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井效應】愛自己始於看見與理解內在創傷
文斯費利帝一名相當知名的減重診所醫師, 他將一名名為唐娜53歲的婦女,靠著他的減重計劃成功了剪了大約45公斤,結果在短短六個月又胖回來。費利帝醫師 我相當挫折,他之前明明表現得這麼好,他的努力明明換來的成功...怎麼會又回到原點?
費利帝醫師決定找出原因, 他對病人提出一連串的基本問題:你出生的時候有多重?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有多重?上高中的時候有多重?第一次發生性行為的時候是幾歲?
本來他要詢問唐娜第一次性行為的時候是幾歲時,他一時口誤:“你在第一次性行為的時候是幾公斤?”
唐娜想都沒有想直覺回答:“18公斤“
”18公斤?“費利帝非常驚訝,以為自己聽錯了。
唐娜垂著頭說:”那時我四歲,是跟我父親。“
類似的個案故事層出不窮,一旦他的個案遇到新的男性對他們展開追求, 他們又會復重。
費利帝心想:會不會是他們的潛意識透過增重,想辦法保護自己不要再次受創? 說不定體重就是心理和情緒上界線,可以保護他們不受傷害。
為了理解虐待與肥胖隱藏的關聯,費利帝醫師開始在減重門診諮詢時,進一步理解個案早年的遭遇。 他驚駭發現,似乎有一大半的病人都曾經遭到性侵。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得
當我們遇到壓力情境或是創傷事件時,往往會啟動”戰或逃或靜止反應“,而如果我們一直在一個充滿挑戰的環境底下生存,我們的大腦就會一直啟動壓力反應,讓我們得以在這個危險的環境中存活下來。
過去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創傷經驗會讓我們被生理上的恐懼與無助淹沒、製造出無法承受的情緒紊亂,減低自我效率以及自我控制的感覺等。
因此,當我們童年逆境經驗越多,壓力反應系統就要越頻繁、越強烈地對多種壓力來源做出反應,可容忍的壓力反應也就越可能變成惡性壓力反應;經歷過負面事件,不但會影響大腦結構和功能,還會影響發育中的免疫和內分泌系統,甚至是連帶改變細胞讀取和轉錄DNA的方式。一旦壓力反應系統失調,就會產生年所生物反應,身體的系統器官也會開始出現各種毛病。人體有點像複雜、巨大的瑞士錶,每一系統要是發生什麼事,心血管系統也會受到波及。
以上的段落皆取自於”深井效應“這本書。
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我腦海中不只有整理出自己曾有過的童年逆境,也想起我身旁的親友與個案們的故事,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男性。
他明明是一位上市上櫃公司裡的高階主管,身旁也都有女性主動對他示好,他卻不敢進入太深層的關係當中。
當我們談了幾次之後,他才娓娓道來他內心真實的恐懼:“你知道嗎?每次女人一掉眼淚的時候,我就想起我媽瘋狂起來的樣子,她會拿起愛的小手抽打我,一邊掉眼淚,一邊數落著我爸的不是、還有我奶奶怎麼苦毒她這個媳婦...
有次我終於受不了了,把我媽媽對我做的事情跟我爸爸說,我爸居然說:哭什麼?!男孩子連這種事情都不能承擔!以後怎麼承擔大事!不准哭!用你的腦袋想想怎麼辦!”
