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都不意大利的Bressanone】
在寫Bressanone遊記之前,
先說說「Alto Adige」(上阿迪者)這名字,
因為了解到這個名稱在不同語言上的分別及由來,
也許會對大家認識了解這地區的歷史及文化,
(事實上是個自治省) 會有所容易的理解。
Alto Adige是意大利文, Alto是指「上面」,
Adige (阿迪者)是意大利人對於一條河流的稱呼,
Fiume Adige (阿迪者河,也有翻譯成「阿迪傑河」)
是意大利第二長的河流 (Fiume Po波河是第一長),
源頭在意大利、奧地利及瑞士三國交界
阿爾卑斯山脈Lago di Resia (雷斯亞湖)附近,
從此開始, 經Merano、Bolzano (Bozen)、
Trento (特倫特/卓倫圖)、Rovereto,
再到知名的「浪漫之城維羅納」 Verona後,
經「古戰場」Legnago (利蘭高),
這地區由於位於Adige河的下流位置,
因此也有著「Basso Adige」(下阿迪者)之稱,
但好少Veneto人會用。
一直向東到達意大利世界文化遺產:
Parco Regionale Veneto (威尼托波河三角洲公園),
一處名為Rosolina Mare的出口處,
流進Mare Adriatico (亞得里亞海), 全長約410公里。
除了意大利文外, Alto Adige在(更常見的)英文,
卻是以South Tyrol (德文Sudtirol)之名出現,
South當然是指「南面」,
更重要是Tyrol (提洛爾/提洛, 意大利文Tirolo, 德文Tirol)一字,
在歷史上這是指意大利及奧地利之間,
橫越的阿爾卑斯山南北山區的一個伯爵國:
意大利文叫Contea del Tirolo,
德文叫Grafschaft Tirol, 英文叫County of Tyrol,
由神聖羅馬帝國建立於1140年, 14世紀中以來,
就受到顯赫的哈布斯堡王朝(Habsburg)統治,
其領土包括現在奧地利Innsbruck (因斯布魯克),
我正身處意大利的Bressanone,
更南面大城市Bolzano及Trento,
甚至去到Rovereto, 離Verona只有50公里左右。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
都是受到著日耳曼的「奧地利」文化影響多於意大利,
直到1919年一戰結束,
協約國跟奧匈在法國巴黎簽定了「聖日耳曼條約」,
奧匈帝國正式解散,
意大利王國作為戰勝國而控制了Tirolo的南半部,
也就是South Tyrol的地區,
建立了差不多現在的Trentino-Alto Adige自治區。
全文: http://www.sharpelawtravel.com/?p=29852
同時也有2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87的網紅繆杰工作室,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大家好我是繆杰,歡迎來到繆杰工作室 今天的【杰說歷史】要跟大家分享的是 於俄羅斯發生的民主革命 俄羅斯皇帝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 最終使俄羅斯帝國滅亡的二月革命 另外說一下杰說歷史以後每週都會發佈一片 關於歷史的小故事或歷史相關的影片 俄國革命-二月革命 1917年2月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改名為「彼...
「一戰 奧匈帝國」的推薦目錄:
- 關於一戰 奧匈帝國 在 【Sharpe Law】義大利旅遊資訊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一戰 奧匈帝國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一戰 奧匈帝國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一戰 奧匈帝國 在 繆杰工作室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一戰 奧匈帝國 在 J是好玩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一戰 奧匈帝國 在 XXY_Animal of Visio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一戰 奧匈帝國 在 [新聞] 新蘇黎士報:德國坦克辯論,美國軍備利益- 看板Military 的評價
