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照新書賞閱📚公司治理與法令遵循
【作 者】王文宇/臺大法律學院教授兼比較法研究中心主任
【本書簡介】
🔹梳理現行法律(包括公司、證交法)規定並說明之,同時釐清法規與實務扞格之處(如「經營階層」意涵),並針對相關的法規命令及「軟法」(如實務守則),一併闡明。
🔹第一部分「總論」扼要說明管制策略與發展趨勢;第二部分「公司治理」與第三部分「法令遵循」,依序介紹相關法規與實務。
🔹收錄28則案例或專題研究,結合理論與實務,除了分析本土的重要案例與事件外,也評論國際性議題,以拓展讀者視野。
🔹參與公司治理的企業家(董事與經理人)、專業人士(律師與會計師)、以及有志學習的法商學院學生,皆可藉由此書一窺「公司治理」與「法令遵循」的重要性。
詳細介紹:http://www.angle.com.tw/Book.asp?BKID=12914
⭐聯合推薦⭐
⭐賴英照(前司法院院長)
王文宇教授是權威的公司法學者,兼有深厚的法學素養和豐富的實務經驗。《公司治理與法令遵循》是他結合學術與實務的結晶,有精采的法學論述,更有實用的專業知識。不論在大學從事學術研究,或在實務界處理企業法律問題,這都是一本案頭必備的好書,特為推薦。
⭐陳 冲(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董事長/前行政院院長)
荀子嘗謂:「主其心而慎治之」。文宇教授新著,以法學為經,以人性為緯,多面相剖析公司治理,多層次解讀法令遵循,貫穿其間者,洋溢荀子之道。法遵治理典籍,汗牛充棟,我獨愛2018 Commonsense Principles 2.0,深入淺出,言簡意賅,而Commonsense意謂源自人性,與本書立論,恰相輝映。厥為文宇兄博古通今、學貫中西的最佳註腳。
⭐曾繁城(創意電子董事長/台積電董事)
金管會於2020年8月發布「公司治理3.0─永續發展藍圖」,可以觀察到過去公司治理較聚焦在董事會職能的強化、資訊透明的揭露,現在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各國開始重視ESG永續發展相關的議題,這個趨勢已經是普世價值,沒有任何企業能夠置身於這股永續發展的潮流之外。
王文宇教授是學術與實務兼具的法律專業人士,多年來致力推動公司治理不餘遺力,並且已擔任創意電子獨立董事13年,對於公司能夠連續七屆獲得公司治理評鑑前5%的殊榮,貢獻卓著。現今 王文宇教授整理並結合其學術的研究和擔任上市、櫃公司獨立董事的實務經驗,彙編成冊,推出《公司治理與法令遵循》一書,除闡述公司治理架構、董事當責義務及法令遵循外,對於時下熱門話題如資訊安全及ESG相關議題也有所著墨,內容豐富但言簡意賅,個人深受啟發。
相信這本《公司治理與法令遵循》對莘莘學子、上市、櫃公司董事和經營團隊及公司治理專業人士會有醍醐灌頂之效,更企盼所有的讀者對於公司治理能夠本於初心,方得始終。
⭐胡星陽(國立臺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教授兼管理學院院長)
公司治理的議題越來越重要,相關的報導也經常出現在報章雜誌。好的公司治理制度要達到兩個目標:消極面要避免公司經營不善,不讓投資人蒙受像大同或康友-KY這樣的慘劇。積極面要促進公司設定正確的方向和有效率的執行。
《公司治理與法令遵循》對公司治理做全面性的介紹,兼顧消極和積極兩個目標,充分反映了作者多年來在學術界、實務界和政府單位的經驗,這樣的結合恰恰是公司治理這個領域所需要的。
書中處處可見作者的洞見,值得細讀深思。例如近來有很多討論國內是否應引進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制度,作者就指出SPAC的核心是發起人與經營團隊,而國內的根本問題在於法規上的不足,缺乏這類型的專業投資人。
⭐陳清祥(中華公司治理協會理事長)