“老師,你不要看我現在這麼成功,其實我之前創業失敗過,那時候的女朋友還跟我說,這樣我爸說你買不起房子,叫我不要跟你在一起吃苦....她哭著這樣跟我說,可是還是離開我,我覺得每次看到女人的眼淚就好像準備要被傷害的感覺,你會不會覺得這樣的我很可笑還是很軟弱?“
#我們內心都有個受驚嚇的小孩
我想說的是,或許我們內心都有一個受到驚嚇的小孩,卻難以表達自己內在的苦與軟弱,尤其是我們的文化鼓勵著男性應該要堅強且勇敢,甚或是理應要五子登科,這樣的人生才算是成功的樣態,往往忘記了我們是人,我們會受傷也會有所限制,也忘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獨特性以及這個社會所給予的資源與階層上的不平等。
不論是在心理學臨床研究中或是于玥的經驗裡頭,確實也發覺男性確實不擅長求助也不容易表現自己的苦痛。
在”我已經夠好了“一書中一位被訪談的男性這麼說著:「我們男人也會自卑,深切的自慚形穢,但是當我們接觸外界,分享自己時,情感卻大受打擊。 而且不只其他男人這樣對待我們而已,當然他們會痛扁我們,但是女人也是如此。你說你希望我們展現脆弱和真實的一面,但是少來了,你們根本受不了,你們一看到男人那樣,就覺得噁心。」
其實我真正想說的是,當我們在一個長期處在高焦慮與高壓力的環境當中生存時,是很難展現自己的脆弱與無助,我們會處在惡性壓力反應之下,自然難以放下防備、難以與他人親近、就好像是刺蝟一樣處於備戰的狀態,長期下來也會對身心造成巨大的影響。
如果我們能夠對自我這麼受傷與震驚的內在小孩有多一點的疼惜,停下來對自己說:“沒關係,你會這麼震驚與不知所措是正常的,沒有人一開始就知道該怎麼處理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我陪你一起面對。”這將會讓我們對待自己的傷痛更加理解與接納一些,也會更同理看待其他人的苦難。
在"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裡頭提到治療師在協助個案探索自己防備性與挑剔性的行為是怎麼來時,如果停止挑剔伴侶的話,那個案會發生甚麼事?(p.315)
個案回答:「如果我批評別人,別人就不會來傷害我,如果我表現得很完美,就沒有人會批評我。」
治療師邀請個案感謝內在的挑剔專家,讓它免於傷害和屈辱。個案放鬆了一些,更進一步探索挑剔專家是在保護著誰。
個案看見七歲的自己被父親瘋狂鞭打著,不知道該如何抵抗,只能尖叫。而他內心便長出挑剔專家,不斷責備那個小男孩,說他是一個懦夫;治療師邀請個案傾聽那個小男孩的聲音,並且想像現在已經長大成人的他,坐上時光機回到當時的場景,保護小男孩並且帶走小男孩到別的地方遊玩。在治療過後,這位個案也較能夠在親密關係裡自在地與伴侶相處,挑剔性的話語也減少了許多。
我們成長的過程往往會發展一種慣性的模式去對應這個世界,這個模式可能一開始是為了保護我們而存在,但發展過度甚至太過僵化時,反而會因此阻礙我們與他人建立親密的關係。因此,倘若花點時間陪伴自己,不帶著批判的心情,只是好奇與真誠的心傾聽自己的內在,便得以在關係中活得更自在與親密。(更棒的是,還可能減重?)
除此之外,在深井效應一書也提及,好好地睡眠、運動、足夠的營養、健康的人際關係以及正念也得以讓我們對這個世界有更足夠的安全感。其實于玥也認為我們常說身心健康,意味著生理會影響心理,心理也會生理,依照中醫的角度也認為我們的體質與飲食也會影響著我們的情緒。倘若我們能夠先從"好好照顧自己的生理需求"開始,那便是愛自己的很大一步了。
#深井效應 #創傷知情 #愛自己
延伸閱讀:
過好一個你說了不算的人生 張沛超著
深井效應:治療童年逆境傷害的長期影響 娜汀.哈里斯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50的網紅Shen An沈安,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歌詞● 頭髮快掉光了 眉毛連起來了 眼睛太垂了 嘴巴太大了 歌詞都亂寫的 押韻只會用「了」 根本不懂唱歌 更別說樂器了 我該怎樣呢 不該怎樣呢 才不管怎樣呢 我已經夠好了 就愛自己的怪 不管有多孤單 很特別 為什麼要跟你們一般 能不能都別煩 管你稱不稱讚 懶得管 會換來多少人的反感 長得太...
