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蒂蒂復健一日──給罹患失語症的姊姊 ◎曹馭博
復健室的人問我,是妳的誰?
我是蒂蒂的弟弟
什麼都沒關係了,什麼都霉──
我只能以最少的利器保護蒂蒂
(我努力把妳的話從唇齒削下)
醫生說,得用腹部嘻嘻
吐一口氣。會不會痛?
──人都走了,等候我簡短的說
假如妳顛四倒三過目忘忘
記得用最少的語言重新
構築妳的居所
藥是沒用,陪伴一定是藥
(妳把想說的話語藏進喉嚨)
「嘗嗎?」我拒絕藥水
拒絕半流質的食物。施予每個人都會
醫生會,媽媽會,寫詩的人也會
「我正嗎?」
我說,施予者不屬於時間
「正常嗎?」
失語者的眼睛是雪
是第一人稱的雪
「我正常嗎?」
人生正長,失語正常
我還在躲藏,並天天構思
該如何找到一個詞做為妳篇章的開頭
(妳把世界的錯亂抖出舌頭)
醫院總有屬不輕的死亡
反正我們是地球上唯一能苟同的姊弟
記得小時候騎腳踏車
跑進無輪的田裡。稻子來不及收割,爸媽向農夫對不起
妳擋在我面前,說一切都是姊姊的錯
姊姊得錯,得錯……
「──是失語症的錯」
從來就不是蒂蒂的錯。
那晚,妳在房間角落堆起睡意又兀自打散
上帝輕摳妳的後腦勺,失序的紅血球打翻了妳的刷版
鉛字是紅,人生是紅
妳再也無法成篇
(我將妳的話拼貼成形)
復健室的燈就要襲蔑了
明天,我還會再來
「你還會載來明天?」
當太陽升起時,我會載來
明天,我會再來。
要記得醫生說的,嘻嘻,吐一口氣
記得妳,記得我,記得媽媽爸爸
記得我是蒂蒂的弟弟
記得用最少的語言重新
構築妳的居所
鎖上病房的門時,我依稀聽見:「我是弟弟的蒂蒂……」
-
◎作者簡介
曹馭博(1994年-),淡江大學中文系、東華大學華文文學所創作組畢業。詩集《我害怕屋瓦》入圍2018 Openbook好書獎「年度好書文學類」,入圍2018 誠品閱讀大賞「書店職人最想買」,入圍2018 誠品閱讀大賞「年度最期待作家」,文化部「第41次中小學生讀物選介」,獲得2019年「台灣文學金典獎」蓓蕾獎。
-
◎小編宇路賞析
本詩獲得2017年林榮三文學獎新詩首獎,作者曹馭博成為該獎開設以來最年輕首獎得主。獎項公布後,這首詩引起過一些討論,本站也做過一次賞析(參見註一)。
從寫作技巧上來說,使用同音(諧音)異義造成詩的歧義性,馭博並不是第一人,經典的作品例如陳黎的〈一首因愛睏在輸入時按錯鍵的情詩〉(可參見註二)。陳黎所使用的是進入科技時代才有「中文打字輸入」的打錯字現象,因此別具現代意義,曹馭博則是利用「失語症」的病徵,像是句子不完整、文法錯置、語言理解障礙等,運用在詩作當中。關於本詩所使用的技巧,網路上多有文章討論,本篇將不多加贅述,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搜尋閱讀。
在「疾病/探病」這個主題下,我想更關注的是詩中的人物、社會關係以及情感如何呈現。以下可以分成幾組關鍵字,便於讀者們去分析思考:
(一) 復健/正常
詩題中使用了「復健」一詞,在醫學上並不只限於一般身體上的病痛、失能狀態,也包括了職能治療、語言治療、心理復健等等,更廣義也包含社會工作者協助個案回復社會功能。所謂的「健康」或「正常」,其實也不過是「不偏離平均或標準太多」的一種狀態。相信有許多人在生活中遭遇阻礙時,都曾經想過一個問題:「我這樣是正常的嗎?」而作者對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解答:「人生正長,失語正常」在數十年的人生歲月中,失語不過是種種阻礙當中的一個,不應將它當作是一種「不正常」並以負面的眼光看待。
