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pygmalion希臘神話在Dcard與PTT討論/評價與推薦,提供pygmalion故事,pygmalion effect中文,pygmalion發音相關資訊,找pygmalion希臘神話就在追蹤網紅動態, ... ... <看更多>
pygmalion發音 在 pygmalion希臘神話-Dcard與PTT討論推薦|2022年05月 的推薦與評價
找pygmalion希臘神話在Dcard與PTT討論/評價與推薦,提供pygmalion故事,pygmalion effect中文,pygmalion發音相關資訊,找pygmalion希臘神話就在追蹤網紅動態, ... ... <看更多>
pygmalion發音 在 百果樹紅磚屋20120918-20170228 - 賣花女(Pygmalion) 《賣 ... 的推薦與評價
伊萊莎得知受改造之後有望脫離貧窮,便欣然接受亨利一連串的發音及儀態訓練。六個月後,伊萊莎成為舞會上的全場焦點,富家子弟紛紛拜倒石榴裙下,可是她發現自己辦是亨利 ... ... <看更多>
pygmalion發音 在 [分享] Pygmalion Effect-比(or畢)馬龍效應- 看板CMU_Guitar42 的推薦與評價
繼俊慧分享的莫非定律 ^^
那我也來分享另一個定律...(∩_∩)
『Pygmalion Effect』-"比馬龍效應" 或稱 "畢馬龍效應" 亦稱"皮格梅林效應"
文章出處:https://blog.xuite.net/kc6191/study/15694753
https://0rz.tw/df4Jp
https://www.wretch.cc/blog/kendele/12286413
比馬龍效應( Pygmalion Effect ) 是近代教學研究的重要發現。是一個心理學名詞
,又稱為自我應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
指一個人對於他人的期望,往往成為被期望的人自我實現的預言,亦即一個人期望他
人成功,他人就會成功;反之, 期望他人失敗,他人就會失敗,故稱之為期望理論。
由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羅伯‧羅聖索爾(Robert Rosenthal)與傑柯布森(Jacobson)
兩人於1968年所作的研究而來。他們對學校裡一群6~12歲的兒童做智商測驗,將他們
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告訴老師們實驗組的孩子們智商比較高,老師因此設計較為艱
難的課程給這些智商比較高的孩子,也花比較多的時間回答孩子們的問題,教學更為
認真。一年後這些孩子的智商分數果然都增加。這說明了老師期待學生會有比較好的
課堂表現,因此影響了他們的教學態度與方法,學生經由這樣教學方法的刺激,智商
也真的增加,形成良性循環。假若老師認定某些學生為資優學生,即使他們並非真正
的資優,但是經過老師的提點和鼓勵,最終亦會自自然然地成為資優學生。
●自信加自尊刺激學習動機
為甚麼本來僅是平均資質的學生,被點名為資優兒童後,智商發展會突飛猛進呢?
原因在於教師們對被欽點為資優兒童的學生特別照顧,令這批實驗組學生,能夠從
老師的特別關懷、重視、鼓勵,以及愛護中,增強了自尊和自信,刺激了學習動機
,加快了成長速度。
●希臘點石成金故事
比馬龍效應並非新名稱,本身出自希臘神話,意思是指「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比馬龍是塞浦路斯 ( Cyprus ) 的國王,熱愛雕刻藝術,他花了畢生的心血,雕成
了一個少女像,命名為加拉蒂 ( Galatea ),並視為夢中情人,日夜盼望雕像變成
真人。他真摯的感情,感動了愛神阿芙達 ( Aphrodite ),她把雕像賦以生命,石
雕少女就化成真人,成為比馬龍的太太。
比馬龍( Pygmalion,中文版譯作《賣花女》) 是英國著名作家蕭伯納的作品,描述
一位學者在倫敦街頭找了個舉止粗魯的賣花女,加以訓練成為談吐高雅的貴婦。後來
這故事被改編成《窈窕淑女》( My Fair Lady ),於1956年在百老匯演出,並在1964
年搬上大銀幕,成為家喻戶曉的點石成金故事。
