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香港參與投資本地一段,造價如何呢?
【中國「陸上飛機」宏圖 正是拜登怕被搶去的午餐】https://bit.ly/2NU2VwR
【拜登也緊盯?中車時速600km磁浮樣辦車 未來感強烈】https://bit.ly/2PeEH1b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110的網紅SKYLIFECHANNE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Skylifechannel◥ My Travel – 中國CHINA //上海SHANGHAI // 我們來到GoPro辦公室 DAY1 這是我第二次來到中國大陸 (上一次是去桂林),特別觀察體驗一下上海的環境,也特別去一趟上海的GoPro辦公室朝聖一下!! 而上海充斥著西方臉孔,東方與西方文...
上海地鐵路線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FT中文網】新冠疫情致超大城市吸引力下降
凱文迪什:人口稠密的大都市成了新的瘟疫中心,當數字技術導致距離消失時,大都市生活的吸引力下降了。
現在都感覺有些離奇,但3月初的時候我還在曼哈頓參加一場派對。人們當時剛剛開始不再握手,但第六大道(Sixth Avenue)仍人潮湧動。我們喝著飲料,看著窗外一棟玻璃和鋼鐵結構的大廈發出的耀眼光線,一位20多歲、在華爾街辛勤工作也盡情享樂的年輕人走到我身旁。「我明天要去佛羅里達,在那裡待到這事過去,」他吐露道,「那裡感覺沒這麼擁擠。」
當時,我並未完全理解這番話的含義。但現在很清楚的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即2019冠狀病毒病)對一個重要的現代趨勢 — 超大城市 — 帶來了深刻挑戰。大城市中心成為新的瘟疫爆發地。紐約市是美國人口最稠密的大城市,根據研究人員約阿基姆•博克(Joakim Book)的統計,紐約市的新冠死亡病例約佔到全美新冠死亡人數的23%;倫敦佔英國死亡人數的比例也是23%;馬德里約為32%;斯德哥爾摩甚至更高。
在大多數瘟疫中,人口密度都是大敵。1854年,倫敦爆發的霍亂疫情導致數千人死亡,此後,倫敦修建了堤岸(Embankment)為這座城市提供現代化的下水道系統。約翰•斯諾(John Snow)醫生在蘇豪區(Soho)的一個水泵附近發現了大量病例,並認定疫情與受污染的水源有關。後來,埃比尼澤•霍華德(Ebenezer Howard)提出了「花園城市」的概念,在鐵路線的終點規劃衛生和綠化設施。
郊區將在這場疫情危機過後變得更具吸引力嗎?權衡利弊的標準已經發生變化。我們曾習慣於忍受蝸居,並視之為「城市景緻」的一部分。但是,如果保持社交距離破壞了這種景緻,如果辦公室變得空無一人,人們每周居家辦公四天,那就沒什麼理由還要忍受城市的污染、犯罪和辛苦。幾乎一夜之間,城市已從實現夢想和雄心之地變成了令人恐懼的死亡的象徵。富人已經撤至鄉村,就像他們在歐洲黑死病(Black Death)爆發期間所做的那樣。
直到現在,城市一直可以迅速恢復人氣。達成交易、運輸貨物以及交流思想的需求,不可阻擋地吸引來了人才和資金。工作崗位遷移到城市,人口也隨之而至。這場危機最具衝擊力的畫面之一是曼谷一個公共汽車站,8萬新近失業的務工者擠在車站,期待能夠返回家鄉。然而,這種情況可能即將改變。
在服務經濟中,企業搬至郊區小鎮營運可能成本更低。有了居家辦公的數位化能力,人們可能不再需要跟著工作的變動重新安家。他們或許會更喜歡大房子,而非蝸居,每周只需一兩天忍受較長時間的通勤。甚至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前,這種「消失的距離」就已經使生活在大都市變得不那麼重要了。在這場疫情爆發前,部分因為房租高得離譜,巴黎、紐約、北京和上海的人口都在減少。