「我已經夠好了」的推薦目錄:
- 關於我已經夠好了 在 于玥心理師的心靈命理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我已經夠好了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我已經夠好了 在 創業小聚 Meet Startup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我已經夠好了 在 Shen An沈安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我已經夠好了 在 [心得] 《脆弱的力量》 -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我已經夠好了 在 輔仁大學圖書館粉絲專頁- 我已經夠好了/布芮尼.布朗(Brené ... 的評價
- 關於我已經夠好了 在 【讀書會】我已經夠好了-成就自在的人生(第一章)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我已經夠好了 在 #分享#《我已經夠好了》#心理 - 書籍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我已經夠好了 在 【問答】我已經夠好了ptt 2023旅遊台灣 的評價
我已經夠好了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當一個人受信念所綁架時,他的世界就跳脫不出幻象。
我們生活在現實中,明明一切很真實又如何說是幻象呢?每個人看世界的角度都很主觀,這包含了自己過去的經歷及解讀所形成的觀點和詮釋,這對我們自己來說是很真實的存在,但卻不一定是事實,而較多的是我們內在知識、經驗、感受所投射出的連結。
比如一個曾被善待過的人,他會相信世界存在著美好,也容易相信人有著善念,自己值得被善待。有著這樣的信念,既使是遭遇困境也容易突破,因為相信事情總有一天會順利的。然而,世界若只存於美好,那麼殘酷的黑暗去了哪裡了呢?或者說如果世界都是好人沒有壞人,那麼又如何定義出好呢?有沒有可能其實是落於危險中但卻過於天真及樂觀,導致判斷失準呢?
反之亦然,如果一個從小被虐待的人,他會活在驚恐中認為世界很危險,對周遭永遠保持著警覺及敵意。既便是美好及善良也會被解讀成偽善及虛假,甚至是去創造惡的環境,因為這才是熟悉的。因此憤世忌俗是為了自身痛苦延伸的合理化,否則該如何說服自己去接受曾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幸與痛楚呢?
不論是哪一種極端,當我們把所認定的信念放大,以過往的經歷及經驗去詮釋自己所遇到的一切時,除了再次強化及認定信念之外,跳脫不出幻象也看不見任何新的可能性。即使是環境條件改變了,人也變了,我們卻還是活在當初的那個信念中。也因此不斷地創造舊迴圈,也不斷地感到挫敗及無力。這便是重複性事件會一直發生的原因。
當我們談到療癒內在孩童時,其實就是把內在小孩的信念找出來,以成人自我去面對及處理。一個很常被指責批評的小孩,內在會有個信念設定:「我不夠好」。這個信念會開始形成一個幻象的框架,時時提醒自己不夠好要再努力。於是這個人一生都會要求自己再更好、再更努力,既便已完美地完成目標還是不夠,再要達成下個目標,永無止盡。
這個幻象就是「我不夠好」這個信念所創造出來的,我們能做的是去看看當初這個信念如何成形的,然後以成人的自我去安慰陪伴那個內在小孩,去瓦解這個信念,重新覆蓋上新的解讀及詮釋。比如「我已經夠好了」或者是「不夠好也很好」等。
