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正啟示:香港與索羅斯》
昨天的索羅斯影片,我們團隊犯了一個查證不周的錯誤,在這裡跟大家致歉。
出問題的描述是「一怒之下找富爸爸中國撐腰」,這句話的問題在於,1998年港幣被索羅斯和國際熱錢狙擊的時候,港府有沒有尋求中國政府的協助?而北京有沒有出手協助港府?
根據我們編輯團隊在撰稿時的查詢,中文資料幾乎都是「中國政府對香港政府提供了支持」,包含時任特首的董建華、現任特首林鄭月娥等人在金融危機20週年時的說法,都傾向北京有介入協助。加上我們認為中國對香港的控制力應該不低,不至於「98年香港打仗,中國只在旁邊喊加油」,在審稿時就採用了富爸爸這一句。
但在各位讀者指正之後,今天上午我們做了更進一步的調查,發現事情似乎不是網路上的百科全書網站、中文報導所說的這樣。
更新資料的主要依據,是任志剛在1998年危機之後,1998年11月23日在雪梨進行公開演講時的說法。
任志剛在1993年到2009年之間擔任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香港媒體暱稱為「任總」,這個職務相當於香港的央行行長。這份公開講話在當時、以及之後十多年,並未受到國際媒體或學界的挑戰,應該比較貼近現實情況,我們也將港府網站上公開的演講稿全文截圖附在後面。
依照任志剛的說法,香港能擊退索羅斯為首的國際熱錢,還是靠香港自己。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幾項:
1.香港金融政策得宜,產業健全欣欣向榮,長期奉行自由市場政策,使得市場對香港的信心持續穩定。
2.英國管治時期財政穩定,港府長年有財政盈餘,讓香港金融管理局手上外匯充足,港幣的外匯儲備比流通量大七倍。
3.在索羅斯帶領的空方動手時,不計代價地運用外匯維持聯繫匯率,保持市場對港幣的信心。
4.不懼高利率對股市的衝擊,金融管理局拉高隔夜拆借利率到300點,極高的利率讓炒家借錢開槓桿的成本大幅提升。同時金融管理局大舉買進股票穩住港股價位,讓炒家既不能透過外匯賺錢,也無法從「拉高利率導致股票大跌」的劇本中靠放空股票獲利。
任志剛並沒有提到中國當時對港府有提供何種具體協助。他這說法之所以未受質疑,主要是當時港府能動用的資金豐沛,光是金融管理局自己手上的儲備就非常可觀,因此港府並無必要、也未曾公開向北京求助。任志剛甚至在演說中提及香港(當時)的貨幣政策不需請示北京,與港英時期尚須知會倫敦相比,更加自由。
換言之,香港打贏這場仗的原因之一,恰恰好就是北京不插手港幣的匯率運作和香港的金融市場。
但所謂「香港靠北京才打贏索羅斯」的說法,在這幾年越來越多,除了《百度百科》等網站,和許多中文報刊的報導,在2018年香港金融危機20週年時表示北京有介入協助之外,也有中文的研究機構報告特別提及這一點。
在「北京有介入幫忙」這一派說法中,「中國有出動人行手上的外匯資助香港」這個論述很難加以驗證。中國人行並未公布1998年有無在市場上買進港幣,而我們也不知道國際炒家放空的總量是多少,目前唯一有公開資訊的,只有香港金融管理局的公開操作數字,和港幣的匯率資訊。只有香港一方的資料,無法證實北京有沒有買進港幣協助穩定匯率。
此外。除了「北京出動外匯買進港幣」這個無法驗證的說法外,還有「駐港辦公室協調中資跟進港府政策,不要跟著放空」,以及「北京方面做出政策宣示嚇跑國際炒家」等兩個論述。
「北京駐港辦公室協調中資幫忙不放空」這件事,根據1998年前後的報導,應該屬實,但很難說中資到底幫了多少的忙。畢竟以當時港股被炒家放空的規模,能守下來,每一分錢都很重要,但又不可能驗證「中國資金就是壓垮炒家的最後一根稻草」。
從港股當時波動的市值來看,救市主力的確是金融管理局的資金,中資跟進到底是「打敗炒家的最後一根稻草」還是「單純進來看熱鬧」,是無從驗證的事。
至於「北京的政策宣示嚇跑炒家」就更虛無縹緲了,當時的北京人行雖然手上有不少外匯,但不太可能真的嚇得住索羅斯和其他炒家,而且你一樣無從驗證到底有多少人被北京的宣示嚇跑。