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或許會影響家庭規模。繁華大都市的養娃成本極高。一些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新加坡、東京、香港、上海和北京——生育率也最低。如果情侶們可以搬離大城市,在不犧牲事業或讓自己破產的情況下買下一處庭院,他們或許更可能會考慮組建家庭。外遷到郊區或鄉村或許還可以開始彌合居住在農村的祖父母與子女之間在距離上的鴻溝,這種情況在亞洲尤其嚴重。正因為此次危機暴露了如此多獨居老人的絕望困境,它可能推動向更多世代更近地生活在一起逐漸回歸。
「死神」在城市中肆虐的一幕並非不可避免。通過2003年「非典」(SARS)爆發後建立的追蹤和監控系統,新加坡和香港已經成功遏制住了疫情。新加坡今年1月就開始禁止來自中國內地的旅客入境,而且有大量傳染病防控立法,允許當局對違反隔離令的人進行監禁。未來,最安全的城市可能是那些監控最嚴密的城市。然而,崇尚無拘無束的西方城市可能無法接受進行這樣的監控。Z世代的態度可能起決定性作用。
長期以來,希望保持相互陌生一直是大都市生活的特徵。人們搬到城市就是為了逃離人人都相互熟識的小城鎮。但這場疫情激發了人們對更多人際聯繫的渴望。支持弱勢群體的本地組織的擴大,讓之前從不往來的鄰居們走到了一起。那些為了逃避童年的狹隘眼界而搬到城市的人,如今正在瘋狂地構建我只能形容為鄉村的東西。這些趨勢肯定將持續下去,因為一旦你幫助了一個人,或者他們幫助了你,你就不能再「無視」他/她。
如果這場疫情對都市生活的價值提出質疑,那麼並非所有城市都會同等地實現繁榮。諮詢公司貝恩(Bain)在2016年一份有關「距離成本下降」的報告中預測,擁有綠色、適宜步行的中心的城市——紐約、巴黎、倫敦和舊金山——將保持對年輕人和富人的吸引力。報告還指出,中等收入家庭將搬離傳統郊區,來到所謂的「新鄉村」——距離市中心50多英里、擁有綠色植物和文化設施的低成本居住區。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突然感到一種強烈的渴望,想重新回到正常的工作生活。在Zoom視頻電話中,我開玩笑地提出要突然出現給每人送一杯脫脂拿鐵。所有這些都顯示出我對辦公室生活的渴望,對我來說,這種生活目前紮根於倫敦。但也可能是其他地方嗎?或許吧。我與搬到佛羅里達的那位先生的一個朋友取得了聯繫。「他們還待在那裡,」她說,「他們喜歡那裡。「超大城市的時代或許已經結束。
#社會 #經濟
上海地鐵路線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兩天中華商場因一部電視劇搭建了還原度極高的場景而成為網路談論的焦點,有一些沒經歷過中華商場歷史的朋友在問中華商場位於哪裡?裡面賣些什麼?為什麼會拆掉?所以我再次分享這部多年前製作的中華商場紀錄片,答案就在影片裡。
三年半前(2013年7月30日),我製作了這部名為「中華商場的興衰」的紀錄片,當時的聲音檔是取自網路上,音質不是很好,也唸錯了幾個字。後來,曾任中廣音樂網「音樂萬花筒」節目主持人的李蝶菲女士與我聯繫,表示願意幫我錄製這段影片的旁白,這真是個天大的好消息!
就在今天(2017年1月17日),我終於把這部嘔心瀝血的作品重新製作完畢,影片配上了李蝶菲女士的專業旁白,和一時之選的音樂(蕭邦的 Funeral March),以全新的風貌呈現給大家!
在此,我要特別感謝百忙中撥冗前往錄音室錄製旁白的李蝶菲女士,您的聲音令這部影片更加動人,非常謝謝您!真的很感動!