(二) 施予
從社會角色來看,一般會認為病患及失能者是弱勢,是需要給予幫助、關懷,接受保護的群體。詩句「我只能以最少的利器保護蒂蒂」,詩中現在的「我」是一個保護者的角色,然而卻使他想起了過去,姊姊也曾是保護他的那個人,將過錯的矛頭指向自己(蒂蒂),現在他應該挺身保護蒂蒂,將這利器指向:「──是失語症的錯」,焦點從「弟弟」轉向「蒂蒂」,再轉向「失語症」,我認為是滿高明的手法。
傳統社會認為患病者具有道德缺陷,是犯了某些錯所得到的「報應」,即使在現代仍殘存這樣的觀念。但病痛不是誰的錯,對於病患及家屬應更具同理心看待。
(三) 蒂蒂/弟弟
作者賦予詩中姊姊一個與「弟弟」同音的名字「蒂蒂」,以「蒂蒂的弟弟」、「弟弟的蒂蒂」主詞(所有格)交換的方式出現在詩中,顯示他們的互動並非單向,而是互為主體的,展現姊弟一心同體的深刻感情,雖刻意而不濫情。由於失語症,「弟弟」必須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蒂蒂」的話語,「重新/構築妳的居所」,創造屬於兩人新的互動關係。與其他同主題的作品不同的是,「探病」往往過於強調失去的傷感,而本詩卻關注「擁有」與「創造」,我認為作者為「探病」的題材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以上提供我的觀點,供各位讀者參考。
※註一:利文祺賞析,文章網址:http://cendalirit.blogspot.com/2017/11/21071119.html
※註二:陳黎,〈一首因愛睏在輸入時按錯鍵的情詩〉,可參考文章:http://cendalirit.blogspot.com/2016/07/20160729.html
--
美術設計:驀地
圖片來源:unsplash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疾病 #曹馭博 #林榮三 #失語症 #探病 #復健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5/19942018-openbook2018-2018-412019-2017.html
一首因愛睏在輸入時按錯鍵的情詩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文學騎士:陳黎】
大家好,三週的休假後,文學騎士又回來了。
這週我們要要先談國文課綱的爭議,我提出的問題是當代文真的簡單又好讀,學校可以花一節課就教完嗎?當代文如此不重要嗎?然後我們要讀陳黎的作品:〈澄波〉、〈花蓮〉、〈蝴蝶風〉、〈一首因愛睏在輸入時按錯鍵的情詩〉、〈三首尋找作家/演唱家的詩〉、〈戰爭交響曲〉。
一首因愛睏在輸入時按錯鍵的情詩 在 林良爺爺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林瑋、陳黎與青少年讀者下午茶 陪伴青少年度過溫馨的週末
花蓮縣文化局圖書館「越讀者聯盟」-青少年讀書會,配合臺灣閱讀節和「青春年少時」書展票選作家/名人活動,經票選結果,作家林良與陳黎,都榮獲小讀者們的喜愛,因此於105年12月3日(週六)下午14:00-16:40在文化局圖書館文化電影院,辦理「名人下午茶」,邀請作家林瑋(林良女兒/國語日報主編)和陳黎(作家/詩人)老師,與青少年讀者見面,講題分別為「永遠的小太陽林良~生活與工作 處處是文學~」、「文學與音樂的邀遊」。
