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身訓練
對跳躍力有幫助嗎?
這邊懶人包直接先公佈答案
答案是 沒有直接的幫助!!
你胸肌練的再大塊,手臂練的再強壯,不管是從動作解析,解剖學上來看都是一點直接的幫助都沒有!
面對現實吧
你不是用胸肌在做跳躍的
你也不是用背肌在做起跳
胸肌練太多沒做放鬆,可能還會限制到你的擺臂動作(影響活動度)
背肌練太多沒放鬆,可能會限制你手向上延伸摸高的活動度
你看到的又壯又跳的高的,幾乎都是籃球或美式足球選手,因為他們需要身體對抗,所以上半身的強度是一定要有
但是太多的上半身肌肉,就跟太多的脂肪一樣,都會是一個負擔,因為跳躍本身就是一個跟地心引力對抗的事情
你如果去看籃球最頂尖的
Pro dunker
或者是最會跳的排球攻擊選手
幾乎都是屬於精壯型的身材
甚至是瘦瘦的
我再舉一個例子,目前亞洲跳高紀錄保持人(成績243公分),卡達的Mutaz Essa Barshim,擁有192公分的身高,體重卻只有70公斤,換算下來BMI 只有18
等於一個175公分的人體重只有56-57公斤左右
如果你再去查奧運田徑跳高前幾名的選手,BMI 值大約都落在18-20左右,每個都是“難民身材”
因為跳高是一個不需要身體碰撞的個人運動,所以對於跳高選手來說,上半身多餘的體重與肌肉可能就會是額外的負擔,而且他們最主要的目標就是“跳高”,甚至有些選手會刻意減重來提升比賽成績
那麼我們完全不需要練上半身嗎?其實不然
籃球(身體碰撞、卡位)或者排球(攻擊,旋轉)就會需要一些上半身肌肉的幫忙
再來就是背肌與肩胛骨穩定的強化,可以幫助我們肩關節的穩定之外,在深蹲以及硬舉(特別是硬舉)的肌力訓練上扮演很大的輔助腳色
強大的背肌可以避免你硬舉時下半身有力卻因為上半身稱不住導致訓練重量無法提升的窘境
在舉重爆發訓練裡面,背肌也同樣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腳色
再來
更多的肌肉,對於你的減脂計畫也會有更多幫助
(不管是提升基礎代謝率,還是幫助儲存肝醣,或者是單純提高熱量赤字)
比起過多的上半身肌肉,其實多數人都是過多的身體脂肪造成起跳的負擔
而且,你要練到上半身太壯,壯到影響跳躍,其實沒那麼簡單,因為肌肉真的沒這麼好長
重點是要多放鬆伸展,避免肩關節因為緊繃的肌肉導致活動度受影響
所以,適當的上半身訓練是可行的
只是要知道,上半身訓練是不會直接幫助你跳更高的!
#胸肌不會跳躍 #二頭肌也不會 #越瘦跳越高 #碰撞能力二選一 #跳躍力訓練 #上半身與跳躍力的關係
@gymefitninja
@core_space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週漏網東西軍角逐的選項是:「抖音涉國安」vs.「疫苗用鱟血」。經過24小時的刺激票選之後呢,「疫苗用鱟血」獲得50.2%的票數,險勝0.4個百分點;這刷新了上次的紀錄,成為我們節目開播以來比數最接近的一次! 「鱟」這個字念ㄏㄡˋ,不是鱉喔!大家可能覺得鱟這種「活化石」,看起來跟「王蟲」長得差不多...
