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興街路橋下的無名美食,從北港車頭時代流傳至今的美味羊肉湯!
在嘉義後火車站進行田調時,只要問當地人有什麼是北興街成為無尾巷後,依然留存至今的美食,問五個人絕對都會得到一致的回答:老牌魯熟肉和橋下羊肉攤!
疫情前經過,不時看到羊肉攤前面停好幾台豪華黑頭車,為了就是這一碗帶有清甜麻油香的羊肉湯,選用溫體羊,處理得宜無羶味,飄香北興街頭近一甲子的無名美食。
這裡受人津津樂道的還有淋上獨門醬汁,吃起來韌度有嚼勁的手工紅麵線,撒上一點羊碎肉,最後淋上熬煮的羊骨湯,保持濕潤。
那天因是工作完獨自前往,僅點一碗乾羊肉麵線跟一碗羊肉湯,後來聽朋友說,麻油羊腰子和羊骨湯是精華,下次得再約個三三兩兩一起前往,點幾盤需要大火快炒的內臟料理,享受鑊氣!
北興路橋下當歸羊肉湯
▪嘉義市西區北興街35號
▪11:30-18:00,偶爾會撲空,小老闆補述通常到下午三點就接近賣完了,邀請大家要吃早一點來~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杏仁餅可說是澳門最熱門的手信,正當各新派餅店窮追新口味,經營將近一甲子的最香餅家,卻仍然堅持以人手做出最傳統的口味。 最香餅家創立於一九五七年,至今將近六十年。創辦人李生原本來在人家的店打工,後來孩子出生,開支大,他的一位做餅模的朋友建議他自己開店,還送來一個餅模作禮,自此他便開始了自己的做餅生涯...
一甲子 碎 肉 在 Smile Life 維媽育兒生活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比臉還大的原塊大肉乾 #史無前例 #防疫零嘴換口味
⭕️團購優惠➔ https://gbf.tw/jwjo3 6/22結團
⭕️分享文➔ https://pse.is/3h95w6
🎁凡下單後截圖or留言分享,維媽加碼抽送「三入肉乾禮盒」兩名讓肉乾陪伴宅宅的你(口味隨機)
超好吃肉乾團來了!【黑貓肉乾】每到節慶送禮光企業訂單常供不應求,品牌也來沒開放過團購,這次靠朋友引薦,意外擦出了火花,全家都說超級好吃,這次維媽要再回購~也糾愛吃肉乾的妳們一起來湊團,吼~完全停不下來超ㄙㄨㄚ↘嘴😋連包裝都可愛
史無前例的超值團購優惠,快號召愛吃肉乾的朋友一起來☑不用碎肉雜肉 ☑不使用澱粉組合肉,堅持選用大塊原肉穩定品質「接單後才新鮮生產」延續一甲子的好滋味👍,防疫宅在家的零嘴口味超級多,團購優惠全百元親民價,維媽全家票選第一「素蹄筋」拜託一定要多扛幾包,還有超下飯「肉鬆系列」也有寶寶專屬肉鬆哦!如要親友送禮、送驚喜,可以30元加購包裝盒體面又好看,世紀最大的【乾好大肉乾】是妳臉的兩倍大(笑)
被小孩氣到快內傷時,嗑肉乾買醉或搭消暑氣泡水🥂都超完美❤️
【限量🔥乾好大禮盒】蜜汁/黑胡椒/泰式檸檬 三合一
【豬肉乾】蜜汁/黑胡椒/泰式檸檬/微微辣/圓心黑胡椒
【牛肉乾】原味/五香/辣味
【素蹄筋👍】原味/麻辣
【肉鬆系列】寶寶肉鬆👶/上等豬肉鬆/海苔肉鬆/旗魚鬆/鮭魚鬆、海苔素香酥
不喜歡沾手也有適合隨身帶的單條真空包裝【條子肉乾】蜜汁/蒜味/川辣
一甲子 碎 肉 在 黃偉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喝完東山咖啡就去吃美食
#東山鴨頭之外的在地私藏
#外出遊子的思思念念
偉哲今天要介紹的東山美食,是在地人從小吃到大、走一遍中興路商圈就能品嚐到的系列,都是想吃就要手腳快,太晚去絕對只能「望鐵門興嘆」。
東山燒肉飯
賣超過一甲子、三代傳承的燒肉飯, 一碗才20元。里肌排骨炸過後切成細碎狀,再淋上用油蔥酥特調的醬汁,鹹香滋味超開胃。再點幾道小菜,就是老東山人最熟悉的懷舊味。(📍東山區中興路91號)
東山張記肉圓
和燒肉飯共用一間店面,同樣是出外子弟最想念的家鄉味!肉圓先炊再炸卻不油膩,外皮用在來米漿製成,口感偏軟,內餡有瘦肉片和筍干、油蔥酥,甜甜糯米醬加上麻香的辣椒醬,聽說曾有人在清明節回鄉時一次買了3、400顆外帶,可見樸實美食的魅力。(📍東山區中興路91號)