強化法令遵循 落實公司治理
法令遵循制度在金融機構已經行之多年,直到兆豐銀行紐約分行因違反洗錢防制相關法令被重罰1.8億美金,才再次被強調。近年來,廣明案(反托拉斯法)、聯電案(營業秘密法)、駭客入侵案(資通安全管理法)、臉書個資外洩案(個人資料保護法)等,都是提醒各行業應更重視風險管理及法令遵循制度。
欣見文宇兄以多年累積的專業知識和實務經驗,闡述公司治理及法令遵循各相關層面的議題,輔以經典的國內外實際案例剖析,是一本兼具學術理論與實務探討的好書,研習公司治理與法令遵循制度的參考指引。相信本書定能給產、官、學界帶來啟發和借鏡,協助規劃及落實法令遵循制度,釐清及規範董事監督義務,齊心落實公司治理。
⭐何麗梅(台積電歐亞業務資深副總經理)
王教授擔任台積電轉投資創意電子獨立董事多年,熟諳公司法理論與實務,如今完成公司治理大作,可喜可賀。本書深入淺出,闡明相關法規、剖析治理機制;視角寬廣,既探討國際趨勢,也檢視知名案例,可讀性高,適合所有董事與經理人閱讀。
本人身為實務工作者,在台積電擔任企業社會責任委員會主席多年,深知追求「永續」是提升企業價值,促進企業成長的不二法門。企業永續之推動,首在於領導人對於永續文化之建立,並將ESG之精神及各項規範融入於企業日常營運及決策中,上行下效,成為企業的DNA的一部分。
本書以淺顯文字介紹ESG、公司治理之法律與法遵面向,深具參考價值;尤其收錄敝公司融合ESG之限制型股票案例,足見理念相同!
⭐林靖揚(Sullivan & Cromwell LLP合夥人)
二十年前在台大法研所師從王文宇教授學習公司法制時,對於老師諸多先進的公司法理念,包括將法人視為不同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s)間的法律關係的核心重新解構「公司」的概念,深感敬佩,這些理念也成為伴隨我執業十餘載的暮鼓晨鐘。
《公司治理與法令遵循》一書,延續老師一貫風格,跳脫許多比較法著作羅列各國法規和台灣法規進行比較的傳統套路,以台灣本身的法制為骨架,以國內外近年的公司治理和法令遵循熱點議題和案例為發想,將外國法制、實務和學者見解穿插於文中,刺激讀者思考。由於讀者對於相關議題和案例或已於新聞中耳熟能詳,在閱讀過程中極易產生共鳴,隨著內容跌宕猶如和老師隔空時而探討、時而論辯,時而被深深說服,趣味盎然。
本人過去十五年在紐約、香港等金融中心從事證券發行和公司併購等業務,對於本書探討的許多觀點深有所感。尤其,各市場的法制文化不同,絕非「參考先進法制」就能憑空產生適當的法制規範或最佳實務(best practice)。例如,一般而言,美國法制長期依賴訴訟和法院形成規範、而香港更借重專業的證券監管機關來防弊。
本書探討了諸多重要的實務案例。如樂陞案引出的買方資金證明問題,在美國並無法規強制要求上市公司併購的買方提供資金證明,但實務上併購案賣方的董事會均會有此要求,以滿足董事誠信義務降低訴訟風險,而香港則更偏向監管機構介入,由證監會要求買方的財務顧問出具資金確認函。又如上市公司併購時的賣方董事會下設特別委員會,在美國和香港均非法律強行要求,實務上設置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處理有利益衝突的情形,並非所有併購均有必要。再如榮化併購案,如果李氏家族在買方實體的上層結構中有持股,在美國和香港將有不同的披露要求,且在香港更可能導致李氏家族不能在股東會投票等等,均有整體的法制思維支撐。
這兩年朝野倡議將台灣建設為亞洲金融中心之一。跨國企業考慮上市、融資的市場時,除了經濟因素外,法制基礎建設也極為關鍵。同樣的,國際投資人在選擇投資標的時,公司治理和法令遵循也是重要的考量。如本書所強調,良好的公司治理法制必須同時能「興利」和「防弊」。同樣的,當一家公司在考慮其公司治理,例如董事會和委員會的組成、股權激勵制度的設計時,也離不開決策對於受影響的利害關係人可能帶來正面、負面的行為動機。當然,無論何種制度設計,都無法自外於台灣的法制、文化、主管機關和法院的專業性等,否則徒法不足以自行。