文化局長陳淑美表示,此次票選青少年喜愛的作家林良老師、陳黎老師,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知名作家,創作出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如《小太陽》、《島嶼邊緣》,亦收錄於國、高中教科書內,陪伴每個世代走過青春歲月,透過「名人下午茶」邀請林瑋、陳黎老師親臨演講,希望讓花蓮的青少年們親炙名家風采,給予更多助益與啟發。
林良先生的女兒林瑋,正是林良老師作品《小太陽》中最受疼愛的三女兒「瑋瑋」,亦克紹其裘任職《國語日報》,負責林良先生「小亨利」、「淘氣的阿丹」、「看圖說話」的主編,並為父親寫了一本傳記《永遠的小太陽:林良》,記錄父親的成長故事。
林瑋老師此次遠道而來,特別預錄了林良老師的影片,從台北捎來林良爺爺對各位小讀者們的感謝與問候。並介紹了林良老師的生平故事、寫作精神和各種文學作品。親切的帶領小讀者們吟頌老師的作品〈白鷺鷥〉、〈螃蟹踩浪花〉等,這些富有童趣和輕快的節奏感的童詩、兒歌,深受青少年們熱烈的迴響。
林瑋老師最後引用了林良老師的一首兒歌「駱駝」:「我像沙漠裡的一隻駱駝,只知道不停的往前走,從來不問,到了沒有?到了沒有?」勉勵小讀者們和林良老師一樣敦厚、樸實,成為一位腳踏實地的人。
陳黎老師是花蓮在地子弟中,現今擠身於當代文學名家之首的知名作家,對花蓮這塊土地充滿關懷,有許多散文、詩歌等知名作品,如〈戰爭交響曲〉、〈一首因愛睏在輸入時按錯鍵的情詩〉等,
此次與小讀者們的下午茶之約,亦向青少年們介紹了這幾首幽默、詼諧的詩作,結合了中文字結構與音調藝術,讓青少年們讀得興然有味,而他青少年時在花中的有趣經歷,更受到現場花中學弟們熱烈提問。
林良與陳黎老師的作品中,不約而同的把「家人」與「親情」貫穿於作品中,他們熱愛生活、熱愛家庭,在作品中總是誠懇的以淺顯的文字,表達最真實的情感。他們與家人的互動,也成為小讀者們最想知道的問題。
身為林良老師作品《小太陽》、《老三的地方》等書的主角林瑋老師表示,原先父親先以大姊、二姊為對象寫作,父親的作品隔天就上《國語日報》,後來他們邁入青少年時期,兩位姊姊的糗事馬上就被同學所知,因此向父親抗議,父親只好轉而把當時年幼的「瑋瑋」做為筆下的角色,成為父親作品中的主角,林瑋老師與父親的關係更為密切,成為主編的林瑋,與父親這個專欄作家的催稿互動,更讓父女感情更好。陳黎老師也曾以女兒為主題,創作《立立狂想曲》,但陳黎老師自爆他表面是為嚴父,與女兒互動稀少,到了女兒留學外國,身為父親的他思女心切,趁著國外講座、研討會的邀約,飛越大半個地球,就為與女兒見面,可見父女情深。
在這場溫馨有趣的週末文學饗宴,林瑋老師與陳黎老師,均希望小讀者們多多閱讀,隨手記下生活的體驗,培養寫作的習慣。
一首因愛睏在輸入時按錯鍵的情詩 在 精華區poem 文章列表-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讀詩] 狂言四首- 陳黎 · ◇ [讀詩] ◎五行◎ 陳黎 ... [轉貼]一首因愛睏在輸入時按錯鍵的情詩(陳黎) ... [讀詩] 給時間的明信片(五首其一) ◎陳黎. ... <看更多>
一首因愛睏在輸入時按錯鍵的情詩 在 一首因愛睏在輸入時按錯鍵的情詩__陳黎唸詩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此詩寫於1994年,是陳黎最有名的作品之ㄧ:〈 一首因愛睏在輸入時按錯鍵的情詩 〉 / 陳黎礙的,我發誓對你終貞我想念我們一起肚過的那些夜碗那些充瞞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