一 斤 等於 幾 公斤換算 在 米國郎愛台灣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文化差異
這次回台灣朋友們都會問在美國生活還習慣嗎?說真的,之前去美國好多次都是去旅遊+探訪哥的家人,早就習慣了美式文化,但這次去待了比較久,發生了一些有趣的事,來跟大家分享在美國發生文化差異的故事~😆
結婚第一年的聖誕節前夕,因為懷孕初期身體很不舒服就沒有回去美國跟阿布哥的家人一起過聖誕節,婆婆很關心我的身體,問我台灣的天氣如何,我說冬天差不多是10-15度,婆婆嚇到了問我有沒有禦寒衣物,我說當然有啊我不怕冷,但婆婆覺得10度的氣溫怕孕婦會冷到,就買了一件我的雪衣和一件嬰兒的雪衣(給未來小阿布穿的)寄來給我,婆婆信上特別寫:「台灣一定常常下雪,妳要記得穿暖一點,等小阿布出生了冬天也給他穿!」,我才赫然發現原來婆婆誤會我了,台灣除了高山上會下雪外我還真的沒看過哪時候在下雪了,婆婆以為我說的是華式10度(等於攝氏零下12度),那才真的冷到會下雪,我趕緊傳訊息跟婆婆謝謝也和她澄清,她知道後大笑,但華盛頓州的冬天也常常是華式10度,所以雪衣只好留到去美國再穿。
小阿布出生後五個月剛好遇到聖誕節,第一次帶小阿布回美國見哥的家人,婆婆很興奮得買了好多嬰兒用品準備送給孫子,買嬰兒衣服時婆婆問我小阿布的體重,我告訴她大概9公斤,她特地去Carter’s 買了好多北鼻的衣服,她告訴店員說要買9公斤的五個月大北鼻穿的衣服,但美國習慣用的體重單位是磅,店員數學不好以為9公斤差不多是10磅左右(大概4.5公斤),店員很驚訝的說小朋友五個月才4.5公斤,懷疑我們是不是虐待小孩沒有餵小孩吃東西,還很生氣的批評我們怎麼這樣當父母之類的,婆婆覺得店員越罵越誇張也很生氣,後來兩人在店裡用手機查了9公斤換算成磅,店員才發現她誤會了,9公斤等於20磅左右,給她誤會一下又好氣又好笑,店員自己無地自容滿心愧疚,最後給婆婆買的嬰兒衣物全部打半價,婆婆後來跟我說這個故事我們也笑了好久,婆婆還笑說大部分國家都用公斤但美國還是很old-school 還在用英制單位的磅,她也覺得公斤有用多了,美國應該要開始改用公斤。
這次回去美國剛好遇到小阿布滿週歲,就帶他去做例行性的健康檢查,因為小阿布不是在美國出生的在美國也沒有病歷,一開始護士開始問小阿布的基本資料後,量了小阿布的身高體重,之後又問了小阿布目前喝奶量大概多少,我說大概250cc,護士停頓了很久,問我250cc是多少盎司,我也不知道是多少盎司,護士就叫我等一下她去問其他的護士,結果問了整層樓的護士沒有人知道250cc是幾盎司,後來還是查電腦,但為了這個問題我們浪費了快半小時,我也覺得美國護士怎麼這麼不會變通,這種問題不是查電腦比較快嗎,為何要問來問去浪費時間,後來婆婆說他們護士是有專業性的,如果第一時間就說她不知道直接查電腦會有失護士形象,護士還很義正嚴辭得說:「第一次遇到有人跟他說cc,怎麼會有人不用盎司?」,我也好無奈,我在台灣只有吃牛排時才用盎司啊!最後護士告訴我一些小孩的飲食建議,還花了20分鐘在把所有的盎司換算成cc,把各個營養素的量用cc記錄下來給我帶回家,護士笑說多虧我讓她數學又更好了。
文化差異在生活上真的多到講不完,要當外國媳婦真的很不容易,除了要有一顆強大又有包容心的心臟外,還要有顆靈活的頭腦和厲害的數學能力,不然到了美國一堆和台灣用不同的單位,一不小心就會鬧出笑話,尤其是剛開始買東西時對美金很無感,一下子百元鈔花了好幾張也不痛不癢,之後被阿布哥發現又被小小碎念一下,但現在已經進化了數學變得很好,我還在朝向成為台灣好媳婦的方向邁進!
#美國華式台灣攝氏
#台灣公斤美國磅
#美國盎司台灣cc
#還有身高單位也不一樣
#當外籍新娘數學都會變好
#身為外籍配偶的我們一起加油
一 斤 等於 幾 公斤換算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週漏網東西軍角逐的選項是:「抖音涉國安」vs.「疫苗用鱟血」。經過24小時的刺激票選之後呢,「疫苗用鱟血」獲得50.2%的票數,險勝0.4個百分點;這刷新了上次的紀錄,成為我們節目開播以來比數最接近的一次!