閱讀至此,忽聞鳥鳴。轉頭一看不覺天邊已微明。幾個小時的深夜閱讀收穫滿滿,不啻是疫情下在家工作時的最佳精神食糧。
📚居家安心學,全站折扣滿799免運:http://qr.angle.tw/x2m
📚#元照新書賞閱:http://qr.angle.tw/pp8
📢訂閱 #月旦雜誌,贈〈充電包〉&《月旦簡明六法》一本:http://qr.angle.tw/gyj
📢#月旦知識庫 最新購點優惠
http://qr.angle.tw/dzl
大學社會責任發展的國內外趨勢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香港01】中國一季度GDP降6.8% 幾十年來首次負增長復蘇前景不明朗
4月17日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今年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下降6.8%。中國經濟出現季度負增長在過去四十多年裏極為罕見。
這是1992年中國開始公布季度GDP數據以來最低數值,也是首次出現季度增速為負值的情況。
同時公布就業數據顯示,2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6.2%,3月份下降為5.9%。作為對比,去年各月該數值保持在5.0%-5.3%之間。
就中期影響而言,經濟學家認為中國經濟能否迎來反彈取決於疫情的發展程度。
與外界預估基本一致
中國GDP在疫情衝擊下首次出現增速為負。下降幅度與外界預估基本一致。
此前,路透綜合57家機構預測中值顯示,受疫情帶來的持續衝擊,中國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預計同比下降6.5%。
中國媒體財新對18家國內外機構的調查顯示,經濟學家對一季度GDP同比增速的預測均值為 -6.6%,中位數均為 -7%。
此外,彭博社統計的經濟學家預期中值為 -5.4%。投行高盛預測一季度GDP增速 -9%。
中國經濟接下來的道路也很崎嶇。路透社預計,一季度同比下降後,二季度將疊加海外疫情帶來的「二次衝擊」,原本預期中的V形反彈可能性渺茫,預計二季度增速只能回升到3.5%。不過,如果海外疫情能在4到5月間得到控制,下半年隨著經濟逐漸恢復常態,預計三、四季度能達到5.9%和6.3%,全年經濟增速將可能為2.5%。
並不意外的數據
多位專家對中國一季度GDP下降6.8%並不意外。
"今年一季度中國第一次錄得負增長率,過去幾十年僅見。"香港中文大學房地產及金融助理教授胡榮表示,中國實施旅行禁令,多個城市處於封鎖狀態,國內商業活動基本處於暫停。歐洲、北美等地受疫情印象,使中國的出口也大幅下降。因此GDP不可避免地受到負面影響。
"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下,真實的經濟狀況可能難以評估,實際的經濟狀況可能更糟糕。製造業顯然遭受重創,但是服務業也沒有反彈的跡象。"安德思資產管理公司董事總經理陸修泉(Brock Silvers)表示。
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系首席教授朴之水(Albert Park)也指出數據中可能忽視的部分。他表示,其他信源關於就業和具體經濟活動的證據表明,負面影響可能被低估,官方數據很可能沒有很好地追蹤小企業和自僱人士的生產狀況,由於他們對本地消費需求的依賴性極強,封鎖對他們的打擊格外大。
不明朗的前景
就中期影響而言,經濟學家認為中國經濟能否迎來反彈取決於疫情的發展程度。
陸修泉認為,一季度的萎縮不是短期問題,中國2020年的GDP甚至也可能是負數。北京已經增加了在基建上的支出,但是可能無法產生預期影響。
胡榮表示,雖然在中國疫情得到初步控制,大部分城市目前也基本恢復開放。但疫情發展還不明朗,對中國消費和出口的影響仍然很大。我們可能看到第二季度的經濟進一步惡化。