- 關於一戰 奧匈帝國 在 #奧匈帝國 - Explore | Facebook 的評價
一戰 奧匈帝國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奧地利薩爾茲堡與哈修塔特 |Salzburg and Hallstatt
薩爾茲堡 Salzburg 是莫札特的出生與成長地,同時也是電影真善美的場景。許多旅人來到薩爾茲堡,大多都是為了看莫札特故居、聽音樂會、欣賞巴洛克式建築或是在米拉貝爾宮的閘門前擺個經典的真善美劇照姿勢拍照。但薩爾茲堡更早以前其實是以鹽發跡,薩爾茲堡就是鹽堡之意。而在這個風景如畫的區域裡,離薩爾茲堡不遠且同樣與鹽淵源深厚的,就是有最美小鎮之稱,近來超級熱門的哈修塔特 Hallstatt 。
薩爾茲堡在西元前五世紀時就有凱特爾人的聚落,後來更成為羅馬帝國的一部份。流經薩爾茲堡中心的Salzach河除了因為是鹽的河運路線所得名之外,位於上游鹽礦與下游歐洲城市之間的薩爾茲堡更因為抽取關稅而累積不少財富。薩爾茲堡14世紀時從巴伐利亞獨立後,整座城市是由兼任世俗統治者的主教(Prince-archbishop)來統治,其中又以十七世紀的Wolf Dietrich von Raitenau引進的義大利建築風格影響最大,在他致力打造出北方羅馬的努力下,塑造了今日薩爾茲堡舊城區的樣貌,至今薩爾茲堡仍以巴洛克建築聞名,而薩爾茲堡大教堂就是經典巴洛克建築的代表之一。
今日的薩爾茲堡是奧地利的第四大城,主要的景點都在舊城區,如米拉貝爾宮 Schloss Mirabell 、莫札特出生地、薩爾茲堡要塞 Festung Hohensalzburg 與教堂等主要巴洛克式建築都在這裡。二次大戰期間老城區躲過轟炸,保存完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更被譽為阿爾卑斯山以北保存最好、最美的巴洛克城市之一。
一戰前的奧地利幅員廣闊,特別在奧匈帝國時期,疆域內包含了多種民族與文化,是歐洲數一數二的大帝國。即便經歷一戰後帝國崩解、二戰被納粹德國併吞(Anschluß)等過程,多樣性的特色仍然可以在首都維也納發現,與同樣使用德語的德國有著不同的氛圍。然而位在德奧邊境的薩爾茲堡就不太一樣了。從德國巴伐利亞過來,並不太容易發現已經過了邊境。啤酒屋裡的德式酸菜、香腸與超大酒杯,感覺都與巴伐利亞的並無二致。
也因為薩爾茲堡位於邊界,地理位置優越,許多自駕的旅人會選擇以此為中心,前往周遭的國王湖、貝爾特斯加登與哈修塔特一日遊。以大眾運輸移動的旅人,特別是考慮使用巴伐利亞邦票的話,則需注意邦票使用範圍。
從薩爾茲堡前往哈修塔特所經過的Salzkammergut湖區,沿途的風景除了優美,找不到別的形容詞。同樣是自然景色,這裡的植物翠綠,坡地起伏緩和;山高但形勢不讓人畏懼,湖水亦是平靜宜人,是溫柔的山光水色,我認為是世上最適合人居的地方之一。而哈修塔特這個群山環繞、傍湖而建的小鎮,名符其實是座遺世獨立的清幽小鎮 -直到白天大批亞洲觀光團的到來為止。也因此來到哈修塔特,強烈建議至少住上一晚,避開白天喧鬧的團客。在清晨與傍晚漫步在環湖步道上,欣賞裊裊山嵐及湖光倒影。相信不少人在離開時都會像我一樣,希望能再多待幾天,或是近期再訪。
哈修塔特除了沿著湖岸欣賞美景外,也可以到一旁古老的鹽礦參觀。哈修塔特許多的住宿業者都與鹽礦有合作,住客都可以拿到折價券,甚至我紮營的營地都有,旅人可以多加利用。此外,也可以搭乘纜車到鄰近山頭的五手指觀景台,居高臨下地將哈修塔特一帶美景盡收眼底。
更多我的旅行照片請參考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wilhelmchangphotography/
一戰 奧匈帝國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多瑙河上的璀璨寶石|匈牙利布達佩斯 Budapest
布達佩斯是匈牙利的首都和最大城,更被認為是歐洲最美城市之一,是多瑙河上璀璨的寶石。美麗的城市景致加上相對低廉的物價,讓布達佩斯近年逐漸成為熱門旅遊地點。幾乎所有我遇到造訪過布達佩斯的人,都對這座城市讚不絕口。布達佩斯雖然規模不及倫敦、巴黎,但或許過去是奧匈帝國的雙首都之一,仍有大城市的雄偉與氣派。即便匈牙利冬天的低溫讓早起外出拍照有點痛苦,但我還是對這個城市一見鐘情,甚至想定居在布達佩斯一陣子。