湯皇東山排骨酥
店內裝潢清一色以木頭傢俱為主,環境寬敞乾淨。招牌紅燒排骨湯口味甘甜、蒜香味濃厚。排骨酥炸得入口即化,骨頭輕輕一咬就化開,另一道芋香糕也是饕客必點。(📍東山區中興路100號)
東山阿文肉丸傳統美食
肉圓外皮Q彈有咬勁,內餡一樣是瘦肉片和筍乾,白色糯米醬相較張記再更甜一些,店內特調的辣椒醬又麻又香,這家的排骨酥湯、糯米大腸和肉圓是在地人必點的三道菜。(📍東山區中興路54號)
籃記東山鴨頭
籃記在東山有兩家小攤,一攤賣鴨頭、脖子、翅膀跟鴨腳,另一攤賣鴨舌、米血、豆乾、甜不辣、鴨胗等內臟類。採傳統古法滷製,口味相較偏甜,老饕必點的鴨頭肉質彈牙、米血軟Q入味,不知不覺就一個人吃掉一大袋,極其罪惡的在地美食。(📍東山區中興路11號)
合記東山鴨頭
最大的特色是滷汁會加入10幾種中藥材,滷至少五小時以上後,微微的甜味和中藥味讓食材更順口,而且冷掉後更Q!店內有賣鴨胗、米血、鳥蛋等等,還有少見的鴨排,更曾有人一次買40、50隻鴨頭,另外也私心推薦鴨腸,滷的超級入味、且食材新鮮。(📍東山區中興路24號)
日喜粉圓豆花
可以一直加碎冰的豆花店,不管選幾項配料通通都是35元。綠豆紅豆粒粒分明、珍珠有咬勁卻不死甜, 比較特別的是夏天的豆花是用菜燕粉去調,口感像布丁;冬天則是用豆漿去磨,口感傳統綿密,加薑汁更對味。(📍東山區中興路106號)
台南市東山區公所
一甲子 碎 肉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杏仁餅可說是澳門最熱門的手信,正當各新派餅店窮追新口味,經營將近一甲子的最香餅家,卻仍然堅持以人手做出最傳統的口味。
最香餅家創立於一九五七年,至今將近六十年。創辦人李生原本來在人家的店打工,後來孩子出生,開支大,他的一位做餅模的朋友建議他自己開店,還送來一個餅模作禮,自此他便開始了自己的做餅生涯。李生在工場做餅,太太則挑着餅交貨給酒樓和咖啡室。錢賺到一點,到七七年,終於可以自己買鋪,搬到現址。
時至今日,最香餅家的運作都沒改變,一邊製餅,一邊賣餅,一目了然。做的是傳統中山餅食,從不偷工減料。杏仁餅、鳳凰卷、腰果酥、盲公餅、合桃酥,天天新鮮出爐,當中又以蛋黃肉心杏仁餅最巧手。
製作蛋黃肉心杏仁餅,非常考功夫:蛋黃餡要起出鹹蛋黃搓勻再薄切至透明;肉心用肥豬肉做,由李老太天天到街市去買,切成薄片,並用糖醃一日;粉糰用綠豆粉、糖、油、水、花生醬按比例人手搓粉;杏仁選用美國來的,先經鹽焗,再敲碎。老師傅們用餅模一個個把杏仁餅印出來,最後以炭爐把杏仁餅烤熟,需時三十分鐘,慢火烤出來的,帶有炭火香,面層夠脆,內裏肉心鹹鹹甜甜,帶豬油香酥,味道獨一無二,冠絕港澳。因為難做,現在只有幾位老師傅能做出這種傳統口味,也因此更見老店的難能可貴。
最香餅家
地址:夜呣巷12號B地下A座
電話:+853 2838 3858
營業時間:10am-7pm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UbmtWDf51G4/hqdefault.jpg)
一甲子 碎 肉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漁民一般都是居無定所,以海為家。荃灣一帶的漁民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未填海發展前,都驟居於今天近仁濟醫院,即昔日關門口村對出河邊及葵涌。另外亦有漁船集中於青衣門仔塘,即牙鷹洲與青衣東北的小港灣及今天青衣城的位置。這裡多是廢船,殘破不堪,白天如同廢墟,晚上漆黑一片。由於水淺,佈滿船民所丟垃圾及附近的工廠船塢廢水。青衣另一個艇戶聚居地方是青衣灣避風塘,即今天的青怡花園位置,在1958年動工,1961年落成,收容大量本來停泊在荃灣漁船。青衣塘大約有500-600間木屋,居民約有2500人,他們的房舍全部建在岸邊,用一些殘舊的木條支撐著。