"如果未來一兩個季度,疫情沒有改善,我們可能看到中國經濟進入一個新時期——衰退期。"
長期來看,經濟學家們更悲觀。
朴之水認為,中國經濟在很大程度上將從這場衝擊中恢復過來,但是並不會改變導致中國經濟放緩的長期趨勢,包括人口快速老齡化,通過發達國家技術轉移提升生產力的機會減少,以及國際自由貿易和投資的壁壘越來越多。
不過,朴之水也提到,烏雲背後的一線光亮——重大的經濟衰退可以通過創造性破壞來加速轉型升級,因為弱小的企業淘汰,強勢的企業優勢更大。疫情還加速了互聯網技術在貿易和通信上的應用,這可能提升生產力。
"中國可能無法回到放緩前的狀態。"陸修泉解釋,一旦疫情消退,中美關係可能繼續惡化。中國只部分履行了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其次,無論是否公平,美國將疫情責任歸咎中國。而特朗普連任可能會對中國更加強硬,比如將不遵守美國審計標凖的在美上市公司退市。全球也開始將供應鏈從中國轉移到其他國家,這個過程似乎可能會加速。
2月各項經濟數據「探底」。1-2月,工業增加值下降13.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下降20.5%。
3月各項數據跌幅收窄。相比於2月,規上工業大幅上漲,固定資產投資小幅復蘇,零售基本未變,三者環比分別增長32.13%、6.05%和0.24%。
各項消費中,餐飲行業受打擊最大,收入6026億元,下降44.3%。
相比之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18536億元,增長5.9%。
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消費、投資、外貿)在一季度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朴之水也提到,疫情帶來的政治因素對經濟的影響。他認為,這些政治因素,特別是西方希望因疫情而懲罰中國,以及避免供應鏈對中國的依賴,可能導致中國的國際關係進一步惡化,從來帶來更多的貿易和投資壁壘,這可能會減緩中國未來的增長。
然而,疲弱的中國經濟對全球其他國家來說,不是好消息。
胡榮稱,中國進出口總額巨大,對很多國家而言中國的角色至關重要。全球經濟增長的很大一部分來自中國。由於中國與許多國家經濟依存度很高,而且貿易關係緊密,在中國想方設法從疫情的影響中恢復過來,並解決與美國的貿易爭端之前,世界經濟很可能進一步放緩。
因此,後疫情時代,中國對全球經濟的復蘇同樣重要。
朴之水表示,考慮到中國經濟正在恢復,而全球大部分國家正因為疫情處於封鎖狀態,需求不振,此時中國經濟恢復將會刺激全球其他國家的經濟復蘇。而且中國集聚產能供給全球急需的呼吸機和防護服,幫助全球抗疫。
2月跌幅最大,3月跌幅收窄
從當天公布的統計數據細節看,生產一端,一產(農業)情況相對較好,一季度增加值同比下降3.5%。二產(工業)和三產(服務業)降幅較大,分別為 -9.6%和 -5.2%。
2月各項經濟數據「探底」。1-2月,工業增加值下降13.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下降20.5%。
3月各項數據跌幅收窄。相比於2月,規上工業大幅上漲,固定資產投資小幅復蘇,零售基本未變,三者環比分別增長32.13%、6.05%和0.24%。
各項消費中,餐飲行業受打擊最大,收入6026億元,下降44.3%。
相比之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18536億元,增長5.9%。
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消費、投資、外貿)在一季度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8580億元,同比下降19.0%;