布達佩斯的起源雖然可以追溯回西元前一世紀的聚落,但今日布達佩斯大致上是自十九世紀才急速發展。十九世紀的布達佩斯處在發展的高峰,包括布達與佩斯的合併、今日所見的主要建築多在此時期發生或落成。但此時的匈牙利積極想脫離奧地利哈布斯堡獨立,雖然這個願望在一戰後得以實現,但匈牙利也失去了三分之二的領土與三分之一的人口,並在不久之後迎來了納粹勢力的進入。在二戰末期,這裡是德軍與俄軍的對峙戰場。除了多瑙河上橋樑都被悉數炸斷外,城市中的許多建築,包括布達城堡等,都在雙方交戰的砲火中化成斷垣殘壁。
二戰雖然結束,但俄國人並未離去,布達佩斯身陷鐵幕之中。雖然在共產世界裡,布達佩斯算是相對開放的市場,有許多西方世界的品牌與商品,但整體人民依然是受到共產政府的嚴密監控,直到蘇聯在1991年撤離為止。蘇聯時期的獨裁象徵也從布達佩斯拆除,城市再度繁榮,成就今日我們所見的面貌。
布達佩斯小巧又精緻華美,過去的王國輝煌雖然一度被硝煙覆蓋,但今日已逐漸再次嶄露鋒芒。即便布達佩斯許多角落與基礎建設仍可看出與西歐、東亞(如台北、香港、東京)的城市有一段差距。但整體城市的平宜物價、美味食物與浪漫氛圍(特別是夜晚燈光照映下的市景),讓布達佩斯成為中歐絕不能錯過的城市,也推薦與維也納、布拉格串連造訪。
▌如何讓所有照片維持一致的色調
除了如何拍出有自己風格的照片外,我另一個最常被問到問題,就是怎麼讓所有的照片維持一致的色調。尤其是有在使用Instagram的人,大多都希望自己的版面色調一致,而非雜亂不協調的。事實上,讓所有照片呈現一致的調性,也是個人風格的一種呈現。在我的旅行攝影線上課程中,我除了教你如何在一張照片中創造出自己的風格,也會教你如何將這個風格貫徹到所有的照片裡,幫助你讓作品風格更一致、更有識別度。
課程正在進行募資中,期間有六折優惠,詳情請見課程網頁:https://ps.yottau.net/3l2gu8
150元折價活動即將在8/23到期,請及時把握噢!
一戰 奧匈帝國 在 繆杰工作室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大家好我是繆杰,歡迎來到繆杰工作室
今天的【杰說歷史】要跟大家分享的是
於俄羅斯發生的民主革命
俄羅斯皇帝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
最終使俄羅斯帝國滅亡的二月革命
另外說一下杰說歷史以後每週都會發佈一片
關於歷史的小故事或歷史相關的影片
俄國革命-二月革命
1917年2月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改名為「彼得格勒」的聖彼得堡
產業工人因食物短缺和工廠環境惡化而發動罷工
是導致俄國二月革命爆發的導火線
其實革命爆發的原因
有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俄國經濟的重創
以及人民對沙俄政府專制統治的不滿
所以最終爆發了二月革命
協約國-第一次世界大戰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由於俄國加入了協約國一方
並且,應協約國的多次要求,為了配合西線戰事
俄軍多次主動發起攻擊
迎擊德國與奧匈帝國以及南方的鄂圖曼帝國
俄軍最初略有小勝,但面對著多線作戰的窘迫局面
遭受嚴重挫敗,例如在東普魯士輸給了德軍
工廠產量下跌、鐵路系統欠缺效率以及後勤保障極其不力
是俄國數次失利的主要原因
皇帝-尼古拉二世
二月革命爆發時尼古拉二世自任最高統帥
率領俄軍在東線作戰
他就把政府交由其妻亞歷山德拉皇后與其他官員管理
而皇后寵信癲僧拉斯普京
拉斯普京令政府充滿貪污,使內政混亂
國家局勢漸趨緊張
領導失敗以及戰術落後
同時,俄軍戰術戰法陳舊落後
軍隊領導人將私人恩怨帶入戰場
導致開戰後俄軍即遭慘敗
後來應時任英國海軍大臣的邱吉爾要求
為了配合英軍登陸作戰和緩解西線壓力
俄軍發動了夏季攻勢,遭到重大損失
人員俘虜達100多萬,國內統治岌岌可危
到了戰爭後期,俄軍有超過一百七十萬士兵陣亡
五百九十萬人受傷,逃兵者眾多
將領與軍官能力平庸,以導致整體士氣低落
某些部隊出戰時,竟然沒有充足的彈藥與其武器相配
俄國後方則有嚴重饑荒,物資短缺
基於德軍的猛攻與邊境封鎖,俄國經濟最終被拖垮
提議君主立憲(俄國議會)