當然若以靈魂層次來理解就更容易了,因為以靈魂的視角來看根本沒有「好」或「不好」這件事,任何事都只是個「體驗」。你經歷了,你就體會了,你產生某種感受,你創造了某種情境,於是你對此情境有了某種解讀,而此解讀困住了你的大半生,而也許這正是今生要學會參透了悟的。這其中的任何一個元素(人或事件)都是催化的必備條件,缺一不可。理解了人間的運作,也就比較容易跳脫出幻象格局了。
真正的幻象,是我們以為真實不過的人生。
#更多相關內容
#該如何療癒內在小孩
#歡迎報名靈魂之旅課
#週日晚登記中
#一對一課程9月滿
我已經夠好了 在 創業小聚 Meet Startup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領導不見得要靠強悍,也可以憑藉同理心,培養相互信賴的關係。 《我已經夠好了》引用英國護理學者泰瑞莎.懷絲蔓(Teresa Wiseman)的兩個建議練習同理心:
1. 以他人的眼光來看世界
2. 不評判
https://meet.bnext.com.tw/articles/view/45096?utm_source=copyshare
我已經夠好了 在 Shen An沈安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歌詞●
頭髮快掉光了 眉毛連起來了
眼睛太垂了 嘴巴太大了
歌詞都亂寫的 押韻只會用「了」
根本不懂唱歌 更別說樂器了
我該怎樣呢 不該怎樣呢
才不管怎樣呢 我已經夠好了
就愛自己的怪 不管有多孤單
很特別 為什麼要跟你們一般
能不能都別煩 管你稱不稱讚
懶得管 會換來多少人的反感
長得太矮了 聲音太奇怪了
肚子太大了 腳毛太多了
沒有文憑罩著 要靠父母幫著
沒應有的天份 耐心也沒幾分
我該怎樣呢 不該怎樣呢
才不管怎樣呢 我已經夠好了
就愛自己的怪 不怕有多孤單
很特別 為什麼要跟你們一般
能不能都別煩 管你稱不稱讚
懶得管 會換來多少人的反感
就愛自己的怪 能不能都別煩
就愛自己的怪 能不能都別煩
懶得管 會換來多少人的反感
沈安 Shen An 《 0-13 》
全專輯免費下載:http://smarturl.it/ShenAn_0-13_SC
YouTube線上收聽:http://smarturl.it/ShanAn_0-13_YouTube
FB : http://smarturl.it/ShenAn_FanPage
沈安 Shen An《0-13》@數位音樂平台
Apple music:http://smarturl.it/ShenAn_am
KKBOX:http://smarturl.it/ShanAn_0-13_KKbox
Spotify:http://smarturl.it/ShanAn_0-13_Spotify
myMusic:http://smarturl.it/ShanAn_0-13_MyMusic
StreetVoice:http://smarturl.it/ShanAn_0-13_SV
蝦米音樂:http://smarturl.it/ShanAn_0-13_xiami
網易音樂:http://smarturl.it/ShanAn_0-13_WY
騰訊QQ音樂:http://smarturl.it/ShanAn_0-13_QQ
我已經夠好了 在 輔仁大學圖書館粉絲專頁- 我已經夠好了/布芮尼.布朗(Brené ... 的推薦與評價
我已經夠好了 /布芮尼.布朗(Brené Brown)著; 洪慧芳譯克服自卑是從「擔心別人怎麼想」到「相信自己已經夠好了」 這本書告訴我們:「不完美,才讓我們值得愛! ... <看更多>
我已經夠好了 在 【讀書會】我已經夠好了-成就自在的人生(第一章)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我已經夠好了 #愛自己#心理學倘若這部影片對你有所幫助,歡迎追蹤于玥的臉書,將會進行讀書會直播https://www.facebook.com/yuyuemind贊助于玥製作更多 ... ... <看更多>