下面的文字,是我在2013年首次發表這部紀錄片時所寫的。
1961年4月落成、1992年10月拆除,僅擁有短短31年半歷史的中華商場,曾是台北市的著名地標,也是許多人的共同回憶。最近,我和大家一同回顧了不少中華商場的照片與歷史,在尋找資料的過程中,我發現了一篇由鄭懿瀛先生所撰寫的《中華商場的興衰》,為中華商場的崛起與毀滅,下了極佳的註腳;於是,我以這篇文字為主幹,輔以這陣子所分享的照片,每天騰出一些時間來進行製作,終於在今天完成了這部影片,獻給我所魂縈夢牽的中華商場。
YouTube 版本:https://youtu.be/PQORAXavsV0
中華商場的興衰
文/鄭懿瀛
一九六一年(民國五十年),沿著縱貫鐵路線,台北市中華路兩旁矗立起了八棟連棟的建築物,隨著許多店家的遷入,這裡成為繁華一時的中華商場,一千多家販賣各種滿足人類欲求的攤商店面,吸引了許許多多人來此流連而忘返,也留下了許多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的故事與回憶。
在那個因為戰爭而流離失所的年代,國民政府為了安置由中國大陸撤退來到台灣的各省流民,先是在西門町東邊的縱貫鐵路沿線,從小南門延伸到今日台北火車站前面百貨大樓一帶,搭建起一千六百多間簡陋的竹棚木屋,作為各路英雄好漢的暫時棲身之所。到了一九六一年,這些竹棚木屋被全數拆掉,蓋起當時台灣最大的百貨總匯商場,共有八大棟相連、三層樓高的中華商場從此成為台北市的新地標。
那時,中華商場的完工,使得西門町與城中區相連,帶動著西門町進入空前繁榮的時代,在那個時代,如果你想買台音響、隨身聽,或是各種電器用品,最先想到的就是位在台北西區的中華商場;如果你想要全家出門上館子,吃大江南北各省各地的佳餚,最先想到的也多半是中華商場;如果你要結婚了,到中華商場找上海師傅做一套剪裁合身的西裝準沒錯;如果你考上大學,中華商場是你挑選帥氣的大學服、新皮鞋、時髦皮帶等等行頭的好所在;要不然只是出來走走、看看,透個氣,或是想要見識見識繁華都市裡的人生百態,中華商場總是最優的選擇。
入夜之後的中華商場,更像是一座不夜城般照亮著台北的夜空、撫慰著台北人的寂寞,商場樓頂「國際牌」、「黑松汽水」的大型霓虹燈看板閃爍著誘人的浮華,幾十家唱片行放著醉人的曲調,大小南北口味的餐館中招呼著每個鄉愁的胃。
屏風表演班的創辦人李國修因為從小就是在中華商場長大的,因此更能體會中華商場的風華,在中華商場拆掉後很多年,在他推出的舞台劇「京戲啟示錄」中,仍然穿插著許多對於中華商場以及他父親的回憶。他回憶說,他父親是那時「台灣唯一製作純手工戲靴的藝師」,當中華商場在民國五十年興建完成的時候,他父親在那兒訂了一戶,因此當李國修五歲時,他們全家便搬進中華商場第八棟的二樓,就是在那兒展開了中華商場的生活,而他父親則是憑著手藝養活了一家七口,在中華商場和國劇界裡都小有名氣。
作家白先勇在他的《孽子》一書中,也記錄了一段在中華商場內上演的青春故事-\-\隱形之國的青春鳥,平日除了流連在新公園外,那個時代,買時髦玩意兒得到今日公司,扭開電視有群星會,吃浙江菜要到聚寶盆,中華商場還沒拆掉,青春鳥聚會都往二樓的「吳抄手」跑,西門町的「野人咖啡店」則是他們留字條聯絡行蹤之處。戀戀風塵的導演侯孝賢也追憶一段年輕的歲月說:「週末到中華商場買進口古典唱片,可說是高中記憶中最為難忘的美麗敘事。」
不過,生命的常態就是有興有衰,中華商場這個集體記憶在有了集體感情後,也同樣墮入了命定的韻律之中。有人思考說:「如果我們將一九六零年代定位為台灣戰後人文景觀的轉型期,那麼,八零年代應算是人文景觀的劇變期,尤其是都會區,尤其是台北都會區。八零年代之前,一般人不會去認真考慮台北中華商場該不該拆除,它理所當然的存在,幾乎任何人們想買的東西都可以在那裡買到,東區雖然發展甚猛,西門町的繁華依然未受威脅。」
而這種思考觸及了都市發展變遷的現實性與殘酷的本質,一個宣告中華商場繁華已逝的佈告說:「西門町終究必須面對強大的挑戰,中華商場頓時成了競跑時的包袱,在它旁邊的縱貫線鐵道則是絆腳繩,皆得去除。同時,拆與建的連環效應波動了整個都會區,中和、永和、三重、板橋、新莊、新店不停地拆與建,因為人口急遽增多,對大淡水河流域的承載能力而言是重大的挑戰。」
政治人物的說法就婉轉得多。前台北市長黃大洲說:「與台北人生活密切的中華商場,伴隨著經濟成長,三十多年的繁榮已一點一點地流逝,為因應都市發展的需要,拆除中華商場,重建中華路,讓香榭大道的願景,成為台北市邁入國際性都會的指標。」