擁有一些自由派成員的杜馬(俄國議會)
向尼古拉二世建議組成類似1905年俄國革命後
建立的君主立憲政府
但被他拒絕
二月革命-事件開始
1917年2月寒冬、食物短缺、民不聊生
加上經濟崩潰,大眾起義的誘因已然齊備
聖彼得堡25萬駐軍,主體是後備役部隊
當時後備役管理混亂,一個連高達1350多人
卻只有一個低級軍官管理
而忠於皇帝的近衛軍在前線
尼古拉二世下令從前線調回來25個團的近衛騎兵軍到聖彼得堡
計畫把聖彼得堡的亂軍拉出去到附近其他城市進行進一步整編
不過彼得堡市長和駐軍司令一聽騎兵要來
覺得很麻煩,而且還得準備場地養馬餵馬
嫌花錢費事
加上附近城市聽說要把亂軍拉來自己這裡
肯定是花錢還要擾民,所以就各種不配合
也就形成了中央與地方的分割
政府公文互相寫了好幾個月,推卸責任
導致調近衛軍入首都的事情始終無法啟動
3月3日,聖彼得堡的大型工廠普提洛夫工廠工人宣布罷工
罷工工人被解僱,引致其他工廠的罷工
期間有些示威者要求增加麵包供應
雖然示威者偶爾與政府軍隊有衝突
不過在第一天沒有出現死傷
在往後幾天,罷工工人一同集結在聖彼得堡,局勢越來越緊張
3月8日,示威者為慶祝國際婦女節
而舉辦一連串聚會與集會並漸漸把活動政治化
參與者首次使用在俄國使用較為令人敏感的口號
例如「反對戰爭!」與「結束專政!」等
罷工演變成對政府的不滿
最後二月革命終於爆發
在這次警民衝突,引致雙方互有死傷
示威者準備好武器,搶掠警方的總部
3月10日,尼古拉二世派出一大隊士兵掃蕩該城
士兵最初擁護政府,殺害了不少示威者
由於俄羅斯工廠的工人
相當多都是舊禮儀派教徒出身
所以同樣信奉舊教的哥薩克軍隊
幾乎沒有參與過鎮壓工人遊行的事情
因為怕因為宗教的問題會使
哥薩克軍隊支持示威者所以當時有幾個哥薩克大首領
特意請求尼古拉二世不要把哥薩克部隊投入鎮壓工人遊行
但後來事實哥薩克軍隊開始襲擊警察導致秩序大亂
加上有九萬後備役駐軍攻擊監獄和政府機構
孟什維克派(和平派)與布爾什維克(激進派)
孟什維克為著給人民撐腰,邀請工人在2月27日
在國家杜馬開會那天到杜馬所在地塔夫里達宮附近舉行和平示威
要求杜馬建立一個使「人民有生路」的政府
希望這樣可以提高杜馬的聲望,對沙皇施加壓力
而布爾什維克堅持反對孟什維克的路線
由於沙俄政府的迫害
當時以列寧為首的黨中央處在國外
稱【中央國外局】
黨在國內的工作由【中央俄羅斯局】領導
1917年初,黨中央俄羅斯局通過決議
指出到杜馬去示威遊行必然模糊工人階級的革命意識
隨後布爾什維克彼得格勒委員會散發傳單
號召工人在
「打倒沙皇君主制度!」「以戰爭反對戰爭!」「臨時革命政府萬歲!」
的口號下舉行示威遊行
結果,在2月27日
有9萬人參加罷工
並且大部分工人都跟著布爾什維克走
在涅瓦大街(布爾什維克)示威遊行
而去塔夫里達宮(孟什維克)的寥寥無幾
布爾什維克黨主開始主導
在布爾什維克黨中央俄羅斯局的領導下
激進群眾進一步聯合起來
3月3日,彼得格勒普梯洛夫廠
衝壓車間的工人舉行罷工
要求提高計件工資和召回被解僱的工人
不過廠方無理拒絕
且以高壓手段進行威脅
並宣布不定期歇業
在這個廠的工人中已有重大影響的布爾什維克黨組織
立即領導工人同廠方針鋒相對地鬥爭
罷工擴大到整個普梯洛夫廠
3月7日,按軍管當局命令,普梯洛夫廠大門緊閉
工人無法入內,便成立罷工委員會
並決定請求其他工人支援
衝突進一步發展為全市性的鬥爭
1917年3月12日,成千上萬的工人向彼得格勒市中心行進
由於布爾什維克的宣傳、組織工作
軍隊中的大批士兵轉到革命的隊伍中
早上六點,沃倫禁衛團教導隊士兵起義,殺死教導隊隊長
然後上街,開往附近的普列奧勃拉任斯基團和立托夫斯基團
把這兩個團的士兵聯合起來
整理好隊伍後,起義兵團繼續同工人會合
不過駐維堡區的莫斯科禁衛團教導隊進行反抗
阻止士兵參加起義
起義士兵和工人衝進營房
擊斃教導隊長,奪取了武器,武裝了工人
工人和起義士兵奪取了兵工總廠和炮兵總部
繳獲4萬支步槍、3萬支手槍和大量子彈
布爾什維克帶領群眾向監獄衝擊,釋放了政治犯
獲得釋放的布爾什維克立即奔向工人區,參加戰鬥
軍隊參加起義的比例越來越多
據統計,軍隊參加起義的在3月11日晚還只有600人
12日早晨增加到10200人,中午增加到25700人,晚上則達66700人
在短短的二十四小時內就迅速集結,使沙皇政權根本沒時間反應
1917年3月12日晚
沙皇的大臣們在瑪麗亞宮開了最後一次會
但很快就被逮捕了
尼古拉二世企圖從前線調回軍隊來彼得格勒鎮壓起義
但是,彼得格勒附近的軍隊已經起義
沙皇的討伐隊被阻攔在半路
整個首都已經掌握在起義人民手中