我已經夠好了 在 [心得] 《脆弱的力量》 -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
書名:脆弱的力量
作者:Brene Brown
出版社:馬克孛羅出版社
-
先講感想,這本書我很喜歡,它的通篇在討論自卑,而自卑是我過往以來一直無法克服的
部分,因為自卑,我習慣好勝,習慣和人比較,習慣受他人影響而不是思考自己最想要什
麼,習慣追求完美,而這些,都導致我容易焦慮,容易覺得自己缺少什麼,容易把犯錯的
自己和沒價值的自己畫上等號。
我相信其實很多人都有自卑情節,只是自己沒有發現,而這本書透過很多的提點,告訴我
們自卑的樣貌是什麼,並且,更重要的,告訴我們:如何化解自卑,如何去告訴自己,你
已經很有價值了。
我最喜歡的是「感謝」的部分。
書中提到,當你感到脆弱時,就嘗試著去感謝,感謝可以讓你感受當下的愉悅,而不是糾
結於脆弱。
例如,站在台上,要對著眾多專業份子演講,確實會令人相當緊張,但這時,如果我們用
感謝的心情來告訴自己「我站在台上,我感覺自己好脆弱,好像裸體站在他人面前似的,
但是但是但是,我也很感謝,因為一切際遇,讓我得以站在台上,發表關於我的一切,並
且讓我自己成長。」
這有點像是面對那個脆弱感,然後謝謝它讓你脆弱,也謝謝環境賜給我們這個珍貴的脆弱
。而我覺得這個態度真的很有幫助。
關於本書,作者是休士頓大學的社工研究院教授,也是身經百戰的社工師,這本書其實已
經出版了多年,我也一直久仰大名,但卻一直未能拾起這本書,直到最近,因為亟需大量
心理治療書籍的幫助,我開始一連串的心理治療,以及認識自我的閱讀工作,偶然在 #理
科太太 的影片上看到這本書被提及,覺得或許是入手的好時機,在看完作者的TED 演講
後,我就這樣正式入坑了
-
本書告訴我們關於「脆弱」的來源:自卑,然後描述了自卑的現象,男性與女性的自卑,
而後教導我們如何跨越自卑,並且推展到業主以及親子的關係。書本的前面章節開宗明義
講到:
「我們之所以不滿足,是因為我們就活在一個永不知足的世界裡」
我們的社會是總是告訴我們「你該擔心什麼」「你該追求什麼」而不是「你已經夠好了」
,我們害怕流於平庸,努力衝刺社群軟體上的按讚數,努力想著我們該怎麼做,才能讓他
人滿意,努力避免自己殘留污點,盡可能地追逐完美,這樣的社會,讓我們剛踏入時就矮
人一截,因此我們自然而然地自卑,自然而然地展現匱乏感。
然而,這種脆弱感的來源其實是「自己」,因為我們自己不想接納自己的不安和脆弱,因
此只想著要高人一等,表現的比他人堅強,我們不允許自己接受自己的懦弱和不完美,最
後,我們人生不再勇敢,只想要躲在大眾的觀點下存活,只想要放棄讓他人了解自己,只
想要龜縮在角落裡,犧牲自己以成全他人。
因此「脆弱的力量」實際上就是使自己「接受自己」「喜歡自己」「照顧自己」的力量,
而最終這種力量,其實也可以稱為「勇敢的力量」。
-
本書的文字不是非常平易近人,有很多作者想描述的抽象意象,不仔細閱讀會有種好像在
看哲學書的感覺。不過,這並不影響本書重點的可閱讀性,算是我很喜歡的一部好書。
-
以下整理本書重點:
-
1. 永不知足的社會文化
其實我們都想展現脆弱,但這個社會總是告訴我們「你還不夠」。
- 於是我們學會武裝自己,假裝自己很能適應這個社會的文化似的,我們開始習慣看自己
不足,而不是自己擁有的部分,習慣和他人比較,然後忽略自己的脆弱。
- 自我匱乏的三個要素 (1) 自卑 (2) 比較 (3) 抽離-即躲在自我逃避的舒適圈,放棄展
現脆弱,放棄為自己發聲。
*這裡的自我匱乏我覺得就是一般心理治療書籍說的「自我價值低落」的意思。
-
2. 對脆弱的迷思
(1) 脆弱等於軟弱(覺得自己一絲不掛站在人群中)
- 實際上,展現脆弱才是勇敢的表現。