- 全國固定資產投資84145億元,同比下降16.1%;
- 進出口稍好,但同比也下降了6.4%。
#經濟
大學社會責任發展的國內外趨勢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談氣候,不僅要從環境出發!更要扣著經濟與人權!(04/06/2020 聯合報倡議家)
編按:非得等到狂風暴雨、極寒酷暑、才對氣候議題有感嗎?但事實上,氣候議題早已直接、間接影響我們生活。就連全球關注的新冠肺炎疫情,背後也有著氣候變遷的影響。
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關注氣候議題多年,從2005年開始與會全球關鍵氣候會議「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締約大會(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更成立臉書粉絲團「帥帥倫」與外界溝通氣候議題。從倡議建言到親身實踐,從大學時就關注環境議題的他,成了氣候行動家。他直言,「氣候,不再只是環境的議題,也是經濟的議題、發展的議題。」
在世界地球日50週年之際,林子倫接受《倡議+》專訪,暢談國內外氣候議題趨勢與轉型行動。以下是他以第一人稱的分享。
(劉嫈楓 報導)過去大家對氣候變遷議題,都非得要有直接感受,像是變冷變熱,才會有感。近年來間接導致的氣候風險也在生成。例如,這幾個月由於新冠肺炎大家較為關注的公衛議題,也有來自氣候變遷的影響。但一般大眾鮮少知道氣候和健康其實是相互扣連,只是過往並未受到太多重視。
在台灣和氣候較為相關的傳染疾病是登革熱。過往,登革熱疫情好發於高雄、台南等溫度較熱的南部區域,但近期相關研究指出,受到全球暖化、平均溫度提升影響,登革熱線正在北移,變得溫暖的北部也有了登革熱疫情。
除了導致公衛醫療與傳染疾病,目前面對大水洪災、熱浪野火等極端氣候的發生,也僅能採取避險作為,而無法真正消除。因此,另一個和健康相關議題,就在於災害前、後的健康風險。
例如,多年前法國曾經出現高達40多度的熱浪侵襲,境內有兩千多人因而熱死。因此,看似氣候造成外在環境變化,卻對年長者、貧困者等脆弱族群造成重創。這也就是為何說,近年來氣候的討論,某種程度也跳脫只從環境出發的觀點。
關心氣候,不再是無感的國際討論
氣候議題距離多數人較為遙遠,其實並不意外。早年二、三十年時,氣候議題的討論的確是一個偏向科學的議題。直到90年代後,科學家的呼籲才得到政治人物或政策關注。在許多議題上也有著同樣類似的發展,比如臭氧層破洞、海洋生物,也都是多數人對該領域都是無感,先是科學研究開始,進入到政策討論,而後到政治議題。但這幾年來,隨著越來越多事件發生,大家開始漸漸有感。
全球氣候會議雖然都是以「國家」為談判主角,但我認為氣候討論不再只是這樣,而是多層次、多主題的議題,很複雜的。除了國家,現在也要朝向「非國家」或「次國家體系」的參與。英文說:「non-state actor」。城市就是一個逐漸被看重的參與者。
現在有不少國際談判聯盟,城市都作為其中一個重要的角色。例如2015年的《巴黎氣候協定》不僅全球有四百多個城市首長到場與會,《協定》也是首度將「城市」的角色寫入其中。
2001年,美國總統小布希宣布退出《京都議定書》,卻有很多城市領導人想要參與,因此出現了以城市為主體的聯盟,相互串連。例如紐約、加州都願意加入,美國因而出現一波以城市響應氣候行動的趨勢。
城市本來就很重要,包括交通運輸、都市計畫等等都可以回應氣候議題。在台灣,六都也很早就參與氣候議題。從城市角度切入,對台灣來說也具有策略意義。尤其台灣所面臨特殊的國際局勢,以地方政府名義參與,受到的影響較低,也拓展出許多交流舞台,進行城市間相互的網絡學習。所以我們才說,城市對於台灣回應氣候是很重要議題。