1917年3月12日
布爾什維克黨中央委員會(經黨中央俄羅斯局討論後)
以傳單形式發表了《告全體俄國公民書》
宣告沙皇制度垮台
首都已經轉到起義人民手中
指出工人和革命軍隊的主要任務是建立民主共和國
沒收地主土地,實行8小時工作制
聯合各交戰國人民制止戰爭
這份宣言曾在彼得格勒廣為傳播
在工人和士兵的集會上宣讀
是確認布爾什維克在二月革命中的領導作用的見證
沙皇返回彼得格勒
此時名義上皇帝尼古拉二世是因為彼德格勒的示威
而搭乘火車回到俄國以便維持大局
但沙皇根本還沒意識到嚴重性
加上他返國的真正原因不只於此
主要是因為他的子女們染上麻疹
包括他的唯一兒子阿列克謝皇太子
因為這樣皇帝返回該城市附近的普希金市沙皇村陪伴太子與公主們
不過,當他到達目的地之時
迎接他的將領都異口同聲勸他退位
無奈之際3月15日
尼古拉二世宣布與他的兒子退位
並提名自己的弟弟米哈伊爾大公繼承帝位
但是,由於彼德格勒內的所有軍隊站在示威者的一方
大公也很清楚並在3月17日拒絕登基這個爛攤子
因此俄羅斯帝國就此滅亡
從1917年2月28日開始的的二月革命推翻皇帝後
俄羅斯成立俄羅斯共和國(臨時政府)
二月革命推翻了統治俄國長達300多年的羅曼諾夫王朝
結束了沙皇統治制度
由人民成立了臨時政府
但資本與無產的競爭才正要開始
隨後形成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
其實二月革命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俄國的社會矛盾
卻同時也為之後即將到來的【十月革命】奠定了基礎
接著就是十月革命的事情了
想看第二批革命者批評臨時政府以及之後的發展
請繼續關注杰說歷史
今天的【杰說歷史】就到這邊囉
未來每週都會有關於歷史的影片跟大家分享
喜歡我的影片記得按讚和訂閱小鈴鐺
我是繆杰 我們下次見掰掰
喜歡的話請訂閱我的頻道!!記得要開啟小鈴鐺哦

一戰 奧匈帝國 在 J是好玩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Discord頻道: https://discord.gg/E8pxn6n
在Facebook上找到我:https://www.facebook.com/mrjgamer51/
結尾音樂: Defqwop - Heart Afire feat Strix NCS Release
《戰地風雲 1》由 DICE 開發,同樣採用「寒霜(Frostbite)」引擎製作,主題則回歸 20 世紀初期奠定現代戰爭典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玩家將參與包括法國城市突圍巷戰,義大利阿爾卑斯山空曠地形戰,或是阿拉伯的沙漠戰,駕駛坦克、摩托車,雙翼飛機與巨型戰艦來協助戰事進行。
另外希望大家可以多留言,討論我的影片或是給我寶貴的建議!!
感謝大家的支持!

一戰 奧匈帝國 在 XXY_Animal of Visio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為與YAHOO TV合作的特別單元。
今年在金球獎上奪下電影戲劇類最佳影片與最佳導演獎,並在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上風光入圍10項大獎的《1917》,是曾執導《007:空降危機》的英國籍導演-山姆曼德斯的最新電影作品。並網羅了馬克史壯、柯林佛斯、班尼狄克康柏拜區、里查麥登等英國知名演員演出。
電影描述1917年4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兩位英軍士兵必須穿越危險的無人區,深入絕境,向友軍傳達「取消攻擊」的任務。
電影採用非常驚人的一鏡到底方式,真實呈現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西線戰況,讓觀眾體驗了一場如煉獄般的戰場巡禮。
當然,有關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歷史,相信在過去的歷史課本上並沒有太多的詳細介紹。
就讓我們用這部影片,來好好回顧一下《1917》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還有1917年到底發生了什麼重要事件,讓你在看電影之前,對電影的歷史背景有更深一層認識唷!