(2) 我不展現脆弱
- 實際上,我們無法逃避脆弱,人生本來就是脆弱的。
(3) 脆弱是毫無保留
- 如果我們把脆弱毫無保留的傾訴,反而會造成他人的壓力。
(4) 我們可以一個人
- 實際上,只有你能遇到接納你的脆弱的人,你才能變得勇敢,並且樂意表達脆弱。
— 沒有脆弱,則我們無法了解自己,也無法讓人感受到我們是個活生生的人,感受到我
們的存在。
— 在這裏我想到日劇「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裏頭的晶,她一開始就是那種不展現脆弱
,讓人看起來很堅強,很完美的角色。然而在恆星的眼中,晶就是一個很虛假的畫面,很
讓人不舒服,因為她不是活生生的人,只是一個皮笑肉不笑的機器人。
-
3. 瞭解且克服自卑(最重要的章節)
不善於表達脆弱 = 自卑。
*因為怕他人不接受,而放棄表達自己(自卑)。
*認為自己不夠好,不可能得到幸福(自卑)。
*男性的自卑:必須符合社會形象。
*女性的自卑:比較。
*發飆、冷戰,而非討論(自卑)。
*詆毀他人,樂於看別人比自己不好(自卑)。
面對自卑的方式:
(1) 辨識自卑的原因
(2) 覺醒、判斷此自卑是否屬實
(3) 接觸外界
(4) 談論自卑
— 面對自卑時,不要逃避,我們要刻意去培養克服自卑的能力。
* 例如被老闆羞辱說
「你怎麼這麼沒用,做這什麼東西。」,我們當下會感到沮喪,甚至罪惡,開始覺得自己
似乎真的沒用,於是我們就進入了自卑(感受自己不足)的迴圈。
此時,我們該檢視「老闆說我沒用,我真的沒用嗎?」「我真的做得不好嗎?」並且找客
觀的人討論是否真的做得不好,以及談論當時沮喪的心情,這樣的動作有機會讓我們不要
陷入自卑的迴圈,內化成我們真實的自己。
4. 防衛脆弱的武器
不該做的:
(1) 打預防針 - 總是預想最壞的狀況。
*我們在感受幸福的時候,常常會想著這種幸福一定會離我們而去,然後我們必須未雨綢
繆,這種想法應該捨去,它其實是不健康的。
(2) 完美主義 - 完美主義不是引導我們發揮天賦和達成使命的道路,而是危險的岔路。
(3) 自我麻痺 - 靠外物麻痺然後忽略脆弱,無法解決脆弱本身的問題。
(4) 其他 - 拼個你死我活、大肆批評、憤世嫉俗、宣洩、戰戰兢兢地活著,其實都是正
在展現自卑,且不適當的武裝方式。
該做的
(1) 時常告訴自己「我已經夠好了」
- 這點是一般心理學常提及的,一種提升自我價值的方法,我認為這招要持之以恆,才有
辦法說服自己相信「我已經更好」的論述,畢竟對自卑者而言,整個事件當下會有大量罪
惡感充斥全身,在那個時候,要告訴自己「我已經夠好了」是需要大量的冷靜,理性,以
及自我認同,但這往往是自卑者很難做到的。
(2) 隨時表達感謝
- 在自己感到脆弱時,試著描述「我感覺不安、脆弱,但是我很感謝」。這個個人認為效
果還不錯,每天都想著,謝謝際遇讓我來到這天,感受眼前的風景,無論是好是壞,都是
難能可貴的事情。如此,便有機會拜託焦慮,有機會對抗不安。
(3) 欣賞自己的不完美
- 試著欣賞自己的不完美,因為不完美,則代表我們是活生生的人,即使一不小心失敗、
醜陋的一面展現在世人眼中又如何,我就是我啊,那都是美好的一部分。
(4) 修養自己的不安
- 例如靜坐、冥想、或是像是找一個口訣,每當不安的時候就不停的唸它,找到能讓自己
拜託不安的慣性方法,當然,試著感謝也是個好方法。
-
5. 關於脆弱的力量在親子教養當中
(1) 以身作則,展現脆弱的一面,不要因為自己是家長,就想要在孩子面前假裝堅強,要
讓孩子知道,展現脆弱也是生命的必要。
(2)將孩子的「行為」與「本身價值」分開。如果孩子做了不好的行為,請糾正他的行為
「我覺得你做得不對」而不是抨擊他的價值「怎麼有你這麼笨的孩子」,如此孩子會覺得
,當自己做錯事,就等於自己是一個沒價值的人。
(3) 與孩子相互支持,相互展現脆弱。
