元,限於9月1日前收兌。初發行時,銀圓券面額分1、5、10、50、100元。7
月8日,重慶亦開始發行銀圓券。
由於有法幣、金圓券的前科,加上政局日下,雖然有無限兌換銀圓的保證,銀圓券仍難逃
貶值的命運。7月17日新華社發表聲明,解放西南後只會收兌銀圓而不接受銀圓券。銀圓
券即出現貶值,在廣州,兌港幣的價值立即下滑。廣州政府禁止外幣流通,但無實效。之
後多次出現以銀圓券搶兌銀圓。由於銀行的銀圓儲備不足,只好在8月起改為限額兌換,
市民對銀圓券信心崩潰,價值暴跌。之後隨著戰事日下,廣州及西南在1949年下半年相繼
由共產黨攻佔。銀圓券亦從此停止流通。
--
Dark side I sense in you.....
▁▁▁▁▁▁▁▁▁▁▁▁▁▁▁▁▁▁▁▁▁▁▁▁▁▁▁▁╴╴╴╴▃▃
▕████████████████████████████▅ o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7.176.73
※ 編輯: AnyTime 來自: 218.167.176.73 (06/06 23:38)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194.1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