黃大洲繼續為決定拆除中華商場的理由定調說:「在經歷三十多年的演變和都市發展的衝擊後,重新規劃、整建中華路,是勢在必行。為了使其重現生機,拆除中華商場成了不得不然的措施;因為它不僅可以紓解過於擁擠的交通景象,更可直接提供都市中心地區賞心悅目的綠化效果。而做這樣的決策不難,但落實執行政策則需要決心、愛心、耐心,和周延細膩的計劃,當然其間拆遷過程的艱辛、居民的抗爭,與政府的協調,則是在所難免的。」
黃大洲痛苦地宣告:「但是該做的還是要做,正當的堅持和貫徹執行,在更新的過程中,總會有苦痛、有風險,但強勢而篤定的作為,以堅毅的平常心,使公共政策得以貫徹執行,帶來豐碩的成果,今天不做,明天會更後悔,已為中華路的重建,贏得一片掌聲。」
終於,先是於一九八三年七月,為配合台北市區縱貫鐵路地下化工程,沿中華路這段的鐵路開始動工移入地下。而該工程於一九八九年九月完工後,又為減少捷運施工期間的交通衝擊,中華路原鐵道段於一九九零年十一月十八日佈設雙向公車專用道,這也是台北市第一條設置的公車專用道。
最後,民國五十年到七零年代的台北地標「中華商場」,在配合都市更新及因應捷運板南線施工的原因下,於一九九二年十月二十日正式拆遷、走入歷史,雖然台北市政府在二零零一年四月,以寬度七十至八十公尺的林蔭大道展現,並重塑全新風格的傢俱、景觀、人行道、腳踏車道及公車專用道等設施,再創西門地區活絡的生機,不過,已經逝去多年的中華商場仍是許多人心中難以取代的魂縈夢牽。
《中華商場簡史》
二戰結束後,台北市中華路鐵路沿線搭建起一整片違章棚屋,聚集了一千餘戶無處容身的難胞,蕪雜零亂、殘破不堪,成為1950年代台北市的獨特景觀。
1959年,蔣中正總統指示整頓重建。
1960年,台北市政府決議將中華路鐵路東側的市集聚落改建為新式商場,並於同年7月1日起開始進行違建的拆除與商場的興建工作。
當時迫於經費不足的限制,因此以居民一次負擔的方式籌措改建經費。負責規劃興建施工的是陸根記營造,工程進展相當快速。
經過八個多月的施工,1961年4月22日,單一建築體呈長條狀,以連棟方式形成一長串排列的八座三層樓水泥建築正式落成啟用,由當時的台灣省主席黃杰命名為「中華商場」並題字,中華商場以八德做為各棟之名,成為當時台北市的新地標。
中華商場坐落在台北市中華路一段中央,北起忠孝西路口,南至愛國西路口,由八座三層樓建築所組成,由北而南以「八德」為名分段,分別為忠段、孝段、仁段、愛段、信段、義段、和段、平段,總長1,171公尺,興建經費總計為新台幣47,335,845元。曾為大台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公有綜合商場,緊鄰西門町,興盛一時。
八大座商場共可容納1,644個租戶,平均每戶只分得約2坪大的空間。中華商場為獨立八棟三層連成一線之房舍;一樓為商店,二、三樓為住家(後來二樓也幾乎成了商店)。
以早期中華商場第一棟「新美達照相材料行」的地址「中華商場忠段下東五七號」為例,得以一窺當時中華商場店家地址的陳述方式:
1. 中華商場以段為單位,而非我們現在慣用的棟。1961年落成的中華商場共有八大棟,以八德命名,從北到南依序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而忠段指的是八棟中華商場之中,位處最北邊的第一棟。
2. 「下東」意指位於東側的下層(一樓)。中華商場一樓的東側與西側分別為不同的店面,西側臨鐵路,東側面對寬廣的中華路,是大家較常在老照片裡見到的中華商場正面。
3. 中華商場的東側是單號,西側是雙號。一樓有單號與雙號,二樓跟三樓則只有單號(因為西側沒店面)。
1964年,台灣松下電器在西門町的中華商場信棟南端樓頂,豎立了當時台灣最大的霓虹燈,閃爍的霓虹燈提供了城市繁華的意象,也在民眾心中留下鮮明的記憶。
經過多年發展後,八棟商場租戶所經營的行業各具特色:
販售家用電器、音響與電子零組件的商家多位於忠、孝兩棟,1980年代隨著個人電腦產業興起,販售相關軟體、硬體與週邊設備的商家也開始出現;
玉器、琺瑯及台灣民俗藝品曾經是1970年代台灣中南部及日本遊客採購的重點,此類商家與販售古董、古玩及字畫的商家皆分布在仁、愛兩棟,郵票、古幣蒐集與交換專門店及相命、堪輿舖子則零星穿插其間;