(4) 避免自卑洩漏,如批評他人的生活方式,羨慕他人家境等等,要讓孩子感受到,「我
們很滿足」。
(5) 告訴孩子「融入」和「歸屬」的差別。
- 融入:自己遷就他人,形成同種行為模式,沒有個體特質的群體。
- 歸屬:自己成功屬於某個群體,無論自己在群體展現怎麼樣的個體,都能為群體所接納
。
- 然後讓孩子感受到家裡的歸屬感:無論孩子做什麼決定(理性的決定),不任意插手,
讓他獨立地面對,但同時也讓他知道,家裡永遠在後面支持他,幫助他,愛他,接納他的
特質。
-
書裡有不少個人覺得很棒的句子:
(1) 小時候,我們總是心想,等長大之後,我們就不會感到脆弱了,但是成長本身就是接
納脆弱的過程,生命本來就是脆弱的。
(2) 放棄「我們非得怎樣不可的清單」是一種勇氣。
(3) 自卑是因為害怕中斷連結,怕自己不被愛,找不到歸屬感。
(4) 喜樂來自平凡的時刻,當我們汲汲營營地追求非凡,就可能錯失生命的喜樂。
(5) 完美主義不是避免自卑的方式,而是一種自卑的形式。
(6) 別讓完美阻礙你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7) 萬物皆有縫隙,方能讓光透進來。
_
-
我的讀書心得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yoshidatamakome/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34.100.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551103435.A.F06.html
看到討論的對話感覺好開心XD
謝謝Capufish大的提點!
也謝謝justsmall大大解說,我真的寫得不清楚。
作者是說她有時看到自己小孩在床上安穩睡著的時候,她會感受到無比的幸福。但同時,
她也會突然閃過孩子們出車禍,離開人世,幸福就這樣離她遠去的念頭,然後她就會覺得
,我憑什麼這麼幸福,我該醒醒,讓自己痛苦點。
所以她所說的「不要預設最壞的情況」好像不是指「不要去預設你做決策時最壞的情況」
,而是「不要去預設你人生最壞的情況」。
她希望大家覺得自己值得得到幸福,即使展現脆弱也沒有關係,不用老是覺得幸福不該是
我的,我在幸福面前不能表現的太過開心(脆弱),我必須假裝我一切都做好準備。
-
這點我完全可以理解!
因為我就是這種人!
當我覺得一切都很順利,感到開心的時候,都會有個念頭冒出來說:「醒醒吧!你不應該
開心,你還有很多未雨綢繆的事情要操煩,你不操煩的話你就準備倒大楣。」
大概像這種感覺。
-
雖說她會希望大家不要老是預設「人生最壞的狀況」,但接受死亡這件事我覺得好像不是
這本書教導的。
我前一陣子有寫一篇《不要讓世界的單薄,奪去你生命的厚度》,裡面有講到我覺得很棒
的死亡的內容,我還滿喜歡的。《令人著迷的生與死》這本書的意見我也很喜歡。
哈哈謝謝樓上兩位認真看我的粉專QQ,有些文字可能我看一看覺得還好,所以有做了刪減
,不過有些也可能是轉貼的過程會變的怪怪的,這點我在研究看看有沒有必勝法Orz
(覺得PTT用手機或電腦發文都不太對,有點苦手...
突然看到這裡需要回一下
(現在是2020年7月)
這裡要來鞭一下書名的翻譯
這本書的原文書名其實是Daring Greatly,就是「強大地勇敢」,所以本書內容也沒有再
強調脆弱多了不起,而是在幫助讀者對抗脆弱。
至於反脆弱這本書書名本來就是Antifragile,所以就沒什麼問題。
不過這兩本主旨其實都是在「對抗」脆弱的書,其實立足點是一樣的,畢竟不會有一本書
叫會專門分享「脆弱死你吧!被電到爆最好。」的觀念,這樣應該不會有人買吧XDDDD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