●比馬龍效應的教學應用
比馬龍效應在教育界備受重視,主要應用在教學上有關如何善用教材及教學法方面,
以啟發學生的自尊心 ( Self-esteem )。「比馬龍效應」與「自我實現的預言」(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 類似,預言可以是壞事,也可以是好事。最重要的是
,一個人假若得到適當的鼓勵和認同,平庸的人也可以有突出的成就。但如果一開始
就認定自己會失敗,通常結果就真的會失敗。
●評估下屬免先入為主
很多管理人,常常要參考下屬的個人資料與背景,來評估他們的表現。根據比馬龍效
應,這樣的做法其實是非常缺乏遠見的。管理人在評估下屬表現時,應盡量避免有先
入為主的看法。可惜在不少管理人心目中,早已暗地裡為下屬貼上標籤,例如不求上
進等,以後便不斷選擇性地尋求這些蹤跡,以引證自己的看法。被管理人認定不濟的
下屬,除非突然奇蹟地脫胎換骨,否則他們必將在比馬龍效應的陰影下永難翻身了。
●啟發下屬上進心
比馬龍效應強調的,是一份投入而又專注的熱誠,再配合欣賞和稱讚,來啟發下屬的
上進心。當你把下屬看成出色的人才,他們就大有機會在工作表現上如你所期望,如
果在你的心目中,只當下屬是庸才,他們也會如你所料一般,變成徹頭徹尾的庸才。
比馬龍效應指出,管理人若能有效地發揮此效應,令那些被認為具有較好潛能的下屬
,得到重視和稱許,他們的潛能便可以得到發展,令工作表現得到進一步的加強。
文章出處:https://old.npf.org.tw/PUBLICATION/NS/092/NS-C-092-078.htm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三月十七日 March 17,2003
推敲集:比馬龍效應 副召集人 陳錫蕃
行政院院長游錫上月下旬在立法院提出施政報告,強調信心是向前邁進的主要動力
,結語稱:「心理學上有一種稱為『自我預言實現』(self-fulfilling prophecy)
的現象,而在教育學上則稱為『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也就是說一個
人如果一開始就認定自己會失敗,通常結果就真的會失敗」云云。
第一個名詞片語(self-fulfilling prophecy)其實是指「自我實現的預言」,其中
預言可以是壞事,也可以是好事。例如:由於預測衛生紙行將出現短缺,而發生搶購
,以致果真出現短缺。又南韓在亞洲金融風暴中金融受到重創,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
金會告貸,而必須接受該基金會的苛刻條件。但南韓上下一心,矢言短期內重振經濟
,果然經全國的努力而達到目標,令世人刮目相看。
第二個名詞片語「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則除教育界之外,知道的人
恐不多,值得推敲。(編按,三月七日楊照「故事與新聞」專欄亦曾談到這一典故)
希臘神話中,塞浦路斯(Cyprus)王比哥梅利恩(Pygmalion)善雕刻,所雕象牙少
女像柯莉蒂(Galatea),至善至美。比哥梅利恩將之視為夢中情人,而陷入熱戀,
日夜祈禱,盼雕像變成真人。愛神阿芙蘿戴蒂(Aphrodite,亦即羅馬神話的Venus維
納斯)見其感情篤摯,爰賦雕像以生命,使兩人結為夫婦。
「比哥梅利恩效應」則是指教學上如何善用教材及教學法,以啟發學生的自尊(
self-esteem)之意。
Pygmalion在漢英字典中有譯為「比哥梅利恩」者,亦有譯為「皮格馬利翁」者,音
譯而已,無所謂對錯,但游院長譯為「比馬龍」,則似與原字發音有若干差距。
重要的是,「自我實現的預言」可以指壞事,亦可指好事,而Pygmalion Effect則純
粹用於正面的意義,兩者實不相同。
(本評論代表個人意見,本文原刊載於聯合報,2003.03.16,39版)
~( ̄▽ ̄)~(_△_)~( ̄▽ ̄)~(_△_)~( ̄▽ ̄)~~( ̄▽ ̄)~(_△_)~( ̄▽ ̄)~
以上綜合了幾篇文章的內容 提供給大家看看~ ^^
希望大家可以心想事成唷~ v( ̄︶ ̄)y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2.60.22
... <看更多>