過去,我也曾協助高雄、台北、新北加入ICLEI(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Local Environmental Initiatives,國際地方政府環境行動理事會),這是全球以城市為運作核心最大的氣候聯盟,台灣最高有14個城市加入,在城市層級的氣候行動,台灣並不差。
關注氣候議題的成員正出現轉變。除了向來走得比較前面的NPO,這幾年明顯看到更多的是,私部門在氣候議題的回應變得更明顯,這樣的轉變是很重要的契機。如果只是透過公部門推動,還是有限制,進展也不快。唯有私部門願意埋單才能滾動起來。
以往,相關議題都是外界推著企業來做,企業參與的方式也多半是從公益、企業社會責任,行有餘力才會關注。現在企業端對於氣候議題的關注,認知到不只是對社會好、也是對自身好,現在會將環境議題的關懷和企業內部管理治理扣連。這和以往兩者脫離非常不同。
每年聚集全球數百位企業家、極具指標的達沃斯論壇就看到了轉變。論壇在2016年開始發布全球風險報告,至今連續3年排名首位的風險類型都是極端氣候。這群頂尖企業家認知到氣候風險的嚴峻後,開始降低風險,也採取方式進行調適,甚至透過轉型並獲益。以全球來看,汽車產業、運輸業的轉變是很明顯的。
尤其2015年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公布後,企業從企業社會責任(CSR)走向SDGs,慢慢理解到解決社會問題,也是同步解決企業營運的問題、解決經濟轉型的問題。例如瑞典IKEA由於大量產品採用木材,因此開始關注森林永續議題;而可口可樂因為製程需要大量用水,也關注水資源的回收和再生利用。考慮到企業形象加上能源和氣候議題的督促,企業回應的力道也變得明顯,也是商機所在。
台灣自2000年前後開始參與氣候倡議,算是國際間走得較為前進的。1998年全國第一次召開全國能源會議,討論排碳議題討論,當時承諾2020年要回到2005年標準。當初覺得很難。現在,事後回顧結果是有達標,排碳量是下來的。現在,大家要訂定目標,展望2050年,大家總以為目標遙遠辦不到,不敢畫下大餅,我保持審慎樂觀。許多事情的改變速度,遠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快。
此次疫情爆發,促使不同層面的轉型。災難事件常常是很多事情轉型的契機,世界也都遭遇過許多災難,因而走向轉型,像是2012年美國東岸遭受颶風Sandy襲擊,就改變了美國對氣候議題的看法,不再指稱只是科學數據爭論的偽命題。一旦世界各國都體會到並參與,轉型的速度就會快很多。
當氣候談的不只是氣候
近年來,我歸納出氣候政治和能源轉型的7大趨勢,包括氣候變遷從科學領域轉換至政治議題、去碳化改變國際地緣政治版圖、碳定價議題、企業和城市角色的提升,以及氣候政治等。
除了幾項已討論的主題,我想特別談談氣候政治的觀點。在2015年,有幾項關鍵指標的事件,包括聯合國在成立70週年時,通過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同年也通過和氣候調適議題有關的《仙台減災綱領》、以及在該年年底通過了《巴黎氣候協定》,這三者都和我們現在正在關注的氣候、地球日議題相關。
這一年是很重要的一年,我們看到了氣候和永續發展的結合,而不只是自然環境的觀點,跟性別婦女、原住民、人權、世代公平、世代正義,不只是發展的議題,過去只認為說是發展的議題,其實牽扯得很廣。
完整內容:
https://ubrand.udn.com/ubrand/story/12116/4471642
♡
大學社會責任發展的國內外趨勢 在 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 6200 個讚· 78 人正在談論這個。透過人文關懷,協助城鄉永續發展聚焦社會議題,實踐永續發展.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