你已經看過最新的《1917》了嗎?
都歡迎留言分享與我討論唷!
------------------------------
別忘了隨時關注XXY的影評和活動動態喔!
▶️ 臉書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XXYanimalofvision/
▶️ XXY @Yahoo頁面 https://tw.tv.yahoo.com/xxy/
▶️ IG:xxy_djfishmb
▶️ XXY @方格子 https://vocus.cc/user/@XXY2018
以行動贊助我們持續創作:
▶️ XXY @方格子 https://vocus.cc/user/@XXY2018
#電影解說 #電影 #娛樂

一戰 奧匈帝國 在 #奧匈帝國 - Explo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第一次世界大戰 是二十世紀的一個分歧點,很多昔日的舊帝國都在一戰後土崩瓦解,這些國家包括戰敗國#奧匈帝國(Austria-Hungary)和#鄂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而 ... ... <看更多>
一戰 奧匈帝國 在 [新聞] 新蘇黎士報:德國坦克辯論,美國軍備利益- 看板Military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jackchuang (小莊)》之銘言:
: 原文來源:
: 新蘇黎士報
: https://reurl.cc/deNDXM
: 原文摘要:
: 迄今為止,向烏克蘭交付豹2一直是從軍事角度討論的。
: 但也有軍備政策利益。它關乎金錢、
: 權力和影響力。這是美國和德國發生衝突的地方。
: 美國人只是在等待歐洲人將他們的豹 2 交給烏克蘭。
: 因為這樣他們就可以提供自己的坦克作為替代品。
: 烏克蘭戰爭為美國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機會,
: 在直升機、戰鬥機和火箭之後,
: 用裝甲車在歐洲軍火市場站穩腳跟,
: 並在競爭中擊敗德國。他們不想錯過這個機會。
這只是能算是這社論,而且也太腦補了...
這篇社論比較符合德國綏靖派的想法
https://reurl.cc/oZk5O5
當然我也不懂德文,全靠Google小姐的翻譯
先說評論,我不認為捐贈豹二對戰局有何影響,
一來數量不多、二來時間太久,
還不如繼續找T-72、T-80給烏克蘭更適合。
但是這已經變成政治問題,
變成全世界質疑『北約是否依然團結』的大問號。
為了對外展現出“我們北約還是好朋友”的形象,
原本不重要的軍援豹二議題就越來越嚴重...
當然這也和德國最基本的偽善都不肯演有關,,
德國可以說我們『考慮』、『評估』、『規劃』援助豹二給烏克蘭,
然後整備花一點時間、訓練花一點時間,最後拖到2024或是2025才給。
但是德國政策上明顯擺出他們不在乎烏克蘭死活的態度...
這從一開戰就是如此,連法國都會看風向改變立場了,
德國依然想要維持和俄羅斯的良好關係(天然氣就是那麼香)。
這導致這變成嚴重的外交問題...
這篇社論完全展示出德國綏靖完全自私的想法,
真的連演都不想演那種...
擺明『我就爛』的現實主義心態。
(真的...我看完只有滿滿的噁心感...)