綜合以上的說法,我們認為香港政府當年能擊敗索羅斯,應該是香港自己獨立解決的成份較大。在這裡也要感謝各位讀者的指正,稍晚我們會與後製方面協調,請他們把那一段內容修正後重新上傳影片。
同時,這次錯誤也是在提醒我們,網路時代的資訊有多容易被混淆。編輯團隊在撰稿的時候,主要是將各方的資訊彙整,整理過後與大家分享,在整理資料的時候偶爾會出現錯誤,但絕對沒有惡意扭曲資訊。
也因為資訊氾濫,各種說法都必須經過驗證,甚至需要二重、三重的檢查,但我們仍不能保證錯誤百分之百絕不會發生,但我們能保證有錯就改。
我認為這是在社群媒體上做新聞與傳統媒體很不同的地方,就是資訊出來接受大家公評,之後再做一輪二輪的討論。透過討論的過程,我自己與團隊也都學到更多,真心謝謝大家熱心的提醒及討論。
七言絕句查詢 在 永豐銀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活動已結束,謝謝參與【抽獎-愛要勇敢說出來】
有沒有暗戀許久的人呢❓
或想對另一伴說句心裡話❗
不管是想脫單的你🙋♂️…或是已有對象的你👩❤️👨
絕不錯過…
快tag你想告白的對象❤️
明示暗示通通來👋
勇敢大聲說出愛💬
就有機會獲200元7-11禮券
活動時間:2021/8/12(四)~2021/8/15(日)
活動方式:
1.在本篇貼文留言寫下你想在七夕告白的話並tag一位好友,並按此篇貼文讚。
2.留言範例「@甜蜜蜜,你送我一束花,我給你全世界。」
活動好禮:200元7-11禮券,共抽5名。
得獎公告:2021/8/20(五)前公告於永豐銀行粉絲專頁
注意事項:https://mma.tw/notices
永豐『幣倍卡』
➡9/30前首辦指定刷送200元購物金(限量)
➡行動支付最高6%回饋
➡國外消費(含網購)最高7%回饋
速辦即享200元購物金:mma.tw/O01DN
幣倍詳情:mma.tw/O01DP
#永豐銀行 #幣倍卡 #永豐幣倍卡 #鈔匯省 #一匯就回饋 #行動支付6趴 #國外消費7趴 #必備卡 #永豐控 #情人節快樂
謹慎理財 信用至上
服務專線:(02)2528-7776/0800-058-888 (限市話)循環信用利率年息2.74%~15% (基準日2015/8/3),預借現金手續費:預借現金金額X3.5%+指定金額(100元新台幣/3.5美元/350日圓/3歐元)其他費用請上永豐銀行網站查詢
七言絕句查詢 在 玩遊戲不難,做營運好難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職場碎碎念】關於飛鳥文章「遊戲業究竟在小公司還是大公司比較好?」心得
.
昨天看到飛鳥大的文章「遊戲業究竟在小公司還是大公司比較好?」,優缺點我覺得文章和留言都很清楚,這邊主要想加入自己的工作經驗與心得,分享給各位。
.
🔎原文連結:https://bit.ly/3ATTCRK
.
✅我剛退伍後是先在小公司上班,最大優點是:直接上戰場,越級打怪
.
那時候一個人最多的時候負責4-5款端遊產品,寫巴哈新聞稿、寫roadmap跟原廠提案、規劃1-3個月活動企劃、寫設計工單、寫技術工單等,基本上能包的幾乎全包,而且剛退伍根本沒任何經驗下,很多東西是從零開始。
.
那時候印象很深刻,進去不到一個禮拜就被要求操作一個營運活動後台,我連「測試機」、「正式機」是什麼東西都還沒搞懂就被要求全權負責下,那次的活動後台算是被我搞得七零八落,有驚無險地撐過。
.
因為這樣的經歷,也讓我對遊戲營運建構起較為全面的概念。
.
我認為在小公司最大缺點有兩點:
.
❌第一、接觸廣但不深:由於自己一個人要負責那麼多工作,基本上拿到東西就是先做完就丟出去執行,經理也不會盯太細,看起來該有都有就給過了。加上每個企劃身上都背那麼多遊戲,公司沒有甚麼教育訓練,因此大家也不會特別交流工作上的事情,就是悶著頭各做各的,所以基本功不夠扎實,很多東西似懂非懂,也不曉得怎樣會更好。
.
印象最深刻是副總某天衝進來辦公室要求每個產品都要算出「ARPU」,那時候我們還在跟經理討論什麼是ARPU、然後該怎麼算,最後算法其實是算出「ARPPU」,但因為沒人知道這英文背後的涵義是甚麼,最後也不曉得這數字能拿來做甚麼,真得非常菜。
.