信、義、和三棟有許多中國各地的小吃,著名的有「徐州啥鍋」、「真北平飯館」、「點心世界」等;
成衣、制服、牛仔褲、軍用衣料、老人茶館、旗幟徽章等相關商家則分佈於和、平兩棟。
1981年5月,中華商場20年租約期滿。原本台北市政府計畫就此將中華商場收回拆除,但在租戶的要求下又續約4年。
1984年,中華商場產權被台北市政府登記名下。
1985年5月1日之後,商場樓頂的大型霓虹燈開始進行拆除。之後,中華商場樓頂的廣告物便被完全拆除,西門鬧區的夜景也因此失色不少。
1986年,台北市西區新計畫出爐,中華商場拆除之聲漸起。
1990年,中華商場東側開挖捷運工程,中華商場生意一落千丈。
之後,為了因應市區重新規劃與捷運施工等需求,台北市政府於1992年10月20日開始拆除中華商場,從北往南一棟一棟地拆,八棟建築終於在10月30日被全部夷為平地,原址則配合中華路改造計劃,成為林蔭大道的一部分。
上海地鐵路線 在 SKYLIFECHANNEL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Skylifechannel◥ My Travel – 中國CHINA //上海SHANGHAI // 我們來到GoPro辦公室 DAY1
這是我第二次來到中國大陸
(上一次是去桂林),特別觀察體驗一下上海的環境,也特別去一趟上海的GoPro辦公室朝聖一下!! 而上海充斥著西方臉孔,東方與西方文化的結合,我覺得正是上海的一種特色!!! 擁有壯麗的西方建築,古色古香的東方傳統房屋還有摩登的高樓大廈,不得不說上海是一個很奇妙的地方!!
➥Information(資訊)
‧KKday - 【中國上網免翻牆】中國/香港高速上網SIM卡( 限台灣寄送(屎蓋很誠實告訴大家,如果大家從下面的網址選購這個行程的話,我從中抽一點點唷,所以大家如果喜歡我的影片的話,也剛好有這個行程需求的話,可以透過這個網址購買支持我唷 ^^)
https://www.kkday.com/zh-tw/product/6409?cid=3391
‧Gopro
https://gopro.com/
‧上海航空
http://www.ceair.com/fm.html
‧上海徐匯瑞峰大酒店
https://rayfont-shanghai.hotel.com.tw/
我們從Agoda訂豪華雙人房,一晚約1500-1800台幣(無早餐)
‧小寧波海鮮館
黃浦區天津路365號
‧JZ CLUB
http://www.jzclub.cn/
➥Music(音樂):
‧Jazzy Sport - Beat Installments Vol.4 album teaser
‧Pabzzz - For you
‧Lemaitre-Cut To Black
‧紅節奏 -THE RED GROOVE PROJECT
➥如果喜歡我們的影片的話,下面的的連接結都可以追蹤我們喔!
▶ SKYLIFECHANNEL :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skylifechannel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skylifechan...
Youtube: https://goo.gl/oqlm89
▶ JF channels :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officialJF
Youtube: https://goo.gl/2EiDyl
Instagram: http://instagram.com/fj1126/
▶ FH channels: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fuhkedup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fuhkteam
Instagram: http://instagram.com/fuhkteam/
如果有任何問題或合作也可以透過email聯絡我們:
Skylifechannel@g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