文章作者Sevim Dagdelen,
德國議員,極端左翼份子。
----------------
《德國坦克對付俄羅斯?美國想把德國送上火海》
將德國坦克運往烏克蘭的社會壓力越來越大。
美國就是這麼想的。但此舉將是一個歷史性錯誤。客座文章
關於向烏克蘭交付“豹”主戰坦克的討論在德國正在加速進行。
這種供應的支持者真誠地(天真的)希望烏克蘭在對俄羅斯的戰爭中取得勝利。
他們很少考慮德國坦克部署對俄羅斯的影響。
因為德國歷史在這場辯論中幾乎沒有發揮作用。
您不必成為先知就可以衡量公眾對使用德國坦克對付俄羅斯的反應。
即使烏克蘭將在德國主戰坦克上塗上(塗銷)鐵十字,
這些武器也代表著德國對他們國家的新一輪戰役,
特別是對於在國防軍的殲滅戰和殖民主義戰爭中失去親人的許多俄羅斯人來說。
簡而言之:
任何主張交付德國坦克的人都將收穫(導致)俄羅斯社會對烏克蘭戰爭的巨大動員。
《柏林將被送入火海》
不受這些考慮的影響,現在有一個完整的方陣,
從自由民主黨到綠黨再到聯盟,
他們致力於迅速交付“豹”坦克,沒有任何如果或但是。
德國外交部長安娜萊娜·貝爾博克甚至試圖訪問哈爾科夫的前線,
以強調對它的需求。
只有總理本人和社民黨似乎還在猶豫。
然而,社民黨議會黨團領袖羅爾夫·穆策尼奇已經強調交付的決定是公開的,
並於 1 月 12 日宣布:“沒有紅線。”
交付“豹”開始訓練烏克蘭士兵,
充分了解聯邦議院的科學服務使德國有可能在武器交付和訓練相結合的情況下參戰。
其他北約國家正在向聯邦政府施壓。
英國宣布交付英國重型坦克,波蘭要出售自己的“豹”。
德國也應該被迫交付“豹”。
波蘭總統安傑伊·杜達甚至宣稱“波蘭已經做出了決定”。
當然,他知道柏林獨自決定進一步出口。
這顯然是要把責任推給德國。
柏林將被送上火海,以最終摧毀德俄關係,
並將其變成一場為其自身利益而展開的公開戰爭。
(這段意思應該是波蘭軍援他們的豹二會把責任推給德國,
導致德俄關係惡化,講明了德國不能軍援烏克蘭,
也要阻止他國援助豹二,因為鍋最後會要算在德國身上...)
《對德國主權的危險限制》
然而,奧拉夫·舒爾茨想阻止德國率先落入俄羅斯的十字準線(瞄準線),
躲在“我們的跨大西洋夥伴”美國身後。
據美國《政治報》報導,他只願意與美國一起行動。
因此,這樣做的先決條件是美國也向烏克蘭運送重型坦克。
此外,發揮作用的不是供應自己的主戰坦克,而是為其他北約國家簽發再出口許可證。
(這段是指德國想甩鍋,要美國先援助M1德國才願意援助,
這樣可以表明德國和北約各國軍援豹二是受於美國壓力,不是德國自願的,
普丁原諒我~~我們還是好朋友的~~~)
但即使是這一招也不會讓柏林脫離火線。
在應美國邀請於 2023 年 1 月 20 日在拉姆施泰因舉行的下一次軍火商會議之前,
烏克蘭外交部長德米特羅·庫列巴已經確定柏林會兌現承諾。
“即使德國有某些合理的理由不這樣做,德國也會在稍後的時間點這樣做,”
他描述了預期的動態。
美國目前沒有顯示出供應自己的坦克的跡象,例如艾布拉姆斯型。
他們爭辯說,他們的維護在歐洲太難了。
Politico 報紙報導說,
烏克蘭官員建議美國政府“只提供少量艾布拉姆斯坦克”。
這些象徵性的運輸將起到破冰船的作用,
讓德國人相信他們不再擁有派遣豹號的壟斷權。
(這段跟上面一樣,美國不提供艾布蘭,德國卻主動援助豹二,
就是德國把俄國當敵人,這是很為危險的舉動)
這場辯論表明了對德國主權的危險限制。
歸根結底,聯邦政府無法獨立決定德國坦克的交付。
畢竟,這將給德國民眾帶來二戰以來最大的安全威脅。
然而,美國在其他北約國家的政府中有足夠的影響力來達到他們想要的結果。
這也適用於德國。
(諷刺的是,這篇社論的結論卻變成批判德國主權被美國操控,
如果美國軍援艾布蘭我們德國也要援助豹二?德國主權在哪?
我們變成美國的棋子了!)
《看來,德國是為了從俄羅斯引來適得其反的火力》
但為什麼讓德國人向俄羅斯開火符合華盛頓的利益呢?
為什麼華盛頓特區如此支持以柏林為決策中心的“歐洲解決方案”?
你需要你的軍事能力來對抗中國的論點,比如維護問題,並不是很可信。
不,看來德國應該吸引俄羅斯的還擊。
人們無法避免這樣一種印象,即可能的反擊應該首先打擊柏林。
因此,美國將實現其長期戰略目標之一:
『永遠阻止德國與俄羅斯之間的合作。』
(這段意思是美國要對抗中國,無力專注於俄國,
所以要德國和俄國交惡,讓德國和俄羅斯對抗,
當我們德國人是白癡嗎?)