❌第二、小公司沒資源、操作沒底線:那時候負責的產品都沒有行銷預算,因此活動上要花錢的事一律不用想,滿腦子只是想方設法從既有玩家身上榨錢,滿額贈、加價購、各式禮包只是基本操作,最後遊戲末期時,一個月內開6-8個副本、虛寶武器直接拿出來賣或抽都有,根本沒在管平衡。
.
因為沒預算的關係,因此對於「在沒有資源底下還要達成營收目標」這件事情上,的確是能被逼出一些潛能,例如硬搞一個伺服器把所有人丟進去弄個天下第一武鬥大會,然後搭配禮包販售等。總之想辦法用各種方式讓玩家花錢,但因為沒資源的關係,坦白說就是花90%的心力去創造可能1%不到的成效,投報率非常差。
.
✅後來進了大公司,我認為最大的優點是:工作分配專業化
.
如果進去做版本控管,那就是專心做好版控的所有事項;做遊戲企劃那就是專心針對遊戲改版做活動規劃;做產品企劃,那就是專心把預估抓準、營收搞好,確保這個月能達標甚至超標。
.
再者一個產品基本上就是一個團隊負責(視營收規模而定),各產品的相同職位會互相討教學習,甚至交接手冊都做的蠻詳細,且大公司比較會有一套營運方法論與產品管理方式,因此專業能力能再被進一步挖深。
.
✅另一個優點就是:擁有更多的資源
.
在小公司時,雖然負責4-5款產品,但絕大多數產品是完全沒有後續開發內容,根本不會有改版,僅依賴遊戲現存的內容想辦法變現。而大公司內的產品不管是改版或是行銷預算上都有一定的資源,因此在企劃上會有更多發展空間,例如:如果你知道下個月有新改版,強度也夠的話,至少在活動提案上可以有更多操作,行銷預算也比較有機會爭取多些。
.
產品本身有完整的tool可以操作,數據分析上資源更充沛,每款遊戲都有相對完整的後台可以查詢,公司內部也有專屬的技術人員可以協助撈取會員資料進行比對,甚至公司教育訓練也更充足,除了部門內有分享會幫助各產品互相了解做了什麼好的營運操作外,人資不時會請公司經理級以上主管或是外部講師進行教育訓練,這些可能都是小公司無法獲得的寶貴資源。
.
❌缺點就是組織架構層層分明,有時候臨時要舉辦一個活動,可能光提案、追加預算、產序號等等,時間就搓掉一個禮拜以上,對每天都在跟錢賽跑的營運單位來講,有時候會感到無奈。其他還有KPI和績效考核,但這塊就不多說了,再說都是淚。
.
最後,由於我很少換工作,過去比較荒謬的工作狀況我相信在現在市場已經成熟下,肯定已經提升非常多,因此不管是在大公司還是小公司,我認為自己保持著「開放學習的心態」以及「時時自省」最重要。
.
要知道這間公司到底待不待得下去,我認為從以下兩點去檢視大概就能掌握70%以上了,分別是👉「數據分析」與「營運規劃」。
.
✅「數據分析」:如果所在的公司只有基本的遊戲營運後台,只能看到DAU、ARPU、營收這種最表面的東西,然後想要提出一些深入分析的需求,例如拉出當月所有玩家的消費金額、登入日期、遊戲歷程等資料進一步分析時,公司或原廠跟你說這要一個禮拜後甚至更久才能拿到數據,那基本上可以考慮換間公司了。
.
✅「營運規劃」;如果提出的營運規劃、遊戲校調建議或是人數、營收活動等,提出去後就跟打了水漂一樣沒下落,也沒收到任何同意或不同意的反饋,甚至做不做這件事情都沒人在乎的話,那也要好好思考是不是要繼續待在這間公司。
.
上面就像營運的兩條腿,一但都被打斷了,那可能營運在這間公司內就是個可有可無的存在(請看延伸閱讀),一方面在這職務上會變得非常沒成就感,另一方面主管只會鑽牛角尖在「獎不完、領到手軟」這樣的文案很老套,以及「這張宣傳圖素的背景是要亮一些還是暗一些」,這樣的內耗只會讓人每天很累,但卻不知道學到了什麼。
.
最後一句話總結👉「不要讓自己在一個連犯錯機會都沒有的工作環境內上班」,一但發現「表現很好」的背後只是因為「毫無表現」時,請就好好思考自己到底為什麼還要待在這間公司了。
.
🔎延伸閱讀:營運的現況與挑戰
https://bit.ly/2UKQaIA
.
🔎文章同步部落格:https://bit.ly/3wxCq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