因為沒有清潔服務,居民都將垃圾倒在屋腳下,臭氣沖天。全區只有三條街喉。政府為了改善環境及方便居民,在區內設立臨時廁所,又在青衣塘設供水管道。政府又透過消防局訓練青年居民成立志願消防員。理民府曾協助青衣塘居民成立居民互助會。七十年代在附近設立新消防局。上世紀六十年代,青衣的漁民漸改在青衣大街對出的海灣設置魚排,養殖海魚。由於當時漁農處只批准漁民在「合適地方」註冊養魚,青衣並未列入合適地方,所以法例上屬於「無證養魚」。1980年由於政府利用魚排位罝作航道讓駁船運從青衣運載填海物料到荃灣,而且青衣亦填海在即,故當局決定清拆青衣灣魚排,漁民需將魚排搬往其他合法養漁區。由於青衣魚排屬無證養魚,政府不打算發放遷徙補貼,漁民則拒絕退讓。最後荃灣理民官許舒作中間人,一方面請求輔政司署向漁民發放補貼,另一方面遊說漁民接受補償安排,最後達成協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有不少漁民由內地來港。教會為了幫助窮人,向漁民派發麵粉和米糧。在1960年代,天主教的「美國經援協會」體恤青衣漁民困境,斥資26萬多元,取得青衣塘未端的官地(即青衣公園的小山上),為漁民建屋,約400平方呎,稱為漁民村,今天名為青衣漁民新村 (Tsing Yi Fishermen’s New Village)。後來美國經援協會撤出香港,改由漁農處轄下的魚類統營處管理,以短期租約方式給予合作社使用。1966年政府設立魚類統營處青衣小學,為漁民及艇戶子女提供教育。但隨著青衣塘清拆,這所學校亦被淘汰。美國經援協會撤出香港後由天主教香港明愛跟進青衣艇戶的徒遷問題,1973年在漁民村旁興建聖保祿村,約300平方呎,容納27戶水上人居住,村內曾有4家士多店舖。初由明愛管理,後來亦由漁農處轄下的魚類統營處管理,讓村民自行組成合作社管理,以政府土地牌照方式給予合作社使用,改名為青衣聖保祿村改善生活有限責任合作社(The Tsing Yi St. Paul Village Better Living Co-operative Society, Limited)。青衣大街是八十年代前青衣舊墟的主要商業街,居民衣食住行所需品都是主要在這裡所得。青衣公小原校也是在青衣大街中的一段。照地理位置,青衣大街應該是位於現時青衣邨與偉景花園的一段位置。踏入七十年代末期,青衣島已進入全面發展,龐大的開山闢地放渠工程趕緊展開,島上的上下涌美村、大王下村、老屋、鹽田角、藍田、新屋村落原有舊村落,經已夷為平地,面目全非。舊墟一向是青衣島居民最重要的集散墟,其後更成為居民的購物中心。設有多種不同行業的商店,如電器、酒家、什貨店、餅家、冰室、藥房等。一九八六年,政府進行搬村收地計劃,將商戶及居民遷移,位置為現時青衣診所與青衣邨宜偉樓之間。原址90年代初興建青衣公園足球場及網球場。大街清拆後鄰近新建屋邨命名為「青衣邨」,以紀念昔日青衣大街及市集,而市中心路牌至今也是指向青衣邨及青怡花園一帶。當年在第一段棚屋的馬路對面,是一個果樹園,地方不算很大,園內主要是石榴樹。果園隔鄰是牛皮廠,每天,一塊塊染成藍色的牛皮掛在對開空地上,地下滿是細碎的「廢料」,廠內可見巨大的木輪在轉動,發出「隆隆」的聲響,也發出陣陣的惡臭。再隔鄰是一間灰窰廠,每天都冒出濃濃的白煙,沒有風的日子,這一帶都給濃「霧」瀰漫著,夾雜著濃濃的氣味。「黑橋」是當時的地標,也是在未興建馬路前,是當時南北的主要通道。每當颱風過後,潮退的時候,海水由港灣流出大海,橋底的水流很急,細心觀看,原來海面有很多細小的蟹隨水流飄出大海,「黑橋」上便站滿棚屋的居民,利用長長的抄網捕捉水面的小蟹,熱鬧非常。
(註:幾十年前青衣天后誕時是可以找到狗肉吃的,亦有賭檔,最刺激當然各堂口搶花炮,過程激烈,常起爭執。)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wC1cDMT4APQ/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