普魯士軍事理論家卡爾·馮·克勞塞維茨曾說過:
“政治意圖是目的,戰爭是手段,手段永遠不能沒有目的。”
今天交付的坦克是 1914 年的戰爭信用,它們直接導致進入參與戰爭。
不能沒有目的就想到他們:這是北約在烏克蘭針對俄羅斯的代理人戰爭的勝利。
但隨後還必須考慮俄羅斯的反反應。
最後,西方的坦克實際上召喚出了核武器首先是對付德國。
這似乎是華盛頓在坦克交付問題上如此矜持,
卻像附庸國一樣逼迫盟友做出犧牲的更深層次原因。
《我們應該停止戰爭販子(販售戰爭、鼓催戰爭)》
美國的這一建議顯示了與俄羅斯和中國打交道的新戰略時刻。
作為對抗歐亞集團的新政策的一部分,德國和日本將成為美國主權有限的前線國家。
Hofreiters、Baerbocks 和 Strack-Zimmermanns 的行為
就好像他們主要是想為美國公司和整個美國的利益服務一樣。
如果馬克思的說法適用於現實中的人是“社會條件的集合”,
那麼那些現在不顧損失,
要求使用越來越多和更重的武器進行戰爭的人幾乎是世界末日的表現
我們社會的情緒不再相信真正的社會進步,
並被商業和政治中破壞性的寡頭化以及同時出現的大規模貧困所帶走。
但是,任何真正有興趣捍衛德國民主的人都不能讓無聊的資產階級的傀儡走上舞台,
以免被排斥為敵人的走狗。
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這樣,不能再這樣了。
必須盡一切努力阻止這裡的戰爭販子。
《德國外交政策需要重新開始》
但是,如果交付了德國坦克,就可以為進一步的武器開闢道路。
德國聯邦國防軍教授卡洛馬薩拉和前北約最高指揮官詹姆斯斯塔夫里迪斯
已經提出了對戰鬥機的需求。然後跟隨火箭,
最後,如果這也不起作用,你自己的士兵(德國被迫參戰)。
然而,玩家心態是通過增加賭注來應對損失並最終進行賭博,
賭上一切或什麼都不賭,任何公司都是不明智的。
德國外交政策需要重新開始。
首先必須拒絕進一步升級(更多軍援),
其次,自信的民主主權不再使德國成為美國的走狗,
第三,最後,你自己的外交倡議要求立即停火併立即結束毫無意義的現代人在烏克蘭的目標。
(第三段應該是指烏克蘭的停戰條件:『歸還所有領土』是沒意義的,
也就是說要避免德國和俄羅斯交惡、變成美國棋子,烏克蘭你就吞下去吧)
任何繼續排除凍結戰爭的可能性,
認為必須首先恢復烏克蘭的完整領土完整的人,
對武器禁令沒有真正的興趣。
相反,這裡透露出的是一種不擇手段的態度,
這種態度依賴於用烏克蘭人的生命對俄羅斯發動北約代理人戰爭。
(這邊變成譴責那些不想停戰的人、想要維持烏克蘭領土完整的人,
都是在把烏克蘭人民性命送死的罪人)
正如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戰爭信用導致和平是扭曲世界的一部分一樣,
今天德國主戰坦克的供應也是如此。
(這裡是指1882年義大利、德國和奧匈帝國簽署三國同盟,
導致德國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
《最重要的是,它是關於肆無忌憚的強權政治》
在為坦克交付爭論時,聯邦政府的雙重標準令人痛心。
首先,從烏克蘭的防衛權中推導出武器交付的國際法義務,
在國際法上是站不住腳的。與事實相反,烏克蘭被視為已經是北約成員國,
好像有提供援助的軍事義務,這完全表現為大規模武器出口。
與此同時,向違反國際法受到攻擊的國家運送武器受胬到雙重標準的約束:
聯邦政府避免對美國在伊拉克和土耳其的侵略戰爭進行國際法評估。
這個技巧迴避了為什麼德國武器沒有或不會交付給所有受到攻擊的國家
(例如伊拉克或敘利亞)的問題。
然而,這樣做就失去了國際法規定的在烏克蘭戰爭中運送武器的所有可信度。
(這段拿出烏克蘭不是北約成員國,德國沒有義務軍援武器,
如果誰被挨打德國就要軍援,那麼德國也能軍援伊拉克抵抗美國,
或是給敘利亞武器抵抗土耳其)
世界上大多數既不提供武器也不參與針對俄羅斯的經濟戰的國家都意識到,
除了用於使外交政策行動合法化的所有道德考量之外,
肆無忌憚的強權政治顯然是唯一的選擇事項。
最後,坦克交付和德國即將參戰導致德國外交政策的可信度受到侵蝕,
尤其是在全球南方。在這裡進行更改的另一個原因。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26.77.13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ilitary/M.1674442061.A.54E.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