「鱟」這個字念ㄏㄡˋ,不是鱉喔!大家可能覺得鱟這種「活化石」,看起來跟「王蟲」長得差不多,但對牠實際上能做什麼相當陌生。我們每個人應該或多或少都有打針或接種疫苗的經驗吧?要確認這些醫藥用品安全無虞,其實都要靠鱟血的幫忙。
鱟流出來藍色的液體就是牠們的血液,因為裡面有銅離子所以呈現藍色,但鱟血的神奇之處並不在於顏色,而是牠們的血液裡有特殊的凝血劑,可以拿來揪出細菌,是目前地球上唯一具有這種功效的生物,牠們的血液就被科學家拿來製作成「鱟試劑」(LAL),現在醫藥界正在努力研發Covid-19疫苗,也是要靠鱟血從旁協助。
在鱟試劑發明前,科學家不知道該怎麼確定,新疫苗或藥物是否安全無菌,為了確定新產品沒有被大腸桿菌或沙門氏菌之類的汙染,過去科學家必須抓來一大堆兔子,把疫苗注射進牠們體內,看看兔子有沒有出現症狀,但自從鱟試劑1970年代誕生之後,完全改寫了製藥界歷史!檢測的時候,只要拿一點鱟試劑滴到疫苗或藥物上,如果疫苗裡有細菌,鱟試劑就會把細菌包起來,變成像果凍囊狀的樣子,鱟試劑雖然不能殺死細菌,但等於是一種「警報器」,挽救無數人和兔子的性命,所以鱟血也堪稱是世界上最珍貴的液體之一,甚至被稱作「藍金」。
其實鱟試劑的製作真的不容易,捕撈外加放血作業,相當費時又燒錢,想做出1加侖(3.8公升)的鱟試劑,平均要耗費6萬美元,相當180萬台幣!業者每年都會捕撈50萬隻鱟,而每一隻鱟都會被抽出大約30%的血液,大家可能很難想像30%有多少,拿我們人類來舉例好了,體重60公斤的人,全身血量大概會有4000ml,如果你跑去捐血,規定是最多一次捐500ml,換算下來也不過12.5%,結果你把人家放血30%,不出鱟命才怪!所以放血的過程中,大約會有30%的鱟撐不過去,要7天後才能回家,而撐過去的倖存鱟就會被放回海中,但其實沒有人知道牠們能不能恢復健康,好好活下去。
而製藥業者當然堅稱這些鱟都會順利恢復原先的生活,但動物學家追蹤鱟的餘生後發現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有大約10%-25%的鱟在回家幾天後就會死亡。而且研究證明被放過血的鱟會身體虛弱、喪失方向感一段時間,母鱟可能還會有「不孕症」,出現產卵困難的現象,所以動物學家呼籲製藥業對牠們溫柔一點,好增加牠們的存活率,不然總有一天人類會無鱟可用。
拿美國來說,正常每年春天滿月的時候,會有成千上萬的鱟,爬上美國大西洋沿岸產卵,但是由於棲息地流失,再加上人類過度捕撈,導致過去幾十年來鱟的數量急遽下滑。1990年生物學家原本預估,在美國「德拉瓦灣」的產卵點,有至少124萬隻鱟,但這個數據到2002年也就是短短12年後,暴跌到33萬多隻,等於只剩下原本的四分之一不到。2016年的時候,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就把美國鱟列為「易危」(Vulnerable),專家也預估,美國「鱟口」恐怕持續減少,預估未來40年內數量將暴跌30%。
而台灣的話,從前台灣西部的沙灘有許多鱟,但現在已經看不到了,如今只有在金門可以找得到鱟的蹤跡,大概20年前,金門古寧頭西北海域的潮間帶,就已經被劃為鱟保育區,明令禁止抓鱟,用漁具或徒手都不行,當地也有取締小組不定期巡邏,同時會進行各項宣導教育、野放鱟寶寶等保育行動。總之鱟的數量真的岌岌可危,牠們明明就是存活了4億多年的活化石,比恐龍還要古老,結果遇上人類就GG了。
鱟血的使用,在這次肺炎疫情中再度成為焦點,但卻引發動保人士的抨擊。其實近年專家已經研發出一種,與鱟血原理相近的合成替代品(rFC),目前被歐美一些公司所採用,但是今年6月,負責美國製藥安全標準的公司又出來說,他們無法證明這種替代品的效果良好,因此需要繼續使用鱟血這種傳統的檢測,看來短期內,鱟被插吸管放血的畫面還會繼續上演。你們覺得為了救人類,讓動物賠上性命,這樣是合理的嗎?歡迎留言和我們討論。
如果喜歡我們的節目,記得幫我們在臉書按讚跟分享出去,或是在YouTube訂閱我們的頻道,如果想看更多的國內外新聞的話,也請您上YouTube搜尋寰宇新聞,我們下週見!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